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银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苹果银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一、苹果小吉丁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靳春和[1](2021)在《苹果小吉丁虫的为害特点及防控技术》文中研究说明苹果小吉丁虫是一种毁灭性的蛀干害虫,是外来入侵害虫,从1993年传至我国后迅速扩散到其他地区,给苹果种植造成很大损失。当前,苹果小吉丁虫为害形势比较严峻,对地区果业的稳步发展带来较大威胁。主要分析了苹果小吉丁虫的为害症状和特点,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供参考。

马志龙,姚艳霞,阿地力·沙塔尔[2](2021)在《野果林区苹果小吉丁虫种群消长动态及缓释瓶筛选》文中指出【目的】研究不同生境中苹果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成虫种群消长动态规律,筛选出对苹果小吉丁引诱剂具有良好缓释效果的缓释瓶,为监控苹果小吉丁成虫提供有效手段。【方法】将YC和YSYZ 2种引诱剂与浅绿色和蛋黄色2种颜色的粘虫板进行组合,在3种环境中对苹果小吉丁的种群动态进行监测,对比3种缓释瓶对2种引诱剂田间诱捕效果及缓释作用,比较诱捕器在树冠不同悬挂方位的诱捕效果。【结果】栽培苹果园于6月中旬、平均气温达到20℃时开始监测到成虫,高峰期出现于6月下旬,平均温度为21.5℃。河滩野果林于6月中旬、平均温度为18.1℃时开始监测到成虫,于7月下旬、平均温度达到20.5℃时为高峰期。山区野果林成虫始见期出现于6月下旬,平均温度为21.1℃,成虫羽化高峰集中于8月中下旬。3种缓释瓶与2种引诱剂组合对苹果小吉丁引诱效果无显着性差异,但软陶扩香瓶的诱捕数量最高;透明扩香瓶对2种引诱剂的持效期最长,软陶扩香瓶缓释效果次之,PVC缓释瓶缓释效果最差。从悬挂方位诱捕数量来看,北面4 m高度诱捕数量最多,3 d平均诱捕数量达到2.60头/张,东面2 m高度诱捕数量最少,仅为0.64头/张。【结论】温度对苹果小吉丁成虫的消长动态具有一定的调控作用,软陶扩香瓶缓释效果良好、诱捕效果最佳;田间使用时悬挂于野苹果树北面4 m处可起到良好的引诱效果。

