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教学研究述评论文

太极拳教学研究述评论文

太极拳教学研究述评

朱 超

成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

摘 要: 为使太极拳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分析了1992-2018年间太极拳教学研究的核心学术论文。对太极拳教学研究提出了回归教学、传承技术、结合文化的研究展望。

关键词: 太极拳 教学研究 述评 太极拳发展

1 研究历程分析

太极拳教学的研究经历了90年代的“起步期”,相对成果较少,基本围绕教学的常规方法进行叙述和迁移。2000至2008年是研究的“发展期”,平均每年论文数量在3篇以上,主要是体育类核心期刊为主。2009至2015年时研究的“瓶颈期”,年平均成果能达到2-3篇,但分布不均匀,比如2010年则没有研究成果,此外这个阶段多数是非体育类核心期刊,论文所探讨的学术问题相对浅薄。2016至今是研究的“停滞期”,前两年均一篇,而2018年没有研究成果。

市民缺信行为成为共享单车回收管理难题原因:第一,部分单车用户故意损坏车辆。因为车辆所有权不属于自身,部分单车用户就抱着某种心态故意毁损共享单车,导致共享单车的损坏率上升,难以回收。第二,部分单车用户甚至通过盗窃、撕毁二维码、强行撬锁、上私锁等行为将共享单车占为己有,或者销售给他人获取利益。第三,共用单车的出现损害了黑人司机和摩的司机的利益,从而引起其恶意报复。例如,将共用自行车拖到城市的偏远角落,甚至组织人员进行故意破坏,使单车不可再使用。总而言之,公民缺乏信任是形成共享自行车回收管理困境的重要原因。

太极拳方面的研究发展蓬勃,按照学科发展历史必然,那么教学是其非常重要的研究板块,反而在近10年的研究却在走下坡路,直至现在的“停滞”状态,原因何在?从之前研究的成果分析,集中在学校教学,反观当今学校太极拳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起到显著性的作用,还因为教学方法的问题出现了很多现实困境。另外公众对太极拳的学习还有很多待开发和系统规范的空间。从这两个角度看,太极拳教学并没有较多实质性的成果可以指导实践。由此,太极拳教学方面研究的停滞,和研究成果较难突破上有很大关系。

通过开放式党课,城市驿站正在变成凝聚人心的大阵地、思想武装的大课堂、感恩奋进的大本营,引导群众自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为永济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

此外,技术与学术的泛融合是阻碍研究的一大瓶颈,“有技术无学术,有学术无技术”成为了教学研究的障碍,对于教学的理论研究如果缺乏了以实践的媒介,则削弱了成果的可参考价值。另外很多学者的视角并不在教学的研究,比如把研究放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更宽泛的人文学科背景,这和学术的跨学科发展有较大关系。经过以上两个方面因素的干预,对太极拳教学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

2 研究进展

2.1 研究对象:重学校,轻社会

教学方法具有模式化特征,比如,分组训练、分段教学、以赛促练等均适用于诸多学科,太极拳教学的研究也不例外,很多沿袭了这种教学方式。还有以太极拳自身技击实战的趣味、表演展现的满足、健身锻炼的需求等方面为主体的教学引入,这些具有模式化特征的教学研究成果占比较大。如果将这类方法做历时与共时的比较,则在现在教学改革的土壤里缺少了以时代所赋予的创新方式。比如,信息化可以运用视频纠错、作业、互动;社团化教学可以满足课堂课下联动机制;此外太极课堂化,双创等形式多种多样,充分与当代教育新思维、新方法接轨。经历了研究瓶颈走向创新是必然趋势,研究成果中出现了“太极推手能够通过一般武术教师进行普及推广,突出强调了把教师的工作重心由传授职能转向组织职能”。[1]“课程 + 研究型社团”教学模式”[2]都体现了创新性。

2.2 研究结构:重模式,轻创新

从选题上为中小学、高职院校、培训院校、普通大学生、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热点。其原因在于,学校太极拳学习的内容为竞技套路,有较强的易学性、统一性、可验性等特征,对于研究者而言有可控性及遇见性特点,另外,学校本身是研究者天然的实验与调研场域,对素材获取较为容易。反观社会教学,“一师一法”普遍存在,诸如技术特点、教学方法、受教人群等,无论从任何角度都有较大的随意性,为研究增添了很大难度。然而,社会太极拳教学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地,从全民健身、太极拳传承,甚至于通过太极获得更高的精神文化享受等目的,都需要在教学上给予更多的学术关注。尤其当今处在建设体育强国的时代进程中,科学和规范的社会教学方法则显得格外重要。

