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结构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启示_中共七大论文

中国共产党党章结构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章论文,启示论文,现实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K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4-0144-06

作为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党章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政党历史的缩影。迄今为止,学界对于党章发展变化历程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是从结构的视角探讨中国共产党党章历史演变的成果尚未见到。根据系统论原理,党章是由党员、组织、纪律等若干要素组成的一个内部结构;这个内部结构再以要素的身份,与同样以要素身份出现的党纲、党章解释①等外部结构共同组成一个更大的党章结构;结构并非要素的简单堆积,而是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试图对中国共产党党章结构的历史演进及其规律作些粗浅探讨,并从中得出几点启示。

一、党章与纲领:由融合到分立,再由分立到复合,始终密不可分

纲领“也是党章的组成部分,是党章的前提和总则”②。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党章与纲领一度合拢,一度分立。从结构的视角来看,纲领与党章合拢,是纲领从党章的外部结构进入到内部结构;纲领与党章分立,是纲领从党章的内部结构回归到外部结构。但不管这个内外结构怎样变化,党章与纲领的关系始终密不可分:纲领是党向世人公开宣告自己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原则和路径的一面旗帜,党章则是根据纲领所规定的目标任务和所阐述的原则路径而制定的党的建设和党的活动的根本法规。

(一)中共一大急中生智首创融合型党章

众所周知,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简称“一大纲领”)。长期以来,学界对于这个文件的定性一直存在分歧。有人说它是纲领,有人说它是章程,还有人说它是带有党章性质的文件。鉴于一大纲领的主体部分属于党章成分,并在当时确实起到了党章的作用,加之中共一大的诸多与会者和当时党的领导人都认为中共一大制定了党章,当时中共又有把党章称为党纲的先例,③所以笔者倾向于党章的定性。当然,一大纲领确实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党章。它是中共在秘密状态下匆促制订的。由于会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加上会议期间的严重分歧和侦探骚扰,中共一大仓促制定的宣言并没有公开发表,④而是把宣言(即纲领)的基本要点和党章合并在一起。这种融合型党章⑤结构可以说是早期中共党人在党的初创时期的一种设计灵感的升华和创新智慧的彰显。

(二)中共二大至六大受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影响制定分立型党章

中共二大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后,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其党章不能不受影响。

单从结构来看,中共六大以前,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党章和党纲一直是分开的。受此影响,从中共二大开始一直到六大,中共放弃了一大时将党纲党章合并在一起的做法,制定或修改的党章都是纯粹的组织性章程。不过,中共二大至六大的党章虽然前面没有了党纲,但党纲作为党章制定的依据和前提,始终没有缺失,只不过形式上分开而已。这五部党章无一例外都有党员入党要承认党纲(宣言)和党章的规定,便是一个有力佐证。因此,从更大结构系统来看,这些党章属于分立型。

(三)中共七大以来继承和发展一大党章的做法制定复合型党章

七大党章是共产国际解散后中共完全独立自主制定的首部党章。它继承和发展了一大党章的做法,制定了复合型党章。这种继承和发展,在结构上表现为:一是制定了党纲,加在党章前面;二是党纲虽然加在党章前面,成为党章的组成部分,但不再像一大纲领时那样以条文形式与党章“平起平坐”,而是以“前提与总则”的身份高于党章一个层次;三是党纲和党章这两个要素本身的结构总体上比一大纲领要更加丰富完整和严谨科学。

中共七大以后,除了受极“左”思想影响的九大、十大党章错误地把党纲作为第一章合并到党章中,因而未能很好地凸显党纲的地位和作用外,其余历次代表大会制定或修改的党章都沿用了中共七大创造的复合型党章结构。

综上可见,中共一大融合型党章体现了党纲和党章既密不可分又“平起平坐”的态势;中共二大至六大分立型党章反映了党纲和党章的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中共七大以来的复合型党章表明党纲和党章既密不可分又非同一层次的关系。无论党章的结构是融合型,还是分立型或复合型,党章党纲的关系始终密不可分。

二、党纲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从分散到整合,历经曲折终稳定

作为党章结构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的党纲,其本身也是一个结构。从层次上看,它由最高纲领、最低纲领(也称一般纲领或基本纲领)和具体纲领(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出了具体纲领的概念,并阐释了它与一般纲领之间的关系⑥)三个层级要素构成;从内容上看,由奋斗目标、实现途径、基本政策等诸要素组成;从领域来看,可分为政治纲领、经济纲领、文化纲领、军事纲领、组织纲领等各方面要素。

