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历史变化,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加强交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适应历史变化,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加强交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顺应变化 以史育人 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交通大学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交通大学论文,新局面论文,不断开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注重在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以史育人,不断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涵

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都与以前的大学生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但也有明显的不足。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近年来,学校十分重视发挥百年校史党史资源和光荣传统的教育功能,注重结合新的形势发掘新的内涵,取得了显著成效。

1、坚持以史育人的正确方向。

交大的历史,是一部努力拼搏的历史。在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走向振兴的沧桑巨变中,在历次社会变革的暴风骤雨中,交大人始终站在前列。不论是辛亥革命、反袁护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抗日救亡,还是在创建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交大人甘洒热血、英勇斗争,为民族的生存、国家的富强、科技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多世纪来,交大学子遍布神州,英才辈出。交大深厚的历史底蕴是学校特有的优势资源,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托,也是帮助我们加深认识、验证、实践和提高广大师生对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历史经验认知的有力武器。

在交大建校百周年之际,学校召开了首届“交大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研讨会”。100多位曾经英勇战斗在中国革命的第二条战线上的交大原学生运动领袖、老共产党员、老学长,以及近百位50~60年代毕业的为社会主义建设辛勤耕耘数十年的交大教师、干部和100位90年代的交大青年学生,几代人同聚一堂,回顾、总结、研讨交通大学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与优良作风,第一次明确了具有时代特征、交大特色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内涵表述:爱国为民,求真务实,敬业律己,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简称为“爱国荣校”)。交大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的研讨,推进了学校以交大党史和革命传统为内容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的工作。以后每年一至两次,学校已开展了十几次以史育人的大型教育活动。与此同时,学校加大了对校内历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专门建立起“革命传统园区”、校史博物馆、两院院士展室等。每年还组织各种传统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活动,挖掘、整理和弘扬交大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使之成为大学生不断加深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认识的有力抓手。

2、扩充以史育人的层面内容。

早先上海交大以史育人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收集整理交大师生在党的领导下,为推翻三座大山,成为“民主堡垒”的历史史实上。近年来,根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校从理论和实践上开拓视野,为以史育人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

深厚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不但为党史校史研究开辟了一个方向,而且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开拓了一片广阔天地。开始,有同志担心当代大学生对“老古董”可能不感兴趣。学校本着大胆试的态度,开设了交大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系列讲座(作为选修课,共五讲),请地下党老同志、当年学生运动领袖和解放后辛勤工作的优秀党务工作者,介绍不同年代交大优秀学生的代表和交大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实践证明,那些献身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前辈校友的人格力量是巨大的。讲座采取自愿报名听讲的方式,但每次报名人数都超出原先的预料,会场常常从100座扩大到200座,再扩大到500座。在学生踊跃听讲的基础上,学校又因势利导,结合报告和优秀校友的榜样,在学生中组织了4次大讨论:跨世纪的交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全面素质?如何弘扬交大爱国荣校的传统?当代大学生应有什么理想信念等等。每一次讨论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受此激励,学校积极承接了由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教育党委和交大联合编写《中共党史专题读本》的任务,为青年学子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教材。

3、催生以史育人的不尽活力。

以史育人的工作要取得不尽的活力,除了注重挖掘活动内涵之外,还必须寻求新思路、开掘新形式,并具备机遇意识和精品意识。这是因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神产品,必须是精品。只有精品才能在当前信息庞繁、内容多变的挑战下站稳脚跟,并吸引住思想活跃的大学生。为此,学校尝试电视教育片的拍摄,用生动的影像资料开辟以史育人的新途径。为了反映交大一批为革命献身的烈士的精神和成长过程,学校邀请了一批原交大地下党老同志反复进行讨论。最后选择以穆汉样、史霄雯两位烈士的事迹拍摄成资料教育片《大地的儿子》。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他们俩人的高风亮节和成长道路,当年他们的战友、同窗、亲友和在校的大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筹划工作,剧本反复修改了7次之多,校片征求意见达200多人次。《大地的儿子》播出之后,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并获得上海市有线电视专题片二等奖。学校先后还拍摄了反映不同时期优良传统和人物的《交大爱国主义传统历史纪实》等专题片。开拓创新和精品意识,推进了学校各部门合作挖掘和提升传统资源优势,增加了它们潜在的价值,为以史育人工作开辟了新的阵地。

此外,学校召开改革开放20年座谈会,回顾总结20年改革发展的经验,出版了《上海交大20年》;借助上海解放50周年,重塑了烈士陵园,提升了陵园环境文化;利用“211工程”验收之际,在博物馆开设了新展厅,宣扬改革开放20年取得的成就以及校友中两院院士的新的事迹;借助上海交大党组织成立75周年,展出了《伟大的成就,光辉的历程》橱窗展;利用“庆祝钱学森90诞辰”,弘扬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等等。形成了校庆欢聚与办学思想讨论结合,博物馆展品与当事人介绍结合,资料、实物与电视片结合,重大纪念与弘扬爱国主义革命传统结合,回顾总结与纪实专辑结合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多手段、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相互配合,互相促进,使以史育人的路子越走越宽,显现出不尽的活力。

