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中国电影产业化研究报告_电影院论文

重生:中国电影产业化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电影论文,报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数字2004

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辰一百周年。新中国电影2004年首次突破年产200部大关,故事片生产总量达到了212部,比2003年的总量提高了50%,创下了国产故事影片年产量的最高纪录(注:本文所指国产电影,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制作的电影。)。除电影故事片(其中胶片电影202部,数字电影10部)之外,2004年还生产纪录影片10部,动画影片4部,电视电影110部,科教片29部。(见图1)

图1:2004年国产电影的品种比例

2004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突破15亿元。比2003年提高了50%。中国电影的市场份额有了前所未有的攀升,在内地全部电影市场份额中占有率达到55%。

2004年,电影产品在国内影院票房市场、海外电影市场、电视播映市场上的三项收入达到36亿元,比上年22亿元增长了66%,实现了历史上电影产品综合收入的最高值。

中国电影正在进入一个全面发展的产业化历史时代。

二、大型国有电影企业改革

在中国电影的格局中,主力军团无疑仍然是大型国有电影企业。为了让它们尽快做大做强,增强在电影市场中的活力和竞争力,这几年电影界大力推进改革,整合资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大型电影集团。

1.中国电影集团:股份制

中国电影集团的壮大对中国电影有力顶千钧的意义。2004年,中影集团对下属分公司进行全面股份制改制。在电影制作、发行、放映、技术、后电影产品等方面,成立了20多个股份制公司。2004年11月,中影集团与美国华纳兄弟电影公司、横店集团控股公司共同成立的中影华纳横店影视有限公司,更是强强联合的成功典范。

一系列大手笔的改革举措,大大增强了中影集团的活力。2003年中影集团融资2亿多,拍摄电影38部,2004年融资超过3亿多,投产影片47部。如今中影参股、控股的7条院线,已经占有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中影集团的骨干企业大都有五十多年历史。在影视产业的今天,从产量、质量,到发行放映,中影集团都在电影产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影集团既有巨大的品牌效应和历史形成的传统优势、资产优势、资金优势、实力优势,但也有很多国有企业的弊端。2004年中影集团做了非常重大的改革,从产业结构、资产结构上,中影集团对所属的主要骨干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

第一,市场的微观主体主要是企业。在剥离的基础上,组建合资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

第二,第二轮的体制改革,即股份制改革,是吸纳外资进入制片发行领域,特别是制片领域,中影集团、美国时代华纳和横店集团组建了一个合资股份的电影制片公司。

不改革没有出路,特别是国有企业。用新的体制理顺所有的机制,包括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决策机制、管理机制,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

中影有地域优势,北京是中国影视产业中心。中影还有一定的人才优势,一大批优秀的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录音等相对集中在北京。

中影集团的生产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中影集团作为国有企业对主流文化的弘扬,要把主旋律拍得好看,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这需要一个过程,即便是有一定的亏损和一定的财政补贴也要做。其中儿童影视产品是个巨大的市场,值得开掘、培育。

第二部分,在市场上有丰厚回报的商业影片,比如说陈凯歌导演的《无极》。走类型化的道路,以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求。

第三部分,对国产艺术片的扶植和开掘,以提升中影影片的艺术质量。

2.上海电影集团:事转企

上影的改革已近10年,2004年有了突破性进展,事业转企。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方案的设计、人员的分留、资产的剥离,以及转企以后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形态,等等。

上影为中国电影创造过辉煌,但是,它的资产状况并不好,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运作机制、运作模式比较旧。

上影出品的《邓小平1928》有了很大的突破。首先是创作理念的突破,用惊险样式表现领袖这是过去不敢想的。第二,明星阵容,用了青年观众比较喜欢的偶像明星余文乐来演邓小平的助手。片子推出后让观众耳目一新,通过市场化运作,取得了1300万的票房。

