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出口数据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用出口数据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方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评价论文,方法论文,数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是从盈利能力角度还是从市场占有率角度来看,出口情况是反映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非 常重要的指标。因为,一方面出口可以带来外汇收入,提高本国居民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 出口增加了本国居民的就业水平和生产能力,形成了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为今后持续取得收 入提供了可能。但是,如何用出口数据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仍然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先让 我们来分析出口和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然后对以出口数据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展开 讨论。

一、出口与国际竞争力的关系描述

经济学家通过宏观均衡模型证明,进出口余额等于国内收入与国内支出之差,即进出口是 国内收支平衡的结果,并断言用贸易业绩来代表竞争力是比较无力的,他们建议用人均GDP(反映生活水平)来衡量国际竞争力①。但是,许多学者用经验数据证明了,在GDP或人均GDP(生活水平)增长与出口份额增长之间,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例如,海威和陈(John F.H ellwell and A.Chung,1992)对1960~1985年期间OECD7个工业大国和12个小国的贸易份额和 经济增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贸易份额增长很快的国家生产率增长也很快。也就是说, 用进出口指标和GDP指标来进行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其结论是比较一致的。下面我们推 导一下进出口情况和国际竞争力的关系。

设在国家层次,国际竞争力高低用收入Y来表示,进口和出口分别用M和X表示,一国国民收 入按照支出法计算,是由居民消费C、投资I、政府消费G和进出口差额(X-M)组成,即:

Y=C+I+G+(X-M)

C+I+G为国内总支出,用E表示,则国内收入和国内支出之差等于出口和进口之差,即:

Y-E=X-M

上式表明了国内收支与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即出口增加国内收入增加,二者是正相关关系 。

出口数额X是国外收入(需求)Y[*]、出口产品与其竞争产品的价格比较的相对价格(P[,X]/P[*]) 的函数,进口数额M是国内收入Y和“进口产品与国内产品比较的相对价格(P[,m]/P)①”的函 数,即:

X-M=x(P[,X]/P[*],Y[*])-m(P[,m]/P,Y)(1)

上式表明,相对价格、进出口差额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即能够改善相对价格(使自己 产 品的价格与竞争对手相比降低)的因素就提高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进而提高了贸易赢余, 提高了国家的收入和竞争力。

那么,相对价格是由什么决定的?按照市场竞争理论,价格是由单位成本(UC)和利润加成(M ar kup,设为V)决定的,而单位成本是由劳动投入的成本(w)、资本投入的成本(r)、中间消 耗的成本(m)和生产技术的成本(q)决定的,利润是由市场需求弹性(e)、企业的声誉(t)和市 场竞争结构(n)决定的,即:

P=c(w,r,m,q)·v(e,n,t)(2)

在国际竞争中,如公式(1)所示,竞争力是由相对价格和收入决定的。相对价格不但取决于 由以上公式决定的国内价格,而且还取决于竞争产品的价格和汇率(xr),即:

出口:P[,X]/P[*]=(P[,X]/xr)/P[*](3)

进口:P[,m]/P=(P[,f]·xr)/P

(4)

将以上各式结合起来,便得到进出口决定因素的公式:

从上式可以看出,进出口差额由产品生产成本c、利润加成v、国外竞争产品价格P[*]、进口 国外产品价格P[,f]、国内外市场需求(Y[*]和Y)、汇率xr等多种因素决定。而生产成本又是由 劳动成本w、资本成本r、中间消耗成本m和生产消耗q(生产率)决定的,利润加成是由产品市 场需求弹性e、市场竞争结构n、企业竞争位置t决定的。这说明,进出口情况是成本竞争、 价格竞争、市场需求规模、生产率等竞争情况的综合反映,它能够比较全面地揭示某一国家 、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笔者将决定出口情况的因素与国际竞争力(出口结果)的关系用 下面公式表示,并用表1来说明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国际竞争力=价格的国际竞争力+成本的国际竞争力+生产率的国际竞争力+市场 

