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肚里有墨水”,可能是真喝的论文

古人“肚里有墨水”,可能是真喝的

文/喆夫

俗话说:“肚里有墨水,文章方锦绣。”这是用墨水的多少来比喻知识的深浅。可是你知道吗?古代真的有人喝过墨水——考试成绩不好要罚喝墨水,这可不是胡编乱造的故事。

“喝墨水”是封建王朝对学生学习不认真的一种惩罚,史料记载它最早始于北齐王朝,这个短命的北方高家王朝曾经规定:凡考试“成绩滥劣者罚饮墨水一升”。

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萧衍是诗、书、画全才的皇帝,他在位时的规定更加严厉:书写不工整、在公众场合下写错别字、文章逻辑混乱、文理不通的都要受到处罚,罚喝墨水一升。要知道,一升墨水大约重约一公斤。

这样的规定在隋代也有史料记载,《隋书·仪礼志》里规定,士人应试时,凡书迹滥劣者要罚饮一升墨水,甚至秀才、孝廉等在会试时,监考官发现有“文理孟浪,书写滥劣”者,也要让其到专门设置的房间里喝墨水一升。

墨水肯定没有糖水好喝,喝完墨水后往往会弄得满嘴甚至满脸全是墨水,惹得众考生想笑又不敢笑。有的考生喝过墨水后便急匆匆地跑到厕所里用手指头抠喉咙,以便把墨水吐出来,否则胃里就会翻江倒海一般地难受好久。

有人会问:古人饮墨水不怕中毒吗?其实今日之墨水与古代之墨水的成分是很不一样的,今天的墨水大多是用工业炭黑制成,而古代的墨水是松烟墨研磨而成,是无毒的。

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这种用松烟制成的墨是无毒的。唐代开始,人们为了增加墨的光泽度和防腐性,往往会把一些药物作为配料加入,例如藤黄、冰片、巴豆、珍珠粉、麝香、樟脑、犀角等等,从而使墨有了新的名字——香墨、药墨。

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过记载:因宋代制墨是烧松木,致使“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其松山大半尽矣”。说的是历史上很多朝代为了制墨,导致北方的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

在我们看来,弗雷格的做法是让语言上的特征“不定”以一种相对间接的形式在起作用,即通过概念的中介关联至不确定的对象。但是日常语言的表达意向总是意图直接与最终的对象发生关系。因此对问题的解答仍然必须回到对象之上。如果说“四足动物”或“一个四足动物”这些表达尚可以被看作命名不确定之四足动物的通名,但带有空位的表达“( )是一个四足动物”,即严格的概念词,却绝无法被用来命名,只能说,这个表达适用于不确定的四足动物,可以用来谈论任意一个不确定的四足动物。概念词的本质功能不在于“命名”或“代表”一个确定概念,而在于“述谓”一类对象中的任意一个。

一个医保住院病人总费用由医保统筹支付、救助金额和个人负担构成;个人负担部分包括起付线、 超起付线报销自负金额、救助部分个人支付金额、增负金额(特定项目,少报销部分),自费金额,其中自费金额为个人负担主要部分。取消药品加成后医保支付比例增高,由39.22%上升到49.64%;取消药品加成后自费比例下降,由38.84%下降到31.40%(图1)。

“喝墨水”这种近似残酷的摧残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荒唐办法,居然在我国延续了好几个朝代,现在早就没有这种惩罚方式了,但是用墨水的多少来形容知识的丰富与浅薄却一直保留在国人们的意识中。

当然,历史上也有一些人因为学习太专心导致误饮墨水的情况发生,例如左思在写《三都赋》时就常常错把毛笔当成了筷子,把墨水当成了汤水。人非痴迷,孰能如此?

有趣的是,唐代以后有许多考生竟然不罚自饮,也可能是一种踌躇励志之举吧。大诗人苏东坡的诗中就曾有过“麻衣如再著,墨水真可饮”的诗句,黄庭坚的诗中居然还吟出了“睥睨纨绔儿,可饮三斗墨”。

1.7.1 样地设置 2014年7—9月、2015年6—9月、2016年7—9月分别进行了野外调查、样地布设以及样品采集工作。选取了过火时间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不同火烧强度下(重度、轻度)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火烧强度划分见表1。以临近未过火,且与火烧迹地立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林地为对照区,在火烧区以及对照区各布设3个标准样地,共计27个,样地大小均为20 m×20 m,样地基本情况如表2。

从此之后,墨的功能就多了起来,它不仅可以用来书写,还可以当作礼品送人,也具备了收藏功能,据说还可以用作烹饪的调料,煨肉时适量加一点香墨进去,便有了今天酱油的效果,别有一番风味。

更神奇的是墨还能防病治病,宋代时出现了用菜籽油、芝麻油、桐油等制成的油烟墨,这种墨能治疗蚊叮虫咬,一擦即灵。清代时有一种名叫“八宝五胆”的药墨,是用多种中药合制而成的,具有消炎、化瘀、解毒、止血的功效,因而在当时的暑热之际,人人都会竞相抢购。

“女孩子家,不要大声说话。”他听到我的声音后,笑着慢慢站起来,我走过去,鼻子一酸,说的第一句话是:“姥爷,我给你买把电动剃须刀吧。”他笑了笑,说:“剪了一辈子,早习惯了,而且还能打发时光。”

标签:;  ;  ;  ;  ;  ;  ;  ;  

古人“肚里有墨水”,可能是真喝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