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治疗体会(附18例报告)论文_张智洲,郭章,方奕儒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治疗体会(附18例报告)论文_张智洲,郭章,方奕儒

张智洲 郭章 方奕儒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神经外科 363000)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18例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给予手术、常规治疗、钙拮抗剂、溶栓并高压氧治疗。结果 9个月后随访,14例恢复良好,4例下肢肌力稍差(肌力Ⅳ级),无死亡、重残患儿。结论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在手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综合治疗,预后较好。

【关键词】 外伤性脑梗塞 儿童 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2-0092-0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children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 Methods 1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operation, given routine treatment, calcium antagonists, thrombolytic therapy and hyperbaric oxygen therapy. Results after 9 months follow-up, 14 cases of good recovery, 4 cases of lower extremity strength slightly worse (muscle strength grade IV), no death, severe disability in children. Conclusion children with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therapy, the treatment, the prognosis is good.

【key words】 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Children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外伤性脑梗塞是指继发于颅脑创伤后脑血管发生严重痉挛或闭塞,并致闭塞血管供血区脑组织缺血、梗死,影响脑的功能,该病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多见于儿童病人,是一种严重并发症[1]。颅脑创伤后脑梗塞发病率不高,但儿童病例占有较大比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儿童外伤性脑梗塞18例,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8例,男性8例,女性10例,年龄2—11岁。坠落伤9例,击打伤6例,车祸伤3例。受伤至入院时间1~16h。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临床表现

GCS评分,大于13分者4例,8~12分者9分,小于8分者5例;入院时出现肢体偏瘫14例,入院后至48h出现肢体偏瘫4例,肌力0~2级10例,3~4级8例。头痛、烦躁、呕吐12例。

1.3 辅助检查

头颅CT检查:入院时检查发现梗塞灶9例,入院后至48h检查发现梗塞灶9例;左侧基底节区9例,右侧基底节区7例,右颞顶枕大面积梗塞2例;合并局部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硬膜下积液3例;颅骨线状骨折6例,轻度凹陷性骨折4例;单纯梗塞3例。

1.4 治疗方法

因脑挫裂伤、严重脑水肿和(或)颅内血肿开颅手术6例。对于单纯外伤性脑梗塞以脑保护为主,早期给予脱水、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自由基拮抗剂如维生素C,地塞米松,抗凝,溶栓(尿激酶)、能量合剂及神经营养等药物治疗。脑水肿严重的可行去骨瓣减压术。恢复期本组患儿均接受高压氧辅助治疗。

2 结果

本组患儿18例3周内均神志转清楚,GCS评分均大于13分,肌力恢复8例,4-6周肌力恢复6例;9个月随访,14例恢复良好,4例下肢肌力稍差(肌力Ⅳ级),无死亡、重残患儿。

3 讨论

3.1创伤性脑梗塞发生机制:(1) 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引起的脑血管痉挛;(2) 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尤其多见于颈内动脉等;(3) 颅内压增高对血管牵拉、扭曲变形而致闭塞;(4) 血管损伤释放组织凝血酶,引发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

儿童患者,由于血管发育不成熟,血管壁易因缺血、缺氧受损,触发自由基反应和血管内凝血。而且血管较纤细更易受压闭塞。在基底节区,供血血管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支,多为终末动脉,无侧支循环,更易出现梗塞[2]。

3.2 病例特点:伤后儿童意识障碍相对较轻,但是头痛呕吐较明显,可能与儿童植物神经功能发育未完全有关[3]。由于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需要一过程,偏瘫等临床表现可出现在伤后48小时内,儿童常表现为不完全轻偏瘫。儿童外伤性脑梗塞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本组共16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边界清楚,CT值8-24Hu。

本组患儿,在诊断明确后,在脑损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积极使用尼莫地平扩血管治疗(18例)和尿激酶溶栓治疗(2例)。尿激酶仅用于2例大面积梗塞且7岁以上患儿, 每日剂量1 ~ 2 万 U。尼莫地平用于全部患儿,每日2 ~ 4 mg。在临床严密观察下使用上述剂量,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本组患儿在入院后一周内都行高压氧治疗10 ~ 20 d,疗效满意。该组患儿发病的特点: (1) 脑梗塞发生于伤后48 h内,与脑外伤明确相关;(2) 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重( 其中3例单纯梗塞) ,提示脑梗塞发生与原发性脑损伤程度不呈正相关;(3) 脑梗塞大多发生于基底节区;(4) 治疗反应好,恢复快,后遗症少。

4 预后

儿童期外伤性脑梗塞发生范围较局限,同时儿童期大脑侧支循环建立迅速,恢复供血能力强,因此预后相对较好。对梗塞面积较大者应积极行抗脑水肿和改善微循环治疗,提高局部脑血流量,防止脑软化。近年来,对颅脑外伤病人早期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可有效预防外伤性脑梗塞,明显降低其缺血性神经损伤和死亡率。外伤性脑梗塞病人采用溶栓治疗也可获得一定效果。激素有维护血脑屏障作用,减轻恼水肿的反应,神经生长因子(或神经节苷脂)对大脑功能恢复、促进神经系统的修复起积极作用。恢复期积极功能锻炼,对改善预后相当重要。提高对儿童外伤性恼梗塞的认识,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综合治疗,以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

参考文献

[1] 柴中民.外伤后脑梗塞[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4) : 251.

[2] Lin JJ,Chou ML,Lin KL,et al.Cerebral infarct secondary to traumatic carotid artery dissection. J Pediatr Emerq Care 2007 Mar;23(3):166-8.

[3] Yilmaz S,Pekdemir M,Sarisov HT, et al.Post-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 a rare complication in a pediatric patient after mild head injury. J Ulus Travma Acil Cerrahi Derq 2011 Mar;17(2):186-8.

论文作者:张智洲,郭章,方奕儒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4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4-4-4

标签:;  ;  ;  ;  ;  ;  ;  ;  

儿童外伤性脑梗塞治疗体会(附18例报告)论文_张智洲,郭章,方奕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