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论文_高英秋

浅说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论文_高英秋

河北省隆尧县第二实验小学 055350

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步骤,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实施需要一定的艺术。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对开启学生的智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彰显教师魅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问题分解,由易入难。

语文课,教师要站在高处,从整课、整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穷人》一文时,让学生充分了解桑娜在家境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之后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

提问:问题1:就是这样的一个家庭,这样贫困的家庭却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孤儿,此时桑娜心理一直是?(忐忑不安。

问题2:课文9—11小节中,桑娜忐忑不安,心里想了哪些? 学生读后交流回答,归纳出四件事。A.他会怎么说?B.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C.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D.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3:桑娜久久地坐在床前想了这么多的事情,你能把这些事情有顺序、有条理地排一排吗?他会怎么说?1.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2.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3.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

问题4:(进一步理解“忐忑不安”)课文为什么不按照我们刚才整理出来的顺序来写呢?将这四件事打乱,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桑娜恍惚、桑娜害怕……

教师小结:心情激动、神情恍惚、担惊受怕,这叫着——忐忑不安。

通过这样由易到难的提问,不仅减轻了问题的难度,而且问题的设置由事实性问题到推理性、开放性问题,由封闭性问题到开放性问题,由聚合性问题到发散性问题,由浅层问题到深层问题,体现了层次性。

二、设置“障碍”,适时追问。

为培养学生兴趣,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就水到渠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在充分细读文本之后,让学生感悟这位盲姑娘酷爱音乐,想实现亲耳听一听贝多芬的钢琴曲的愿望,可入场券太贵了,家境太穷,因此哥哥为无法实现妹妹的愿望而伤心、难受。在学生感受哥哥那份无奈之时,通过抓住妹妹话中的矛盾点,不断追问,从中体会妹妹善良、体贴、善解人意的美好品质及兄妹情深。

三、开动脑筋,变直为曲。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出来。

如在《七颗钻石》一文中,抓住“忍不住、咽”字,引导学生感悟小姑娘的大爱时,学生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那么可以换个角度来问:

问题1:文中这句话中的再也忍不住,说明了什么?(生:不能再坚持,忍了好长时间。)

问题2:那为什么小姑娘不喝呢?(生:来了一位过路人讨水喝。)

问题3:小姑娘有很多的理由拒绝过路人啊,比如说……,比如说……(生:妈妈生病正要水呢、我也渴……)。

问题4:可小姑娘没有喝水,也许看到是怎样的一位过路人呢?(生:面色苍白的老人,比自己更小、更干渴的小姑娘,嘴唇发白的老奶奶……)

问题5:看到这一幕,小姑娘咽了一口唾沫,硬是把水罐递给了过路人,这是一种什么爱?(生:关心他人、舍己为人、同情心……)

师小结:小姑娘关心自己的妈妈,去关心一条小狗,甚至关心更多的陌生人,这就是一种大爱。

在教学中通过这样“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艺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须教有疑,激发兴趣。

“须教有疑”,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提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积极的思考。语文教师如果善于挖掘课文中可质疑的材料,于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很有帮助。

如在《穷人》一文中,体会西蒙临死前对孩子的那份母爱、那份撕心裂肺的牵挂时,我抓住这句话:“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句中的“抓”字,稍一疏忽便会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溜过。但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问题1:其实这一段文字还有一个字最能体会出这位母亲当时的心情,谁能把它找出来?(生:抓。)

问题2:这位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是想抓住什么呢?(生:她想抓住自己的命、为孩子而活的信念、想抓住时间……)

问题3:这位母亲是想抓住时间,想对世人说啊!她想说什么呢?(生:我的孩子还小,谁来救救我的孩子啊!)

师小结:是啊!母亲最放心不下的是两个孩子,这是一份伟大的母爱啊。

通过设疑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西蒙临死前那种心境,这个抓字不仅写出了这位母亲撕心裂肺的牵挂,更体现了一份伟大的母爱,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

论文作者:高英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7

标签:;  ;  ;  ;  ;  ;  ;  ;  

浅说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论文_高英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