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的生机活力论文_郑红波

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的生机活力论文_郑红波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实验小学 362000

摘 要: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得好坏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而学生的探究热情、主体地位的体现、能力的外延性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以及技能和各方面能力的掌握。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有些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足,需教学一线的教师因地制宜适时改进。

关键词:引领 探究学习 生机活力

严谨、生硬和晦涩是科学这一学科给人的直观感受。怎么样才能让这一学科脱离人们一贯的主观认识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在其中,学亦其中”呢?《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对于科学学科的要求很明确,强调科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所以我在想: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能促进师生学习、讨论、交流、合作。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富有生机活力呢?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引发好奇,激发探究热情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法国作家弗朗士也这样说: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是创新的起点,许多科学发现都是从好奇开始,进而产生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科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学生产生好奇心、大胆质疑及提问尤显重要。因此,要教学生学会在本节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提出问题。教师在教学中要留有余地,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敢想敢问的良好习惯。

二、主动参与,注重探究过程

知识的获得有不同的方法方式,有填鸭式,有灌输式,这都是传统的忽视学生作为获得知识的主体地位的一种事倍功半的教学方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让我们的学生一改被动而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才是孩子们获得知识的另一种事半功倍的学习过程。科学课不是简单地向我们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相同的垫片,和每个同学自制的不同形状的纸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主动探究不同形状产生的抗弯曲能力不同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如果能认真地思考、讨论,将会加深理解、活跃思维。师生在这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感到欢愉,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注重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规律。如在教学“电磁铁”时,我首先提出课题,让大家猜想一下什么是电磁铁。然后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电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些猜想:与电池节数有关,与导线粗细有关,与绕线圈数有关……然后我适时让大家针对自己的猜想,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好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很显然,采用探索性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索,成为科学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四、注重合作,和谐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养成与同学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陈述自己意见的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能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有助于形成尊重差异、共同生存的积极的人生观。如教学《滑轮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我在学生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省力的因素。我为各组学生准备了绳子、钩码、支架、测力计等研究材料,其余自主权都交由学生,让他们自行研讨、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各自分工、共同合作探究。我作为组织者和参与者,在一旁观察并适当指点,发现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分工明确,有的动手操作,有的动眼监督,有的动笔记录,在这个小集体中各自找准自己的定位,有分工有合作,有争议有统一。小组合作让孩子们的个性灵动飞舞,同时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

五、联系生活实际,课外延伸

要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主体意识得以体现,创新意识得以唤醒,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品德要素得以陶冶,实践能力得以锻造,既让学生“乐在其中,学亦其中”,也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教材。

[2]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论文作者:郑红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4月总第9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7

标签:;  ;  ;  ;  ;  ;  ;  ;  

引领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体验科学的生机活力论文_郑红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