李春波[3](2020)在《苹小吉丁虫对寄主挥发物的嗅觉反应及两个化学感受蛋白的结合特性分析》文中指出苹小吉丁虫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蛀干害虫,在我国属于区域性入侵害虫和检疫对象。新疆野苹果作为世界稀有的种质资源和天山野果林的主要建群树种,遭受到了该虫的严重破坏。由于该虫具有爆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且随着新疆栽培苹果面积的不断增大,严重影响当地苹果的产量和质量,制约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灵敏的嗅觉系统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及繁殖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其一系列的生理活动。本研究采取化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探索了苹小吉丁虫植物源及接触性信息素引诱物,并对其两个化学感受蛋白的功能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以对该虫的生态防治提供技术理论支持。通过GC-EAD技术研究了苹小吉丁虫对三个寄主(嘎啦、抚平秋子及富士冠军)叶片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研究发现苹小吉丁虫的触角分别对抚平秋子、富士冠军和嘎啦叶片挥发物中的6种、6种和4种化合物的反应比较敏感。通过GC-MS与GC-EAD结果比对分析发现三个寄主挥发物中能引起苹小吉丁虫电生理活性化合物有1,3-环戊二醇、3-蒈烯、异戊醇、反-β-罗勒烯、(E)-4,8-二甲基-1,3,7-辛三烯、6-甲基-5-庚烯-2-酮、顺-β-罗勒烯、顺-3-己烯-1-醇及壬醛,其中,3-蒈烯和顺-3-己烯-1-醇能引起该虫较强的触角电位反应。经过原核表达、蛋白纯化成功获得Amal CSP5和Amal CSP8重组蛋白。在选用1-NPN为荧光探针的条件下,通过荧光竞争结合实验分析了两个Amal CSPs对20种寄主叶片挥发物及7种次生物质的结合特征。研究发现两个Amal CSPs对寄主挥发物的结合特性明显不同。Amal CSP5与来自寄主叶片挥发物的两个酯类化合物结合力较强,分别是苯甲酸己酯(Ki=7.18?0.09μM)和己酸己酯(Ki=6.78?0.22μM),而Amal CSP8则与四种萜烯类物质结合力较强,分别是3-蒈烯(Ki=6.87?0.47μM)、β-蒎烯(Ki=9.60?0.09μM)、α-蒎烯(Ki=9.92?0.09μM)和月桂烯(Ki=10.15?0.07μM)。对于7种选自寄主的次生物质,Amal CSP5与山柰酚(Ki=9.43?0.1μM)和单宁(Ki=4.38?0.1μM)结合较强,而Amal CSP8则仅对单宁(Ki=2.71?0.05μM)有较好的结合。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实验进一步探究了蛋白与配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我们使用Modeller软件构建了Amal CSP5和Amal CSP8的三维结构。结果显示Amal CSP5与Amal CSP8的三维结构不相同,Amal CSP5的三维结构含有6个α螺旋,而Amal CSP8的三维结构则由5个α螺旋构成,均具有两对二硫键。通过Ramachandran plot和Profile3D对构建出的Amal CSP5和Amal CSP8三维结构进行评价,均证明建模结果的合理性,符合对接模拟的要求。分子对接结果显示,Amal CSP5的Leu13通过氢键与苯甲酸己酯和己酸己酯中的氧原子相互作用,表明Leu13在Amal CSP5对小分子物质的识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Amal CSP8与四个萜烯之间没有形成氢键作用力,但其结合腔内的四个疏水性氨基酸Leu27,Leu23、Val73和Tyr77均在发现于这四个萜烯类的对接结果中,说明它们在蛋白识别气味物质的过程中可能起着关键性作用。采用浸提法和气质联用技术分别收集及鉴定了苹小吉丁雌雄成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本研究在苹小吉丁虫的表皮中共鉴定出19种碳氢化合物,包括12种直链烷烃,6种单甲基支链烷烃,1种醇类物质。其中正二十五烷、11-甲基-二十五烷、正二十七烷、13-甲基-二十七烷、正二十九烷构成该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主要组分。通过对比性未成熟与性成熟的雌、雄成虫的表皮碳氢化合物,发现碳氢化合物的含量处于动态变化中。随着成虫存活的时间的增加,不同日龄的雌、雄虫表皮碳氢化合物中正构烷烃的含量变化具有差异性。另外,性成熟雌、雄虫之间的表皮碳氢化合物中的二十三烷、二十四烷及13-甲基-二十七烷差异较为显着。

李文辉[4](2019)在《苹果小吉丁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尖扎县气候优势、栽培习惯、市场需求及农户生产方面,仍在大面积发展苹果类树种,但考虑苹果小吉丁虫对果树的危害性、威胁性,需要深入研究苹果小吉丁虫的防治技术。本文通过对苹果小吉丁虫的习性、发生规律等环节进行分析,发现苹果小吉丁虫的防治工作,应结合尖扎县地理优势与科学的防治方法,从而降低苹果小吉丁虫对于苹果树的危害,确保苹果产量。

丁玉献[5](2019)在《苹果小吉丁虫饲养及其寄主营养成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umura(Coleoptera:Buprestidae)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在中国新疆伊犁河谷野果林危害野苹果,及其他蔷薇科苹果、梨、桃、樱桃、沙果、花红、海棠等果树。由于对苹果小吉丁虫研究不够深入,导致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开展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则需要充足的虫源。因此,本研究在苹果小吉丁虫饲养和营养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人工饲养的蛹平均羽化率59.0%,平均蛹期11.9d,雌雄比约1:1;成虫寿命约30.0d,产卵期14d19.5d,平均每雌产卵21.4粒,5℃人工气候箱中保存时间越短的成虫平均产卵量越大,但也存在解剖时使蛹体受伤、影响羽化率的问题。2)室内外人工饲养表明,25℃条件或自然光照下,在直径5mm7mm的苹果小枝条上,苹果小吉丁成虫产卵在枝条的叶片背面;在直径1.5cm以上枝条上,1%的卵产在枝条皮缝和芽掖缝处。3)将卵放置进苹果枝条的微伤口内苹果小吉丁虫卵能够孵化、孵化后的幼虫可侵入皮层;但低温保存后的卵孵化率很低,在微伤口中接卵时操作不仔细,是影响微伤口中的卵孵化的重要因素。4)苹果吉丁虫寄主中,粗蛋白含量苹果<海棠、粗脂肪含量苹果>海棠,苹果树皮中精氨酸、异亮氨酸含量远小于海棠,脯氨酸、赖氨酸和丙氨酸含量稍小于海棠。这几种成分在树皮中含量的差异,可能是苹果吉丁虫喜欢危害苹果的原因之一。5)根据寄主营养成分分析说明,苹果吉丁虫幼虫对蛋白质和脂质都有一定的需求,饲料D饲养苹果吉丁虫幼虫能够羽化出成虫,因此改进饲料D中的蛋白质含量、并增加了脂肪成分,获得了苹果吉丁虫幼虫的改进饲料配方。总结以上研究结果,人工饲养苹果吉丁虫时,可直接使用大枝条诱使成虫产卵于皮缝和芽掖缝、再进一步养育出幼虫和成虫,或者将产于叶片的卵转接于大枝条微伤口内进一步养育。从被害枝条中解剖出幼虫后可用饲料D或者本研究提出的改进饲料进行饲养,成虫可在25℃条件或自然光照下使用携带叶片的枝条诱使其产卵。