2004年上影拍了12部影片,总量比2003年略有增加,题材的布局比较合理,有主旋律,有惊险样式,也有恐怖片。第二注重市场,这12部影片当年生产当年投放市场有6部,这在过去是没有的,说明创作跟市场接轨了,加快了资金的回笼,使得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第三,融资力度增加,除了一部是上影自己投的数字电影,其他的11部都有外来资本、社会资本,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

过去上影的辉煌靠什么?靠一批艺术家、一批年轻人。上影重振雄风,很重要的一方面是要打造明星,打造一流的艺术家。上影跟同济大学合办了同济电影学院,还准备实施青年导航工程。

上影集团将成立若干个电影制片公司,包括合拍片公司,以吸纳社会资本,同时吸纳对方的机制和理念。

上海市场很大,上影集团的联和院线是全国最大的院线,票房两个多亿。

3.长春电影集团:做旅游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2004年长影成立了两个独立法人公司,开始推行新的电影制片人经营制度。2004年一共投拍了20部电影,完成了13部。共计募集了资金6000万,这里面自投的2000万左右。这13部影片都是用的新机制,即产品外包,挂长影厂标,市场的风险都不大。

2004年长影从事业体制转为企业。2004年完成了长影世纪城的建设,2005年五一正式营业,这是国内第一家电影工业旅游的主题公园,“不用把国出、畅游好莱坞”。

三、民营企业异军突起

近几年,电影界拆除围墙,打开城门,降低准入门槛,改进电影立项、审查和合拍片管理等各项措施,解放了电影生产力,调动了社会各界的投资热情。系统外,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纷纷进入电影领域,风起云涌。

民营企业进入电影产业领域,充实了产业力量,如资金、人才、经营、理念等等,大大地丰富了电影产业的各种活跃的生产力因素。第二,对传统的国有企业产生了极好的促进作用。2004年,民营企业、社会力量投资所拍摄的影片占到了全年产量的80%以上,他们为国产电影创造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1.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

连续投资7部国产影片,其中《英雄》、《十面埋伏》以其大投入、大产出的业绩,在电影产业化发展中探索出了有益的经验。

《英雄》成功的商业运作,《十面埋伏》地毯式的宣传,引起了广大观众对国产影片的关注和支持。当时选择惟一的电视台是中央六套,和电影频道合作,以首映庆典的形式来进行电影的包装。

2.华谊兄弟太合影视投资公司

2003年和2004年华谊兄弟占有的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较大,2003年《天地英雄》和《卡拉是条狗》,2004年《天下无贼》、《功夫》、《可可西里》。还买断了香港杜琪峰导演的《大事件》。商业成绩非常好,四部电影两亿多的票房占着整个2004年华语片的百分之三十。

华谊兄弟一直在做各种调整、收购、兼并、重组,吸引投资伙伴,这三四年来,收购了三家和娱乐有关的公司,第一家就是现在的华谊兄弟经济,现在有四十多个艺人,是国内最大的经纪人公司,有很多一线明星;第二个是收购重组西影股份发行公司,2004年中国排名第一的发行公司;2004年又收购了一家音乐公司,像羽泉、黄征这些一线的歌手都是华谊兄弟旗下的歌手。2004年最大的动作,是全部收购了另外一个股东太合控股,在华谊兄弟太合影视里面的全部股权,2005年这个公司的名字就叫华谊兄弟投资有限公司,没有太合两个字了。太合作为投资机构投入华谊兄弟公司大概三年,投资回报率做到了百分之二百,投资翻了两倍。收购以后又吸引了新的股东进来,就是香港的TOM集团,在亚洲最有资金能力或者是市场能力的一个媒体集团,进入华谊兄弟公司27%。

现在国内的特别是民营公司的合拍,其实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资金组合的合拍电影,如《天下无贼》有香港资金,《功夫》有美国资金,《可可西里》也有美国资金。

3.保利华亿影视公司

2004年制作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孔雀》、《茉莉花开》等一批优秀影片,全年一共发行了18部影片,完成全年票房1.4亿,保持了将近10%的全国市场份额。