4、几点思考。

(1)在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些基本的东西是不能丢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党就是靠这些东西“起家”的,也是靠这些东西“看家”、“持家”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抱残守缺、一成不变。继承这些基本的东西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应该辩证统一。一方面,这些基本的东西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基础和出发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是在新时期坚持和发扬这些基本东西的必要条件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坚持这些基本的东西,很可能偏离方向或误入歧途;而思想政治工作不创新,这些基本的东西则可能会因为缺少活力而丧失生机。这里的关键是怎样不断在这些基本的东西中注入新的内涵,开拓新的境界。由以史育人推而广之,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如何在原先的一些行之有效但在新时期显出滞后的方法和内容中不断开拓出新的内涵,是很值得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2)以史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校园环境、校园景点、校园文化、历史文物、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等等综合发挥育人的作用。是否可以这样表述:挖掘和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高校在党的领导下,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是学校以史育人工作的切入口;为现实服务,不断总结和积累以史育人的新方法、新经验、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是以史育人工作获得长久生命的关键;抓住机遇,创造氛围,寻好载体,搞好活动,帮助学生从爱国荣校,献身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点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以史育人工作的重点。从总体上说,高校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供发掘。

二、顺应变化,着力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寝室、教室、食堂构成的“三点一线”曾是大学生生活的形象描绘,而当今,学生生活园区、学生社团、以及互联网络,正在构成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三大公共环境。如何根据这一新的变化,让思想政治工作进入生活园区、进入学生社团、进入校园网络;如何进一步开辟思想政治工作新的途径,占领每一方育人阵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优势,争取主动,奏响主旋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多年来,上海交大一直十分关注大学生生活环境和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在2000年1月召开的校党委七届四次会议上,学校正式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生活园区、进学生社团、进校园网络”的思路,特别是近年来,学校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探索。

1、构建生活园区育人体系。

学生生活园区是指学生居住区,它包括学生宿舍楼及周边的文化体育活动场所和生活配套设施。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分制的试行,在学年制下形成的班级和年级概念日趋淡化,学生生活园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学生新公寓的建成、旧的学生宿舍的全面改造,4人或2人一间的住宿条件使学生在寝室就能自修;闭路电视线、电话线以及互联网络线联通到每个寝室;宿舍楼中可以提供社交娱乐及组织生活的诸多空间。因此,学生的许多生活、学习需求在宿舍楼内就能得到满足,很多学生大多数时间在宿舍楼中度过。生活园区已成为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学习空间。在此背景下,学校遵循“设施一流、管理一流、学生文明一流”的学生生活园区发展方向,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物业管理为基础,学生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服务为主体,生活园区文明和文化建设并重”的学生生活园区管理的模式。具体做法是:

(1)让政治辅导员在生活园区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实行学生生活指导教师制度,从青年教师中选拔生活指导教师,入住到每幢学生宿舍楼。学校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生活、工作条件,让他们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他们除了担任院学生工作外,还担任所住宿舍楼的团总支书记,对所住宿舍楼的学生进行生活学习指导。将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生活学习咨询、帮困、心理辅导、生活园区文化建设、学生行为养成、危机干预等做到学生寝室。

(2)把学生置于生活园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地位。首先,让学生通过参与宿舍文化和基础文明建设的决策和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生活园区各宿舍楼成立楼管会,各楼层设层长、各寝室设室长,并建立、健全了学生宿舍规范化管理条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了一套生活园区学生参与决策管理的网络体系。其次,通过勤工助学的形式,让学生参加生活园区服务及管理,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精神。学生生活园区每月提供900多个岗位,成为校内勤工助学、帮困助学的重要基地。

(3)把学生党团工作做到生活园区。在学生公寓楼建立党员联系制度,把党建工作做到学生寝室,使每一个入党积极分子都有学生党员来联系和考察,每一个普通同学都有入党积极分子来联系,形成党建工作联系网络。2000年3月,又在学生生活园区成立了团工委,以学生公寓楼为单位成立了团总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注重生活园区内文化设施的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学校将学生活动中心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将其宗旨确定为“修身的园地、展能的舞台、求知的殿堂”,并对中心各个楼层、各个房间实行功能定位:既有党团活动室、学术报告厅、成果展览厅、心理咨询室、社团活动室,又有舞蹈厅、琴房、健身房等等,并添置了大量的设备,经常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使之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2、强化学生社团育人功能。