崔志军,张彦龙,罗朝辉,马怀亮,吕昭智[6](2018)在《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umura)对野苹果林的危害及其评估》文中提出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umura)自1995年入侵以来,对新疆天山北坡的野苹果林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但在区域尺度上的危害缺乏系统的评估。选取野苹果林典型分布区——新源县(新源改良场、八连、萨哈)和巩留县(交勒赛、小莫合、大莫合、二乡)进行试验观测,统计样地内每棵野苹果树的受害等级、果实产量、受害枝条的旧羽化孔密度等指标。结果表明:新源改良场受害最为严重,交勒赛、二乡和大莫合受害最轻;各调查点间果实产量和苹果小吉丁虫的旧羽化孔密度差异显着;在管理强度高的栽培果园内,苹果小吉丁虫的危害较轻。建议在危害严重区域(如新源)采用人工修剪措施;在适合飞机飞行的区域(如小莫合和大莫合)采用航空防治;在高山区建立围栏保护防治措施(如二乡和八连);在人工容易到达或者适合人工作业的地方,采用生物防治和人工修剪措施(交勒赛和萨哈)。

崔晓宁[7](2018)在《苹果小吉丁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嗅觉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文中指出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sumura)是一种重要的蛀干害虫,主要危害蔷薇科、苹果属的多种经济林树种。近年来,在新疆苹果树上发生严重,特别对新疆天山野果林主要建群树种—新疆野苹果几乎造成毁灭性破坏。该害虫幼虫期长,钻蛀植物韧皮部取食为害,成虫生活期短,取食寄主植物叶片补充营养后,选择合适的产卵场所繁殖后代,所以成虫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寄主植物挥发物在成虫选择寄主植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苹果小吉丁虫能够通过灵敏的嗅觉系统感受寄主释放的主要挥发物组分识别寄主植物。目前对该害虫化学生态方面的研究还是空白,解析害虫与寄主植物的互作有利于明确该虫的寄主选择机制,为发展以植物源诱捕剂为主的绿色防治手段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本研究鉴定了寄主和非寄主植物叶片释放的挥发性物质,利用二代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苹果小吉丁虫触角中相关的嗅觉基因,测定气味结合蛋白和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结合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能力,通过电生理和行为生理试验筛选出对害虫有较强吸引趋性的挥发性化合物,主要结果如下:苹果小吉丁虫对4种植物垂丝海棠、秦冠苹果、杜梨和秦王的选择偏好性和取食量存在明显差异。雌虫偏好在海棠和苹果上取食活动,对梨和桃的选择率较低。无竞争和两项竞争条件下,雌虫对海棠叶片的取食量最大,其次为苹果,但不取食梨和桃树叶片,表明海棠和苹果是该虫的寄主植物,梨和桃是非寄主植物。利用动态顶空吸附法收集寄主和非寄主植物叶片释放的挥发物,GC-MS共鉴定到71种化合物,包括5种烷烃,2种醚,11种醇,2种酮,8种醛,23种酯,4种烯烃,15种萜类和1种腈类物质,每种化合物的含量在4种植物间存在差异。通过对所有挥发性化合物含量进行因子分析,发现这些物质聚类形成3个代表性复合因子,累计解释总方差概率的93.62%。复合因子1、2、3中贡献率较大(绝对值大于0.7)的物质分别有25、19和15种,分别解释了总方差概率的41.98%、31.82%和19.83%。对3个复合因子总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对复合因子1、2、3贡献率大的分别是苹果、桃和海棠叶片释放的挥发物组分。利用复合因子1和2进行主成份分析,表明苹果和桃树叶片释放的挥发物组分含量差异较大,海棠和梨树叶片释放的挥发物组分含量差异较小。采用Illumina HiSeq二代测序平台对苹果小吉丁虫雌、雄虫触角转录组进行测序,共鉴定到63条嗅觉相关基因,包括11条OBP、8条CSP、17条OR、9条GR、17条IR和1条SNMP基因。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苹果小吉丁虫触角AmalOBPs、AmalCSPs、基因分别与其它鞘翅目昆虫序列聚类到不同的分枝,说明在进化过程中较分化;共同受体AmalORco、AmalIR8a和AmalIR25a以及AmalSNMP1基因分别与其它鞘翅目昆虫序列聚类到同一分枝,表现出进化过程中的高度保守性。苹果小吉丁虫触角中共鉴定到11条OBP基因,全部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32149个氨基酸,序列N端分布有1620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其中5条基因序列中包含6个保守的的半胱氨酸,属于“Classic OBP”亚族,分别为AmalOBP1,AmalOBP2,AmalOBP3,AmalOBP4,AmalOBP5;5条基因序列中包含4个半胱氨酸,与“Classic OBP”相比缺少第2和第5位的半胱氨酸,属于“Minus-C OBP”亚族,分别为AmalOBP7,AmalOBP8,AmalOBP9,AmalOBP10,AmalOBP11;AmalOBP6属于“Plus-C OBP”亚族,序列中含有8个保守的半胱氨酸,并在第六个半胱氨酸后紧接一个脯氨酸。