四、吸引外资

中国电影在2004年充分吸引海外资金参与国产电影制作,允许海外资本和国内资本共同组建影视投资公司。国际知名的华纳公司和索尼公司开始与国内电影单位合作。2004年的合拍片数量达到37部,比如《新警察故事》《千机变Ⅱ花都大战》、《飞鹰女侠》、《魔幻厨房》、《龙凤斗》、《神经侠侣》等等,比2002年的15部增长了近2.5倍。

CEPA协议之后,中央政府对香港电影实行优惠政策,吸引了更多的香港电影人和香港电影资金进入内地,初步形成了两岸三地共同打造国产电影的新局面。

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海外资本共同投资国产电影的新格局,彻底改变了国有电影单位艰苦支撑国产电影生产局面的历史困境。多主体投资带来了国产电影的多品种选择和多样化发展,中国电影开始呈现出千帆林立、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五、电影频道和拍摄基地

如今在中国,不少观众是通过电影频道看电影的。以播出电影为主要内容的电影频道已构成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一部分。2004年全国4个电影频道总收入达到10亿元,比上年的7亿元提高了43%。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2004年的收入达到8亿元,新开播的上海东方电影频道年度收入超过1亿元。电影频道生产了《曾克林出关》、《父子合同》、《野狐梁的女人》、《大汉风》系列、《我爱杰西卡》、《远东特谴队》、《琴声暖洋洋》等优秀电视电影。电影频道为国产电影开辟了巨大的电视播映空间,为中国电影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了电影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

电影制片业的兴盛带动了电影产业的全面发展。浙江横店,原本是远离中心城市的东阳县的一个山区乡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里已变成了中国以至亚洲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如今横店建成了秦王宫、宋城、明清宫苑,香港、广州街、江南水乡等不同地域风貌的拍摄基地。有人说,在横店拍戏,上下五千年、纵横百万里的景都有了。每天都有来自各地的摄制组在这里拍戏,游客络绎不绝。横店已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影视产业示范基地。

现在一年在横店拍几十部电影和电视,2004年达到72部,其中电影有十几部,包括陈凯歌导演的《无极》,很多好莱坞导演也来考察。

横店免费给剧组提供影视拍摄基地,主要的收入,除了提供服务设施,就是旅游,2004年游客达到250万人次。横店将在制作和发行上有较大投入,包括院线建设和后期制作,电影到横店拍摄以后,就可以马上进行一些后期制作,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六、院线制

我国的电影发行,过去一直是在计划经济模式下,按行政区域划分,层层块块。这几年,电影界大力推进发行放映的院线制改革,主要是打破了区域性的垄断,减少了发行层次,使制片和发行重新分配,更趋于合理。院线的发展,要抢占先机,许多院线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来改造硬件,这对电影的市场推动有很大作用。院线制改造规范了电影市场,尤其是强制性的实行电脑售票,使电影票房的结算、上报都更加规范。

目前,全国已发展了36条院线,加入院线的影院达1188家,拥有2396块银幕。他们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打破划地为牢的地区封锁和垄断,成为跨区域的经营主体。

如今,院线实行的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经营机制正在逐步完善。短短的两三年,改革之初的种种疑虑正在消除,遇到的种种困难正在解决。院线制改革打破了单一的、多层次的发行网络,初步建立起了多渠道、多院线、单层次的竞争格局。这样的转变,激活了沉寂已久的电影市场。根据来自全国36条院线的统计数字,2004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已经突破15亿元,大多数院线的票房收入都比2003年增长50%以上。中国电影市场的潜能开始喷发。

上海联和院线2004年票房突破两个亿,北京新东安影城一年的票房收入六成多来自国产电影。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的区域,一些大的广场准备建影城。上海永华电影城数字放映两个厅,2004年改建后增加了贵宾厅。进口了德国凯乐通放映机,是国内第一套,清晰度非常高。

