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机制研究论文

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机制研究

任志宽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033)

摘 要: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及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载体,能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开展源头性技术创新。然而,不同类型的新型研发机构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各方的地位将发生变化,形成一个动态博弈的过程。本文将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技术持股、联合共建、项目孵化和人才交流四种模式,从引发过程、催化过程和阻化过程三个角度研究产学研合作的运作机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产学研合作效率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新型研发机构;合作模式;运作机制

0 引言

2016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 《 “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国发〔2016〕43号),提出要培育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组织体系。随着现代化科研组织的崛起,新型研发机构依托体制机制优势,推进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产学研合作,紧密结合知识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表明,新型研发机构所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不同于传统科研机构,通过 “科技+产业+资本+教育”的四位体发展模式,有效填补了科技创新链中的死亡谷问题,创造了高度协作而又分工明确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1,2]。近年来,国内很多省份在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和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实践,推动各级政府、企业与省内外高等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以产学研合作形式创办新型研发机构,有效促进了地方产业发展。然而,由于各参与方在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合作模式和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最终产学研合作效率明显不同。因此,有必要对比分析新型研发机构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所采取的模式,找出各种模式的适用条件和优劣势,解决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产学研各方需求端和供给侧的深度融合对接。

综合现有文献,一是对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及机制的研究。Fontana[3]提出公益性研究机构能通过提出新的研发方向,采用新的研究方法,进而推动产学研合作;王文岩[4]提出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可以分为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攻关等模式;Subramanian等[5]认为科研组织在产学研过程中推进知识转移,可以获得研究人员或研究设备等高端创新资源,也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Perkmann等[6]认为,企业基于获取新知识、提高竞争力等因素参与产学研合作;李玲娟等[7]利用知识转移相关理论,研究了影响产学研合作的因素和机制等;鲁若愚等[8]对中山、深圳、佛山、东莞、珠海等城市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创新进行研究,提出各城市的发展特点。二是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相关研究。当前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主要是成果转化、机构分类、运行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陈雪等[9]将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模式分为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创业孵化、公共服务平台,分析了各种模式的特征;谈力等[10]从新型研发机构主导方角度,将其分为政府主导、高校主导、企业主导等类型;陈红喜等[11]构建了成果转化扩散绩效多维度评价体系,研究成果转化的影响因素差异及效果;张凡[12]研究了风险投资对新型研发机构的影响,并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周恩德等[13]从实证角度研究了影响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的因素,在研究方法上选取了层次分析法。王海军等[14]提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过程中知识转移协调机制,认为模块化手段和外部创新资源有利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关于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的研究,主要提出新型研发机构是一种采用实体化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能引进省外高端创新资源,相比较传统科研机构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具有一定优势[15,16]。陈宝明等[17]提出我国应从建立现代研发组织体系出发,破除新型研发机构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新型产业技术研发体制,建立现代院所制度;原长弘等[18]对重庆市四家新型研发机构进行了研究,提出制度双元情境和组织双元能力能影响新型研发机构机制创新。

以上研究在产学研合作理论内涵与模式机制等方面做了较为有益的探索,对新型研发机构也有了一定研究基础,但从产学研合作模式角度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较少。本文认为针对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机制的研究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①对比分析传统科研组织和现代化科研组织在产学研合作方式上的演变,分析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现代化科研组织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②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及内涵,各种模式之间的差异及优势;③各参与方在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及机制,以及从动态视角各参与方在不同阶段的决策选择。为此,本文结合知识转移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机制,为构建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提供理论支撑。

校本课程的开发于20世纪90年代由西方引入我国,一度也是教育的热点课题,相对较为成熟,值得借鉴。校本课程是在学校本土生成的,既能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资源优势,又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紧密结合,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延伸与补充。校本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关注学生的需要和差异,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其本质体现在:在课程权利方面,学校拥有课程自主权;在课程开发主体方面,教师是开发主体;在课程实施方面,学习场所、学习对象具体真实。这些特性和功能,微课程都具备,因此可以说微课程概念是校本课程的下位概念。对微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可借鉴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经验。

1 现代化科研组织产学研合作的动态演变

从演化论视角,研究传统科研机构向现代化科研组织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转变,总结出演变趋势及特点。

