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_农民论文

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_农民论文

发挥乡镇企业对就业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重要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转移农民 吸纳劳力

中国特色的乡镇企业是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和我国社会经济条件下迅速发展壮大的,是由农民创造并脱胎于农业和农村的一支十分重要的经济力量。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乡镇企业已有相当的规模和经济总量。

到2002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318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31%,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65%;其中乡镇工业增加值22000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47.8%;实现营业收入125800亿元;完成出口交货值10500亿元,占全国出口交货值的40%左右;实现利润总额7200亿元;上缴税金250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的13.2%。乡镇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农村经济的主体部分,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出口创汇的有生力量,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乡镇企业从发展之日起,就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己任,通过各种方式安排农民就业。截止到2002年,乡镇企业已经吸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1.33亿人,占农村劳动力的27%,占社会劳动力的18%。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从事农业的劳力与从事非农业的劳力从1978年的9.3∶0.7变成了2002年的7.3∶2.7。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功能不断增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人数逐年增多。虽然中间年份增减变化起伏较大,但总体上增加农村就业的趋势没有变化。1979年至2001年的22年间,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由2827万人增加到1.33亿人,增长了4.75倍,每年平均增长7.3%。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9.23%上升到27.13%,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由7.04%上升到17.92%。因此,发展乡镇企业是促进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变、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由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转变的有效途径。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开始由从事单一农业生产向二、三产业转移。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就业功能显现,就业人员迅猛增加,并与中国宏观经济周期性变化相适应,深刻反映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向。近年来,中国工业化、信息化步伐加快,进入了一个工业化与信息化并行的时代,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影响,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及世界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增多等因素,加之布局较为分散,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就业的能力有所减弱,吸纳就业人员的增幅趋缓,这些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乡镇企业在促进农村就业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乡镇企业就业的产业分布看,第二产业是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体。截止到2001年,乡镇企业第二产业就业人员达到7615万人,占乡镇企业就业总人数的58%。但从总的趋势上看,乡镇企业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呈平稳下降趋势。从1980年到2001年平均每年下降0.3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近年呈快速增长态势,由1980年的601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5270万人,占乡镇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20%增加到40%,年均上升1个百分点。

(二)从乡镇企业就业的行业分布看,乡镇企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工业、服务业和建筑业。这三大行业分别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8%、20%和12%。1978年至1991年,工业行业就业人数占乡镇企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基本维持在60%以上。1991年以后,工业行业的就业比重有所下降,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就业比重仍保持在58%以上,是乡镇企业劳动力就业的主要行业。商业及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增幅较大,1991年至2001年十年间,商业及服务业从业人员由1248万人增加到2568万人,净增1320万人,年均增长7.5%。建筑业就业变化不明显。

(三)从乡镇企业就业的所有制结构看,乡镇企业就业主要集中在私有企业。2001年个体私有企业就业人数达到9713万人,占74%,说明农村个体私有经济是农村就业的最基本的载体和主要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是促进农村就业增长最快的所有制形式,越来越成为农村就业的主渠道。集体企业自80年代中期以来,从业人员比重持续下降,由1985年的60%下降到2001年的26%,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来,集体企业从业人员比重大幅下滑,1995年至2001年,集体企业就业比重由47%骤然降至26%,下降了21个百分点。主要是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量集体企业改制成个体私有企业,以及国家肯定个体私有企业地位作用,个体私有企业发展速度较快等原因所致。

(四)从乡镇企业就业的布局情况看,开始向工业园区、小城镇和城市周边集中。据对全国11省222村调查,农村劳动力地域分布很不平衡,30%左右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集中在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主要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省份。1996年至2000年,农村劳动力迁移到城镇人数达5732万人,年均迁移1146万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就业主要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和小城镇集聚。在异地转移劳动力中,农村间流动占48.5%,流向集镇占5.3%,流向县城及建制镇占12.1%,流向中小城市占29.4%,流向大城市占3.8%,出国占0.6%。

(五)从乡镇企业就业的地区分布看,乡镇企业就业区域不平衡性非常明显。东部地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49%,中部地区占36%,西部地区仅占15%。外地务工人员也主要流向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地区。

二、重点在农民核心在就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核心在就业。发展乡镇企业的实质就是农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实现就业、增收和富裕。这是一个非常生动的过程。乡镇企业就其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功能来说,是把农民对富余人口不生产的消费,变为能生产的消费,因之增加了经济余量,继而推动农村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变化,它所产生的作用和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是中国政府立足国情、顺应民意、遵循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是一个必须坚持的长期的根本方针。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乡镇企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促进农村就业中具有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必将发挥更加积极的重要作用。

(一)发展乡镇企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贮藏、运输、保鲜等,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农民转移就业。目前规模以上乡镇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2400亿元,增长13%,吸纳农村劳动力580万人,为推动农民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实现农民转移就业。乡镇企业以就业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为取向找准定位,去年建筑、食品、纺织、服装、皮革等劳动密集程度较高的工业部门的从业人员占乡镇工业从业人员比重达50%以上。

(三)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内容,通过为农业、工业生产服务和农民、市民生活服务实现农民转移就业。2002年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已经占到全部乡镇企业增加值的20%,占农村服务业增加值的80%以上,已经成为农村服务业的主力军,安排农民就业占到总安排就业的40%以上。

(四)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村城镇化的经济支撑,通过向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民转移就业。乡镇企业建设各种园区1万多个,比分散布局就业能力扩张50%以上;小城镇发展到2万多个,安排就业1亿人。目前乡镇企业已有30%集中到小区和小城镇,很多小城镇是依托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

