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初探论文_吴志送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初探论文_吴志送

(广西警察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摘要:在当前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的社会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十分的有必要。基于此,本文主要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的分析探究,希望能够更好的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

引言

随着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压力越来越紧迫,各个高校争相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并且十分的重视这一课程的建设。合理的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的树立职业目标,提前接受创业就业的概念。不过从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来看,虽然其在求职技巧以及方法等方面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其中依旧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问题尤为的凸显。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的分析研究十分的有必要。

1.“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

1.1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忽视了实践

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具备着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就是其是一门涉及到管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课程;然后就是其是一门应用性以及时效性很强的学科,其中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以及时代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1]。这也就决定了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得及时的进行更新,同时教师也是需要全面的掌握各个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着丰富的经验。不过在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下,其教学内容主要就是进行求职技巧的讲解、如何制作求职简历以及端正自己的就业观念等等,这些课程的理论色彩比较重,严重缺乏实战演练以及实践创新,进而导致很多学生都认为就业指导课程十分的无趣,对于自己今后的就业创业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1.2对于个体差异不够重视

我国当前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几个特点就是公式化、统一化。所以,高校在相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上基本都是大同小异,而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2]。就业指导课程也是如此,过于重视整体的情况,对于个体差异则就比较忽视,这样虽然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的需求,但是因为每一个人的想法、能力以及认知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教学模式肯定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导致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性较大。除此之外,当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设置还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很多学生依旧缺乏明确的职业观和人生观,独立自主意识也是十分的差。

1.3过于重视就业方面的指导,忽视了创业方面的教育

我国当前很多高校都非常的重视毕业生的就业率,面对当前市场激烈的就业竞争的情况,高校不仅仅开设了相应的就业指导课程,同时还制定了各种求职比赛以及讲座等等,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寻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这种模式虽然对于学生的就业求职有着一定的帮助,同时也会使得毕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十分的片面。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的就业观念就是“怎样去找一份好的工作”。据相关调查结构显示,大部分的学生从入校以来就抱着求职这一就业理念,只有极少部分的学生又想到怎样去创造一份工作,这和高校的教育方式以及教学目标等等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我国当前“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大背景下,高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然后将其合理的融入到就业指导课程系列中。当前已经有部分开展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不过因为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开设的效果不是很理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分析

就业指导课程在我国依旧属于正在摸索的一门课程,在之前开课的历程中,各个高校也是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也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的响应社会潮流,加大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的分析探索。

2.1加强实践方面的教育,合理的开展体验式教学

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获取信息变得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同时视野也是更加的开阔。利用互联网的各项功能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中合理的进行体验式教学,能够很好的促使学生主动的进行思考,重新定位和认识相关的内容。首先就是需要引导学生融入进来,将情景面试、职业规划大赛等等实践性较强的环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然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还可以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来让学生充分的了解实践项目的目标和各方面要求等,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其次就是在实际课堂实践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自己只需要从旁适当的进行引导就可以了[3]。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营造愉悦、严肃或者是紧张等气氛,这样能够很好的锻炼到学生的应变能力。最后就是和学生交流项目实践的过程,通过教师的意见和评价,学生能够很好的进行自己目标方向的改进和调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让他们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就业信息,然后尝试着去联系自己比较喜欢的企业,合理的应用放假时间进行实习或者是调研等等。而教师也是可以合理的应用自己或者是学校中的资源,尽可能的多带学生进入到企业中走访和参观,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当前就业形势的认识以及社会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就业创业成功率。

2.2翻转高校就业指导课堂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主要是由教师进行知识原理的传授,然后学生通过测试以及课后作业等等来进行知识的巩固。不过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学生获取资源的渠道更加的多。所以在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在课前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互联网去搜集相关的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和教师以及同学们一起进行谈论。然后教师可以合理的设置微课课程。在当前“互联网+”背景下,信息资讯十分的发达,其中有关就业指导课程的资源也是十分的多,而教师则是需要在海量的资源中选出最为适合自己学生的资源,然后将其合理的制作成为微课课程,以便学生更好的吸收。

2.3提倡个性化教育,实现智慧指导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所以教育绝对不能够大而统之。个性化教育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还是教育者共同努力的方向。而要想更好的实现智慧指导,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首先就是需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优势特长以及兴趣爱好与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相匹配;然后就是应该指导学生合理的制定个性化的职业规划,通过互联网来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竞争者的水平等信息。最后就是需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当前社会随波逐流的情况十分的严重,再加上“互联网+”背景下充斥的着各种思想观念,这必定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等。所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的有必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明辨是非真伪,有效的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3.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不仅仅给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严峻的挑战。合理的应用互联网来进行各方资源的整合,不仅仅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就业的成功率。此外,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等等也会进一步的促进互联网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一凡.“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2015(19):99-99.

[2]苏浣钗.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初探-以韩山师范学院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3(6):110-111.

[3]徐丽媛.“互联网+”视域下艺术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8(14)

论文作者:吴志送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实践初探论文_吴志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