在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具有大量的物理信息需要通过用户界面表现出来,研究高效显示相关性能分析数据的方法,确定可视化表达方法,将分析结果以图像、图表、三维状态模拟等方式进行表述。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上述三个研究内容中,解决可视化表达方式和速度问题[1]。

2.3 研究视角:重主体,轻客体

从研究所关注的视角上看,用何种教学口诀,教学手段,技术细节理应用什么方式所被掌握,甚至教学如何才能发展得好,亦或是因软件和硬件条件造成的约束,这些都是研究成果集中反映的问题。这类研究注重对主体教师、教练、领导的自我思考,认为应该怎么做,这是“外造的秩序”。较少研究涉足客体方面的学生和学员视角出发,根据受教的客体心理特点而设置与之匹配的教学方式,体现的是“内生的兴趣”。尤其在推广与学生心理特征略有所偏的以柔、以慢为主的运动形式,其困难无以言表。我们在需要以一种外在约束的方式进行教学,但是我们更需要一种激发内在自我约束力的教学方法。也和当今所提倡的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相同,更多的从学生角度出发,而不是单方面灌输的教学研究。

3 研究展望

3.1 回归教学

上面分析得知太极拳教学研究处于停滞期。学校方面,近年来《关于加强课堂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指导意见》的实施;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是不合格的教授,其中提到回归本分。要引导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社会方面,太极拳核心文化传承危机的自醒,教学方式陈旧为部分因素造成的技术变迁,会练不会教的盲目而产生的缺憾等,充分体现了对教学回归是必然趋势。学术界需要有技术与有热情的学者把视角转移至教学研究方面,甚至把教学作为一项热点问题来研究,推行长效研究保障机制,避免之前学术成果的泛化、浅化特征,充分发挥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3.2 传承技术

随着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以及教育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目前太极拳正在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面上太极拳学校与社会发展蒸蒸日上,势头强劲,但是面临核心文化,既是以技击为本质的太极拳技术体系的弱化。对于教学的研究以上分析多数集中在高校的竞技太极拳板块。另外,民间传统的教拳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其民间总结为缺乏匠心、刻苦精神等等,但我们反观传统太极拳,教学方式何尝不是影响技术传承的重要因素呢?我们不得而知,太极拳最核心的技术已经成为一项“冷门绝学”,它是关于太极拳长远发展的基石。因而,对于太极拳教学的研究,是要把传统带入学校,还要让学者走向民间传承人的田野。

3.3 结合文化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太极哲学在身体运动中的表现形式,举足落步间即包含了技术的学理规范,又蕴含着深层的哲理思想,是一种平衡之道,正如太极拳理论家陈鑫言:“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其技术本质上,丰富的人文和教化功能四百年经久不衰。在当今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要注重对自身技术教学的研究,借鉴跨学科理论指导技术教学,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中医学、力学等学科知识,从研究成果看也有一些与音乐、医学等结合的教学方法,但研究待进一步深化实施。另外充分利用太极拳中的教化功能,将一项小的身体技能发挥至育人这一更广阔的领域。比如,“课堂太极”,在促进学生认识其他学科知识时,把太极拳融入到相关课堂中,用有形的实践去感知无形文化内涵。这也正是太极拳是体育,却超越体育的实质。

参考文献:

[1]田金龙,杨建营.太极推手课堂教学模式新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8):81.

[2]李娜,褚亚旭.高校“课程+研究型社团”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太极拳课程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3(7):140-144.

Review on Tai Chi Teaching Studies

Zhu Ch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Chengdu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Sichan 61113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give a better inherit and develop to Tai Chi in the new ear, this paper analyzed some core academic papers about Tai Chi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from a period of 1992-2018. Previous studies suggest that Tai Chi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has experienced four periods, from “initial stage”, “developing stage”, “bottleneck-meeting stage” to “stagnation stage”.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new concept of returning to teaching, combining with culture and inheriting technology for Tai Chi teaching research.

Keywords: Tai Chi Teaching Research Review Tai Chi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5—0047—02

作者简介: 朱 超(1990~),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

标签:;  ;  ;  ;  ;  

太极拳教学研究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