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拉铜矿路农东矿段地质特征论文_刘凤泽,杨智黄

羊拉铜矿路农东矿段地质特征论文_刘凤泽,杨智黄

摘要:羊拉铜矿床是近年来滇西北三江地区发现的大型铜矿床之一,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地质工作,逐步确定了其矿区范围,矿床类型等,因此,对路农东矿段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将对矿石的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羊拉 路农东矿段 成矿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经过2004年的羊拉铜矿路农矿段首期详查工作,为矿山开发立项、设计论证和矿山前期建厂的备采铜矿资源提供了有利依据,笔者结合该报告,通过对羊拉铜矿里农矿铜床的赋矿地层、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体空间分布特征、矿石特征、围岩蚀变和矿床成因类型等地质特征的论证,确定羊拉铜矿里农铜矿床是产于金沙江缝合带上,严格受岩体、地层和构造控制的复杂的与接触交代作用有关的矽卡岩型铜矿床。

1、成矿地质背景

该区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构造域,大地构造位置属中咱微板块与昌都—思茅地块相夹持的金沙江板块结合带中。该区早古生代在扬子陆块基底上发育稳定的台地相碳酸岩盐、碎屑岩沉积;晚古生代金沙江洋开始发育,其东侧被动大陆边缘环境经历了拉张、裂陷,发育一套斜坡相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和过渡壳型钙碱性中—基性火山岩,伴随其西侧金沙江洋的逐渐形成;晚古生代末—中生代早期随着金沙江洋向西俯冲消减、碰撞造山,形成了本区弧盆构造体系基本格局;晚三叠世为一套滨、浅海沉积,呈角度不整合超覆于古生界之上。

区内岩浆旋回明显,由早期大陆边缘型火山—沉积建造到中期大洋火山—沉积建造至晚期造山期—造山期后中酸性侵入岩,岩浆活动频繁,形成多期次构造岩浆蚀变带,同时伴有铜多金属矿带的形成。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致使区内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多期次的围岩蚀变,叠加改造,带来了丰富的热液和矿质,形成了众多的铜多金属矿床(点)。

2、矿床地质特征

矿化层呈北北东向展布,长度大于680米,宽100—200米,其北部被F4断裂切错。控制最大斜深120米,厚54—120米、平均80米,北段较厚,3号勘探线往南逐渐变薄。铜平均品位1.22%,有由地表往下、由北往南从富变贫的趋势。矿化层内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似层状,由10个矿体组成,主工业矿体KT1、KT4赋存于此矿化层中,余者为小矿体及卫星矿体。

2.1 KT1矿体:产于下部矽卡岩矿化层之顶部,加仁岩体东侧内外接触带,赋矿地层为D2+3l1下部浅变质岩系。矿体分布于5TC1—TC201,2线以北地表被第四系掩盖,在3640米标高处矿体控制到4线,往北可能被F4断裂切错。控制长250米,出露最大标高3698米,见矿最低标高3480米,控制最大斜深70米。共4个地表工程、3个平坑控制,矿体尚未圈闭。

矿体顶板以矽卡岩为主,次为花岗闪长岩;底板以矽卡岩为主,少量绢云砂质板岩。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岩体与地层接触面产状基本一致,并随其变化,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倾向西,0线以北地表倾向东;倾角最大87°,最小50°,平均68°,属陡倾斜矿体。

矿体呈脉状,局部为透镜状,矿体较完整,仅局部地段有分支,以工业矿为主,低品位矿少,呈小透镜体零星分布于工业矿之底部或顶部。

矿石工业类型简单,主要是矽卡岩型,少量花岗岩型。矿石具它形细—微粒状结构、填间填隙结构、包含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具浸染状、斑杂状、网脉状、蜂窝状等构造。金属矿物以孔雀石、蓝铜矿、褐铁矿为主,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磁铁矿等。

铜矿化较连续,其单样品位最高3.30%,单工程品位0.60—1.32%,平均品位1.03%,有由北往南、由地表往下铜品位降低之趋势。品位变化系数81.73%,属组份分布较均匀。伴生组份:Au品位0.05—0.20g/t,平均0.12g/t;Ag品位13.50—18.40g/t,平均16.02g/t,可综合回收,其余伴生组份Pb、Zn、Sn等品位低,暂无利用价值。

矿体最大厚度19.01米(TC201),最薄1.40米(5TC1),平均厚度6.76米,有由地表往下变薄之趋势。厚度变化系数98.21%,属厚度变化较稳定。

2.2 KT4矿体

产于下部矽卡岩矿化层之下部或底部,赋矿层位为D2+3l 1与D1j 3之层间破碎带。矿体分布于TC208—TC201,往北地表被第四系掩盖。在3643米标高矿体控制到4线,往北被F4断裂错失。控制长804米,出露最大标高3706米,

见矿最低标高3275米,控制最大斜深120米。由7个地表工程、4个平坑控制,矿体尚未圈闭。

矿体顶、底板岩石,顶板以绢云砂质板岩为主,次为矽卡岩、大理岩、变质石英砂岩;底板以矽卡岩、变质石英砂岩为主,少量大理岩及构造角砾岩。矿体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同步变化 ,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倾向西或北西,倾角最大78°,最小45°,平均60°,属陡倾斜矿体。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除个别地段有分支外,矿体连续、完整,全为工业矿。

矿石工业类型以矽卡岩型为主,次为变质石英砂岩型及构造碎裂—角砾岩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矿石具它形细—微粒结构、它形—半自形结构、填间填隙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具浸染状、斑杂状、角砾状、细网脉状等构造。金属矿物以孔雀石、蓝铜矿、铜蓝、褐铁矿为主,少量黄铜矿、磁黄铁矿、黄铁矿、方铅矿等。