上海交大现有学生社团105个,覆盖了全校60%左右的学生。据调查,40%的大学生每周的社团活动时间超过2个小时。

社团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发组织和自主选择的,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自身的兴趣特长大有好处。从目前情况看,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5大类:政治理论类、公益道德类、科技创新类、文艺体育类、素质拓展类。学校对每个社团都落实“四有”,即有专门的指导教师、有挂靠的业务指导部门、有完备的内部组织和考评体系、有起到核心作用的党团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了起好引导作用,学校在每一大类中积极支持一个骨干社团,象政治理论类的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公益道德类的青年志愿者服务总队,科技创新类的学生科技协会,文艺体育类的学生艺术团,素质拓展类的大学生心理发展协会,它们都拥有百人以上甚至千人以上的会员,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校园社团文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培育人、锻炼人的重要阵地。以学生邓小平理论研讨会为例,几年来会员已达1万多名(包括已毕业的),其中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占一半以上,成为一个学生自我教育、学习提高的卓有成效的群众团体。2000年,跻身“上海市十佳明星社团”。

3、开辟校园网络育人阵地。

随着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以及宽带网的铺设和数字大学的建设,我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方面,大学生可以迅速地从网上获取各种信息知识;另一方面,网上的信息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反动言论已形成网上公害,对大学生们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带来负面影响。学校积极主动地把思想政治工作地推进到因特网,加强思政工作的渗透力,强化意识形态的控制、引导和管理,使网上有党的声音、正面的声音。

学校对网络一直保持高度的关注,做到了解、知情、管理。学校网络中心对校园网的各版块的建设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立了明确的管理规范;宿舍楼内组建网管组,校区成立网管部,学校有网管工作小组,并以此为载体建立一个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体的校园网络管理体系,创建有交大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同时,制定了包括《网络管理办法》、《用户守则》、《用户申请审批表》等10个学生宿舍计算机网络管理系列文件,保证计算机网络健康安全发展。

校园网的BBS站点等,是学校了解、掌握师生思想热点的一个窗口,但也容易成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地。一方面,学校经常在网上与师生进行沟通,发现、解决问题于未然,对某些不符合事实或影响大局的观点及时提供事实真相,进行正面引导,努力使网络处在可控状态。同时,学校党务部门、学生工作部门与保卫部门一道,依靠技术手段,对各类不良信息进行技术过滤。

2000年3月份,学校党委宣传部依托校园网,在互联网上创建了“焦点网”。师生可随时进入网上阅读及下载各种学习材料,了解国家大事以及本校的大事。学校还在“焦点”上开展网上调研,引导学生参与对上海交大如何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在“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这一版块上,不仅有师生员工理论学习的动态,还有师生学习理论的心得体会。“团委在线”和“学子在线”等主题网站的建设也卓有成效。此外,学校还注意利用互联网的交互功能,对每位来到网站登记的校友,定时给他们寄去《上海交大报》和《思源》的电子刊物,把握舆论导向。目前,每一个学院都有自己的主页,学生生活园区等还在网上建立“虚拟生活园区”,开展“网页设计”“虚拟家庭”等活动,引导广大同学参与的热情与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

4、几点思考。

(1)思想政治工作“进生活园区、进学生社团、进校园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思路,是邓小平理论学习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三进”的延伸,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的“四育人”深化。实践已经证明,“三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手段,而思想政治教育进生活园区、进学生社团和进校园网络扩大和拓展了这一工作的空间,更有利于邓小平理论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大学生的心灵,从而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事业服务。尽管它目前还处在边实践边探索的阶段,还有待完善提高,但它确实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开辟了一种新的思路,因此它的启迪意义不仅仅在于微观的操作层面上,更在于宏观的思想方法论上。

(2)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颗优良的种子,需要培育和浇灌,思想政治工作所做的一切,就是要精灌精种,精心呵护。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实际上是和关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关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正因为如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目光远大,积极主动,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要求和水准。这里所说的“提升”不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必须注重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只有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时代和形势的变化,紧密联系大学生学习、生活和思想道德状况的实际,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开辟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才能使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和新的增长点。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落到实处,除了做好上述工作外还必须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但并不是狭义的“教师”之谓。它既包括在第一课堂上直接授课的教员,也包括在第二课堂进行工作的政治辅导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干部。只有这几支队伍真正形成了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不存盲点,不留空白;才可能多管齐下,综合发挥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这里所谓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扎实的理论素质,丰富的知识素质和良好的思想素质。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过去,我们强调思想素质比较多,对理论素质和知识素质重视不够。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没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做底蕴,既不能做好人的工作,又不能提高工作水平,更不能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如此而已,怎么能做好高校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因此,队伍的培养和造就,理论素质和知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做好高校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

标签:;  ;  ;  ;  ;  ;  

适应历史变化,不断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加强交通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_思想政治工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