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论文_刘丽梅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论文_刘丽梅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中学 510900 

摘 要:本着培育新时代接班人,使初中学生具备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的语文能力,并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从四个方面谈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初中古文教学中的落实情况:从“文言字词积累”的落实上看“语言的建构”;从“阅读思维”的训练上看“思维发展”;从“审美能力”的培养上看“审美的鉴赏”;从“文化内涵”的拓展上看“文化的理解”。旨在通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 古文教学 语言构建 思维发展 审美鉴赏 文化理解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由语言的建构、文化的理解、思维的发展和审美的鉴赏组成。“语言的建构”从学科知识上划分应包括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从学科能力上划分包括口头语言的听、说能力和书面语言的读、写能力。“文化的理解”包括对本土文化的传承、对国际文化的理解、对生活文化的回归和对自然文化的关爱。“思维的发展”包括语文的经验思维、语文的迁移思维和语文的反思思维。“审美的鉴赏”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对美的人格的追求。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主席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提出“要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处于人生观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的任务。2016年“统编版”初中语文新教材非常重视古诗文教学,加大了古诗文教学的比重。如何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关键词“语言、文化、思维、审美”落实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古诗文共同探讨的问题。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对古诗文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初中古诗文教学在“语言的建构”上应该落实文言字词的理解与翻译,积累常见的文言词句,如有特殊用法的词、有特殊句式的句子等,培养文言语感。在“思维的发展”上落实“记忆、理解、概括、筛选、分析、综合”的思维训练,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灵活迁移,古为今用。“文化的理解”包括古代生活习惯习俗、政治制度、思想精神、经济等方面的理解与辩证地传承等。“审美的鉴赏”包含诗文中美景、美境、美情、美品的品鉴能力。

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才华横溢却人生多舛,先因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先自求外调,后又受“乌台诗案”影响,一贬再贬。在屡经挫折的人生中,他能在失意中保持端正的人生态度,始终以百姓利益为重,心系于民,为官一方,造福一方,做出了很多政绩,深受百姓的爱戴与拥护。他有多篇诗文被选进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是初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古代作家之一。下面以他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谈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落实。

一、从“文言字词积累”的落实上看“语言的建构”

文言文阅读首先要过好词句关,多义字、活用字、通假字、古今异义字是重点理解和掌握的词语。其次,要翻译好句子,重点注意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

1.《记承天寺夜游》重点理解与积累的词有四个:

(1)活用词:“相与步于中庭”的“步”,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2)古今异义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古义一般是“只是”,如《孙权劝学》的“但当涉猎”和《卖油翁》“但微颔之”,现代意义表转折,译成“但是”;“耳”古义是“罢了”,语气词,现在是名词“耳朵”;“盖竹柏影也”的“盖”,古义,位于句首,语气词,这里是表示猜测的语气“大概是”。

2.重点掌握的句子有两个:

(1)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现代文语序是“相与于中庭步”翻译成:一起在中庭中散步。

(2)省略句:“庭下如积水空明”,省略了主语“月光”,翻译成:“在庭院中,(月光)如积水般澄明透亮。”

对于特殊字词句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做好归类整理,以备学生迁移知识,学会举一反三;也重在朗读成诵,加强记忆。随着文言词汇的丰富,文言语言的构建水平也逐步得到提升。

二、从“阅读思维”的训练上看“思维发展”

不管是现代文还是古诗文,要想读懂一篇文章,首先要有“层进式阅读”的逻辑思维。先整体感知文脉内容和主旨后再局部细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记承天寺夜游》的阅读思维训练过程为:先“概括内容”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提出质疑”清除阅读障碍,再“理清情感变化”感知文脉,最后“知人论世”结合写作背景理解“闲”字背后的思想感情。这样抽丝剥茧,从内容到主旨,由表入里进行阅读思维训练。

其次,局部细析时,思维训练的重点建议落实在“质疑”和“想象”上来。如“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个句子可以看作是夜游的缘由,意思却不够明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个句子上提出疑问:“苏东坡为什么会睡不着?他仅仅是被夜晚幽美的月色吸引而‘起行’吗?还是有什么心事呢?”“苏东坡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散步而不去其他地方?”“张怀民是谁?此时他怎么会住在承天寺?”“他跟苏东坡是什么关系?”这样,引导学生在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大胆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疑问解开了,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心境、张怀民的境遇就明白了,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旨意。

以上是质疑能力的训练,还有想象思维能力的训练。这一点的落实重点可以放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个描写句,训练学生的经验再现想象和创造性想象思维能力。

“十月十二日夜”“庭院下的月光好像地面上有积水那样澄明透亮”。初中学生对近月圆的夜景有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调动生活经验去再现想象这种情景。

而想象“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映在明亮的地面上,好像水中藻荇纵横交错”的情景就有点难度。先要解释“藻荇”是什么,想象“藻荇”在水中飘摇交横的样子:此时的水是清澈的,水流是缓慢的,画面有一种舒适优雅的美。然后再想象,微风中,竹柏轻摇,在皎洁月色的照耀下,影子映在如有积水的澄明透亮的地面上,犹如水草在清流中摇曳多姿。这个画面动静结合,意境朦胧美好!