苹果小吉丁虫触角中共鉴定到8条CSP基因,除了AmalCSP7在3′端缺失部分碱基不完整,其余7条均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19137个氨基酸,在N端具有1622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AmalOBP1、AmalOBP2、AmalOBP3、AmalOBP4、AmalOBP6和AmalOBP7这6条基因在雌、雄虫触角中特异性或高丰度表达,但在头、胸、腹、足和翅中表达量很低,表明它们可能执行嗅觉反应功能。有3条基因(即AmalOBP5,AmalOBP8和AmalOBP9)不仅在雌、雄虫触角中有较高的表达量,而且在成虫腹部和翅中也表现较高的表达水平,说明它们在参与嗅觉识别过程的同时,也参与到其它的生理过程。AmalOBP10和AmalOBP11分别在雄虫和雌虫腹部特异性地表达,表明它们可能与成虫感受和释放信息素的生理过程有关。AmalCSP2和AmalCSP3均在雌、雄触角中特异性表达,表明它们可能识别气味物质,参与成虫嗅觉反应过程。通过对苹果小吉丁虫触角中表达量较高的4条OBP和2条CSP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发现这6个蛋白均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通过对重组蛋白包涵体稀释复性,利用Ni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蛋白,获得了高纯度的目的蛋白。蛋白印记杂交分析表明纯化后的重组蛋白在1417 KDa左右出现明显的单一目的条带,说明目的蛋白纯化质量高。采用BCA方法测得纯化后的目的蛋白AmalOBP1、AmalOBP3、AmalOBP7、AmalOBP8、AmalCSP2和AmalCSP3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28、1.53、0.61、0.58、0.90和1.12 mg/mL。利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对重组蛋白与荧光探针1-NPN结合产生的最大荧光强度值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测得重组蛋白AmalOBP1、AmalOBP3、AmalOBP7、AmalOBP8、AmalCSP2和AmalCSP3的结合常数(Kd)分别为1.17、8.63、4.52、4.69、8.87和8.10μM。荧光竞争结合试验结果表明AmalOBP1和AmalOBP7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结合谱较窄,AmalOBP1仅能结合法尼醇(Ki=23.27±0.06μM)、2,4-癸二烯酸乙酯(Ki=35.54±0.22μM)、己酸叶醇酯(Ki=36.67±0.21μM)和莰烯(Ki=35.36±0.06μM);AmalOBP7对十二醇(Ki=14.94±0.36μM)、法尼醇(Ki=21.60±0.35μM)和十二醛(Ki=14.46±0.21μM)表现出较高的结合能力,也能结合α-罗勒烯(Ki=32.28±0.26μM)。AmalOBP3和AmalOBP8能广谱地结合15和22种化合物,包括醇、醛、酯和萜类物质,不结合烯烃和烷烃类物质。AmalOBP3和AmalOBP8均能强烈地结合主链碳原子数在C12-15的十二醇、十四醇、橙花叔醇和法尼醇(Ki?6μM);它们对主链碳原子数在C10-12的乙酸辛酯、甲酸香叶酯、桃醛、2,4-癸二烯酸乙酯和己酸叶醇酯也表现出很强的结合能力(Ki=7.0931.90μM)。此外,AmalOBP3和Amal OBP8均对(4E,6Z)-2,6-二甲基-2,4,6-辛三烯和α-罗勒烯(Ki=7.7215.71μM)表现很强的结合能力。AmalCSP2和AmalCSP3分别能选择性的结合9和7种化合物(Ki?40μM),其中AmalCSP3对十四醇(Ki=1.52±0.01μM)具有特别强的结合能力。以上结果表明这6条基因均能识别寄主植物挥发物组分,共同参与到成虫对寄主挥发物的嗅觉反应过程中。在23种与重组蛋白AmalOBPs和AmalCSPs结合效果较好的寄主植物挥发物中,雌虫对癸醛、甲酸香叶酯、2,4-癸二烯酸乙酯、己酸叶醇酯和(4E,6Z)-2,6-二甲基-2,4,6-辛三烯,雄虫对法尼醇、癸醛和己酸叶醇酯表现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EAG相对值均大于1.0。双向嗅觉行为试验表明(4E,6Z)-2,6-二甲基-2,4,6-辛三烯、甲酸香叶酯、己酸叶醇酯、癸醛和十四醇对雌虫具有显着的吸引效果,己酸叶醇酯对雄虫表现出强烈的吸引作用,其它物质均不能引起雄虫明显的行为反应,表明以上几种气味化合物在成虫选择合适的寄主植物取食和产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田间诱捕试验表明雌、雄虫均对黄色诱虫板的趋性最强,每个诱捕器10天诱捕量为雌虫14.33±1.09头、雄虫5.67±1.52头和总虫数20.00±2.57头,其次为绿色,雌虫11.67±0.88头、雄虫5.33±0.72头和总虫数17.00±1.16头,这两种颜色均适合用于田间诱捕试验。此外,癸醛对雌、雄成虫具有良好的诱捕效果,每个诱捕器10天的诱捕量为雌虫14.00±1.53头、雄虫7.00±1.53头和总虫数21.00±2.00头。