规模的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货币的竞争力(6)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产品在国际市场就有竞争力。国内市场 价格下降而国际市场价格不变,或者国际市场价格提高而国内市场价格不变,均会提高国际 竞争力。本国产品成本低于国际市场产品的成本,则产品有国际竞争力。国内市场产品的成 本(投入要素的成本)上升,或国际市场上产品的成本下降,均会降低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本国产品的生产率提高,会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本国市场需求增加,或者国 际市场需求降低,均会在短期降低其国际竞争力,但在长期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本国市场 需求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上升,会促使产品努力出口,从而在短期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但 从长期来看国际竞争力将没有国内需求维持。本国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提高,在短期可能降低 本国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但在长期会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因为通过国家激烈的国内市 场竞争之后,生存下来的企业的竞争力会显著提高。货币贬值使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有利于 提高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尽管出口情况比较全面的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产业或企业竞争的实力,但是用出口数据来衡 量 国际竞争力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例如兰岛(Ralph Landau,1988)认为,只有在保 证收入分配的公正性、人们就业的权利和不使下一代人生活水平下降的情况下,使该国居民 生活水平提高的出口才能看作是竞争力的提高。他对保证收入公正性所提出的要求是,在提 高竞争力的同时不能降低工资水平;对保证就业权利的解释是,在提高竞争力的过程中不能 使有 能力、有愿望工作的人失业;对不降低下一代人生活水平,要求不能通过从国外借款、发 行国债等方式以增加下一代人的负担来实现本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

笔者认为,这一意见是非常中肯的。这里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出口成绩的取得是以什么为基 础的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取得一个较好的出口业绩,可以通过降低价格、降低 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国内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货币贬值、国内市场需求增加等办 法。但在实施这些办法过程中,有一些情况表面上来看增加了出口,提高了国际市场竞争力 ,实际上却降低一国或一个企业的竞争力。这些情况主要有:

(1)通过降低利润率来降低价格,表面上提高了竞争力,实际上却减少了降价主体的净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降低价格所带来的销售收入的增加,能否弥补单位利润减少所带来的损失 需要进一步计算。在成本不变情况下,降低价格的实质是让渡一部分利益给购买者,这在国 际贸易中会带来国家之间利益的重新分配,进而会带来其竞争力的降低或增强。

(2)以降低某一生产要素投入或使用来降低成本,这种办法可能在短期来看提高了国际竞争 力 ,但在长期来看可能会降低竞争力。例如,降低对劳动要素的使用或回报,会降低劳动者的 生活水平或增加失业,从长期来看会降低市场需求;以降低资本的回报来降低成本,会促使 资本外流;以降低技术投入(如研发费用)来降低成本,会降低企业的发展潜力。

(3)以生产率较高的投入要素代替生产率较低的投入要素,会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率,进而 提高国际竞争力。但也需要注意,这时生产率的计量单位需要统一,不要因生产率计算单位 的不同而出现误导。例如,中国的劳动生产率用人均产出来计算(如元/人·年),低于日本 、美国、巴西等国家(如表2所示),但用单位价值量来计算则高于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 。如果以减少劳动的使用来提高生产率,实际上是用生产率低的投入要素(资本)代替了生产 率高的投入要素,不但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反而给使企业的要素成本增加,使企业的收 益下降。

(4)货币贬值会降低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但同时也提高进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增加在国外 投资或国外开展业务活动的相对成本。从长期来看,货币的价值是一国经济实力大小的反映 ,货币贬值是该国财富在国际市场上的价值缩水,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实力和地位降低。

表2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人均增加值(美元/人·年)

国家单位劳动投入的增加值

(用当期平均汇率计算)用PPP计算 (美元/美元)

1980~1984 1990~1994 1990~1994 1980~1984 1990~1994

中国

30612885

126036.56.6

美国 47276

81353

813532.52.5

日本 34456

92582

670802.82.3

德国缺乏足够的计算数据

印度

21083118

128622.02.6

法国 25945

55037

506691.61.8

英国 24716

55060

550602.22.1

意大利

缺乏足够的计算数据

巴西 43232

61595

84693缺 4.4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中国财政出版社,2000年版。 二、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讨论

