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开展课外阅读_史记论文

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开展课外阅读_史记论文

初中历史与社会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外阅读论文,社会论文,初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深圳南山区教育局教研室要求,2006年下学期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教研活动的主题为“阅读指导”。教研员吴萌老师将阅读分为三个板块:课文阅读、指定材料阅读和课外阅读。桃源中学历史与社会学科组承担了课外阅读指导的示范任务。经过努力与探索,使设想变成行动,使想法变成做法,不揣浅陋而呈现于此,期望获得抛砖引玉之效。

读什么:自主选材与指定文本

课外阅读的选材应该有很大的自主性。我们把选择权一部分交还给学生,即随学生兴趣,并结合学习内容;据此,我们将大范围划定在“中国古代史”里面,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报科代表登记造册,教师不加干涉,不顾过程,只关注结果。教师的指导作用只体现在阅读结果的呈现中,我们模仿英语课的课前“Free talk”做法,每节历史与社会课前给出三到五分钟,由科代表组织“课前讲史”,目的有二:一是检验课外自主阅读的有效性,二是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此活动深受学生欢迎,且行之有效。每个班报名参加“课前讲史”的人都过半数,这可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通过“课前讲史”,讲述者充分体验到了上讲台的乐趣与挑战:不是每个人都能潇洒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作为听众的同学们也各有收获:接触到更加广泛的历史素材,拓展了历史的视野,培养了历史学习的兴趣;同学们自评互评;在肯定他人的优点与挑剔他人的不足中得到启示,既改变了自己的前认知,又锻炼了口头表达的勇气与水平。

自主点评是“课前讲史”活动的一大亮点。起初由教师作点评示范,指出讲述者的优缺点,并对讲述内容作出简要述评。随后放手,将点评权交给学生,每班推举两个点评人,对同学的讲史作简单评述,其他学生也可自由补充。老师的角色再度“后撤”,由讲述的点评者变成点评的点评者,直至基本不再发表议论,因为学生已经把老师的意图切实贯彻到位。在笔者任教的四个班中,有两个班的点评者极其出色:不论同学讲的是什么内容,他们都能补充必要的资料,纠正阅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指出讲述者的长处与不足。他们广泛的阅读面和优异的表达能力对同学们的读史和讲史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如果说在自主选材的“课前讲史”活动中,老师的角色主要是一个组织者的话,那么真正能体现老师的“指导”作用的,应该是指定阅读的文本,这也是本次课外阅读指导活动的重点所在。

接到教研室布置的任务后,我一直在思考:初中历史与社会的课外阅读究竟应该读什么?这个问题回答不好,整个活动就没法进行。回答的依据,首先是学生有能力阅读,其次是老师有能力指导,这样才谈得上“阅读指导”。根据以往教中国古代史的经验,我觉得司马迁的《史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自笔者任教以来,每次讲述先秦史和秦汉史都以《史记》为主要依据,不仅因为《史记》记载翔实,更因为《史记》中很多故事为学生耳熟能详,很多历史场景记述极其生动,就如剧本一般,不用改编就可以在舞台上直接呈现。所以,每次讲述先秦史和秦汉史都是我最得意、学生最感兴趣的。而且,我每教一遍中国古代史,都会组织一个历史兴趣小组,印发《史记》中最经典的篇章,指导学生阅读,效果很好。正好八年级上册教科书涉及先秦史和秦汉史的内容,加上有了指导历史兴趣小组的经验,我觉得选用《史记》作为课外阅读的文本应该是有把握的。

怎么读:必做题与选做题

全年级的课外阅读指导毕竟不同于历史兴趣小组,面临的难题也非常多:首先是参与面很广,同学们的阅读兴趣与能力参差不齐;其次是难度很大,不是历史故事赏析,而是《史记》阅读,牵涉的问题较多;再次是不能统一买书,又不能每人印发几张资料对付了事;还有时间难以保证,虽屡屡“减负”,但是学生的课外时间还是紧张,对付完各科作业以后很难再挤出时间读“闲书”。

