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体育思想初探_毛泽东论文

毛泽东体育思想初探_毛泽东论文

毛泽东体育思想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论文,体育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53(2002)02-0094-04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体育锻炼,并就体育发表了许多内涵丰富的文章、讲话和批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理论,对我国的体育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多年来无论体育理论工作者还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对于毛泽东体育思想体系中的大众体育运动的丰富思想缺少研究,或系统整理。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以供理论界进一步探讨。

一 毛泽东为什么要研究体育

毛泽东深入研究体育问题,是在本世纪的初期。确切地说,是在1913-1917年这段时间。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在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十分尖锐的年代,在中华民族处于水深火热和生死存亡的重要时刻,毛泽东为何在研究体育问题呢?是他此时对政治未予关注,还是体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呢?显然,毛泽东此时对政治问题是十分关注的。他在读《伦理学原理》时写道:“吾尝虑吾中国之将亡,今乃知不然。改建政体,变化民质,改良社会,无忧也。”[1](P18)1915年,他写下了深刻而雄壮的诗篇:“东海岛夷,北山尽仇怨。涤荡谁氏子?安得辞浮贱。”[1](P19)1916年,面对日本内阁改组,有人寄希望于新内阁对华政策的改变,他及时指出:“大隈(Wei读危)阁有动摇之说,然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1](P20)1917年,他到农村搞调查并创办了第一所由学生主办的工人夜校。这些事实表明,毛泽东此时不仅十分关注政治,而且对国内外的大事能够及时作出准确的判断。在他的思想中还萌发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依靠贫贱者的观念。这种政治思想和认识,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是相当深刻、先进和难能可贵的。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驱使毛泽东深入研究体育问题呢?具体说来原因很多,有来自个人的,也有来自社会的。来自个人的原因是:怀有远大政治抱负的毛泽东深感体育重要,因此十分重视自身的体育锻炼,并结合学习有关科学知识,产生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来自社会的原因是:对当时旧的封建教育制度给青年学生的摧残和“国力恭弱,武风不振”,国人对于列强的入侵“见兵而畏之”[1](P21)的反思,更重要的是新文化运动正在兴起,毛泽东深受历史上新文化运动的启示。他十分喜欢《新青年》杂志,常常把其中精辟的论述整段地抄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并加上自己的研究见解。他同当时所有的先进人物一样,不但受新文化运动的启发,而且努力推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德育、智育和美育的文章之后,毛泽东深感不足。他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认定,德、智、体三育要并重,他认为“昔之为学者,详德智而略于体”是错误的[2](P26)。他深刻地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和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了。”[2](P27)这就将德、智、体三育统一在唯物论的科学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德、智、体三育的辩证关系。同时,他还指出:“善其身无过于体育”和“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的论断。[2](P28)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毛泽东当时提出的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至今都闪烁着真理的光辉。它不仅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给予了沉重的打击,也为新的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近代和现代的新文化以及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争开辟了新的阵地,增添了科学的武器。虽不能认为这就是毛泽东当时深入研究体育问题的兴趣和动力所在,但应当肯定地说,这是当时毛泽东研究成果真正的科学价值。