1.1 合作本质:从知识技术的单向流动到双向互动

多方开展产学研合作,本质上是知识和技术在参与者间进行流动和转移。传统科研机构参与产学研合作采用 “线性模型”,在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某个环节中发挥作用,但研究行为独立于技术开发与应用,降低了知识与技术从 “输出方”向 “输入方”转移和溢出的程度。转移方式采用简单的成果交易进行,这种单向技术转移的产学研合作程度较低,对技术需求方的创新能力提升度有限。现代化科研机构采用 “互动合作模式”,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依托现代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并处于同一层级,高校科研院所根据企业需求信息调整研发方向引领新技术发展,企业对技术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技术反馈,提高信息流通效率,形成一种开放式合作关系。

点评:经典的“iPhone风格”!作者将肥皂泡的颜色把控得很好,背景压暗的处理也比本次其他投稿的类似作品突出,所以这张照片光荣入围。

承载音乐课程资源需要非生命以及生命两种形式的载体。当中的生命载体就是指整个活动过程中的人,也就是指那些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的课程专家、课程管理者、音乐学科专家、音乐教师以及家长、幼儿等能够帮助收集音乐资料的人士。他们不仅具备着生命载体的身份,同时也是开发主体,是整个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

1.2 合作方式:从松散式合作到稳定性合作

采用人才交流模式的产学研合作,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拥有独占性人才资源,进而与企业形成技术和知识势差,企业技术需求与成本控制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挥作用,推动势差消除,合作过程以人才资源的共享与知识的扩散转移为主。随着势差减弱,企业对技术需求性减弱,基于控制成本倾向,寻求合作方式的改变与深化成为新的利益诉求。如果独占性人才掌握的技术更新能满足市场需要,在短期内迅速成果转化,企业将以项目孵化模式对技术进行锁定,提高技术垄断程度。如果技术供给仅为短期需求,人才技术优势和企业发展存在不对等,则会导致基于新型研发机构的产学研合作程度减弱。

采用技术入股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假定新型研发机构处于建设初期,高校科研院所是技术方,企业为资本提供方,地方政府为监管方。该模式中技术价值作为 “引发剂”,引发知识方、资本方等参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技术提供方投入阶段性研究成果和后续研发力量,资本提供方投入资金和市场能力。在技术产业化初期,由于股权合同限定各方行为,初期资本的介入会极大调动各方参与者的主动性,产生较大的 “催化效应”。但随着合作的不断深入,由于技术入股比例采用契约规定,则技术方因为利益激励将初期技术产业化成果卖给多家,使该技术失去垄断优势,或者在中试和改进过程中消极怠工,采取不作为的行为,降低商品化成功率。这会由于信息不对称给资本方造成损失,资本方可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无偿占有公司经济资源或以较少的出资占有较多的股份,或者采取不作为的行为,导致合作收益降低[19],又会引起政府对技术提供方的不信任,提高机构运营成本,最终阻止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发展。

1.3 合作模式:从契约式合作到一体化合作

(2)地方政府——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科斯于1937年提出交易成本理论,阐释了企业的本质以及市场的边界,此后学术界以此为基础,提出政府运用市场化机制提高社会运营效率的本质目标是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包括信息费用、知识流动成本、谈判成本以及合约执行成本。过去地方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主要采用组建产业联盟、联合项目开发、鼓励人才流动等方式,产生了组织松散、缺乏协调性、集聚能力较弱等问题,最终体现为交易成本的提高。从这个角度,认为地方政府以实体形式,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参与组建新型研发机构,降低全社会创新成本,促进区域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在扶持方式方面,地方政府采取机构式扶持方式,对新型研发机构进行阶段性考核,降低政府监管成本。对于财政经费使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采用备案和抽查制度,对合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

2 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方界定及动机分析

2.1 合作方界定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产学研合作载体或平台,有效整合了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服务机构等多方资源,各主体间相互合作、相互协调,有效促进知识流动和成果转化。理事会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决策组织,由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参股企业派出代表组建成立。本文从参与方对新型研发机构影响的角度,认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主要是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三方,不同合作主体由于功能不同承担了产学研合作中的不同职能。