房冰,段辛乐,张彦龙,杨忠岐,陈茂华[8](2017)在《苹果小吉丁虫微卫星开发及其种群遗传结构分析》文中认为为研究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umura的种群遗传结构,采用磁珠富集法以生物素标记探针(AC)12和(AG)12构建苹果小吉丁虫微卫星文库,根据阳性克隆测序获得的微卫星侧翼序列设计引物,筛选和开发苹果小吉丁虫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并利用开发的微卫星标记对其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微卫星文库中的300个阳性克隆中筛选得到248个含有微卫星片段的克隆子,阳性克隆率为82.7%,其中完美型微卫星131个,占52.8%;不完美型90个,占36.3%;混合型27个,占10.9%,表明磁珠富集法开发新微卫星标记的效率较高。从获得的248个苹果小吉丁虫微卫星中筛选获得7个多态性微卫星位点,这7个位点在苹果小吉丁虫8个地理种群样本中的等位基因数为1023个,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7412.218个,多态信息含量为0.3040.796。8个苹果小吉丁虫种群的观测杂合度为0.0950.676,期望杂合度为0.4690.755,Shannon指数为0.7911.621,遗传距离为0.0710.788。采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7个苹果小吉丁虫种群之间遗传相似度较高,但其与辽宁省种群的遗传相似度较低。

李孟楼,张正青[9](2017)在《苹果小吉丁虫的生物学及其生活史讨论》文中提出为了澄清苹果小吉丁虫的生物学,对我国1954年以来的文献和资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结果表明,该害虫在我国的寄主包括苹果、海棠、沙果(花红)、楸子、香果树、槟子(红果)、山定子、花楸、樱桃和榅桲,其分布区与野生寄主海棠、槟子、沙果等完全重合。该害虫幼虫有5个龄期,除在黑龙江可能2a发生1代外,在其余省区1a发生1代;依据越冬幼虫出蛰、蛹、成虫和当年幼虫越冬等发生期的差异,苹果小吉丁虫在我国具有4个年生活史类型区,即黑龙江、新疆、宁夏和青海,内蒙古、吉林和辽宁,河北、河南、甘肃和山东,山西、陕西、湖北和江苏。