二 毛泽东体育理论的思想来源

毛泽东体育理论的思想来源,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他在《体育之研究》中写道:“体育者,养生之道也,”这就是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家庄子等思想家的“养生”理论之后,结合体育的内在规律而提出的体育定义。他赞扬孔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食(yi读毅)而(ai读艾),鱼馁而肉败,不食;射于矍(jue读决)相之圃,盖观者如墙堵焉”,就是他在研究和坚持体育锻炼中,深受孔子体育思想熏陶的表现。他指出:“故有颜子而短命,有贾生而早夭,王勃、卢照邻或幼伤或坐废。此皆有甚高之德与智也,一旦身不存,德智则从之而隳(hui读灰)矣。”他还探讨了历史上“烈士武臣,多出凉州”的现象,对“惟北方之强,任金革死而不厌”以及“燕赵多悲歌慷慨之士”很有兴味,他对“文而兼武”的思想特别重视和敬佩,指出:“清之初世,颜习斋、李刚主,文而兼武。习斋远跋千里之外,学击剑之术于塞北,与勇士角而胜焉。故其言曰:‘文武缺一,岂道乎’?”又指出:“顾炎武南人也,好居于北,不喜乘船而喜乘马。北数古人者,皆可师者也。”当然,以上仅是《体育之研究》中列举的一些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典型事例,但从中也足以说明:从孔夫子到顾炎武,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的体育传统文化是毛泽东体育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是积极地吸收近代西方先进的体育思想。毛泽东在《伦理学原理》批注中写道:“吾人虽为自然所规定,而亦即为自然之一部分。故自然有规定吾人之力,吾人亦有规定自然之力,吾人之力虽散,而不能谓其无影响(于)自然。”[2]在《体育之研究》中他指出:“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孙棠、日本之嘉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在此,毛泽东虽然没有对罗斯福、孙棠、嘉纳等东西近代体育家的思想作具体的引证,但他称这些人为“东西著称之体育家”,并赞扬他们“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其体育思想之丰富和毛泽东对之了解及吸收,是肯定无疑的。

第三是总结当时教育改革、他人及自身体育锻炼的实践经验。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旧的教育体制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人都在探索改革的新路。蔡元培就是其中的楷模。他在1912年就提出:“养成共和国的健全的人格”,要进行新的教育,“即(一)体育,(二)智育,(三)德育,(四)美育。”在这“四育”中,“完善人格,首在体育。”他还提出:“有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的精神。”更可贵的是,他指出:“体育之提倡,贵乎全体四万万人中。”[3]这些改革教育制度及卓越的体育见解,都是毛泽东研究体育理论的珍贵资料。从《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看出,毛泽东研究体育时,还总结了当时许多人的经验,他写道:“有老者年八十犹健康,问之,曰:‘吾惟不饱食耳。’”又写道:“曾文正行临睡洗脚,食后千步之法,得益不少。”他不仅广泛研究别人的经验,更加重视自己的体会。他提出体育的四项功能即“强筋骨也”、“增知识也”、“调感情也”、“强意志也”,都饱含着自己的深切体会。至于“六段运动”,更是他自己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创造的结果,总之,毛泽东体育理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是以上三个方面。但这三个方面,并非等同。它是以中国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为基础,以当时教育改革的先进思想和自己以及他人的实践经验为中心,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做法和观点而综合形成的。因此其中有许多创造性的东西,我们更不能一般看待。

三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时限

毛泽东的体育思想与其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和文化相比,形成的时间是较早的。其主要标志就是1917年《体育之研究》的发表。我们为什么将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或基本形成确定为1917年《体育之研究》的发表呢?理由有三:

其一,毛泽东此时已经有了正确(或基本正确)的指导体育理论研究的哲学思想。应当肯定,在1917年发表《体育之研究》时,毛泽东本人的世界观还较复杂,正如他自己讲的那样:“在这个时候,我的思想成了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等等思想的一种奇怪的混合物。”[3]但是,他有雄厚的唯物论和辩证思想的哲学基础,并且拥有了多年和丰富的体育锻炼的实践经验,而这个哲学基础和这样的实践经验一旦结合,就要发生质的飞跃,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扎根于实践中的新的哲学思想。这样的哲学思想,应当说是一种十分接近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有这样的哲学思想指导体育理论的研究,是完全能够形成和产生科学的体育理论的。

其二,体育理论是人类一种悠久的文化,它自身并没有阶级性和政治性,只是其本质与封建的旧文化、旧道德相冲突,与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和无产阶级的新文化相一致,并成为它们新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因此,毛泽东在未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时,在他已具备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能够完成体育理论的研究,也具备体育思想形成的基本条件。

其三,《体育之研究》表明,毛泽东当时不仅对体育已经做出了符合现代意义的正确定义,即“体育者,养生之道也。”体育是“人类自养生道,使身体平均发达而有规则次序之可言者也。”“故夫体育非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而且找到了体育的基本规律:“而考其内容,皆先精究生理,详于官体之构造,脉络之行,何方发达为早,何部较为偏缺,其体育即准此为程序,抑其过而救其所不及。故其结论,在使身体平均发达。”而且阐明了体育的四大功能即:“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而且总结了体育运动的多种形式和方法,强调要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即“浪桥所以适于航海,持竿所以适于逾高,游戏宜乎小学。兵式宜乎中学以上,此应诸方之用者也。”况且他还自己总结和创造了“六段运动”。