当然,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兴趣”二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每个学生真正有兴趣,以上所有的问题就不再是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所有学生“尽入我彀中”呢?常言道,解铃还需系铃人。激发学生对《史记》的兴趣还得从《史记》着手。于是,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用《史记》讲述先秦史和秦汉史,回归叙述史的优良传统,用鲜活的语言展现生动的历史图景,并告诉同学们:所有的故事都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而且原文比老师讲的还要精彩十倍。如此这般,终于勾起同学们对《史记》浓厚的兴趣。

因势利导,稍加动员,买书的问题就解决了,全年级基本人手一册各种版本的《史记》。面对同学们手中不同版本的《史记》,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其次,大部头的《史记》,初中生难以掌控,必须缩小范围。我结合历史与社会课程中秦汉史的讲述,约定以“楚汉之争”为切入点,围绕“刘胜项败为哪般”这一核心话题展开阅读。我先给学生圈定了一些重点篇章,如《项羽本纪》《高祖本纪》《陈涉世家》《淮阴侯列传》《留侯世家》《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等,要求学生从史书中找到证据,解释刘胜项败这一结局究竟是必然还是偶然。

除了必做题“刘胜项败的原因”之外,还给出选做题,让学生依据自己兴趣与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以下各题:第一,点击太史公生平:重点介绍你感兴趣的某一点。第二,介绍《史记》的成书经过、体例,并作出简单评价。第三,对各自手中的《史记》版本进行比较:哪几种较好、哪种最好、哪几种较差、哪种最差、哪种最合适你,为什么?对你以后买书有什么启示?第四,经典片段赏析:破釜沉舟、鸿门宴、垓下之围、项王之死。第五,成语故事:作壁上观、四面楚歌等。第六,诗歌朗诵与欣赏:如《大风歌》与《垓下歌》对比;《乌江亭》与《夏日绝句》对比。第七,文学艺术上的楚汉之争:戏曲、器乐、影视乃至流行音乐,如琵琶曲《十面埋伏》、京剧《霸王别姬》、电影《鸿门宴》等。第八,历史的智慧,最欣赏的一句话或最震撼的情节。必做题要求独立完成,选做题则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整理出读书报告,再由老师安排时间集中展示。

激励机制:成果展示

学生需要激励。课外阅读难以通过考试的形式来评价,只能用过程评价和成果展示来激励学生自主阅读。“课前讲史”就是一种激励机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果被老师和同龄人赏识,从而激发更大的阅读兴趣。

《史记》阅读陆陆续续花了近一学期时间,其成果可谓丰富多彩。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论文集:当各班同学的必做题和选做题基本完成后,我们趁热打铁,定期收集了同学们撰写的读书报告。老师初步审阅后,对各自的读书报告提出若干修改意见,要求同学们按规定时间修改完毕,然后按照统一格式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各组相互传阅。目的在于让每个人看到自己的成果。

专题板报:各班的《史记》阅读专版各具特色,最有意思的是“最欣赏的一句话”和“历史的智慧”部分,学生的取材千奇百怪,体现了同学们阅读的广度和思考的深度以及独特的关注点,可以说都超过老师的期望。遗憾的是,各组没有及时开展板报评比活动,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使本环节有虎头蛇尾之嫌。

公开课:是阅读成果展示的重头戏。前面所做的一切都是为“阅读指导示范课”作准备,同学们也盼望将自己的阅读成果与更多人共享,他们都想在公开课上展示自己、证明自己。我承担了两个级别的公开课,一个是南山区教研室确定的示范课,一个是学校课堂教学督导示范课。我将其一并安排在2006年12月中旬,四个班分成两批次,在演讲厅上大课,一班和二班先上的是校督导示范课,三班和四班上的是南山区公开展示课。

两堂展示课各有特色,校督导示范课是两个小时连堂,展开得相对充分些,学生也比较放松,完整反映了学生阅读的成果;上南山区公开展示课时,考虑到全区各校老师的时间宝贵,将两小时的内容压缩成八十分钟,几个重要环节只有忍痛割爱,若干必要问题也未展开,但也因精练而精彩,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赢得各校听课老师极高的赞誉。

在展示课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为导演和舞台总监。导演是设计所有的流程,把教学环节跟学生交代清楚;舞台总监是提供技术支撑,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所有的戏都交给学生唱,展示的是学生独立阅读和小组合作的成果,而不是老师读了多少《史记》。学生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听课老师感叹:“你们的学生素质真高!”

