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对策论文_张秀玲,李艳萍

(绵阳市中心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 分析医务人员产生职业暴露的因素,从而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增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和职业标准预防的依从性以及暴露后的应急处理,规范各项操作,纠正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行为,避免或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一年全院医务人员,包括实习生、进修生及工勤人员100例暴露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每一例的资料,分析每一例发生的因素,统计发生的高危行为。结果:100 例上报人员分别为:护士70例,构成比70.0%;医生16例,构成比16.0%;实习医师3例,构成比3.0%;实习护士3例,构成比3.0%。其它8例,构成比8.0%。通过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操作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防护意识淡漠;监测系统不完善等为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结论:医务人员发生暴露的因素多,应采取干预对策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的概率,从而提高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76-03

【Abstract】Analysis of the factors of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so as to formulate relevan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strengthen the medical staff self-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improve the protection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to prevent adherence and exposed after emergency treatment, 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s, correct lead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high-risk behavior, avoid or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security of 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safety. Methods In January 2015 - December 2015, a year and partial medical personnel, including interns,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ose logistics personnel, 100 cases of expos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collection of the data for each case, the analysis of each factor, statistics of high-risk behavior. Results 100 cases reported personnel are: 70 nurses, constitute more than 70.0%; The doctor in 16 cases, constitute more than 16.0%; Intern in 3 cases, constitute more than 3.0%; Trainee nurses in 3, constitute more than 3.0%. Other 8 cases, than, 8.0%. Through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operation is not standard; Protective measures does not reach the designated position; Protective consciousness; Imperfect monitoring system for high risk factor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Conclusion Medical workers was more exposed factors,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e occupational exposure, so as to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workers.

【Key words】Medical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risk factor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职业暴露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它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它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职业暴露又称职业危害。其中,非胃肠道接触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状态。一个极其微小的病毒,形象的说,在一个标点符号理足以容下2.3亿个病毒。每毫升血液中含HBV病毒就有一亿个感染剂量。感染HIV只需1.4毫微升血液,HBV只需0.4毫微升血液。如果被感染HBV血液的针头扎伤而又未经免疫的话,感染的机率为6~30%;如果该病人乙肝e抗体呈阳性,感染的机率为0.29%。被HIV污染的针头扎伤,受感染的机率为0.29%。由此可见,尽管所接触的病人导致感染的机率小,但是不等于0。职业暴露可带来的危害包括身体危害、心理影响、经济危害、卫生人力资源损失等。

长期以来,人们更关注疾病在病人中的传播,而对医护人员本身因职业暴露感染疾病关注却很少。而医院又是一个存在多种危险因素的场所,广大医务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在这种特殊环境中,履行着救死扶伤的职责,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职业危害之中而成为高危职业受害群体,2003年SARS流行中,医务人员暴露感染事件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也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性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血源性疾病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特别是HIV感染,因其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病毒复制过程中变异极快,至今没有治愈方法,无症状期和窗口期的感染者由于无任何的临床表现,隐蔽性强,维持时间长,而大部分感染者不知道自己被感染,因此活动不受任何限制,造成艾滋病传播的机会比有症状的病人要更多。也造成医务人员在发生暴露后未能及时预防用药,导致发生感染的概率增高。因此本资料使用因素分析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5年1月-2015年12月全年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人员100例,护士70例,医生16例,实习医师3例,实习护士3例,工人3例,规培医师2例,培训护士1例, 进修医师1例, 其它1例。

1.2 研究方法

1.2.1频次分析 统计职业暴露率,分析职业暴露的发生因素,对所有暴露者的职业类型、科室分布、暴露方式、暴露部位、暴露级别、导致暴露的原因等进行频次分析。

1.2.2特性要因图(鱼骨图)分析 采用图特性要因图对职业暴露的因素进行更进一步分析。

1.3 判断级别标准

1)一级暴露: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皮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三级暴露: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1.4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SPSS众汛院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频次分析

2015年1月-2015年12月全年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人员100例,占全院医务人员的4.87%(100/2050),即暴露率为4.87%。所有暴露者的职业类型、科室分布、暴露方式、暴露部位、暴露级别,见图1-图5。