所有这些,都吸收了前人研究体育的成果,又有毛泽东自己的独特贡献和思想体系。实践证明:这些基本的体育观点、原则、理论,为毛泽东一生所坚持,并结合实际不断发展,运用于指导我国的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我们说,《体育之研究》的问世,标志着毛泽东体育思想的形成(或基本形成),是能够成立的。当然,毛泽东思想同其他任何思想一样,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实践的深入,也在逐步丰富和发展,甚至还有质的提高和飞跃。但这些都应纳入发展之内,与其形成并无矛盾。

四 毛泽东体育思想的精髓及特点

在俄国十月革命传入中国之后,毛泽东就一心扑在中国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复杂斗争之中,因而对于体育就很少作专门的大篇论述了。但是,他关心体育,并经常就体育作出极其重要而光辉的指示。在1942年于延安举行首届体育节的时候,毛泽东写了“锻炼体魄,好打日本”的题词。[3]1949年建国不久,他就在中央的会议上提出:“体育是管六亿人民的大事”。[3]1952年他又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写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3]他还提出:“全国的江河这么多,能不能利用起来游泳呢?全国六亿人口能不能有三亿人口都来游泳”。他又根据工人劳动分工细,动作单调,提出“每天做两次工间操”的意见,并号召“凡能做到的都要提倡做体操,打球类,跑跑步,爬山,游泳,打太极拳及各种各色的体育运动。”[3]

从上述看出,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大体育文化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是大体育文化的开创者。毛泽东的大体育思想,内容相当丰富,但其精髓是“人民体育”这个概念。如果认真分析《体育之研究》的话,就可以发现,其中就有“人民体育”的思想种子。不过在以后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人民体育”也同其他思想理论一样发展得更加完善,更加丰满而已。

毛泽东体育思想,有四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坚持体育第一,将体育、德育和智育统一起来(已有论述,不再赘述);二是突出体育的科学性,将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起来。比如,他提倡游泳,要求人们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要摸索和掌握水与江湖运动的规律,并且在游泳中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去驾驭其规律,从而增进人与自然斗争的必胜信念和享受其中无穷的快乐。他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诗句和“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名言就是这种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生动写照。三是注重体育的时效性,将时效性与群众性统一起来。从《体育之研究》起,毛泽东就是主张“运动有注全力之首焉。”要求“运动之时,心在运动,闲思杂虑,一切屏去”,这样才能收到实效。反对“做样子”、“走过场”和“摆花架子”,提倡“运动宜蛮拙”,并指出:运动之进取宜蛮,蛮则气力雄,筋肌劲。运动之方法宜拙,拙则资守实,练习易。这些都是体育锻炼时效性的精辟论断。他在注重体育锻炼的时效性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其群众性,这方面的事实很多,他提倡六亿人口有三亿人都来游泳,就是典型的一例。四是强调人的能动性,将人的能动性与大自然的运动统一起来。他提倡并坚持冷水浴、风浴、日光浴、雨浴等运动形式,并多次在雷鸣电闪、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中挺身而出,锻炼自己的身体、意志和与大自然斗争的勇气。从而使人的精神或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经得住在自然的必然和剧烈的变化运动,实现主观能动性与自然规律性的更高层次的统一。这就是毛泽东主张到在自然中去锻炼的真谛。

我们明确毛泽东体育思想的上述特点之后,就可以肯定:毛泽东的体育思想,非常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我国人民传统的锻炼方式,我们的国家现在正处在发展之中,经济还比较落后,体育资金还很缺乏。如果按照外国的模式,在现阶段是很难将体育事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但是坚持毛泽东的体育思想,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就完全可以在体育经费少的情况下,开展广泛深入的人民体育运动,进而增强人民的体质,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智力水平,为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开辟旺盛而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收稿日期:2001-12-17

标签:;  ;  ;  ;  

毛泽东体育思想初探_毛泽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