在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高校科研院所是知识提供方,是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体。高校能为合作方提供原创性知识成果,也可以为合作方提供人才培育和支持。科研院所是应用研究的创新主体,拥有丰富的技术成果,能为新型研发机构引进高端创新资源提供支撑。高校科研院所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可以有效弥补资金不足,也可以实现成果的市场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地方政府作为重要参与者,不直接参与新型研发机构运营,通过制定政策、行政监督、培育市场等方式为新型研发机构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可通过项目扶持、研发补贴等行为,推动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企业作为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方,是技术创新主体,也是物质产品的最终提供者。

李小树原来就和大黑猫住在我对面的那个寓所里,只要我在家,李小树有时会隔着落地窗和我打个招呼,有时他干脆拿着自己喜欢的马爹利酒过来串门。我们坐在客厅间的吧台上一边喝酒,一边聊天。李小树从来不聊他们娱乐界的事情,大多数时候,他都在谈论美酒和女人。

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共享、吸收和使用,知识共享是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关系稳定的基础,知识提供方将自有知识在产学研合作方中进行共享,鼓励企业使用知识开展产品创新。根据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签订的合同规定,合作企业可以共享使用这些知识,进而挖掘知识和使用知识,依靠自身认知系统对知识资源进行理解,识别并转化对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源。在合作过程中,随着合作的深入,知识流动日益频繁,知识整合程度不断提升,各方对知识的吸收和转化趋于熟练,根据自身所需将其引入知识系统,推动在实践中创造新技术和知识,实现知识系统的循环创新。

2.2 产学研合作动机分析

产学研合作的本质是知识的跨组织转移以及对学习的管理,知识转移中时间跨度和知识特性决定了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结构和运营过程。本文借鉴交易成本理论、知识管理理论的分析方法,假设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各方主体为 “经济理性”,各利益方建立独立法人的新型研发机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转移和价值实现,通过群体聚集提高合作伙伴间学习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人才交流模式主要是人才技术交流、人才联合培养两方面。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以新型研发机构为平台,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担任技术顾问、企业派驻市场专员提供市场化咨询等方式推进人才交流,以促进产学研各方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可以满足参与各方实际需求,其中高校为了培养出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而进行合作;科研院所为了强化技术应用,选派技术人员到新型研发机构学习产业化知识;地方政府为引进和培养高科技人才,以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形式促进各类型人才到地方集聚。这种产学研合作模式扩大了高端创新人才的适用范围,使人才培养和知识交流更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通过人员流动,增进了产学研合作各方的知识交流和相互了解,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各方进一步合作。

传统科研机构一般采用契约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首先由企业提出研发需求,通过签订合同或协议方式委托科研机构开展项目研发和技术转让。这种合作方式为单元式合作,合作双方通过项目合同来维持合作关系。合作双方为委托关系,具有合作投入小而有效的特点,但很难持续性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后续服务。现代化科研组织能有效实现关系内部化和一体化,确立了投入、决策、利益分配等完整合作机制,在技术合作和技术联合攻关上推进合作,加快了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应用,能避免契约式合作方式的缺陷,深化各方产学研合作关系,有利于在合作实体内部传播和共享更明确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3)企业——获取经济租金。企业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企业是异质性知识的集合体,企业能力并不等于资源规模,而是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组合。企业为了增强自身优势,既要不断更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也要加强对知识的管理。企业参与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可以有效提高知识管理效率,通过机制创新减少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降低研发费用,获取额外经济租金。企业单独开展技术创新,风险和不确定性较高,当风险和成本高于产学研合作时,企业出于利益角度选择和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从资源获取角度,由于资源不对等性和区域原始性创新资源稀缺程度不同,很多中小企业需要借助新型研发机构来获取知识和技术,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合作的中介。此外,企业在合作中提升了研发能力和组织能力,并将其应用到实际产业化过程中,间接提升产品的经济利润。

3 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模式的选择是产学研合作是否成功的关键,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新型研发机构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有较大不同。反过来,不同利益主体的合作目标、收益分配不同,也会导致产学研合作模式不同。从资源融合方式,将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为技术入股模式、联合共建模式、项目孵化模式和人才交流模式 (见表1)。