矿化连续性好,铜单样品位最高8.85%,单工程平均品位0.61—6.15%,平均品位1.77%,有由地表往下铜品位由富变贫之趋势。品位变化系数96.58%,属组份分布较均匀。矿体尚有Au、Ag、Pb、Zn、Co等伴生组份,其中Au品位0.06—0.17g/t,平均0.10g/t;Ag品位5.20—28.30g/t,平均16.80g/t,可综合回收;其余伴生组份Pb、Zn、Sn等品位低,暂无利用价值。

矿体最大厚度20.80米(TC210),最薄0.98米(0PD1),平均厚度9.61米,北段厚南段薄,地表厚,地下薄。厚度变化系数69.68%,属厚度变化较稳定。

3 地球化学特征:

3.1 以铜异常规模大、浓度高、分布广为特征。单铜异常面积一般在0.7—4.8平方千米,Cu含量>100×10-6,,一般200—700×10-6,最高1.0%,显示Cu是区内最具工业意义的找矿元素。

3.2 在矽卡岩型铜矿(床)体上的异常元素达10余种之多,计有Cu、Pb、Zn、Au、Sb、As、W、Sn、Bi、Mo等,具高、中、低温成矿元素组合,反映区内成矿活动为多期多阶段的叠加。具有富集元素愈多,规模愈大,对应的矿(床)体规模也愈大的特征。

3.3 Cu、Pb、Zn、Ag等成矿元素主要围绕以岩株(或岩枝)状产出的花岗闪长岩(γδ1 5)与富含碳酸岩物质及火山物质的泥盆系浅变质岩(D2+3l、D1j)接触带形成浓集;而Pb、Zn、Ag等热液活动元素主要与沿北东向断裂带形成宽带状综合异常。

4 成因探讨:矿体围绕印支—燕山期中酸性(斑)岩体产出,既产于外接触带围岩之中,也见于岩体内接触带。产于围岩中的主矿体大致顺层,局部地段也出现穿层现象。主矿体一般分布在距岩体0—165米的围岩内或岩体内接触带上。岩体中Cu、Pb、Zn、W、Mo、Sn等成矿元素富集,黄铁矿、黄铜矿化较普遍,呈细脉浸染状产出,岩体是成矿物质的主要来源。

矿化带就产于金沙江断裂带西盘,其展布受金沙江断裂带控制,是铜多金属矿化带的控矿和导矿构造;它所派生的一组北东向断裂即如矿区内的F4断裂,先期可能是配矿构造,后期是破矿构造。由于构造的长期活动,致使沿不同能干性地层间、岩体与围岩间或不同岩石间产生一系列不同尺度的层间破碎带、裂隙带,组成含矿热液的活动和容矿构造系统,含矿热液在构造热动力的驱使下,沿上述构造运移到有利的构造部位而定位成矿。

羊拉铜矿均赋存于下泥盆统江边组(D1j)及中上泥盆统里农组(D2+3l)层位内,为一套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碳酸盐岩、碎屑岩)其内有印支—燕山期的中酸性岩体及岩脉分布,共同组成了铜的赋矿部位及容矿岩石。由表4—26所见,矿床中所有岩石均可以容矿,但矿化的富集程度与岩性有关,即铜矿化对岩性有一定的选择性。其中矽卡岩、大理岩及角砾岩类铜矿化强度高于碎屑岩类及岩浆岩类。可能是矽卡岩、大理岩中因含钙质,其岩性活泼易于交代,而角砾岩孔隙大、裂隙发育易于矿液的充填、交代。可见岩性条件是促成铜矿富集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矿体形成的重要控矿因素之一。

羊拉铜矿床受岩体、地层、构造三位一体控制,矿床主成矿类型为斑岩—矽卡岩型铜矿床;根据硫同位素测定值及包体测温成果,矿体中组成黄铜矿、黄铁矿的硫以幔源硫为主,有围岩硫加入,成矿温度为300—460℃。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岩浆期后气成—热液在扩散过程中,萃取围岩中矿物成分,形成富矿热液并交代大理岩成矿,主成矿期与岩体侵位同属印支—燕山期,矿床成因较为复杂。初步认为矿床经历了火山沉积盆地热水沉积初始成矿(?)——斑岩—矽卡岩主导成矿——后期构造热液叠加成矿的复杂而漫长的成矿过程。

5找矿方向

5.1东矿带(4—15线)地表覆盖较大,浅深部仅在4—2线间有工程控制,控制斜深10—40米,从坑道揭露分析,深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5.2矿区外围

路农矿段加仁岩体西接触带多处见有铜矿化,矿化带延伸较长;江边矿段北延地段,矿化带一直向北延伸,找矿远景较好。

6结论

6.1 赋矿岩系中矿体产出形式多样,主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与上下盘围岩关系清楚,脉状矿体穿切矿区各类岩体。同时,矿体严格受岩体、地层和构造控制,形成了复杂的与接触交代作用有关的矽卡岩型铜矿床。

6.2 羊拉铜矿床产于金沙江缝合带上,由于板块碰撞的过程中,残留了不同时代、不同岩块组成的混杂岩,形成混杂岩堆。它们之中蕴藏了丰富的成矿物质,印支—燕山期岩浆入侵及热液活动使成矿物质活化并富集成矿。

6.3 矿区内构造活动中等,断层和次级破碎带较为发育,为成矿流体提供了较大的容矿空间和导矿通道,但后期构造基本上对矿体的空间分布没有影响。

主要参考资料、文献

论文作者:刘凤泽,杨智黄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8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  ;  ;  ;  ;  ;  ;  ;  

羊拉铜矿路农东矿段地质特征论文_刘凤泽,杨智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