马库森(Markusen,1992)认为:“在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中:(1)如果某一产业在国内出口 总额中的比例下降或者其在国内进口总额中的比例上升,并且进口总额在国内市场上占生产 和消费总额的比例缩小,则该产业缺乏竞争力;(2)如果一个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出口份额 下降或在世界市场上该产业产品的进口总额中该国家所占的份额上升,则说明该产业缺乏国 际竞争力。”马库森的这一判断涉及了两个分析指标,一是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二是显示 性比较优势指数。实际上,根据笔者的研究,以进出口数据为基础来分析国际竞争力的指标 是非常多的。而一些学者在对这些指标的优缺点没有进行认真研究的情况下,就模仿其他学 者进行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和解释,从而得出了并不准确的结论。这说明,有必要建立一 个比较完整的以出口数据为基础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下面我们便进行这种努力 。

1.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是一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反映一国出口的整体竞争 力。即:

出口市场占有率=出口总额/世界出口总额(7)

该指标可以是一个国家出口总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之比,反映国家在世界出口市场的比重; 也可以是一国特定产业或者产品的出口总额与世界特定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之比,反映该 国产业或产品的出口在世界市场上所占的比例。出口市场占有率反映了一国、该国某产业或 产品国际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

但在使用市场占有率指标时需要注意,某一产业或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 国家竞争力的下降:

(1)在有些情况下它反映的是国家产业结构或产品结构的调整。例如工业化的自然发展趋势 是逐渐退出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进入资本密集型产品领域。如果希望继续从事劳动密集产品 ,就必须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如果工资水平因合同、最低工资法、失业增加等原因锁定, 采取保护措施来保持工作岗位从长期来看也是不成功的,它将会给其他受到这些保护的产业 增 加额外负担。

(2)在有些情况下,它反映的是在总量增长情况下相对比例的下降;还有一些情况是一国消 费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例如,美国1980年的机器设备出口额为571亿美元,1988年增加到9 46亿美元,增长66%;但是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出口占世界市场总出口的比例,却从1980年的 21.4%下降到1988年的18.9%。在运输设备领域也是同样情形,在1980~1988年贸易额增长了 65%,但同期市场份额却从18.3%下降到16.6%。

在进行产业或产品层次市场占有率变化对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分析时,还可以使用以下指标 来补充:

(1)一国产品出口在某一国总进口中所占的比例,我们将其称为该国该产品在某国市场上的 渗透率,即:

Pi=Xi/Mi[*](8)

式中,Pi为产品i在某一国或某一地区市场上的渗透率,Xi为i产品在该国或该地区的出口 额,Mi[*]为i产品在该国的总进口额。该指标从出口国的角度反映其产品在其进口国市场上 的 占有率。

(2)某产品进口占该国总进口的比例,我们称之为产品的进口份额,即:

Si=Mi/M

(9)

式中,Si为i产品进口占总进口的份额,Mi为i产品的进口额,M为该国总进口额。该指标反 映某产品在一国进口中的重要性,其份额增加表示对该产品进口需求的增加。

(3)某产品出口占该国总出口的比例,即出口贡献率。

Ci=Xi/X

(10)

式中,Ci为i产品的出口贡献率,Xi为i产品的出口额,X为该国总出口额。该指标值越大该 产 品或产业的贡献越大。

(4)某产品出口增长率与总的贸易增长率之比,反映产品出口优势的变化情况,称为出口增 长优势指数。

D[,i]=(g[,i]-g[,t])·100(11)

式中,g[,i]为i产品或产业的出口增长率,g[,t]为整个出口的增长率,D[,i]为出口变差指数。 该指数越大说明i产品或产业的出口增长越快。

在进行国际竞争力评价时,也可以将以上几个指标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可以使用由增长 优 势指数和市场占有率指数组成的矩阵格子,来说明产业或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位置。

