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守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又见创新,在这个创新的大气候下,人人都铆足了劲,比赛着创新,晃得人满眼“星星”。
笔者近日听了几节课,其中之一是《闺塾》。
教者把45分钟的课堂分为三块:第一块是学生表演“课本剧”,第二块是出示一个表格让学生填空,第三块是学生对填空内容进行评价。
在第一块“课本剧”部分,三个孩子身着古装翩翩上场,陈最良手执云板,身着蓝袍,举手投足颇有儒气,着红妆的杜丽娘袅袅婷婷,着绿装的春香如穿花之蝶,活泼机灵,只是把唱词改编成了现代口语。除了唱,其他的无可挑剔,可见孩子们真的下了一番工夫。演完之后,大家一片叫好之声,连听课教师也禁不住鼓掌。这是课堂的第一个高潮。
接着,教师投影了一个表格,别具匠心。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逐渐填充表格内容。(表格附文后)
听课的教师当时见到这个表格之后,眼前一亮:有创意。不用说,这是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
第三块的教学内容,就是请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作品的意义价值何在”。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热烈,一不小心,分成了两大阵营,围绕着封建礼教是否毒害了杜丽娘,展开了激烈辩论。大家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不时有精彩发言,博得阵阵掌声。直到下课结束,教师并未对这个热闹的场面以“总裁判”的身份加以评判。这就是本节课的第三次高潮。
笔者悄悄问了一位坐在身边的刚才发言的学生:“你知道什么是封建礼教吗?”那个孩子老老实实回答“不知道”,然后又补充了一句:“你可以问我们的科代表,他读的书多,可能知道。”
这节课乍看真是好,“新”意连连,高潮迭起,花团锦簇,煞是好看。再一想,这个花团锦簇,怎么看怎么像插花艺术,一朵朵不同品种的花插在一起,色彩鲜明,芳香怡人。只可惜这插花和花圃中的花大不相同,斧凿的痕迹太重。
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学生表演课本剧,这无可非议,今天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非常强调体验性学习,这种角色扮演的方式正当其时。但对于这节课来说,表演的目的何在?从教学目标上看不出来,从注重整体上看,更要不得。这样的表演与分角色朗读何异?从效果上来说,或许分角色朗读更好一些。这样的表演不过是把教师的表演交给了部分的学生,而大部分的学生只是观众而已,如果占课堂大部分的学生观众变成了评委,参与度肯定比这样的观看要好得多。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这样描述:“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语文素养。”
这句话中包含两个关键词:“全体”和“参与”。
“全体学生都获得……”的含意不言自明,我们的教学行为对象是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的一切教学手段都不能忘了整个班级,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参与。比如想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怎么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读书,在读的时候就可发现他是否预习到位,但是这位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其他的学生又该做什么呢?
我在借班教学《哀江南》时,设计了一个环节,检查某位学生的读书情况。在这个学生读书之前,我问其他学生,他在读书的时候,我们要干什么呢?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听啊。我又追问:听什么呢?这下就人言人殊了,从字音,到句读,到感情,到语气,到语调……几乎所有涉及朗读的成分学生都说了。难道听一个人朗读一遍就可以注意这么多吗?这就说明平常学生没有听读意识,而学生没有听读意识是教师没有培养的结果,教师没有培养学生的听读意识是因为忘了全员参与性。对此,我要求学生听的时候,只听两点:一是字音,二是句读(节奏)。
我们平常在课堂教学中经常见到这样的问句:是不是啊,好不好啊,行不行啊。这样的是非问句,学生群答,看起来好像学生都参与了,其实这只是部分学生的声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是不吭声的。
所以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意一个理念:调动一切学生的参与热情。
第二块内容的学习,如果说有一定理解情节的作用的话,对这份“教学评价表”的评论却将学生的视线引向了当时那个“教学”本身,评其“教学目的”,评其“教学方式”,评其“教学效果”。尤其是教师最后的小结,更是将矛头指向了冬烘先生陈最良。人物只是一种理念的载体,一种思想的化身,这种浅层的分析直接暴露了教者为“新”而“新”的指导思想。其实,“新课改”没那么“新”,读一读两三千年前的《学记》,就会明白什么叫“以人为本”了。方式手段的创新不是目的,哗众取宠的“创新”丢掉了“人”这个根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吗?整堂课从头到尾,没听到学生读书,没看到几个学生从课本出发,甚至在大谈“封建礼教”如何如何的时候,连“封建礼教”是什么东西都不清楚。
一个曲线很美的身躯,在画家眼里是艺术,获得的是美感;放到医生的手术刀下,美感全失,无非是肌肉、骨骼和皮肤组合而成的碳水化合物。《牡丹亭》这么美的作品,也变成了我们批判古代教育批判封建思想的工具了,好像我们在给别人贴上标签进行批判的时候,我们便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我们都学会了话语套路,也学会了话语霸权,习惯于用同一个思维模式考虑问题并进行相同的表达,于是课堂没有了真诚、真实。课堂上,教师不能放松身心,抒发自己对文本的一己之见,而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教参上的阐述;学生没有属于自己的声音,他们的表达仅仅是为了符合“公共套路”,满足教师的愿望。于是,正如特级教师韩军所言:“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的零件;他们熟练地写着抒情文章,但内心却已经不起半点情感的波澜;他们或高亢或深沉地忧国忧民,但他们自己心里却觉得好笑!”
创新,创新,有多少人假汝之名踏着若干年不变的脚步在踯躅着,甚至倒退着。
平心而论,这位教师是花了不少工夫的,也的确让人有“新”的感觉,但这种创新不是或者说不应该是教师的创新,不应该是某种形式上的创新,不应该是为了课堂热闹的创新。这种“插花式”的课堂还是少些为好!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吾虽下愚,知其不可。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不管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总得有一定的载体。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课本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对于绝大部分教师而言,它无疑是非常好的载体。如果教师能搞出一套自己的“理念载体”,这也是对“课程资源开发”的一大贡献。但不管是哪一种载体,只要用了,就得踏踏实实地用。
将有作,则思守正以出新。
附表:
标签: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