(一)中共一大至三大:党纲结构逐渐完整

一大纲领名为纲领,其实只有前三条才是通常意义上的党纲。第一条党的名称的规定,旗帜鲜明与资产阶级旧世界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划清了界限。第二条党的最高纲领,结构完整,既有奋斗目标(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又有实现目标的基本政策和途径(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暴力革命、没收生产资料、联合第三国际)。第三条党的最低纲领,只有政治目的(社会革命)及其实现的基本政策和方法(苏维埃管理制度,把工农兵组织起来,断绝同其他党派联系),缺失经济文化等其他方面的要素。⑦与一大纲领相比,二大宣言和三大党纲草案的结构要完整得多。它们在提出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并初步揭示两者之间关系的同时,首次提出了具体纲领。二大宣言中,具体纲领包括民族自治、民主政治、经济要求、教育制度等诸要素。⑧三大党纲草案以“最小限度的党纲”名义提出了涉及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社会、军事等方面的18条要求的具体纲领。⑨

(二)中共四大至六大:党纲要素日益丰富,但结构“四分五裂”

中共四大和五大是在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时候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里所解释的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⑩就是国共两党共同遵循的纲领。虽然这个纲领对于中共来说只是最低纲领和具体纲领,但这意味着此时中共最低纲领的结构已由原来单一的政治要素拓展为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要素。当然,作为一个既要维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又试图保持相对独立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具体纲领要素的多寡和内容均与中国国民党的有所不同。关于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中共四大和五大与中国国民党一大和二大各自通过的诸多决议案的对比中看出来。

中共六大党纲的情况相对而言要复杂一些。起初,共产国际替中共六大起草了党纲草案初稿,可是该草案后来却因故从大会日程上被取消了。尽管中共六大只通过了一个《关于党纲的决议》,而没有通过一个正式的像样的党纲,(11)但是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实际上就具有党纲的性质。与中共四大和五大时的党纲一样,六大党纲只有最低纲领和具体纲领。它提出的“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政纲”或“中国革命的十大要求”是最低纲领,(12)“党的任务”则属于具体纲领的范畴。(13)无论最低纲领还是具体纲领,六大纲领的组成要素都比以前更加丰富。行文至此,人们不禁要问:中共四大至六大,党纲中的最高纲领到哪里去了?原来,中共四大和五大召开时,国共两党实行的是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不得不表面上暂时卷起自己的最高纲领的旗帜。而且,根据《第三国际的加入条件》,中共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必须“遵守第三国际的纲领和决议”(14)。这意味着,共产国际的纲领就是中共的最高纲领。(15)所以,国共分裂后召开的中共六大仍然没有制定出一个包括最高纲领在内的详细党纲。总之,这一时期的党纲结构呈现出一种“四分五裂”的状态:中共四大至六大党纲中的最高纲领被“上收”到共产国际的纲领中,而中共四大和五大党纲中的最低纲领和具体纲领又“体现”在中国国民党党纲中。

(三)中共七大至十一大:党纲结构发展中出现曲折

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所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就是七大党纲。与此前的党纲结构相比,七大党纲有了较大发展:一是清楚阐释了最高纲领、最低纲领和具体纲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明确规定了最低纲领的三个基本结构要素,即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是完整建构了具体纲领的结构体系,既提出了全面要求,又说明了实现这些要求需要注意的十大问题,还有区别地指出了国统区、沦陷区和解放区的不同任务。(16)

必须说明的是,七大党章前面的总纲,是党的总的纲领,是全面的、概括性的纲领。一般说来,党章总纲与党的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虽然都是党的纲领的表现形式,但二者毕竟有所不同:前者概括地、全面地规定党的各层次各方面纲领及其涉及的所有原则性问题,后者只详细地阐明党的最低纲领和具体纲领。也就是说,党章总纲把党代会政治报告的内容涵盖在内。作为党纲,七大党章总纲的结构既有发展也有倒退:虽然载入党的指导思想、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等新要素,但缺失党的具体纲领。(17)

八大党章结构上呈现的最大亮点就是增添了党的历史功绩和实现当前任务的基本政策(民族政策、人民民主专政、外交政策)。(18)可以说,八大党章总纲已经形塑了比较完整的结构体系。

中共九大至十一大的政治报告,虽然内容存在严重错误,但是结构相当严谨完整。至于九大至十一大党章总纲的结构,则不同程度出现倒退:或增加不必要的要素(如个人功绩和地位),或删去必要的要素(如党的基本政策),或打乱各要素之间的密切关系(如十一大党章总纲将党的领导核心的规定置于党对党员的要求之后(19))。