敢于质疑,大胆想象,这两种阅读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训练,这篇文章的意蕴就显得丰厚。

三、从“审美能力”的培养上看“审美的鉴赏”

本文篇幅精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们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将文章的美挖掘出来。

首先,美在“入户的月色”里。月光澄明地照耀着大地,给黄州十月凄冷的夜晚添了一份美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月色映在庭院中,给散步的人创设了一个幽美的意境和愉快的心境。

其次,美在朋友的相知相惜的情感里。张怀民与苏轼一样,同是被贬黄州,在这样的夜晚,大家“亦未寝”。见面后没有彼此的寒暄和客套,而是心有灵犀,默默“步于中庭”,可见其两人情之真,心之近。

再次,美在人的闲情雅致上。在这样一个黄州十月冷清的夜晚,两个被贬的人没有被政治的失意所困扰。他们能暂时抛开世俗的烦忧,共同欣赏夜景的美好,这种超尘脱俗的心态、优雅闲适的心情,尤为后人所赞叹。

懂得从大自然的景色中、从人类的感情和品性中赏出“美”的东西,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提升。

四、从“文化内涵”的拓展上看“文化的理解”

本文的文化内涵包括古代士大夫“积极入世”的精神品质,也包括“竹柏”所蕴含的文化意象。

苏东坡被贬黄州,他“解衣欲睡”却睡不着,心情孤寂郁闷,但是他没有纠缠在怨恨与责备之中,而是去找朋友取乐,这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排忧行为。在优美的夜色里,他悟出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的人生道理。在“闲人”的自嘲中,我们可见到一个在挫折中冷静,在失意里淡然,在寂寞时找乐的有着积极豁达人生态度的苏东坡。这种人生态度在千百年中起着引领模范作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人积极进取,乐观生活。这是本文最大的文化价值。

其次,“竹柏”也是一种古代“意象”文化。当时在承天寺是否真有竹子和柏树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竹柏为什么会入苏轼的心?俗话说,心中有意,笔下才有情。竹子中空外直,有枝节,象征着人的正直与气节;柏树不怕严寒,四季常青,象征着人的坚强坚韧。有着这种意象的东西能得到苏东坡的关注,说明他对竹柏情有独钟。

苏东坡一生如竹柏,正直坚定,我们是清楚的。张怀民呢?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张怀民同样因政治失意被贬黄州,他与苏东坡“同是天涯沦落人”,属患难之交。苏轼评价他“心胸坦荡,是个正人君子”。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也有评价张怀民的文句:“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面对萧条苍茫的景色,一般被贬官后的文人士大夫往往会产生悲伤憔悴的情绪,张怀民却能与之为快,从中可见其内心的从容淡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两个人有着同样的遭遇,同病相怜,而且志趣相投,自然惺惺相惜。在这样一个月明风清的夜晚,他们在承天寺中庭散步,此时美好的月色入情知性的竹柏入心,苏轼自然发出了“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慨叹,借“竹柏”之意来表明自己淡然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东坡与张怀民,一生坚强、正直,失意不失节,坚持真理,“进则忧天下,退则忧其君”,有着竹柏的本性。借竹柏来表志,这是本文又一文化特色!

以上是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从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案例。其他古诗文的教学亦可以以此为参考的样本,进行借鉴和创新。

当然,这四个素养并不是割裂分开的,彼此可以相互联系。例如,在进行字词积累的同时也可以进行迁移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举一反三;在进行想象思维训练感受夜色的情景时,其实也是一种审美能力的训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做到重点落实与兼顾训练相结合。

语文教师有了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有充分解读文本去伪存真的态度,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认真落实好语文学科素养,中华优秀文化才能真正扎根于青少年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冯晴 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八年级语文下册 语文教材[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刘丽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8

标签:;  ;  ;  ;  ;  ;  ;  ;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以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论文_刘丽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