3.1 技术入股模式

技术入股模式是指高校科研院所以契约方式将自有专利技术、技术秘密、授权许可等无形资产进行转让,新型研发机构根据知识产权的价值给予高校科研院所一定股权。技术入股模式具有权责分明、容易操作的特点,所转让的相关技术成果较为成熟,既有利于短期内促进出让方科研成果产业化,也有利于受让方获得经济技术价值。然而,技术入股模式多为一次性转让行为,产学研各方关系松散,注重短期效益,缺乏对于技术创新的持续刺激,主要适用于科研机构、高校中游或下游应用研究成果的转让。对于各股东,可享受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采取提成支付模式进行。这种模式通过经济利益将产学研各方联系在一起,有利于技术的应用和改进,能够减少企业的一次性投入。技术入股合作模式能集中各参与方的优势资源,通过合作,技术方能缓解科技成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情况,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资本方可以利用优势研发资源、降低技术风险,缩短产品研发周期。

表1 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分类

3.2 联合共建模式

联合共建模式是指地方政府引进高端创新资源,各方以初始投资形式创办新型研发机构,推动机构开展技术开发或技术经营。新型研发机构以共建协议和社会责任为纽带,把科研院所、高校和地方政府结合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有利于解决地方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当前,联合共建模式主要是在国家或省行政部门主导下进行,由地方政府出面与大院大所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围绕共同商定的课题进行研究、中试实验等,一般由地方政府投入初始研发资金,高校提供科研人员、场所和器材,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这种合作模式是比较直接的合作方式,合作方将自己的优势资源投入到新的经济实体当中,由经济实体进行统一调配使用,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管理沟通成本,但联合共建模式要求合作方必须建立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机构,受短期经济利益驱使,合作中科研需求始终要服务于经济利益,有可能出现与科学研究规律相悖的情形。

3.3 项目孵化模式

项目孵化模式指的是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科研院所将知识产权授权给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以项目孵化或外部合作方式推进成果产业化的模式。由于技术行为的不确定性,其知识产权专利技术对各方资源有强烈的互补性关系,这种合作方式较为灵活,组建和解散简便,层级制度化较少,是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中的常见模式,这种合作方式具体体现为研发项目的执行与落地、新企业的设立与运营,优势是实现风险共担与资源互补相结合。根据技术成果获取和使用的方式不同,项目孵化模式分为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高校科研院所对自身研发出的成果,直接到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成果转化;二是由技术提供方和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出资成立独立化的企业,由企业进行研发和生产。

操作平台搭成后,将脚手板之间用木条钉到一起,形成整体。当砌完一步后,在下一步再放置同样的横杆,按同样的方法将下层脚手板移上来,进行下一步施工,直至到顶。同时,在操作平台下搭设安全网,防止平台坠物。插钢管留下的脚手眼用C30细石混凝土浇灌。

3.4 人才交流模式

(1)高校科研院所——实现知识价值。高校科研院所是原创性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主体,在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中通过依托自身创新资源优势,带动知识和技术到地方落地转化。高校与科研机构产出技术成果和理论成果,借助新型研发机构资源整合能力,成熟度较高的成果和技术将直接转化为生产力,产生较好的经济价值。高校科研院所参与产学研合作既有利于理论水平的提升,也能通过知识和技术的使用总结存在的问题,进而再次推动知识和技术价值增值。随着价值增值,企业对其需求程度将会提升,将进一步促进企业改进技术。从高校所承担的教育功能来看,新型研发机构还可成为教育和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有利于培养学的生动手能力,输出实践性知识,体现高校知识价值。

合作模式的选择与各参与方知识学习效果和技术扩散程度直接相关。对技术入股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合作方基于技术所有权这一利益纽带,形成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利益共同体。大学科研机构受股权激励,会尽量扩大知识开放度,减少知识共享障碍,提高知识溢出效益,也强化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对项目孵化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合作深度和广度受到技术程度的影响,合作者之间为委托-代理关系,体现为政府或企业将项目外包给新型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对人才交流模式的产学研合作,由于存在人才流动性风险,存在不稳定性,特别是高端人才对知识共享的收益预期不清晰,导致存在防卫心理,甚至会采取措施保护重要知识的外泄。联合共建模式主要是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初期,高校科研院所委托产业投资公司以资金入股形式,地方政府以土地、场地等方式投资,企业投入资金并取得一定股权,这种合作方式在建设初期能更有效地实现知识共享,促进组织间学习。

