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甘肃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论文

“一带一路”倡议下甘肃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论文

“一带一路”倡议下甘肃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

朱建国 田园丽

(甘肃医学院,甘肃 平凉 744000)

[摘 要] “一带一路”建设要以语言沟通为基础。甘肃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外语教育失衡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外语教学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外语语种设置单一,民族地区语言现状复杂多样。甘肃外语教育规划的现实考虑是:精准投资,提高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效率;将英语听力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根据“一带一路”倡议设置外语语种;加快高水平和复合型语言人才培养;深入开展甘肃语言资源调查研究。

[关键词] 一带一路;甘肃;外语;教育规划

一、甘肃外语教育规划的时代背景

古老的丝绸之路横贯甘肃全境。甘肃因位于我国四大生态文化区域的交汇地带而处于我国的地理中心,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甘肃在我国地理交通和人文交流中的重要连接作用。甘肃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定位是: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战略基地。

人文交流是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撑。加强人文交流,不但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共享,而且有利于推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广泛传播以及与亚欧大陆文明的多维交流融合。顺利推进“一带一路”,首先要做到人文先行。充分做好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是其必然要求。制定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既要研究国内语言生活和语言生态的发展趋势,又要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生活,双边及多边交流中的语言使用情况,还要认真思考旨在争取人心、赢得民意的人文交流对语言文化的需求。

联合方案一诊断HIV合并IFI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66%、61.90%、39.39%、95.59%。ROC曲线下面积为0.758,P<0.01。联合方案二诊断HIV合并IFI的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1.38%、99.05%、92.31%、85.95%。ROC曲线下面积为0.702,P<0.01。详见表1和图1。

外语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大计,事关民族的整体素质。外语教育规划关乎外语教育发展的全局,任何国家的外语教育规划都与这个国家的外交、经贸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必须将当前的政治经济发展需求和长远的教育事业发展需求统筹兼顾,这样才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外语教育发展规划。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该次研究数据做统计学分析,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进行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一带一路”实施的语言需求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任何基础建设、经贸往来都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同时,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文化的要素,这就决定了“一带一路”的实施在不同层面都需要语言支持。

(一)语言文化交流的需求

如图4所示,是上述三种特征使用RCA识别的正确率对比,如图5所示,是上述三种特征使用KR-RAC识别的正确率对比。显然,无论是rank 1还是rank 20,都是采用Mean-BIF和KR-RCA分类的效果最好。

(二)语言人才的需求

“一带一路”建设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员来往更加频繁和密切,合作范围日益广泛,因而需要大量精通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各语种语言人才。长期以来,因为我国聚焦于英语,对于其他语种的关注不多,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语言人才十分缺乏,这使“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人才需求十分迫切。我们既需要大量的专门语言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一带一路”建设的巨大语言需求,必然带动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各种语言产品的需求。首先,需要有功能强大的语言学习产品。如:语言教材、教学辅导资料、教学课件、音频视频课程、工具书、网络学习资源以及学习软件等。这既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种语言学习产品,也包括面向这些国家的汉语学习产品。其次,需要方便适用的各种语言应用产品。如:便携式多语种语言翻译器、高效率不同文字输入法等。再次,还需要丰富多彩、底蕴深厚的语言文化产品。如:适合跨语种使用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及文化知识读本等。

(三)语言服务的需求

“一带一路”的实施将会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员的频繁流动,如工程建设、经贸往来以及旅游探亲等,这将会彻底改变现有的语言格局,出现复杂多样的语言现状。帮助大量流动人员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语言障碍,有着巨大的语言应用服务需求。如:个性化翻译服务,各种语言培训,语言家教,产品命名和翻译等。

(四)语言产品的需求

在国际贸易经济中,我国应该起到积极的带头作用,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法规及时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由于不合理的经济贸易政策,近年来经济贸易救助措施明显增多,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在对外贸易中仍然采取不透明措施,在遇到不合理的经济现象时没有及时通报,增加了国际贸易中发生经济危机的风险。对落后国家进行积极引导,可以有效减少对外贸易摩擦,减少贸易壁垒。

三、甘肃外语教育发展现状

(一)甘肃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外语教育失衡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