阎雄飞,张彦龙,刘永华,相微微,亢福仁[10](2017)在《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潜在危害性风险分析和管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苹果小吉丁虫是果树危险性蛀干害虫之一,已给国内部分地区的栽植苹果以及新疆的野苹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目前陕西部分地区已发现苹果小吉丁虫危害,为明确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主要苹果产区的风险程度,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对策。参考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程序和分析方法,结合苹果小吉丁虫寄主在陕西省的分布情况,对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风险性进行了综合评估。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风险性R值为2.42,该吉丁虫在陕西省属于高度危险性有害生物。针对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高度危险性,提出了加强检疫、监测预防和风险管理等的管理对策。

二、苹果小吉丁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苹果小吉丁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苹果小吉丁虫的为害特点及防控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为害症状
2 为害特点
3 形态特征
4 生活史及习性
5 防治方法
    5.1 加强苗木的检疫
    5.2 注意保护天敌并进行生物防治
    5.3 重视人工防治
    5.4 做好幼虫期的防治工作
    5.5 做好成虫羽化期的病虫害防治
    5.6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5.7 农业防治
    5.8 营林措施
    5.9 化学防治
6 讨论
7 结束语

(2)野果林区苹果小吉丁虫种群消长动态及缓释瓶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2 方 法
        1.2.1 苹果小吉丁种群动态监测
        1.2.2 缓释瓶筛选及持效期测定
        1.2.3 诱捕器在树冠上的悬挂方位筛选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环境中苹果小吉丁成虫种群消长动态规律
    2.2 缓释瓶筛选及其持效期
        2.2.1 不同缓释瓶诱捕效果对比
        2.2.2 软陶扩香瓶对2种引诱剂的持效期
        2.2.3 透明扩香瓶和PVC缓释瓶对2种引诱剂的持效期测定
    2.3 诱捕器在树冠上的悬挂方位筛选
        2.3.1 树冠不同方向诱捕数量
        2.3.2 不同高度的诱捕器诱捕数量
        2.3.3 不同悬挂方位诱捕器诱捕数量
3 讨 论
4 结 论

(3)苹小吉丁虫对寄主挥发物的嗅觉反应及两个化学感受蛋白的结合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昆虫化学通讯物质
        1.1.1 植物挥发物
        1.1.2 昆虫信息素
    1.2 昆虫的嗅觉感受机制
        1.2.1 化学感受蛋白的特征
        1.2.2 化学感受蛋白的表达分布
        1.2.3 化学感受蛋白的功能
        1.2.4 化学感受蛋白的空间结构
    1.3 苹小吉丁虫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苹小吉丁虫寄主叶片挥发物的GC-EAD的测定和GC-MS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寄主叶片挥发物的收集
        2.1.4 苹小吉丁虫对寄主挥发物的电生理反应及活性物质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苹小吉丁虫对不同寄主挥发物的GC-EAD反应
        2.2.2 不同寄主挥发物中的活性物质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苹小吉丁虫两个化学感受蛋白的结合特性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3.1.2 蛋白诱导表达
        3.1.3 蛋白纯化
        3.1.4 蛋白透析
        3.1.5 纯化蛋白的检测和浓度测量
        3.1.6 苹小吉丁虫Amal CSPs的结合特征
        3.1.7 苹小吉丁虫Aml CSPs的同源建模
        3.1.8 苹小吉丁虫Amal CSPs与配体的分子对接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重组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3.2.2 两个Amal CSPs与1-NPN的结合常数
        3.2.3 两个Amal CSPs与配体的结合特性
        3.2.4 同源建模
        3.2.5 分子对接
    3.3 讨论
第四章 苹小吉丁虫雌雄之间表皮碳氢化合物的差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
        4.1.2 仪器与试剂
        4.1.3 样品制备方法
        4.1.4 仪器分析条件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苹小吉丁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组分分析
        4.2.2 性未成熟与性发育成熟苹小吉丁虫表皮碳氢化合物变化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苹果小吉丁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尖扎县苹果小吉丁虫出现的原因与形态特征
    1.1 县区域苹果小吉丁虫出现的原因
    1.2 苹果小吉丁虫的形态特征(见表一)
2 发生规律
3 苹果小吉丁虫的防治技术
    3.1 加强检疫
    3.2 做好预测预报
    3.3 生物防治方法
    3.4 农业防治
    3.5 化学防治