(五)发展乡镇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力量,通过发动私人投资创办企业实现农民转移就业。2002年乡镇企业中的个体私有企业1905.6万个,安排劳动力突破1亿,占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比重突破70%。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乡镇企业的主要增长点。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很大一部分是农民个人投资,投资的扩张促进了就业的增加。

(六)发展乡镇企业是农民务工经商的基本依托,通过外出找工实现农民转移就业。农民外出就业分自营和为别人做工两类,后者是靠价格机制组合劳动力供求的市场就业方式。目前外出打工的农民8000多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到东部沿海和城市周边的乡镇企业打工。

(七)发展乡镇企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有生力量,通过兴办东西合作企业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实现农民转移就业。乡镇企业率先在全国推进东西合作,从1995年以来,签订了5万多个东西合作项目,建成投产1.2万个,总投资2000多亿元,引进资金1400亿元,安排农民转移就业300多万。

(八)发展乡镇企业是建设农村精神文明的强大阵地,通过促进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实现农民转移就业。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槛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使农民接受了工业文明的洗礼,提高了农民素质,造就了一支宏大的产业大军,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的提高。可以说,发展乡镇企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促进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维护农村稳定的保障因素,是推进工业化的重要一翼,是加快城镇化的经济支撑,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有生力量。实践证明,在我国国情下,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要促进农业必须发展非农产业,要繁荣农村必须建设城镇,而发展乡镇企业是推进这一过程,实施“三化”带“三农”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正确选择。

三、未来五年 五大趋势

中国“十五”计划《纲要》规定,“十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000万人。乡镇企业地处农村,这两个重要指标的完成,可以说是责无旁贷,重任在肩。

乡镇企业在未来5-10年的发展中,对于促进农村就业将有五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总体仍呈持续增加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增加就业的能力明显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乡镇企业在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方面就没有潜力了。随着中国政府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政策的实施,乡镇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将保持稳定增长,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小城镇战略的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等,都给乡镇企业发展带来了契机,也给安置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空间。经过测算,2000年-2005年,乡镇企业增加值增长为10%,乡镇企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安排20万-25万人就业,劳动力增长速度为1.5%,乡镇企业每年增长就业为200万人左右,2005年将达到1.37亿人。

第二,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结合将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体力量。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是农业和农村“孪生”的两大经济力量。乡镇企业通过建设小区和参与小城镇建设就可以更多地实现农民转移,同时国家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将长期在小城镇就业和居住的外来人口和乡镇企业职工等登记为城镇户口,这会大幅度促进农村就业。

第三,乡镇企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将成为新增农村就业的主角。乡镇企业中将涌现出一大批支柱产业、优势行业、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在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即使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也将鼓励其在某些工段多安排劳力,让劳动替代资本。鼓励农民和乡镇企业职工积极创业,实行自谋职业。优强乡镇企业将大量出现,今后乡镇企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从而提高整体素质、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为农民转移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第四,乡镇企业中的中小企业、混合经济和私有经济将更多地安排农村劳动力。乡镇企业是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经济群体,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其中主要是混合经济和私有经济。目前已有95%以上的集体企业转向混合经济和私有经济,加上原有的私有企业,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将达到80%以上。

第五,中西部地乡镇企业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不快,这个地区乡镇企业缺乏一种带动力量,中央和地方目前正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东部地区和城市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办企业,开展东西合作。通过东西合作兴办的乡镇企业将成为中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场所。

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就业,事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关注和支持农村就业。

一要努力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工商、劳动保障等各个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鼓励和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农村就业中的作用。同时要在政策上对乡镇企业一视同仁,给予“国民待遇”在资源和市场上为乡镇企业提供更大的空间。鼓励乡镇企业进入国有企业退出的领域。尤其是对发展就业型的乡镇企业,应得到更多的支持。

二要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各级政府要实施农民专业就业的专项培训计划,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同时要建立完善“先培训、后就业”的制度,通过职业学校、短期培训、岗位培养、民间办学等多种途径和各种各样的职业教育,大规模培训农村青年,加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乡镇企业的有效就业提供后备资源,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同时鼓励乡镇企业积极培养、引进人才,特别是企业家人才,兴办更多的企业,带动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三要切实提高促进农村就业的能力。乡镇企业要通过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实现持续发展,提高发展水平,增强竞争实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促进中国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978-2001年乡镇企业就业情况及占农村和社会劳动力比重

年份占农村劳动力  全国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

比重%(万人) 比重%

19789.234 7.04

19799.38 41024

7.09

19809.42 42361

7.08

19819.09 43752

6.79

19829.19 45295

6.87

19839.33 46436

6.97

1984

13.98 48197

10.43

1985

18.83 49873

13.99

1986

20.89 51282

15.48

1987

22.58 52783

16.68

1988

23.82 54334

17.57

1989

22.88 55329

16.93

1990

22.05 64749

14.30

1991

22.31 65491

14.68

1992

25.19 66152

15.99

1993

27.89 66808

18.48

1994

26.91 67455

17.81

1995

28.55 68065

18.90

1996

29.83 68950

19.59

1997

28.39 69820

18.69

1998

27.00 70637

17.75

1999

27.09 71394

17.79

2000

26.73 72085

17.78

2001

27.13 73025

17.92

标签:;  ;  ;  ;  ;  ;  

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就业中的重要作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