在甘肃的农村和民族地区,受教师英语语音欠标准,学生英语语音学习不到位以及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等因素的影响,加之高考、中考不考英语听、说,学生的语音欠标准问题十分突出。在上大学之后,许多学生上课听不懂教师的英文授课,也无力应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甘肃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教育失衡发展的矛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之间的失衡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生源剧增,农村生源锐减。同时,这种失衡发展还表现在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等各个方面。宏观层面的多类型、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失衡发展必然导致微观层面的外语教育质量差异明显。藏区是甘肃外语教学最薄弱的地区。

(二)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互联互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语言互通是互联互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基础[1]。只有实现了语言互通,才能够互学互鉴、有效沟通。只有有效沟通了,才能够相互了解,取得彼此的信任,才能够铺路架桥、经贸往来、多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互联互通的关键是人心相通。通过语言文化的平等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友谊,探寻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文化、利益等方面的契合点,促进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和彼此认同,为政治对话和经济合作创造有利条件[2]。因此,语言文化交流是实施“一带一路”的基础工程和民心工程,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同期待,这自然需要语言发挥重要作用。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在甘肃的农村和民族地区,许多英语教师仍然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单词,不重视语言的灵活运用。很多教师的英语水平还达不到用流利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也不能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所用教具仍然以“粉笔+黑板+书本”为主。

2.英语语音欠标准

经过多年积累式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甘肃教育资源总量快速增长,结束了教育资源短缺的历史阶段,基本上解决了“上学难”问题。目前,甘肃教育事业进入了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解决“上好学”问题的新阶段。截至2017年,甘肃省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4%。2016年,这三项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5.5%,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升[3]

社区养老这种养老方式回应了中国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问题,解决机构养老床位不足的问题,弥补家庭养老只靠子女、支援单一的缺陷,又满足了老年人留在熟悉家中的愿望,已经成为新兴的一种养老服务方式。张振美表示,下一步仍以养老服务为核心业务,成立包含专业社工、医生、康复师、营养师、护理员等经验丰富的跨专业团队。“我们希望恒协基爱养老服务中心,能为社区养老的老年人保驾护航,提高生活生命质量,让老年人晚年生活得开心、安心。”

3.英语教学效率低下

就甘肃高等教育而言,从开设的语种来看,在外语专业方面,甘肃除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和兰州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之外,在开设英语的同时,还少量开设俄语、阿拉伯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语种,而省内其他高校均只开设英语。在公共外语方面,各高校的公共外语语种都是英语,尽管有个别高校也开设有小语种选修课,但学习人数有限[4]。就基础教育而言,几乎是英语一枝独秀。

(三)外语语种设置单一

在甘肃的民族地区,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英语教育教学的投入巨大,但其投入与产出却并不成正比。据临夏州东乡县锁南中学的教师介绍,东乡族学生的语言学习,实质上是四语学习:汉语、东乡语、阿拉伯语和英语。许多东乡族学生的汉语不过关,导致学生英语学习效率极低。

(四)甘肃民族地区语言现状复杂多样

据学者调查,甘肃几个主要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分别为:藏族,藏语、藏文,属藏汉语系,部分人属于操“藏—汉”双语者;回族,汉语,使用汉文,属藏汉语系;东乡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部分人属于操“东乡—汉”双语者;保安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自己的文字,部分人属于操“保安一汉”双语者[5]。同时,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也在发生变化。显然,甘肃民族地区的语言现状复杂多样,具有独特的区域特性。

四、甘肃外语教育规划的现实考虑

(一)精准投资,提高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效率

首先,教育投入要向薄弱学校倾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全面提升外语教学水平创造必要条件。只有宏观层面的教育实现了均衡发展,微观层面的外语教学质量才能够全面提高。

同时,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并不仅仅是新建高大上的校舍,一些学校的校舍虽然旧但还可以使用。就外语教学而言,这些学校最急需的是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为此,还需要精准投资,着力提高投资效益,特别是改善薄弱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效率。

(二)将英语听力成绩计入高考总分

目前,根据《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试行)》,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英语听力在高考之外进行,不计入总分。听力理解是一项领会语言语义的能力,要求听者对听到的语音信号进行复杂加工,是对听力材料不断吸收、最终形成理解的过程。由于英语听力在高考之外进行,不计入高考总分,因此,中小学阶段不重视英语听说教学,学生上大学之后,既听不懂教师的英文授课,也不敢开口讲英语。为此,需要改革目前的高考计分办法,将英语听力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促进中小学重视英语听说教学。