(5)苹果小吉丁虫饲养及其寄主营养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苹果小吉丁概述
        1.2.2 苹小吉丁生物学特性
        1.2.3 苹果小吉丁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小吉丁饲养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苹果小吉丁虫幼虫饲养研究
    2.1 材料设备
        2.1.1 虫源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
        2.1.3 卵的孵化
        2.1.4 幼虫保存和饲养
        2.1.5 蛹保存和饲养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卵的孵化
        2.2.2 幼虫饲养结果
        2.2.3 蛹饲养
    2.3 结论
第三章 苹果小吉丁虫成虫饲养研究
    3.1 方法
        3.1.1 虫源和材料
        3.1.2 成虫收集和保存
        3.1.3 成虫饲养盒制作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成虫产卵期
        3.2.2 成虫产卵情况
        3.2.3 三种处理条件下成虫的产卵情况
    3.3 结论
第四章 营养分析与饲料优化研究
    4.1 研究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苹果和海棠树皮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分析结果
        4.2.2 苹果和海棠树皮氨基酸含量分析结果
        4.2.3 苹果吉丁虫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分析结果
        4.2.4 苹果吉丁虫幼虫人工饲料的优化
    4.3 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讨论
        5.2.1 苹果小吉丁虫饲养讨论
        5.2.2 营养与人工饲料的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umura)对野苹果林的危害及其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样地概况
    1.2 调查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地点下的受害等级
    2.2 不同地点的产量比较
    2.3 不同受害等级果树的产量
    2.4 不同地点苹果小吉丁虫旧羽化孔密度比较
    2.5 栽培苹果园的受害等级
3 讨论

(7)苹果小吉丁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嗅觉相关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寄主植物挥发物
        1.1.1 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昆虫行为的影响
        1.1.2 昆虫对气味物质的嗅觉反应机制
    1.2 昆虫嗅觉相关基因研究
        1.2.1 昆虫触角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
        1.2.2 气味结合蛋白
        1.2.3 化学感受蛋白
        1.2.4 气味受体
        1.2.5 离子受体
        1.2.6 感觉神经元膜蛋白
    1.3 苹果小吉丁虫研究进展
        1.3.1 苹果小吉丁虫概述
        1.3.2 苹果小吉丁虫防治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苹果小吉丁虫对四种植物的偏好性及相关挥发物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昆虫和植物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试剂
        2.1.4 苹果小吉丁虫对4种植物的选择偏好性
        2.1.5 苹果小吉丁虫对4种植物叶片的取食量
        2.1.6 植物挥发物采集和化合物组分鉴定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苹果小吉丁虫对四种植物的选择偏好性
        2.2.2 苹果小吉丁虫对四种植物叶片的取食量
        2.2.3 四种植物叶片释放的挥发物组分和含量
        2.2.4 四种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因子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苹果小吉丁虫嗅觉相关基因的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3.1.3 触角总RNA的提取
        3.1.4 构建cDNA文库和转录组测序
        3.1.5 序列组装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3.1.6 嗅觉基因的鉴定和表达量分析
        3.1.7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总RNA质量和浓度检测
        3.2.2 转录组测序和序列组装
        3.2.3 转录组基因序列的同源比对
        3.2.4 转录组基因序列的功能注释
        3.2.5 转录组基因序列的KOG分析
        3.2.6 转录组基因序列的KEGG分析
        3.2.7 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
        3.2.8 化学感受蛋白基因的鉴定
        3.2.9 气味受体基因的鉴定
        3.2.10 味觉受体基因的鉴定
    3.3 讨论
第四章 苹果小吉丁虫OBPs和CSPs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
        4.1.2 主要仪器
        4.1.3 主要试剂
        4.1.4 总RNA的提取及cDNA模板合成
        4.1.5 OBP和CSP基因的克隆验证
        4.1.6 荧光定量PCR反应
        4.1.7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苹果小吉丁虫OBP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4.2.2 苹果小吉丁虫CSP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苹果小吉丁虫OBPs和CSPs的原核表达及荧光竞争结合特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主要仪器
        5.1.2 主要试剂
        5.1.3 重组质粒的表达载体构建
        5.1.4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分析
        5.1.5 蛋白纯化
        5.1.6 表达产物的SDS-PAGE分析
        5.1.7 蛋白印迹杂交分析
        5.1.8 重组蛋白与荧光探针1-NPN的结合
    5.2 结果与分析
        5.2.1 OBP和CSP基因的序列分析
        5.2.2 目的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5.2.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和Westernblot分析
        5.2.4 重组蛋白与荧光探针1-NPN的结合常数
        5.2.5 重组蛋白AmalOBPs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
        5.2.6 重组蛋白AmalCSPs与配体化合物的结合特性
    5.3 讨论
第六章 苹果小吉丁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生测反应及田间诱捕试验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昆虫
        6.1.2 主要试剂
        6.1.3 主要仪器
        6.1.4 触角电位测定
        6.1.5 双向嗅觉行为
        6.1.6 不同颜色诱虫板对苹果小吉丁虫的诱捕试验
        6.1.7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苹果小吉丁虫的诱捕试验
        6.1.8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触角电位反应
        6.2.2 嗅觉行为反应
        6.2.3 不同颜色诱捕器对苹果小吉丁虫的诱捕效果
        6.2.4 不同寄主植物挥发物对苹果小吉丁虫的诱捕效果
    6.3 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主要结论
    7.2 本论文的创新点
    7.3 下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致谢
作者简介

