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性心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心理健康论文

女大学生性心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心理健康论文

女大学生性心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女大学生论文,对策论文,性心理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 女大学生;性心理;对策

性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女大学生的性心理卫生问题是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难点,由于这一问题涉及“性”,故常常被人们所回避。但这一问题的发展不仅影响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她们的学业进取,个别问题严重的,还影响到他人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和校园精神文明的建设。为提高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成才率,为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对这一问题有必要给予应有的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的分析,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探索加强女大学生性心理保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

90年代女大学生的性心理状况较之60年代、70年代自是不相同,就是与80年代的女大学生相比,也有较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首先,她们对性生理知识的了解打破了以往基本封闭的状态。已往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性”是一个禁区,女大学生很难也羞于接触有关性的知识,而今,整个社会改革开放的步子不断加快,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大城市“性”已不再是禁区,人们对这一问题逐渐表现出一种相对开放的心态,有关“性”的信息,学生们可以通过“生理卫生”教科书,以及大众传媒乃至各种言情小说等多渠道获得,总之封闭状态已经打破。这为刚摆脱被父母严格管束的中学时代的女大学生了解性生理卫生知识提供了便利,当然其中一些非科学且不健康的“性”信息也对她们的性心理发展具有消极影响。

其二,她们对性别差异的认识已突破男尊女卑、男优女劣、男智女愚的传统模式。改革开放的深化,不仅使广大妇女面临严峻的挑战,也为许多有知识才干的妇女提供了脱颖而出的良机,从国家管理到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科技等各个领域,都有一些取得较高成就的杰出女性涌现出来,她们的事迹不断见诸传媒,使得在校女大学生倍受鼓舞,而考取大学这一学习竞争中的胜利本身也激励着她们,大学这个相对文明的环境的熏陶,都使她们心中男女平等的意识得以强化,传统女性固有的自卑感和弱者意识没有多少生长的土壤。她们中的相当一部分,尤其是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文科类的同学由于学业成绩、基本能力不仅与男生不相上下,有的甚至比某些男生还略胜一筹,这更使她们拒绝认同女人天生不如男人的传统观念。她们构成了女性群体中自尊心、自信心最强且最富有朝气的那个层面。

其三,她们对性别角色的态度已经不是在“抗拒女性角色”或“向传统复归”这样两极间摇晃,而是逐渐摆脱了走极端的幼稚状态。她们中的多数人由于主体意识的成长,一般既能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对待传统女性角色规范,又能以开放的心态直面现代女性生活方式。据调查,大多数女大学生向往事业与家庭两全的人生,她们不再认为只有牺牲爱情、牺牲家庭幸福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也绝不愿为当一个“贤妻良母”而放弃经多年苦学奋斗谋得的职业以及通过职业劳动才能获得的经济独立,对于自身的女性角色表现出一种比较理性且相对成熟的态度。

以上说明,我国当代女大学生的性心理状况基本上是积极的、健康的,这是她们的主流方面、本质方面。

2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确有少部分女大学生性心理状况令人担忧。问题之一,有的女大学生对自身由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带来的身体变化缺乏应有的了解,又羞于向他人诉说,以至在心理上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感、自卑感乃至轻生念头。为什么会这样?主要是她们缺乏性生理卫生知识,如有的女大学生对白带的分泌、子宫的发育等生理现象就缺乏应有的认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如果说来自贫困落后地区的女大学生由于文化信息的封闭状态使她们在这方面的无知是情有可原的话,那些来自大城市、出身于干部家庭乃至知识分子家庭的某些女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无知又作何解释呢?表明,不是没有条件实施性生理卫生教育,而是观念上认为女孩子应当是单纯的,不宜懂得什么性知识。对此,英国著名思想家罗素曾尖锐指出:有关性知识“最初,人们只是蒙蔽女性,因为人们希望她们的无知能有助于男性的支配地位。然而,妇女竟然逐渐安于这种观念,认为无知对于道德是必不可少的。”①可是,无数事实表明对于性的无知只能“使人们变得愚蠢、虚伪和胆怯,而且还会使相当多的人患精神病或类似的疾病。”②