(三)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设置外语语种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国有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央企业原有的企业产权关系 领导体制运行和管理方式都发生了相当的变化,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必然。在新形势下,央企党建应积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有利于央企党组织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中央企业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四)加快培养语言人才

满足“一带一路”倡议的语言需求,提高语言服务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培养语言人才。

1.提高语言人才素养

“一带一路”倡议是党中央、国务院洞察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立足当下、谋划长远做出的重大决策。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语种就超过40种,而我国目前内地教授的外语语种仅20种左右,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交流是关乎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成功与否的关键性要素之一[6]。就甘肃独特的地理位置而言,英语独大的教育格局需要改变,应当将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确定为关键外语语种,将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确定为一般外语语种,同时,加快其他小语种的发展。为此,首先要适当压缩甘肃各高校英语专业的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俄语、阿拉伯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等语种的招生规模,积极开展其他小语种的教育教学。其次,要将临夏回族自治州打造成为甘肃阿拉伯语教育中心,重点是提升公办院校的阿拉伯语专业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同时,要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保证甘肃民办阿拉伯语学校健康发展。第三,积极创造条件,探索在中小学中开设俄语课,逐步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俄语教育体系[7]

“一带一路”倡议对语言人才具有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求人才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五项语言基本功,还要求具有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广博的文化知识。为此,要进一步加强语言人才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标准,提升质量。除了要求学习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之外,还要加强文化、历史、政治和经济等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造就一批具有乡土情怀、国际视野,符合“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的优秀外语人才。

2.加强复合型语言人才的培养

人生如长河漫漫,会流过平原,亦会途经险道;流过春光,也会流经寒霜。毕淑敏曾在演讲中说:“人生没有意义,但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生而为我,观大千世界,赏芸芸万物,在不断询问、不断上路中叩问自己生命之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使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人员来往更加密切,这些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相应国家和地区的语言,“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是必然需求。要加强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中外联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种形式,大力培养“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五)深入开展甘肃语言资源调查研究

甘肃地形狭长,地域辽阔。东西蜿蜒1600多千米,其间山川错综,关河阻塞,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是产生众多方言的沃土。甘肃是方言宝藏的富矿区,这些矿藏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8]

甘肃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省内现有回、藏、东乡、保安、裕固、撒拉、哈萨克、土、满等55个少数民族,其中东乡、保安、裕固是甘肃省的独有民族。他们中除回族和满族之外,均有自己的语言。这既有汉藏语系的语种,也有阿尔泰语系的分支。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文化的核心。甘肃语言资源十分丰富,深入开展甘肃语言资源调查研究是甘肃外语教育规划研究的基础,也是语言规划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能为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增添新的内容与活力。

当夜林白轩苏雨鸾等候在东方宇轩常住的悦来酒家,东方宇轩则披星戴月,连夜赶回万花谷。一路由关中的平原过潼关,经风陵渡,又步入秦岭群山,头顶星空历历,新月如弯,他运起花间游内力,提纵起伏,跋山涉水,如飞电跳丸,云霄轻羽,将三十余年来的修为全部激发出来,觉得踏步山川河流迎送,上纵又有星月冥冥中的助力,茫茫大块,万物流转,批郤导窾,皆与身形激发,竟是十数年来轻功大成的一夜,三更里赶回谷中,催请孙思邈老神仙起床配了药粉,团成一丸丹药,又召唤大鹏鲲载自己重返长安。

[参考文献]

[1]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3-47.

[2]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36-42.

[3] 王海燕在2018年甘肃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EB/OL].[2018-02-24][2018-07-25]http://www.gsedu.gov.cn/content-2ec3c1d2abc04741acc703a1fd1503ea.htm.

[4] 赵鹤,徐贺兵.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下的甘肃高校外语教育政策思考[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6(2):107-110.

[5] 马仲荣.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及语言学习背景调查[J].甘肃高师学报,2007(4):19-22.

[6] 张日培.服务于“一带一路”的语言规划构想[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8-53.

[7] 张希亮.西北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现状调查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09-115.

[8] 张文轩.甘肃是方言宝藏的富矿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1-10(03).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9-0101-03

[收稿时间] 2018-11-15

[基金项目] 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研究”(2017A-144)。

[作者简介] 朱建国(1959-),男,甘肃平凉人,硕士,甘肃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田园丽(1987-),女,甘肃平凉人,硕士,甘肃医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陈 明]

标签:;  ;  ;  ;  ;  

“一带一路”倡议下甘肃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