后来,马齿渐长,书籍渐渐增多,单位在筒子楼又给我分了一间房,喜悦之余,把这间房拾掇成书房。但粮袋米面等杂物也随之涌入,我将书房命名为“半壁房”以自嘲。不过终究还是欢喜,就正儿八经给书房取了名字:“雪泥斋。”名字来源于苏东坡的诗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意思是若能给文学、给人生留下一鳞半爪的印痕,则不虚此生矣。为此,我专门写了一篇小文《雪泥斋小记》以志纪念。

4 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机制

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通过购买服务形式,获取、吸收来自新型研发机构成熟的技术成果并将其产业化的过程。高校科研院所作为知识提供方,在合作过程中主要向新型研发机构输入知识流和人才,在利益激励下,有效利用新型研发机构整合地方产业资源的优势,最大化知识和成果价值。然而,不同机构合作方的地位有差异,彼此能力和拥有的资源存在差异,在实际合作过程中,各方的地位将发生变化,形成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按照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过程或生命周期,对各类型合作模式的体制机制进行划分,从引发过程、催化过程、阻化过程三个方面进行探究,这三个机制相互协调、相互作用,使得合作方在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过程中产生引发效应、催化效应与阻化效应,见图1。

图1 产学研合作机制

根据“人事相宜促进”规律可知,人力资源开发中将适当的人放在适当在岗位上极为重要,有利于员工自主能动性的发挥与才能的增长。对此事业单位必须坚持按事设岗,完善相关岗位管理工作,严格根据单位发展目标设置相应的岗位、招聘人员,对每个岗位的性质、工作内容、职责、薪酬福利等等均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切实保证公开招聘、内部竞聘的公平、公正、公开,严禁出现随意变更岗位任职条件、因人设岗问题的出现。

采用项目孵化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市场化前景明确的优质项目是各方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引发剂,政府依托行政性基金公司对项目领投是项目开展的催化剂,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融资问题、市场变化和技术失败风险成为 “阻化剂”。项目孵化主要分为项目规划、项目建设、项目运营和项目移交四个阶段,涉及项目全周期中利益相关者分别为公共部门 (政府部门、政府投资人)、企业投资者、产业投资基金、高校科研院所等,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项目研发实体,整合各类型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以项目孵化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是短期市场利益驱动的结果,项目合作时间长短及利益预期会影响参与者的合作动力,项目合作初期以契约形式规定参与方的利益分配,内部合作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体现形式,知识流动围绕项目需求展开,制约产学研向下一阶段演变的主要因素为外部风险。

传统科研机构开展市场化合作主要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展开,合作方式以短期项目为主,在工业和技术方面缺乏长期战略性合作,对技术的跟踪和研究持续性不够强,这种合作方式难以解决产业领域重大问题。随着产业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以地方政府主导的稳定合作模式已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必须从基于企业技术需求转向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转变。通过构建独立研发实体,深度发挥参与方比较优势,打通知识和技术流动障碍,提高市场化能力。依靠现代化科研组织为产业链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并在一定空间内实现上下游融合,具有支撑产业集群发展的效果。

现代科学技术有着强大的开放性、流动性和共享性,因此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就可以支持高校教育资源共享。

采用联合共建模式的产学研合作,大多是基于地方产业需求和创新资源稀缺性需求,以行政方式推动大院大所与地方政府开展区域间产学研合作。行政命令是产学研合作的 “引发剂”,政府名誉背书和高校科研院所品牌效应对创新资源的聚集和带动是产学研合作的 “催化剂”,对经理人激励缺位和制度约束是产学研深化发展的 “阻化剂”。在合作初期,地方政府主导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高校科研院所受行政要求,以资金、知识产权、技术等方式参与建设。在合作中期,地方政府以项目形式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以此带动团队建设和人才集聚,受高校科研院所品牌优势影响,该阶段发展较快。在合作后期,由于新型研发机构要受到事业单位、民办非企等管理制度约束,在利益激励上相对于企业而言不具有优势,这会导致机构整体发展动力不足,上下层发展目标不一致。