2.净出口(贸易收支差额)指标

净出口(Trade Balance,也称为贸易收支差额),是出口总额(X)与进口总额(M)之差,反映 一国从国际贸易中取得的净收入。即:

TB=X-M(12)

在国家层次,净出口额为正说明贸易盈余,其为负说明贸易赤字。在产品和产业层次,净 出口为正说明该产品或产业为出口创汇型,其为负表示该产业或产品为进口替代型。在产业 和产品层次,不能简单地判断贸易收支为正好,还是为负好,为正表示该产业或产品有国际 市场,有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为负表示该产业或产品在国内市场缺乏竞争优势而国外企业 生产的产品在国内有竞争优势。在用贸易收支指标判断一国、一个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大小时,需要审慎:

(1)从长期来看,如果该国、该产业或产品处于贸易盈余状态,则说明其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力是较强的,这种盈余状态是其购买国外产品实力的一种反映,表示其有国际竞争能力。但 就某一具体时点而言则并不一定。

(2)在某一时期或时点,如果出口增加并不能带来利润,反而带来亏损,即该产品出口成本 大于产品的销售收入,以这种方式增加的净出口并不表示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相反这 种出口却削弱了其竞争力。因为出口带来了亏损,亏损显然是对竞争力的一种削弱。除非以 下两种情况:一是这种出口亏损,能够在用这些出口所取得的外汇购买国外商品时,使购买 收 益大于购买支出,并将这部分出口的亏损加以弥补;或者当前的亏损能够在今后出口所取得 的收益中得到弥补,才可以说这种出口是有利于竞争力的提高的。二是就具体产业、产品来 讲,净出口在某个阶段为负,可能只是进口大于出口的反映,而并不表示其竞争力下降;也 可能因为这个产品、企业、产业是进口型的,而其他产品、企业、产业是出口型的。

(3)即使在国家层次,净出口为负即出现贸易赤字,如果国家有支付外汇的能力则也不是什 么大问题。这如同一个企业负债经营的道理一样,只要这种贸易赤字不会出现支付危机,是 可以接受的。在使用国外资金比国内资金便宜的情况下,这种贸易赤字也是有利的。

(4)在产业和产品层次,净出口受进口政策的很大影响,一些产业或产品在关税或配额方面 的进口限制要远远大于另外一些产品,从而使其在产业或产品层次比较时并不能显示真正的 比较优势。

(5)产品、产业或者国家的净出口为负(赤字)也可能并非是国际竞争力下降的问题,而有可 能只是国内消费大于国内生产的问题。例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个人和政府消费多于收 入,不得不向国外借款(贸易赤字)消费,这时贸易赤字并不能说美国的竞争力下降,而只能 是美国的消费大于生产的结果。

(6)实际上,像美国这样的能够发行国际硬通货的国家,贸易赤字和发行国债或预算赤字没 有什么两样,因为其货币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除了赤字过量有可能引起通货膨胀之外, 是不会出现其他问题的。只要世界各国的物质财富不断增长或世界贸易额不断扩大,每一新 增 (发行的)美元均有新的物质财富来与其对应,则贸易赤字或预算赤字的不断增长也不会带来 通货膨胀,除非国际社会突然不接受美元作为等价物。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使用进出口来判断国际竞争力,是需要慎重考虑和判断的,不能 一概而论。

3.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分工指数)

国内一些学者将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称为贸易竞争力指数,用 来说明该产品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①。在国外大多数学者将其称为“可比净出口指数(Norma lized Trade Balance,NTB)”②。即:

式中,X、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i表示某一国家或某一产业、某一产品。

该指标和净出口指标一样,表示一个国家、产业或产品是净进口还是净出口,但这个指标 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方面波动 的 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1和+1之间,因此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之 间是可比的。该指标值为-1表示该国或该产业、该产品只进口不出口,+1表示只出口不进口 ,从出口角度来看,该指标越接近于1国际竞争力越强。但是在使用该指标时应当注意:

(1)在国家层次,只出口或只进口常常是难以长期维持下去的,它们只能是短期的或不正常 时期的贸易情况。在正常情况下(或者从长期来看),一个国家的进口和出口应当相互平衡, 即 该指标值应当为0或在0左右浮动。从世界范围来看,有进口必有出口,进出口合计相等,即 该指标值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合计每一时期均为0。

(2)在产业或产品层次,按照市场交易理论,一国的某产业或产品只出口不进口表示该产 业或产品在生产效率或成本方面存在比较优势,可以认为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强。 但 前面我们已经述及,进口和出口情况也可能只是国家之间在产业或产品层次进行专业化分工 与协作的反映,即有的国家可能专业化于某几种产品,而其他国家只生产另外一种或另外几 种产品,只要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进口和出口相互平衡,不出现支付危机,就不会产生问 题。 (3)产业之间或产品之间的贸易,实际上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在国家之间所进行的分工,因 此该指数也称为“贸易专业化指数,或贸易分工指数(Specialization index)”。在分析两 个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分工情况时,进出口额只计算与相比较的贸易伙伴之间发生的进出口 额,即:

贸易分工指数=(A国对B国I产品的出口额-A国对B国I产品的进口额)/ (A国对B国I产品的出口额+A国对B国I产品的进口额) (14)

该指标值为正表示相对于B国来说A国是出口专业化,为负是进口专业化;该指标为+1或-1 表示两个国家之间该产品或产业是完全的垂直分工;为0时表示两个国家之间完全是产品交 换,在产业层次为产业内水平分工。不过,在使用该指标进行国际竞争力的判断时,和净出 口指标一样,仍然需要慎重考虑。上面在净出口指标里所讨论的几种情况,在该指标判断时 同样要引起注意。简单地认为该指标大于0国际竞争力就强,或该指标小于0国际竞争力就弱 ,并不一定正确。

4.显示性优势指数

为了更准确的反映一个国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巴拉萨(Balassa,1965,1989)提 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RCA)指标”,他认为,国家i在a 产业或产品的贸易上的比较优势可以用a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 该产品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显示出来,即:

RCA[,ia]=(X[,ia]/X[,it]/(X[,wa]/X[,wt]) (15)

式中,X[,ia]是国家i在产品a上的出口,X[,wa]是a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总出口,X[,it]是i国 在t时期的总出口,X[,wt]是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

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某一产品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的相对优势,它剔除了国 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较好地反映了该产品的相对优势,因此自80年代开始进 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以来被广泛采用。一般而言,若RCA[,ia]<1,则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 处于比较劣势;若RCA[,ia]>1,则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

将(9)式稍做变换,可以得:

RCA[,ia]=(X[,ia]/X[,wa])/(X[,i]/X[,w]) (16)

该式表示,某产品的出口比较优势,也可以通过在计算该产品出口占该产品在世界范围内 的出口比例与该国家出口占世界总出口的比例求得。这一公式反映的是某个国家在某个产品 或产业上的出口占世界出口的比例与该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例之间的比较优势, 说明相对于该国其他出口产品来说的出口优势。其应用价值是可以将世界范围换为某个地区 或某几个国家范围内,在某个地区范围或几个国家范围之内进行显示性优势的比较。

一个产业内可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只考虑一个产业或产品的出口 所占的相对比例,并没有考虑该产业或产品的进口的影响。当国与国之间存在产业之间的贸 易 或产业内部也存在进出口贸易的情况下,这种不考虑进口情况的比较优势计算公式,可能得 出一个并不正确的结论。为了消除进口的影响,Vollrath and Vo(1988)设计了一个显示性 竞争优势指数(Competitive Advantage,CA),如下式所示:

即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从而得到i国a产业或产品的真正竞争 优势。

不过,一国的出口受他国的进口限制,这种在关税、配额等方面的进出口限制在不同时期 、不同国家并不太一样,这便使得以上指标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可比性 。为了反映进口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巴拉萨(Balassa,1989)设计了一个改进的显示性比 较 优势指数,即“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et Export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NXRCA):

