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对失独家庭健康状况评估及干预的效果分析论文_高彩红

(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615)

【摘要】目的:分析家庭医生对失独家庭进行健康评估及干预的效果。方法:对本镇25户失独家庭进行健康状况评估,通过分析的结果制定详细的健康干预计划,比较失独家庭人员干预前与干预后各项指标及生活质量的改善(观察期6个月)。结果:干预后失独家庭的身心健康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质量也获得了提高。结论:家庭医生对失独家庭的健康评估及评估后的干预非常有效。

【关键词】家庭医生;失独家庭;健康状况评估及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5-0373-02

“失独家庭”指独生子女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不能再生育和不愿意收养子女的家庭[1]。三十多年前,为了经济的发展和缓解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采取了节制生育的政策,让人们放弃了自由生育的权利,疾病或意外却让他们遭遇独子夭折的厄运。失独家庭成员经历了精神和心理的双重打击,多数人心理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对于失独群体的心理救助机制几乎没有,甚至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对于他们的误解与歧视,很多失独者遭遇社会歧视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失独妈妈”甚至会被戴上“克子”、“克夫”的迷信帽子。

失去孩子的那种伤心、绝望、愧疚等负面情绪,像蛀虫一样每天吞噬着他们原本健康的身体,随之而来的是癌症、心脑血管、精神抑郁等重大疾病。我们家庭医生通过对失独家庭健康状况的分析评估,进行健康干预,对失独家庭成员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且效果明显,非常值得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 健康评估

25户失独家庭基本情况:年龄54~80岁,都是“失独老人”,其中5户家庭已失去另一半,成为“孤寡老人”,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楚,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长期以往更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病。25户失独家庭共有失独老人45人,据统计其中患有高血压病22人,控制率45.5%(10人);患有糖尿病13人,控制率46.2%(6人);有夜间失眠者25人。患有其他疾病者5人(样本少不纳入本次研究分析)。大部分“失独老人”在经历失去孩子的重大打击之后,人际交往范围日益缩小,社会功能受损,远离人群,害怕与人接触,任何细小的情节都可能引发其痛苦回忆。很多失独者不再愿意接触社会,他们的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甚至选择自我封闭,多数人因为不愿意走出家门,重新融入社会群体,甚至有病也不愿接受治疗或者放弃治疗。从个体的心理层面上,绝望、恐惧、自卑、自责、内疚、说谎,让失独者们在痛苦的折磨中挣扎着余生[2]。

1.2 干预方法

首先家庭医生对每户失独家庭进行一次专访,使失独家庭成员对自己的家庭医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建立起信任、友爱的约定服务关系。充分运用倾听和引导技巧,让失独老人把内心的痛苦、焦虑和种种想法毫无顾忌地倾诉出来,然后给予情感和心灵的支持和慰藉。对每户失独家庭进行1+1+1签约,每月提供1次上门心理疏导服务,推荐他们多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如广场舞、健身操、旅游等活动。鼓励他们不要自我封闭,多跟身边的亲戚、朋友、邻居相处交流、互相关爱。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人际关系,来自他人的关心,都有助于人产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有益于心理健康[3]。对于焦虑抑郁较重的失独老人安排转诊,给予专业的精神药物治疗;对于患有慢性病给予长处方服务;对长期需要服用上级医院药物的给予延伸处方服务。每月进行慢性病常规诊疗和健康教育,另安排集中小讲座1~2次,内容关于合理饮食、体育锻炼、合理用药、自我监测等不同主题的指导,并发放相应的健康处方。

2.结果

经过为期6个月的家庭医生心理健康疏导及慢性病管理服务的干预,失独家庭人员的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都到明显的提高。见表1。

3.讨论

据相关调查统计,我国失独家庭里的父母身体状况较差。在失独父母中,约5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其中患重大疾病的约占15%。另外,他们的心理问题严重,会长期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无法自拔,并普遍存在着孤独、自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其中60%以上还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一半以上还曾有过自杀倾向[4-9]。精神关爱能够直接把失独老人从极度孤独和空虚的生活中拯救出来,做好失独家庭的精神关爱工作尤为重要,精神生活高于一切,精神状态好了,人的生活质量就得到改善,免疫力相应提高[10],疾病也会相应得到控制。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是健康知识的普及者,以社会为载体、家庭为单位、个人为管理目标,1+1+1组合签约服务形式在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方面起到推进、强化等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就医依从性;主动参与各种健康活动,从而转变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慢性病的危险因素[11]。失独家庭是个特殊群体,他们比一般人更需要家庭医生的服务,通过家庭医生对失独家庭的健康管理干预,失独家庭的慢性病控制率及生活状态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家庭医生对失独家庭进行健康评估及干预非常显效。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家庭医生走进失独家庭,为失独老人提供健康保障,给予他们这样的特殊人群关心和帮助,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焕,李新松.中国失独家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7(15):102-104.

[2]杨梦蓉.论失独老人的情感需求[J].理论与当代,2013(10):35-36.

[3]刘桂芬.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促进学校心理教师的自我成长[J].学术论坛,2010,(5):202-4.

[4]欧颖,李春凯.危机介入与个案管理在失独群体中的应用探究[J].社会T作,2013(4):86-93.

[5]金珑嘉.失独家庭现状及其养老问题研究[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9(4):75-78.

[6]王祥,王娟娟,李林英.社会工作介入失独者危机应对的探析[J].学理论,2013(22):102-103.

[7]范宇君.浅析失独家庭困境与解决对策[J].学理论,2013(18):80-81.

[8]李博雅.失独家庭问题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13):291.

[9]江雅琴,刘学兰.失独者的心理问题与对策[J].巾国民政,2013(6):33-34.

[10]王天宇,祝您健康,2005(11):35-35.

[11]陈洁.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居民对预约门诊的接受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0):1143-1146.

论文作者:高彩红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0

标签:;  ;  ;  ;  ;  ;  ;  ;  

家庭医生对失独家庭健康状况评估及干预的效果分析论文_高彩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