浅谈引导小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_文学论文

浅谈引导小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_文学论文

引导小学生参与作文教学全过程浅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学生论文,全过程论文,作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指导小学生作文,我认为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从而写出富有儿童情趣,反映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好文章。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作文训练

每个人对自己耳闻目睹的新鲜事,印象深刻的人物、情境,内心的感情和思想都有告知别人的欲望。这种不吐不快的表达欲望,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它产生于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和深刻感受。所以,作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布局谋篇,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用情去写作文。

1.阅读课上学写法。要求学生写出有“情趣”的文章,阅读教学中的指点引导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课文是写儿童生活的,真实生动,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有的还是名家名篇,如《小交通员》、《小音乐家扬科》、《帽子的秘密》。有的本身就是小学生作文,如《亮亮》、《小木船》、《我和姐姐争冠军》等。这些课文充满童趣,是小学生学习写作的范例。例如《亮亮》一文,就是一篇写出孩子们的特点,洋溢着天真童趣的好文章。课文中写的亮亮是个不到两岁的小男孩:“红扑扑的小脸上嵌着一对明亮的大眼睛。他一笑起来,嘴角就露出两个酒窝。”简单的几句话就把亮亮写得呼之欲出,活灵活现。课文接着写了两件事,一件是吃饭前洗手,另一件是亮亮哭闹着要小姨的钢笔,都写得十分有趣。亮亮两手是泥,却不愿洗手,这是一般小孩的特点。但大人一鼓励,小亮又表现得很听话,这也是孩子的天性。当小姨没洗手就拿馒头时,亮亮喊:“小姨不乖,没洗手就拿东西吃。”而且紧跟着就拉小姨去洗手。这就是用儿童的言行,写儿童的心理特点,反映儿童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写。还有,“他哭了一会,用手捂着眼睛,断断结结地哼着,还不时从手指缝里偷看,看大家是不是注意他。”这些神态动作的描写,逼真地写出了儿童的特点和儿童的情趣,充分表现了一个“真”字。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细细品味,就能从中学习到文章的写法。

2.“下水文”中仿写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自己经常动笔,或者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动笔写各种各样的“下水文”,既能为学生示范、引路,又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写“下水文”时,我努力运用学生喜欢的,有儿童情趣的生活片断写成短文,读给大家听。例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同学》时,我就先动笔写了《我的学生》。开头一段这样写道:“晚饭过后,我又习惯地坐在办公桌前,这时,玻璃板底下的一张彩色照片映入我的眼帘。照片上是个穿着蓝条上衣秃头秃脑的男孩。他在抿着嘴,冲着我调皮地笑呢!你看他,个子不高,墩墩实实,不过十一二岁。胖乎乎,白中透着红润的脸蛋儿,浓眉大眼,那双大眼不时闪着机灵而顽皮的光芒。看着看着我不禁‘扑哧儿’乐了。这个孩子真‘淘气’,上课时我只要一提问,他总是一边晃动着高高举起的胖手,一边站了起来,争着抢着让我叫他。”读完这一段,我让同学们猜这写的是谁?再分析老师写了这位同学哪些特点?哪些是孩子特有的天性?学生在老师范文的示范引导下,逐步认识到:文章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作文就是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这样消除了学生在作文中的畏难情绪,并激起他们留心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情,为写出富有“情趣”的文章奠定了基础。

3.实践之中练写法。作文教学要经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首先,我自己对观察的对象进行仔细而全面的观察,然后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要求、观察的重点和注意事项。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并提出适当的问题。如,它像什么?你想到什么?你心里觉得怎么样……以此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通过训练逐渐使学生养成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观察的习惯和意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思考,鼓励学生有独特的发现和见解,为写出富有童趣的文章做准备。例如:我在指导《我爱秋天的水上公园》这篇作文时,我先带领学生置身于公园秋景之中,体会秋风、秋水,欣赏秋天植物的成熟,动物的活跃,领略秋天的色彩,在大自然中寻找秋天的踪迹,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之情,并让学生在写作中始终带着这种感情去构思。我还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所学的各种修辞方法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创造精神。这样,学生写的作文不空洞,有童趣,处处洋溢真情。有的同学在描写湖水时写道:“湖水像一个摄影师,拍下了两岸的苍绿,拍下了天空的碧蓝,也拍下了我们的一张张笑脸。”还有的同学在文章结尾写道:“真不懂宋代散文家欧阳修笔下的秋天为何那么肃杀、凄惨,在我看来,秋天是四季最美、最富有诗意的季节。”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就不愁没东西可写了。许多学生自信地说:“原来写作文并不难。”

二.引导学生参与命题,激发写作欲望

叶老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他应当站在学生的立脚点上替学生设想什么材料是学生经验范围内,是学生所能写的,所要写的,经过选择方能定下题目。作文命题一定不能太窄,而且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见了题觉得有话可说,有兴趣写。”叶老在论述中讲到的“能写”、“要写”的题目,这样的命题有助于学生练习习作。因此我经常只给学生规定题目范围,让学生自己选择题目作文。这是学生最乐于写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如《一个**的人》,让学生补充题目,通过这种方式参与命题。学生共写了十几个作文题目,如《一个助人为乐的人》、《一个敬业爱岗的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一个品学兼优的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热心的人》、《一个关心集体的人》、《一个值得我学习的人》……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较宽的选择范围,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生活积累自由地选择材料,立意命题,那些印象深、感受深的“往事”自然会再现于学生的眼前,从中选择典型材料,从而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三.引导学生参与评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作文教学中的“评改”不是教师批阅后,学生被动地修改,而是让学生成为“评改”的主人。

首先,让学生互读互评。在班内成立若干个作文评议小组,组内推选一名作文水平较高的同学任组长。学生读起别人的作文,是会拿课本中的文章或教师的范文及老师评议的要点对照来衡量,发表意见。这样,学生们作文初稿中的问题就不难指出了。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对作文初稿的自我完善。

然后,从各组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作文在班内读评。互读互评后并经过修改的文章在班内读评,给学生以新的启示。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成绩和进步,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及时引导“听众”各抒己见,又允许作者解释说明,并保留意见。

最后,学生参照老师和同学们的评改意见,认真、仔细地推敲和修改自己的文章,达到用儿童的语言描写儿童的生活,表达儿童的思想感情。这样就改变了以往学生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干瘪,一副大人腔调的现象。

标签:;  ;  

浅谈引导小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