(四)中共十二大以来:党纲结构稳定成熟

从中共十二大起,党章总纲较好地涵括了党代会政治报告的内容,因而对党纲的探讨就只需着眼于党章总纲了。

十二大党章总纲继承和发展七大、八大党章总纲的结构,形成了成熟的结构体系,并一直持续至今。这个体系的基本要素相当完整,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非常严密,具体表现为: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其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这已经为中国实践所证明;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党确立了现阶段奋斗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基本路径(即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党制定了当前各项具体任务以及实现这些任务的基本政策;党要实现这些目标任务、贯彻执行既定方针政策,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综上所述,从中共一大的条文性简纲,到中共二大至六大的宣言、决议案、政治报告等各种形式详纲,再到中共七大以来的全面的概括性的总纲,党纲结构由不完整到比较完整,期间经历了中共四大至六大时的“四分五裂”、中共九大至十一大时的一度倒退,最终在新时期得以成熟稳定。

三、条文结构:由不分章到分章,由简洁到复杂,不断优化组合

党章的条文部分,即纯粹的组织章程,是由党员、党的组织、党的纪律等若干要素排列组合而成的结构体系。

(一)中共一大至四大党章条文:由不分章到分章,结构虽然简单,但关键要素具备

如前所述,一大融合型党章,除了头三条为纲领外,其余均为党章的内容。一大党章不分章节,但党员入党条件和手续(第四条和第五条)、纪律(第六条、第十四条)、组织(第七至十三条)、附则(第十五条)等建构党章的基本要素已经初步具备。

相比一大党章,二大至四大党章在条文结构上有了较大发展:一是分章设置,二是增加了“会议”和“经费”两个基本结构要素,三是“党员—组织—会议—纪律—经费—附则”的位序排列使要素关系更加科学。

(二)中共五大、六大党章条文:参照联共(布)党章,结构有了较大发展

《第三次修正章程议决案》(即通常所说的“五大章程”)的结构要素比此前的四大党章几乎增加了一倍。四大党章连同“附则”前后只有6章,而五大党章则多达12章。如果将五大党章与联共(布)十四大党章作对比,就会发现五大党章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参照了联共(布)十四大党章。究其原因,一是党员队伍数量已增至近6万人,建构完整的党的组织系统已成为可能和必要;二是当时革命形势极度危急,共产国际为“集中精力加强对中共的总的政治领导”(20)而力图影响中共的重要文献。

至于遵照共产国际提供的党章范本修改而成的六大党章,(21)其条文结构有了进一步变动:第一,为突出共产国际的领导地位,增加了“名称”的规定;第二,为加强党的中央组织建设,将原来“党的中央机关”这个要素一分为三,即“党的全国会议”、“党的全国大会”、“中央委员会”;第三,为强调基层和地方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优化结构,对原有各要素的位序进行了重新排列。

(三)中共七大至十一大党章条文:分化组合,变动不居

与六大党章相比,七大党章在条文结构方面的变动可以概括为“增”、“删”、“改”、“调”这四个字。其中,“增”是指七大党章增加了“党的地下组织”;“删”是指删去此前党章结构中的“与共青团的关系”;“改”是指将原来的“党团”改为“党外组织中的党组”,“党的支部”改成“党的基础组织”,“党的纪律”变成“奖励与处分”等等;“调”是指对包括党的组织系统在内的有关要素位序的调整。(22)这是党从中国革命和党的自身实际出发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结果。为适应执政党的新要求,八大党章条文结构在恢复传统要素“党同共青团的关系”的同时,将传统要素“经费”下移至一般的党内法规体系中,并把“纪律”要素合并到第一章“党员”里。(23)

九大至十一大党章的条文结构,删去了诸如党的监察委员会、党的经费等很多必备要素,只剩下“党员”(含有“纪律”要素)、“党的组织原则(制度)”、“党的中央组织”、“党的地方和军队中的组织”和“党的基础组织”五章。显然,“文革”时期的九大、十大党章特别是九大党章结构残缺不齐,“实际上不大像党章”(24)。十一大党章虽然在内容上有了一些改观,但在结构上依然没有新的突破,几乎延续了九大、十大党章的错误。

(四)中共十二大以来党章条文:结构严谨,保持稳定

十二大党章继承五大、六大、七大和八大党章条文结构的优点,纠正十一大党章条文结构的缺陷,并根据新的历史实际,进一步完善了条文结构。首先,增加了“党的干部”一章;其次,将“党的纪律”从“党员”中分离出来,恢复其独立地位、彰显其重要作用;再次,规范了某些要素的名称(如党的组织制度、党组),使之更简洁、准确;最后,优化了要素的位序排列,使要素间关系更严密。正因为十二大党章的条文结构具有这样的特点和优点,新时期历部党章,除了十六大党章开始在篇末增加了“党徽党旗”一章外,其余条文结构均未作变动。