5 结论

(1)新型研发机构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与各参与方的资源势差、互补性等有关,也与发展阶段有关。在选择产学研合作方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方优势和不足,选取恰当的合作方式。

(2)各种合作模式均有优势和局限性,合作机制存在激发与阻碍两种力量,影响各个阶段产学研合作效率。新型研发机构应根据所处阶段和遇到的问题,从底层机制上进行转换,延长催化过程,缩短阻化过程。

(3)在合作过程中,引发机制、催化机制和阻化机制构成产学研合作机制,各参与应根据机构的发展阶段找到制约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的关键要素,采取措施扬长避短。

(4)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应引导建设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模式转变,在机制设计层面强化资源整合和利益激励。

(5)应完善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机制,引导新型研发机构设立多元投资的混合制运营公司,允许管理层、科研人员在公司持股,优化利益分配机制。

(6)实施新型研发机构专项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拓展具有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等多种职业经历的复合型人才到新型研发机构从事研发活动,实现载体间的产学研向 “人”的职业发展产学研转变。

参考文献:

[1]曾国屏,林菲.创业型科研机构初探[J].科学学研究,2014,32 (2):242-249.

[2]夏太寿,张玉赋,高冉晖,等.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以苏粤陕6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 (14):13-18.

[3]FONTANA R,GEUNA A,MATT M.Factors affecting university-industry R&D projects:The importance of searching,screening and signalling[J].Research policy,2006,35 (2):309-323.

[4]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 (5):37-40.

[5]SUBRAMANIAN A M,LIM K,SOH P H.When birds of a feather don′t flock together:Different scientists and the roles they play in biotech R&D alliances[J].Research policy,2013,42 (3):595-612.

[6]PERKMANN M,NEELY A,WALSH K.How should firms evaluate success in university-industry alliances?A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J].R&D management,2011,41 (2):202-216.

[7]李玲娟,徐辉,曾明彬.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转移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 (22):164-169.

[8]鲁若愚,张鹏,张红琪.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广东省部合作创新实践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2,30 (2):186-193,224.

[9]陈雪,龙云凤.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7,37 (4):101-105.

[10]谈力,陈宇山.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模式研究及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 (20):45-49.

[11]陈红喜,姜春,罗利华,等.新型研发机构成果转化扩散绩效评价体系设计[J].情报杂志,2018,37 (8):113,162-171.

[12]张凡.区域创新体系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基于风险投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 (11):81-86.

[13]周恩德,刘国新.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 (9):42-47.

[14]王海军,成佳,邹日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知识转移协调机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8,36 (7):1274-1283.

[15]张珊珊.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模式及其机制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6.

[16]袁传思.新型研发机构在产业技术联盟中的主体作用[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 (9):112-115,125.

[17]陈宝明,刘光武,丁明磊.我国新型研发组织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13 (3):27-31.

[18]原长弘,王钰莹,刘朝.政府—发起单位双元构建模式研究——基于重庆四家新型研发机构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9 (2):22-28.

[19]张根明,王婧.价值实现视角下技术入股合作的机理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7,23 (2):120-126.

Mode and Mechanism of Industry -University -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 in New R &D Institutions

Ren Zhikuan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033,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of research institutes,universities,local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the new R&D institutions can effectively integrate innovative resources to carry out source technology innovation.However,the mode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industry,academia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adopted by different types of new R&D institutions are quite different.In the actual cooperation process,the status of each party will change,then,become a dynamic game process.This paper divides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institute cooperation mode into four modes:technology shareholding,joint co-construction,project incubation and talent exchange.It studies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various cooperation modes from three aspects:initiation process,catalytic process and resistance process.Finally,various mechanism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articipants in the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are proposed.

Key words: New R&D institution;Cooperation mode;Operating mechanism

基金项目: 广东省省级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数据库建设及发展监测” (2069999)。

收稿日期: 2019-01-07

作者简介: 任志宽 (1988-),男,陕西汉中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发展战略、科技管理、新型研发机构。

中图分类号: G311;G301

文献标识码: A

(责任编辑 沈蓉)

标签:;  ;  ;  ;  

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机制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