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绩效管理的认识_绩效管理论文

对绩效管理的认识_绩效管理论文

绩效管理再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绩效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绩效不能简单地定义为“行为+结果”

要回答绩效管理是什么,先要回答绩效是什么。很多人把绩效定义为“行为+结果”,单从定义上来讲,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个定义并没有表述清楚,哪些行为和哪些结果才算是绩效。

因此,导致企业在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的时候,经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把能想到的东西都列入考核指标,进行考核,希望通过考核改变员工的行为,促进企业提升绩效。于是乎,考勤、行为规范、工作态度、工作纪律等相干或不相干的东西都挤进了绩效考核表,原本就已经十分紧张的版面,被人为地扩大了。

实际上,绩效并不是这样定义的。这样定义的绩效只能算是一个学术概念,与实际脱节,甚至会误导企业。

笔者认为,所谓绩效就是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一致而产生的成绩和效果。

所谓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一致,首先,要明确组织目标有哪些,分别是什么?然后把这些目标分解到部门和个人,与个人的职责相结合,形成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其次,个人目标一定要和组织目标相一致,避免出现组织的目标无人承担,个人的目标没有指向的两张皮现象。

所以,当目标分解完成以后,企业需要做对照检查,组织的目标是否都已经分解到了部门和个人,部门和个人的目标是否都支撑组织目标,出现偏差,立刻调整。当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的时候,员工的潜能被最大化发挥,组织目标被最大化完成,这时候,员工通过努力所产生的成果和效果(有些工作量化成本太高,可以用工作效果评价代替)就是组织要求的绩效。

搞明白了绩效的定义和来源,再来看企业要做的工作就很清楚了,第一步就是要梳理公司1~3年的目标,为绩效指标分解奠定基础。这个工作由3个步骤完成,第一步,梳理公司未来3年的战略定位,明确发展方向;第二步,形成公司的战略地图,使年度目标的逻辑关系更加清晰;第三步,将公司目标分解到部门和员工。

绩效计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分解指标

很多人理解的绩效计划就是把绩效指标分解到员工,让员工承担起指标,制定完绩效合同就是形成了绩效计划。

这只是讲了绩效计划的概念,那么绩效计划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笔者认为所谓绩效计划,实际上重点不在于指标是什么,不在于目标值是多少。而在于如何完成这些指标,该采取哪些行动?该做哪些改变以适应新的目标?现状是什么?现状与目标的差距有多少?如何弥补这些差距?还有哪些外部障碍?资源配备需要做哪些补充?人力资源是否支撑?

把这些东西探讨清楚,比制定指标重要一百倍。

遗憾的是,企业在定指标的时候,却经常只注重了指标是什么,目标值是多少,尤其是在目标值上花了太多时间,在目标值上讨价还价,把做绩效计划搞得和菜市场买菜一样。

最终,虽然通过行政手段,目标确定了,绩效合同也制定了。那么,问一句,下属真的理解那些指标的内涵了吗?降低了目标值,他们就真的知道怎么去完成了吗?作为主管,你在绩效计划这个工作中尽到职责了吗?想想这些问题,再看看自己的做法,就明白绩效计划是怎么回事了。

这个工作可以分为4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明确目标是什么,第二步,明确绩效指标是什么,第三步明确关键绩效指标是什么,第四步,明确每一个关键绩效指标的实施思路和步骤,以及管理者和员工该做出哪些改变,并形成双方共识的计划。

员工抵制高目标不仅是怕承担责任

通常,主管在和下属沟通绩效目标的时候,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员工抵制高目标,那么员工为什么不愿意接受高目标?最常见的回答是,员工害怕承担责任,害怕被扣工资。

笔者认为员工不愿意接受高目标的原因除了上述两点之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看到目标背后的激励,或者高目标没有配套高激励,所以员工不接受。

这就要求主管明白一个道理,目标一定是和激励相关联的,那么要想让员工从内心里接受目标,接受挑战,就要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这就涉及到薪酬设计、长期激励等激励方案的设计。要把配套的激励措施和目标一起谈,这样员工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也比较容易形成自我激励。

另外,员工不愿意接受高目标,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这些目标与他们的关系,说到底就是这些目标不是他们自己的目标,而是主管强加给他们的目标。所以,他们不会接受。

那么,这就要求主管要启发引导员工树立完成目标的行动意识,当员工通过主管的启发认识到了目标价值和意义,并形成了自我意识的时候,员工就拥有了自主权,就具备了责任感,这时候员工的接受才是真正的接受,才是有价值的接受。

所以,要想让员工接受一个高目标,除了配套激励机制外,还要启发他们思考自己该怎么做才能达成,通过他们的嘴说出行动计划。

绩效管理流于形式是环节问题

企业绩效管理做着做着就流于形式了,这是怎么回事?笔者认为,肯定是哪些环节没有做好,导致脱节,最后全面崩溃。那么,通常都是哪些环节做不好呢?有三个环节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个环节是老板。老板忙,没时间,不懂专业,导致绩效考核推动不力;

第二个环节是专业部门。专业部门看老板的脸色行事,而不是看制度行事,老板催得紧,就紧忙乎,老板一眼看不到,就万事大吉;

第三个环节就是各级主管。各级主管对自身的职责没有清晰的认识,未能认识到经理就是要帮助员工成长,员工成长了,自己才有业绩,因为企业考核主管是考核他所带领的部门或团队的业绩,员工成长了,自己才有时间,否则,主管就是德鲁克所讲的“组织的囚徒”,时间永远属于别人,永远都是为员工背猴子。员工成长了,自己才会有提升的机会,否则,你就只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混,因为你没有培养出能替代你的人。

那么,认识到自己的核心利益是帮助员工成长,经理做绩效管理才有了动力,否则,都是白费工夫。

绩效考核不是简单的打分

绩效考核真的就是打分吗?如果只是打分就简单多了,随便一个人都可以给别人打分,不就是在表格上填数字吗?显然不能这样理解。

那么,什么是绩效考核呢?

笔者认为所谓绩效考核实际上是对双方一个周期内沟通成果的总结。

绩效管理的核心在于沟通,而绩效考核是沟通成果的阶段性回顾。认识到这一点,主管就不会等着考核到来的时候才想起要打分,实际上每一天每一刻都在打分,只是这时候的打分不是体现在纸上,而是体现在主管的沟通和反馈中。

给予一个正面的反馈,鼓励员工继续发扬,给予一个负面的反馈,鞭策员工进行改善。这样反复进行,考核时你还用打分吗?是不是把双方的沟通成果梳理一下,结果就自然出来了?打了80分,说明双方的沟通还需要加强,说明员工理解主管意图的能力还需要加强,说明主管指导下属的能力还需要加强。把这些员工找出来,又开始了下一轮考核。

这样来理解绩效考核,你的做法是不是又不一样了?

所以,明白绩效管理是什么固然重要,但搞清楚绩效管理是怎么回事,才是各级管理者要认真去做的事情!

标签:;  ;  ;  ;  ;  

对绩效管理的认识_绩效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