现行十八大党章的条文结构清晰地揭示了诸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行为主体,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最终要通过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来体现;党毕竟“不是许多党员简单的数目字的总和”,而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有机体”(25);这个有机体自上而下组织严密、活动有序,其中,党的干部是骨骼;党的纪律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保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无非是为了实现党的领导和完成党的任务,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党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其他非党组织(包括共青团)的关系;党通过党徽党旗所展现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光辉形象,值得尊重、维护和向往。

综上所述,党章条文结构的演变与党的状况和形势的变化呈正相关性:中共一大至四大,党的队伍发展不快,党章条文结构简单,且变化不大;中共五大与六大时,党员数量激增并且共产国际控制力度加大,党章条文结构有了重大发展,初步奠定了日后党章结构基础;中共七大至十一大,党的状况以及面临的形势任务发生根本变化,党章条文结构也随之起伏不定;新时期以来,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没有变化,中共十二大以来党章条文结构保持基本稳定。

四、几点启示

梳理中共党章90多年来的结构演变,不难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一)独立自主是党章结构创新发展的基本前提

中共一大党章颇具特点的简纲、无章和融合型设计,以及二大至四大组织章程的简洁、紧凑型架构,都是中共自主创新和发展的成果。随着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对中共控制的不断强化,中共党纲党章的结构越来越多地烙上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党纲党章的印记,到中共六大时达到极致。中共七大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由于党实现了独立自主,因而党纲党章在结构上又有了创新(尽管中共九大至十一大一度没有创造好)和进一步发展。

(二)党的成熟壮大为党章结构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党章结构毕竟不是主观的随意设计,而是客观条件下的主观创造。中共七大以前党章结构不健全不完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党还不成熟。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党成熟壮大了以后,制定结构严谨、要素丰富的党章才成为可能。然而,面对社会主义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再次缺乏经验,重显幼稚,这就是九大至十一大党章结构发生偏差的客观原因。同样,经历过胜利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党再次成熟起来,越发团结有力,因而新时期以来党章结构保持稳定发展。

(三)党章结构的科学发展必须借鉴吸收别国共产党党章结构的优点

不能否认,党在幼年时期受制于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党章的结构曾受到负面影响。但同样不能否认,这个时期也是党章结构取得重要进步的阶段。这表明,党章结构的发展除了需要独立自主、党本身成熟壮大外,还需要借鉴吸收其他共产党党章党纲的结构。如果把中共一大纲领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至六大的章程、中共五大和六大党章与联共(布)十四大党章、中共七大党章与联共(布)十七大党章作比较,把中共二大宣言和三大纲领草案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党纲等作比较,就能很清楚地发现这一点。

(四)党章结构变化的阶段性特征缘于党的地位和任务的阶段性变化

创建时期的党与投身轰轰烈烈革命实践时期的党,处于秘密状态下的党与处于(半)公开状态下的党,开展阶级斗争的革命党与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执政党,(半)封闭条件下的党与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党,党在这些不同境遇、不同任务下制定的党章结构必然有着较大差异。二大至四大党章结构稳定,四大至六大党纲缺失最高纲领,二大至六大党章前面没有党纲,七大至九大党章结构起伏不定,九大至十一大党章阉割掉党组等诸要素,中共七大以来制定复合型党章,中共十二大以来党章结构稳定发展等等,这些都是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制定的党章所呈现出来的结构特征。

(五)党章结构始终围绕昭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而展开

党章结构是党章本质的外化和实现形式。如果说先进性纯洁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因而是党的本质,那么,昭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就是党章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是党章的本质。党章本质内在地要求,党章结构必须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领导,怎样领导”来构建。党章结构的发展变化的背后“推手”,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以昭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它体现了党在党的本质、党章本质与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规律认识上的不断深化。

注释:

①本文限于篇幅,对党章解释的结构不作探讨。

②(25)《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21—322、358页。

③参见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68、316、317页。

④参见《“一大”前后》(二),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175、421页,陈公博:《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第102页。

⑤“融合型党章”是指党纲与党章合并在一起因而两者属于同一层次要素的党章,以区别于在党章前面加上党纲但是党纲高于党章一个层次的“复合型党章”。

⑥⑩(16)(17)(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60、159、160—187、533—535、536—548页。

⑦⑧⑨(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1、133、253—255、141页。

(1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00、497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49页。

(12)(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378—379、394—402页。

(15)《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161页。

(18)(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269—274、277—278页。

(19)《中国共产党章程汇编》(从一大——十六大),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92页。

(20)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3卷,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第536页。

(2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7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409—496页。

(2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9页。

标签:;  ;  ;  ;  ;  ;  

中国共产党党组织结构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启示_中共七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