式中,i表示产业或产品,Σ[,j]表示j国产业或产业内产品的合计数。通常,该指标值介于 -100和100之间,但是在某个给定时期当该国该产业或产品上出现贸易赤字或节余,并且该产 业是纯出口或纯进口产业时,该指标也可能大于100或小于-100。

该指标剔除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的影响,反映了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用该指 标判断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比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更加理想。该指标数值越高,相对竞争力越 强;该指标数值越低,相对竞争力越弱。但该指标也只能是贸易过程中显示出来的比较优势 ,是贸易的结果,受贸易障碍的影响,这种比较优势和真实的比较优势可能还有一段距离。

哥尼等(Gagnon and Rose,1996)也设计了如下的公式来揭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①即:

该式与上式的不同是,i代表产品,出口和进口之间不是相减,而是相加,然后除以2。笔 者认为,这一公式所计算出来的结果,是某产品出口所占比例和进口所占比例之和的平均数 ,可以看作是某产品进出口活跃程度的反映,和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关联,但并不完 全一致。

5.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

以上指标均未考虑国内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实际上,贸易赢余(赤字)有可能只是国内生产 大于(小于)消费的反映。为了将国内生产和消费与国际贸易情况联系在一起来考虑某产业或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伦伯格(Lunberg,1988)设计了相对国际竞争力指数。该指标为某产品 国内生产和消费之比,与该国所有产品的生产之和和消费之和的比。即:

r[,i]=(Q[,i]/C[,i])/(ΣQ[,i]/ΣC[,i]) (20)

式中,Q[,i]为i产品的国内生产额,C[,i]为其国内消费额,Σ表示产业内或国家内所有产 品的生产之和或消费之和。ΣQ[,i]/ΣC[,i]大于1,表示该产业或该国生产大于消费,为存 在净出口的产业或国家。r[,i]则反映了i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力,r[,I]大于1说 明 Ⅰ不但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有净出口,其相对竞争力较强。r[,I]小于1说明该产品国内生 产不能满足国内消费,其相对竞争力较弱。总体来看,该指标值越高,说明该产品在国内和 国外市场上的地位越重要。

实际上,某产品的国内生产和消费之比,可以转换为以下公式:

该式表明,国内生产等于国内消费加净出口,某产品或产业生产大于消费,则有一部分出 口,生产小于消费则有一部分进口。

由于该指标是从国内生产和消费的角度出发来判断国际竞争力,它考虑了国内消费对生产 及进出口的影响,因此要比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更加准确。

三、总结

将以上我们讨论过的指标汇总起来,便得到如图1所示的指标树。使用这些指标,可以从进 出口数据的角度,对一个国家、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这些指标可以单独 使 用,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但在使用时均需要注意指标自身的局限性。

文本系笔者博士论文的一部分。在此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研究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 的指导;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金碚研究员、裴长洪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陈小洪研究 员,国家经贸委马建党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教授,清华大学吴贵生教授,北京大学 陆正飞教授对本论文所做的评论。

①即:国内总收入(GDP)-国内总支出(C-I-G)=出口(X)-进口(M)。可参见Peter J.Buckley ,1988 Pass and Prescott,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 Critical Sur ve y,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4 winter pp.175~200.

①相对价格是考虑了汇率和购买力影响之后两个竞争性产品的相比较价格。

①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版。

②Abbas J.Ali,1992,How to manage for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internationa l business press,New York,1992,P130.

①在产品层次,Gagnon and Rose也设计了如下的公式来揭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即:NTBi t=1/2·[(Xit/ΣXit)+(Mit/ΣMit)]·100该式与上式的不同是,i代表产品,出口和进口之 间不是相减,而是相加,然后除以2。在各个时期NTBit之和为100。笔者认为,这一公式设 计的理由不很充分。

标签:;  ;  ;  ;  ;  ;  ;  

基于出口数据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