这几年,电影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独资、合资及引进外资对影院实行现代化改造。2004年影院的建设在深层次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影院加入了改造的行列,新兴的影院都在借鉴国际电影先进国家的经验,向着与商埠合作紧密、多厅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准入门槛的降低,社会资金和境外资金,参与改造电影院的积极性增加。大连万达、中信实业、美国华纳等大型企业纷纷投资建设电影院。国家已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比如允许有些外资控股改造影院等。已在国内建立了3个8厅以上影院的美国华纳公司打算在中国建设40座影院。万达集团也有兴趣将楼盘与影院一起开发,万达2004年建设的重要影院拥有41个放映厅,1万多个座位,一年实现票房8000万左右。院线将在“多厅放映”和“多片放映”上寻求发展空间。“多厅放映”即是开发多厅影院。“多片放映”则是借鉴国外的经验,一条院线不能只放映一部影片,而是利用放映多部影片的方式拉开影片的空间,给国产影片、进口影片足够的放映空间,加宽影院放映的需要。

电影院越来越靓丽,座椅越来越舒适,视听效果越来越吸引人。坐在电影院里,无论是看国产影片还是进口影片,画面和声音的感染力、震撼力,是在家里看影碟,远远不能相比的。影院的服务也有了非常大的改进,观众是上帝,再也不是一句空话了。

与影院的变化同步的是,这几年电影营销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影营销,主要指的是电影的发行和宣传。到2004年,除了原有的国有发行公司外,由社会资金、民营资本组建的国内影片发行公司已达30家。这些公司搭建了影片与观众之间的桥梁。

电影的宣传推广、营销手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十面埋伏》雄心勃勃的投资方代表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董事长张伟平以独特的运作方式来宣传这部影片,举办全球首映庆典,主会场信号通过卫星同步传输到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等分会场,各会场观众总数超过3万,电视观众达到6亿。一部影片的首映式以一场高质量的文艺晚会的方式举办,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

另一部国产大片《天下无贼》也是煞费苦心。剧组在北京举办了声势浩大的慈善晚会,又包下由北京开往香港九龙的T97次列车,命名“天下无贼”号,一路南下,参加在香港时代广场举行的《天下无贼》首映礼。

在各大影院火热上映的周星驰2004年贺岁大片《功夫》,则花样翻新,别出心裁地将首映活动的重点放在了大学校园。这种和大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推广方式,吸引了各方面的眼球。市场效果立杆见影。首映当天票房尽收1000万,随后12月24日平安夜当晚一夜之间票房成绩翻番,狂收2000万票房,打破了目前国内由《英雄》保持的单日票房记录1800万的最高纪录。12月24日圣诞前夜,全国各大影院门前出现了多年不见的排队购票的景象。

七、相关产业

产业化改革为中国电影带来了勃勃生机。国产影片数量增加了,质量提高了,流通领域搞活了,票房提升了,观众更加关注国产电影了,这一点也引起了商家的关注和投入。《十面埋伏》、《天下无贼》等许多优秀的国产影片投入了高额的宣传发行费用,在提升市场票房的同时也为商家的产品销售发挥了重要作用。电影产业与其他产业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电影在满足自身愉悦价值的同时也成为一种媒体,带动了社会其他相关产业。(见图2:电影相关产业)(注:图例来源:唐榕《中国电影产业化如何前行》)

图2:电影相关产业

美国电影产业的总收益,20%来自于银幕营销,80%来自于非银幕营销,即后电影产品开发。电影品牌可开发的商业价值极丰富:除影片的海外版权、家庭录像制品、电视播映以外,还包括与影片内容相关的图书出版、手机彩信、服装鞋帽、海报、珠宝、游戏、玩具、文具、日常用品、原声音乐和主题公园等。在我国,影片收入的绝大部分要靠票房,最具有商业价值的后电影产品开发等,却做得极差。《手机》的国内音像版权收入高达750万元,《茉莉花开》的国内音像版权收入高达780万元,《玉观音》的国内音像版权收入为680万元, 《天地英雄》的国内音像版权收入高达600万元,但音像产品的过早开发与影院市场已出现了明显的此消彼长关系。总体而言,整个电影相关产业开发链条还远没有形成,多数电影产品的后开发和相关开发还是一个瓶颈。(注:2005年1月3日人民网)

