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钱红强

17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钱红强

常州市新北区孟河中医医院 钱红强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应对措施。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77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统计药品品类、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处理结果。结果 177例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15-44岁患者群体,门诊用药发生率为98.31%,不良反应主要为单一药物不良反应144例(81.36%),主要不良反应药品品类为抗生素类用药129例(72.88%),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102例(57.62%),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后经对症处理,176例痊愈或好转,1例未好转,转诊至上级医院。讨论与体会:药物不良反应目前在临床上不能完全避免,但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的预防措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低用药风险。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 分析 预防措施

药物治疗是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制药技术的进步,越来的越多的药物迭代更新,以及一些新药丛出不穷,由此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随之出现,用药安全已成为临床及社会关注的焦点[1]。如何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成为临床重点思考课题与努力的方向,特别是社区医院面向基层群众,如何守护好居民用药安全关,是医院及药师需持续努力提升的方向,本人在工作期间收集的17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加以分析,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177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为院内用药,且所有病例均按规定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

1.2方法

通过对所有病例进行统计分析,采用EXCEL表格分别对患者一般情况,用药种类,给药方式、临床不良反应表现进行统计并分析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2结果

2.1患者年龄及性别分布

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95例,年龄0~3岁,18例(10.2%),4~14岁24例(13.6%),15~44岁68例(38.4%),45~59岁42例(23.7%),60岁以上25例(14.1%)。

2.2科室分布

其中门诊用药173例,住院用药4例,儿科37例(20.1%),妇科12例(6.8%),内科82例(46.3%),外科25例(14.1%),皮肤科7例(4%),五官科10例(5.6%)、牙科4例(2.26%)其中以内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2.3给药途径分布

177例患者给药途径为主要为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三种方式,177例报告中口服4例(2.26%),肌肉注射0例(%),静脉滴注173例(%),静脉滴注为最主要不良反应给药方式。

2.4用药情况

合并用药在临床上是为提高疗效比较常用的用药方案,往往会取得比单一用药更加有效的疗效,但由于药物在临床上目前仍有一些未知的反应以及患者个体差异,在具体临床应用仍会出现较多的不良反应,177例患者中单一药物不良反应144例(81.36%),两种以上合并药物不良反应33例(18.64%)。

2.5不良反应涉及药物种类情况

177例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率前三的药物种类分别为抗生素类药物、中药注射剂、抗病毒药,详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不良反应涉及药物及构成情况分析

药物分类 例数 构成比% 药物品种 构成比% 抗生素类药物 129 72.88 11 30.56 中药注射剂 20 11.30 6 16.67 抗病毒药 6 3.39 2 5.56 其他类 22 12.43 17 47.22 合计 177 100 36 100 3结论

3.1不良反应等级情况

根据《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81号)的分类,分为新的、 严重、 一般三个等级。用药安全关乎患者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是医疗机构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反映医院医疗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指标,用药不良发应主要集中发生于临床输液,且高发于抗生素类临床用药,随着我国医改的不断推进,社区医院作用被不断强化,医疗服务的触角不断前延,将承担越来越大的基础医疗与健康服务的重任,在一定的层面了上加大了社区医院的就诊压力,增大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社区医院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

3.2制定不良反应临床救治预案

根据临床药品使用说明书的不良反应提示及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报道来看,目前已知的药物不良反应仅为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一部分,临床药物不良反应仍有许多目前尚未探明的方面,且随着药物的迭代及病菌变种、患者个体差异等原因,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目前尚无准确、明确的预知及预判措施,医师在用药前应充分考虑药物的药理、药性与适应人群,使用抗菌类药物的使用前,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在使用头孢菌素类及其他β-内酰胺类药品前为安全起见应先对患者进行皮试,根据患者的皮试结果进行选择用药或替代用药,如无替代药品,应在做好预防措施的前提下,在医务人员的监护下用药[3]。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

4体会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是目前各级医疗机构均需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现有的医疗水平及认知条件下尚不能完全明确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且无法完全避免事件的发生,对临床医师及药师来说,必须正确选择药物品类、种类,熟悉药物的药理,药物的配伍等,准确根据临床指征对症下药,医师问诊应询问患者本人及家族成员的用药史、过敏史,排除用药禁忌,对于指征不明或不适应的不使用,医护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安全用药教育工作,告之药物的药理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用药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体征,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根据预案组织救治,对于严重不良反应患者应立即转诊上级医院,药师应加强自身业务学习,指导医师合理用药,并及时做好不良反应的监测上报,医院药事委员会定期总结、分析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在医院内网进行公布,对临床用药进行警示,降低临床用药和医疗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严美善.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与临床合理用药[J]. 中国医药指南,2013 (35) :90-91

[2]缴万里 ,王云松 ,刘海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预防措施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5 (2) :357-359

[3] 张立春,冯卉. 某院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2 (26) :131-132

论文作者:钱红强

论文发表刊物:《药物与人》2018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3/20

标签:;  ;  ;  ;  ;  ;  ;  ;  

177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论文_钱红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