展示课上,屡屡出现令我感动的细节。如一位女同学说,最震撼的情节是“乌江亭长”,我没有听懂,追问之下,她回答道:“当时千军万马追杀项羽,大家都离开了他,只有乌江亭长还会摇船来帮助项羽渡江,所以很震撼。”这时,我真的被震撼了,现场听众也都被震撼了,为我的学生能发现老师所看不到的东西,能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品读出人性的真善美。再如,我突然出示一整版竖行繁体不标点的“项王之死”原文,原本想让学生现场标点,但时间不允许,只好告诉学生:这是早期古书版式,将来同学们古文读得多了,就能够直接阅读这种文本。然后我壮着胆子让同学们试一试,看能不能直接读出来,没想到两个班的同学很整齐地把整版读完,只在倒数第二句出了差错。我被学生的表现镇住了,听课的老师也是一阵掌声。这证明我又一次低估了学生:他们确实认真阅读了《史记》原文,记住了这段文字;他们的古文水平确实不差,不仅能够认读繁体汉字,而且能够根据文义、文理、情节、逻辑对古文进行大致正确的句读。不管是哪种情况,都足以补偿我作为一个历史教师付出的所有心血。

公开展示课的成功,也间接地回答了课前遇到的两个疑问,一是在我动员学生买书的时候,有家长质疑:“买《史记》会不会浪费钱?初中生能不能看懂?”一是本校语文老师的问话:“怎样才能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不仅如此,听完课后,多位老师表示:回家就去买《史记》,一定要好好读。而对学生来说,无疑已经有了一个好的开头。

附录:展示课活动流程

一、从《十面埋伏》谈起

琵琶曲表现的背景故事、主角、结局。

刘胜项败为哪般?

当事人的解释并不完备,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够得到不同的解释。

二、诗歌欣赏

文史不分家,书不仅要阅,还要能读。

波澜壮阔的楚汉之争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刘邦和项羽本身就留下了气势雄浑的诗歌,后人对战争结局也多有评说,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欣赏,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能带来美感。

三、艺术史上的楚汉之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与历史不期而遇。介绍戏曲、器乐、流行音乐、影视作品中的楚汉之争。

四、智慧的积淀

1.成语竞赛:成语是一个民族历史智慧的积淀,作为历史事件的楚汉之争已成往事,但是其中以成语形式保留下来的智慧至今为人们喜闻乐见。各班选出两个代表,进行成语竞赛。

2.我们从《史记》中得到了什么?历史的智慧、最震撼的情节、最欣赏的一句话。

五、司马迁和《史记》简介(略)

六、《史记》版本比较

市面上有不同版本的《史记》,称得上是十分杂乱了,通过对各自手中的不同版本的《史记》进行比较,了解版本的重要性,为学会买书开一个好头。

七、课外作业

1.阅读《史记》中你喜欢的本纪与列传,培育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

2.写好自己的历史:走好自己的路,描绘完美人生。模仿太史公笔法,写出自己的传记。

示例1:古文版《许生列传》:“许生,江西兴国人也。少而聪慧,长而孝笃,为乡里所称。母极慈爱,每以宽仁为教。父祖均教书为业,课子甚严,故传衣钵。生幼承庭训,待人接物宽猛相济,人所莫测,诸生敬且畏焉……”

示例2:白话版《许某外传》:“许某,生于兴国山区。那破地方穷极无聊,世代多出土匪,民风彪悍,许某也沾染了一身匪气,崇尚暴力,人称‘农民’。可许某却偏偏喜欢附庸风雅,吟诗唱曲,难听得要死,居然还自称‘琴箫轩主人’,人们都敢怒而不敢言……”

标签:;  ;  ;  ;  

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开展课外阅读_史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