八、国产电影不景气探究: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

国产电影虽然在去年无论是产量还是票房都创历史最高,但是在这些数字后面却有一些疑问。首先是四部电影分走一半国产片票房,2004年最卖座三部影片票房收入分别为《十面埋伏》1.5亿、《功夫》1.25亿、《天下无贼》1.01亿,加上年初《手机》的8000万票房,一年下来,张艺谋、冯小刚、周星驰三人就拿到4亿多票房,与其他200多部电影持平,分走了一半的票房。然而20部进口大片掠走7个亿,虽然《指环王》单部影片的票房不如《十面埋伏》,但是20部进口大片平均下来的单片票房远远超过国产电影。其次,真正上映的国产片不超50部,产量高,但是老百姓真正看到的电影又有几部?还有人说中国电影墙外开花墙内不香,中国电影的海外收入超过国内收入。《可可西里》、《暖》、《世界》、《孔雀》等都在国际电影节有不错的表现,但是国内票房却不叫好,甚至惨淡。

1979年中国大陆生产的影片只有50多部,但观众人次达到了293亿,平均每人每年看28场电影,每天有7000万人次,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纪录。但今天电影已沦落到每人每年在电影上支出仅1.2元,平均每人5年才进一次电影院,而美国是平均每人每年看5部以上的影片(2000年平均每人每年看12小时电影)。

国产电影不景气,归根到底,是电影投资尚未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电影产业外资本虎视眈眈但又踌躇不前。目前,我国的投资家并不缺钱,缺少的是赚钱的机会,投资者必须看到盈利前景才可能进行投资。电视剧依靠电视广告收入已形成了稳定的盈利模式,而电影《手机》的软广告在诸多电影中仅是个别现象。我国每年拍出来的影片大部分没有公映,而是依靠获奖、争取补贴等来运作,一是因为电影院太少,影院多了就不会存在档期问题;二是因为宣传不够,片子拍得再好,没有知名度,市场就是虚幻的。电影放映前可以做企业广告,但来看电影的人实在太少,全国能有20万人观影就是很不错的票房了,而在电视台尤其是上星的电视台播出广告,全国收看者又岂止千万?况且电视广告可反复播放。因此没有企业愿意投钱让影院做广告,影院只能放一放新片预告而已。

说到中国电影的困境,不能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于人民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娱乐多元化冲击、影碟的日益普及、侵权盗版泛滥成灾。从根本上看,中国电影的困境在于难以吸引观众进电影院,人们正在逐步丧失买票进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电影作为一个行业从整体上讲严重缺乏竞争力与活力。

电影票价居高不下,广大观众望而却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资源还处于短缺阶段,比如,没有足够多的电影院。电影院的数量多了,通过市场竞争、调节,票价就会降到一个合理的水平。另一原因是缺乏风格、题材、类型多样的优秀电影,来满足各类观众的不同需求,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注:秦喜杰《投资角度看中国电影》)

电影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目标就是解放生产力。在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用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式,来加大电影产业化发展的力度。新中国早期电影延续的是前苏联的模式,以各个计划经济的体制组成的各个电影制片厂,然后让国家统一协调,统一投资,统一去设置。最后再统一分到各个电影院,从上到下,让大家放映,这不是市场经济。改革20多年之后,中国电影在比较落后的状况下才开始进入市场化,大约用了10年左右去摸索。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要经历一个低谷时期。原有模式不复存在,新的模式还没有建立起来,在现阶段所做的功课是整合。

标签:;  ;  ;  ;  ;  ;  ;  ;  ;  

再生:中国电影产业化研究报告_电影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