3.职业暴露原因分析及对策制定

3.1 职业暴露发生特点分析

图1-图5结果显示:护士是职业暴露高发人群,主要集中在护士的高频繁操作中的地点,主要方式是针刺伤,主要部位为手,一级暴露最多。而图6结果显示,在三年人群分布的对比中发现:护士仍是高发人群,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为针刺伤,这与护士在临床上操作较多,增加职业暴露发生的风险较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护士人群职业暴露的发生,是降低全院职业暴露的发生率首要做的工作。

3.2 根据鱼骨图制定防控措施

3.2.1成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管理小组,成员均来自医院感染管理科、护理部、医教部、内科部、外科部、信息科、后勤和医技部门。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制定出质量制定相应对策(见表1),并利用PDCA持续改进方案来降低院内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由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未设定明确的指标,而我院护士仍是高发人群,因此控制护士人群职业暴露的发生,是降低全院职业暴露的发生率首要做的工作。我院对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事件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持续监控作出规定: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护理人员发生例数÷全院发生总例数。再根据近三年监测的情况设定目标值≤50%。

3.2.2制定干预措施

3.2.2.1首先从日常工作中预防职业暴露的发生,包括管理控制、行为控制、安全器具、个人防护用品、教育培训五方面。

3.2.2.2加强标准预防的培训,落实贯彻标准预防措施

标准预防: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凡接触上述物质者均必须采取防护措施,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黏膜。其基本特点为:①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因此,既保护了医务人员,又保护了病人。③根据各种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飞沫隔离)。

标准预防的措施:①洗手: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物品时,不论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遇有下属情况必须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触病人前后;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他人时。②戴手套:接触病人的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对同一病人既接触清洁部位,又接触污染部位时,应更换手套。 ③上述物质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以防止医务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的污染。④被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消毒。⑤污染的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的皮肤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⑥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⑦医护人员进行各项医疗操作、清洁及环境表面消毒时,应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污染环境或不能保持环境卫生的病人应隔离。

3.2.2.3制定预防感染的紧急处理措施

(1)医护人员在手术、注射等治疗过程中接触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其他血源性传染病(梅毒、HCV、HIV)患者(携带者)血清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局部消毒处理: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清洗,禁止进行伤口处止血挤压;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浓度为5%/L(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干净。

2)检查暴露源是否有血源性传播疾病。

3)暴露着在24h内采集血标本。

(2)医院员工在工作中不慎外伤,应立即转相关科室进行伤口处理,必要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1支(1500U)。

(3)医院员工如在医院公共食堂就餐后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应立即转肠道门诊诊治;如群体发生消化道症状,应查明原因,切断传播途径。

(4)医院员工如出现发热(T38℃以上)、疼痛、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症状,应检查血常规、胸片或透视,如不能确诊,需转呼吸科进一步明确诊断。

(5)如群体发病应采取消毒、隔离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及时分离病原体以明确诊断,有利治疗。

(6)诊断为传染病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上报。

3.2.2.4职业暴露后紧急预防用药

(1)预防 乙肝病源立即要求其到疾控市中心注射免疫球蛋白,抗体滴度低于正常值(10u/L)注射乙肝疫苗,艾滋病病源的暴露者到指定医院免费领取药物。表2是几种常见传染病治疗方案:

3.2.2.5随访

(1)对暴露人员进行心理护理。并负责安排追踪检查、登记,并1年后随访。

(2)定期到我科开据《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检验单》。

(3)要求事故当事人在跟踪观察期间,应作为可疑感染者对待。为了防止传播,应当禁止当事人献血及性接触。

4.小结

本文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案例统计、分析、探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特点、用特性要因图分析,制定一系列防空措施,从而能有效的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增强医务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提高防护能力和职业标准预防的依从性以及暴露后的应急处理,规范各项操作,纠正导致职业暴露的高危行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建安,降低患者跌倒/坠床所致Ⅱ、Ⅲ级伤害发生率[J].活学活用PDCA医院持续质量改进,2014,1(1):13-20.

[2]马春华,李艳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控措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控制度[J].绵阳市中心医院质量安全管理制度,2015,11,(1):187-189.

论文作者:张秀玲,李艳萍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6

标签:;  ;  ;  ;  ;  ;  ;  ;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及对策论文_张秀玲,李艳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