问题之二,有个别女大学生不能理解随着青春期性生理的发育而发展起来的性心理,对自己不时产生的性欲望、性冲动感到恐惧,并伴有自责、自卑,甚至自贱的心态。如,有仅仅因为自己产生想看看某位男生的念头,而责备自己不知羞耻;有因为自己头脑里不时出现有关异性的幻想,而陷入自己的身体丧失“纯洁”的恐惧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的文化向来对男性青年的性欲望、性冲动抱宽容态度,并给予较多的理解、关怀和指导,所以,男大学生很少因为自己具有性的欲望或冲动而感到惊恐、可耻,或许更可能因为自己不曾有过性的欲望或冲动而忧虑。相对而言,对于同样处于青春期的女性青年的性欲望、性冲动,我们的文化往往采取否定或鄙视的态度,甚至认为未婚女子有性欲望是极为可耻的,有辱门风的。女大学生以这种文化观照自己,很难接受自己的现实,她们经常为自己竟有这种“卑鄙肮脏”的欲望而羞愧,千方百计压抑、没完没了地自责。这种传统文化的沉重压力和自我内心的无情谴责,久而久之难免导致心理疾病。性医学和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早已表明:“性幻想不仅是正常的生理上的反映,而且更可能是当代社会中包括对青少年影响极大的书刊、电影、艺术、音乐和广告中的几乎泛滥成灾的性内容的自然反映”。③今天我们面对的世界日益开放,对妇女的种种禁锢也多有解除,女大学生受性信息刺激的机会还有增加的趋势。因此现在的问题已不是她们能不能、该不该有性的欲望或冲动,而是如何帮助她们科学地认识并自觉地调节和升华这种欲望,以人性的尊严对待自己的冲动,以人的“社会性”来调节、规范人的这种“自然性”。

问题之三,有极个别女大学生缺乏性尊严意识和性道德感,她们轻率以身相许,公开同居,造成未婚先孕、堕胎、犯法等严重后果。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是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撞击,在性文化领域,由于“开禁”不久,矛盾尤为突出,各种性观念鱼龙混杂,一时间令人眼花缭乱,竟不知何为性道德、何为性尊严。这种性观念的混乱状态是导致某些女大学生在性问题上“失足”的社会文化原因。二是由于当事者的任性和幼稚。有的女大学生之所以如此作为,其理由是性是个人的东西,性行为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与他人无关,并认为这才是现代女性的派头。这表明她们缺乏对人的社会本质的基本了解,性行为本身就是关系的表现,大学生活又是集体生活,哪会对他人毫无影响?三是由于当事者的性心理严重扭曲,比如极个别女生甚至认为身体是自己的自然资源,利用这一资源而采取某种个别和极端行为,乃是顺理成章的事。尽管有这类问题的女大学生极其个别,但影响之坏不可低估。

3

由于长期接受现代科学文化教育,女大学生群体在我国社会中属于具有较高潜在社会价值的女性阶层。作为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劳动者,她们在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具有人力资源的价值;作为先进科学技术的载体,她们在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人才资源的价值;作为具有较高参与意识和参与潜力的女性,她们对提高我国妇女政治参与水平具有后备干部重要来源的价值。因此,对她们应当倍加珍惜与爱护,这也是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所在。面对她们之中存在的性心理问题,我们既不必惊慌,也不能放任,而应认真研究、寻找对策,以提高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水平,强化她们的心理素质。让我们的学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的既有专业技能又有健康人格的现代知识女性。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通过加强性卫生知识的教育,解决女大学生因性无知引起的心理问题。

早在1963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卫生科技规划会议时,周恩来总理就指示有关专家,一定要把青春期的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④。1973年4月12日周总理在病中还叮嘱,让青年懂得生理卫生知识很重要。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到了青春发育期,随着生殖器官的发育,形态上、生理上会出现一些原来没有的现象,心理上也出现一些正常的变化,就会要求得到有关知识。这个问题是不该回避的,试图回避,不但会使之神秘化,有时还有不良的后果⑤。然而多年过去了,为什么时至今日在我国性卫生知识教育仍难以全面贯彻实施?问题并不是要不要、该不该进行性卫生知识教育,关键是由谁来进行?在哪里进行?如何做到适时、适宜、适度。最理想的性教育模式当然是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负责,家长、教师、医生配合实施。但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这一代青年的父母大多并不具备对子女进行性教育的科学知识和表达能力,而医院里的医生又缺乏做合格教师的教学经验,且在时间与空间上与学生有相当距离,根据外国行之有效的经验,“性教育主要是教育专家即教师的任务。”⑥然而,教师也是有局限性的,倘若他们未曾经过专门的培训,那么在从事这一工作时由于业务不熟悉,其“所做的一切很可能弊大于利。”为了使青少年在他们最适当的时候获得最适宜和最适度的性卫生知识的教育,国家必须通过有计划地在师范院校(包括中师、高师)的有关专业设置相关的课程,以培养这方面的专家。他们作为专家应当具备较高的素质,按哈夫洛克·埃利斯的见解:“为了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从事卫生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有利条件……他应该拥有足够的性心理学、性生理学和性病理学方面的知识……他还具有贤明和宽宏大量的品德以及能够抑制住无法实现的要求的明智观念……最后,他应对青年人富有表里如一的同情心,能够窥测青年人敏感而羞怯的内心世界并了解他们个人的困难以及具有同他们进行扼要、坦率和充满人情味的谈话的技巧。”⑦显然这些要求是很高的,但却又是做好这项工作所必需的。只有从现在开始有计划地培养这样的专家,才可能期望在不久的将来消除至少是降低广大青少年,也包括女大学生由于性无知所引起的各种性心理疾患。