(8)苹果小吉丁虫微卫星开发及其种群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酶切
        1.2.2 人工接头的制备及连接
        1.2.3 微卫星片段的富集及扩增
        1.2.4 微卫星引物设计及筛选
        1.2.5 苹果小吉丁虫的种群遗传学分析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酶切及人工接头合成结果
    2.2 微卫星片段的富集及扩增结果
    2.3 微卫星引物设计及筛选
    2.4 苹果小吉丁虫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
    2.5 苹果小吉丁虫种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3 讨论

(9)苹果小吉丁虫的生物学及其生活史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对苹果小吉丁虫的研究
2 我国的地理分布
3 寄主与传播途径
4 危害和习性
5 生活史
6 结论

(10)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潜在危害性风险分析和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的风险性定性分析
    1.1 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的适生性分析
    1.2 苹果小吉丁虫寄主对陕西经济的重要性
    1.3 苹果小吉丁虫潜在的危害性
    1.4 苹果小吉丁虫传播扩散的可能性
    1.5 苹果小吉丁虫风险管理难度评估
2 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风险性的定量分析
    2.1 苹果小吉丁虫风险综合评判系统的构建
    2.2 苹果小吉丁虫风险性定量计算方法和分析结果
3 苹果小吉丁虫管理对策
    3.1 进行疫情普查和定点监测
    3.2 加强苹果小吉丁虫检疫和宣传力度
    3.3 进行相关研究和建立预警体系
4 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四、苹果小吉丁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苹果小吉丁虫的为害特点及防控技术[J]. 靳春和. 种子科技, 2021(11)
  • [2]野果林区苹果小吉丁虫种群消长动态及缓释瓶筛选[J]. 马志龙,姚艳霞,阿地力·沙塔尔. 新疆农业科学, 2021(02)
  • [3]苹小吉丁虫对寄主挥发物的嗅觉反应及两个化学感受蛋白的结合特性分析[D]. 李春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苹果小吉丁虫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李文辉. 青海农技推广, 2019(04)
  • [5]苹果小吉丁虫饲养及其寄主营养成分分析[D]. 丁玉献.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6]苹果小吉丁虫(Agrilus mali Matsumura)对野苹果林的危害及其评估[J]. 崔志军,张彦龙,罗朝辉,马怀亮,吕昭智. 干旱区研究, 2018(05)
  • [7]苹果小吉丁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嗅觉相关基因功能研究[D]. 崔晓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8]苹果小吉丁虫微卫星开发及其种群遗传结构分析[J]. 房冰,段辛乐,张彦龙,杨忠岐,陈茂华. 植物保护学报, 2017(04)
  • [9]苹果小吉丁虫的生物学及其生活史讨论[J]. 李孟楼,张正青.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7(04)
  • [10]苹果小吉丁虫在陕西省潜在危害性风险分析和管理对策[J]. 阎雄飞,张彦龙,刘永华,相微微,亢福仁. 植物检疫, 2017(03)

标签:;  ;  ;  ;  

苹果银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