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培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_家训论文

家庭培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_家训论文

家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训论文,精神文明建设论文,文化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等各个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在社会道德方面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对此相当关注,因为道德滑坡势必影响经济建设。1979年邓小平即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决议》阐述了当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提出了今后十五年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其中重要的一点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就家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谈几点认识。

家训,是传统宗法社会,父母用以垂训子孙的立身治家之言,它的产生,大至是宗族组织出现以后,伴随宗法制度的确立而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家训为内容的著作、文章、书信等。尤以宋至民国时期为多。家训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进入封建社会以来,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和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一直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始终,特别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制度紧密地联结着生产方式和伦理道德,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家庭在社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家庭教育受到普遍的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基本的教育纲领。修身是为了齐家,齐家是为了治国,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是为平天下。历经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家训文化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规范化,作为家族成员稳定的行为准则。家训主要内容有读书治学、立志成才、待人接物、理家聚财、和亲睦邻、做官任仁、经邦御民等多方面。家训文化作为宗法关系的产物,以儒家的“修齐治平”学说为本,以伦理纲常观念为理论基础。“三纲五常”、孝悌忠信观念是其核心部分,由于伦理纲常观念突出一个“孝”字,“孝”与“忠”相联结,“崇忠孝”便成为“家训”所尊崇的最高道德原则。

“孝”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常有不同的含意。在传统中国的前期,强调“以祖为宗,以孝为本”。(注: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1卷,第94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孔子说“孝”是君子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他强调孝的道德情操,主张以敬为主,认为对父母不但是“养”,而且要“敬”。而到了秦汉以后,人伦关系的情况有所改变,历代帝王都标榜以孝治天下,把家长制下形成的家庭伦理,扩大到国家,扩大到政治组织,把君臣关系说成是父子关系一样。至汉代,将其概括发展为三纲,即“父为子纲”——“孝”;“君为臣纲”——“忠”;“夫为妻纲”——“节”。这样,所谓君臣、父子、夫妇的人伦成为压制人民的沉重枷锁,愚忠、愚孝成其为楷模。“埋儿养老”、“杀子奉君”等血淋淋的人间惨剧成为正面的道德说教,此时的“孝”、“忠”、“节”更重要的是屈从,是“长者本位”、“尊者本位”、“官者本位”的价值观念。三纲成为儒家最高的道德标准。显而易见,这是必须进行批判的。谭嗣同说:“以三纲为中心的名教极不人道,都是历代统治者用来‘愚黔首之术’,君以名标臣,官以名轭民,夫以名困妻”。(注:刘正强《论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与传统文化》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7年第4期,第49页。)历来的独夫民贼“固系三纲之名,一切刑律制度皆以此为率”。(注:刘正强《论五四思想启蒙运动与传统文化》载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1997年第4期,第49页。)三纲无疑是家训文化中的糟粕。尤其在新时期更要批判三纲演变发展的父权——君权——长者本位——尊者本位——官本位的流毒及影响。因为这些流毒及影响容易形成权力至上,而权力对任何人都具有一种腐蚀作用。冷静地看,一切有权力的人如果失去了制约机制,都很容易滥用权力,极大地伤害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束缚思想解放,不能使人的潜能释放出来,必然使经济建设受到影响。滥用权力不能实事求是,唯上不为下,唯官不为民,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自己、为少数人谋利益,背离党的宗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腐化堕落,给党的威望,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损失,全国各地发生的一些大案要案已证明了这一点。所以说,批判家训文化中封建主义的糟粕是极为重要的。

传统家训是一个历史范畴,对传统家训中封建糟粕是必须应当摈弃的,而对在其长期形成的过程中的很多精华,是应继承和弘扬的,如尊老爱幼、勉学、勤俭、戒贪、和睦乡里、自爱自信、讲求立德、信义。每个人,每个家庭、家族以个人修养为起点,具备仁、义、礼、智、信的品德,古人亦很讲立德与善行。古语云:“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知之不博”。而善,历来都是人们尊崇、趋奉的美好的东西。“善也吾行,不善吾避”,“凡人为善,不自誉而人誉之;为恶,不自毁而人毁之”。家训文化除上述所提倡的以外,还有诸如在教育子女家人方面,为官要勤政廉政。西周贤臣周公旦告诫儿子“无以国骄人”,要继承自己一生“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勤政传统。东汉重臣张奂告诫子女要谦恭谨慎,切勿“轻傲耆老,侮狎同年”。诸葛亮在《诫子书》、《诫外甥书》中教育后代要“志当存高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嵇康在《家诫》中写到:“人无志,非人也”。明代大臣告诫其子“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北宋王旦教育家人“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系,保守门风,不得事于奢侈”等等,这些家训都是告诫后代人为官要清廉勤政,为人要正直、谦恭、诚实、守信,年轻人要立志、勤学,成为有用的人才;生活上要勤劳俭朴。这些古代优秀家训,在塑造人们的民族文化心理,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是起过积极作用。而对于当今,则更有其现实意义。学习、研究、继承、弘扬家训文化中的精华,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

我国现在进入市场经济,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处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相当明显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方面的滑坡。我国是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道德滑坡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而是市场经济发育不足的产物,是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备,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环境尚未形成,优胜劣汰的规律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的产物。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使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就要以倡导符合这种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长点。

90年代初,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我国召开了一个“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说20世纪工业化的迅速发展,虽然为21世纪的文明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21世纪的发展提出了严重挑战,带来了新的威胁。21世纪新世界的建立,必须从迎接这些挑战,解除这些威胁入手。其根本出路是要“在人类价值和社会制度方面来一个根本变化”。而重建21世纪的道德规范是一个重要途径。可见,道德重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很多西方有识之士将道德重建转到中国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一批人类文化的精英——诺贝尔奖获得者曾汇聚在巴黎发表宣言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到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机会”。有人称“日本的企业家是一手拿算盘,一手拿《论语》起来的”。(注:《传统文化谈——访张岱年、丁守和、方立天》载《新华文摘》1990年第4期,第158页。)新加坡的一些饭店挂着我国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里的一副对联:“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见,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流传及影响。精华,是被全人类认可的,也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对于我们祖先留下的这笔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自应格外珍视,并加以研究,使其成为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创建社会主义新的家训文化的背景和起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构筑我们自己的道德大厦,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

标签:;  ;  ;  ;  

家庭培训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_家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