第二,通过开展“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教育,解决女大学生由于受传统男女性别差异观念的影响而产生的心理上的自卑、自疑、自弃和弱者心态。

承认男女有别这本是科学态度,问题在于长期以来所谓男女有别就是男优女劣、男智女愚、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然而科学研究早已证明,男女生理结构上的差异,与其心智和能力的差异并没有必然的联系,男性与女性之间无论在体能、智能,还是心理素质方面,都不存在优劣高下的区别,而只有结构类型的差异,可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且成互补之势。有人说,性教育本质上是人格教育,这是很深刻的见解。女人的本质是人,男女平等首先是人格平等,即男女具有平等的尊严和价值,具有平等的权利、机会和责任。进行“四自”教育,目的就是唤起女大学生的人格意识。教育者应当运用科学理论并联系大量来自生活实践的活生生的事例,向女大学生揭示:女性,尤其是知识女性所具有的特殊优势,激发她们的人格尊严感,包括性尊严感,使之提高主体意识水平,有意识地克服自卑、自疑、自弃和弱者意识,做到悦纳自己的性别。当她们能够用主体的眼光来看待性、性差、性角色时,她们就获得了发展健康性心理的坚实基础。当然,“四自”教育的实施者应当具有相关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的人格素质,最关键的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对女大学生抱有尊重、信任、爱护、负责的情感和态度。

第三,通过实施规范教育,即有关性、性关系、性角色的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的教育,逐步控制并减少女大学生中由于性行为失范或超轨而形成的心理问题。

人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社会没有规范就会动荡无序。认知并遵循一定社会的规范是个体适应社会的重要方面,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就是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通过加强规范教育,使女大学生懂得做人、包括做女人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应遵循哪些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违背这些规范将承担什么样的道德责任和法律责任,包括可能受到什么样的处罚。这样可强化她们的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她们的善善恶恶、严守法纪之心,增强她们的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从而提高她们在特殊情景下的行为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必须声明的是,规范教育中的规范应当是消除了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是科学、文明、进步的规范,而不是与此相反。

第四,通过在高校普遍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机构,为解决女大学生心理疾患包括性心理问题,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

由于个体间的差异性,性心理疾病的康复并不是都可以通过灌输有关知识、开展思想教育和规范教育解决好的,有些必须通过相当时间的专门治疗,例如:性心理变态问题。由于女大学生对性心理问题存在着羞于启齿的心理倾向,通过专门的具有科学权威性质的大学生心理保健机构对女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果更好。这是因为,面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教师或咨询专家,女大学生更容易解除顾虑,坦言倾诉这方面的问题,以寻求理解、同情和治疗。值得高兴的是,已经有很多学校的有关领导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提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来认识,他们积极支持并不断帮助完善学校的大学生心理保健机构。这一努力对解决目前由于社会变革加剧而有发展趋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当然也包括对解决女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问题,具有良好的作用和积极的意义,可以说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业。

*收稿日期:1995-04-20.

注释:

①②〔英〕罗素:《婚姻革命》,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第65、71页。

③吴阶平等编译:《性医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77页。

④⑤阮芳赋主编:《性知识手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1、5页。

⑥⑦〔英〕西里尔·毕比著,林立等编译:《性教育学》,农村读物出版社,第11、181页。

标签:;  ;  

女大学生性心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