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投资理财性别差异化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论文_李晓艺

李晓艺

中华女子学院 金融系 北京 100101

摘要:随着居民收入增加,投资理财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全民财富管理进入新时代,但是对理财的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居民的随机调查访谈,对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及问题有了深刻认识,分析居民投资理财的性别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女性对于理财以及理财产品的认知不清;女性缺乏专业的理财知识和必要的风险控制能力;不同性别的理财结构不同、理财效果有差异。针对居民投资理财的现状问题以及性别差异,提出相关理财建议。

关键词:居民投资理财;性别差异;调查研究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居民投资理财风险增加。风险是指未来发生不利事件的概率和可能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居民有了闲钱进行投资理财,新兴的投资理财工具也使得投资理财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居民投资理财的渠道增多,风险也随之增加。例如,具有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属性的P2P网贷平台经历了2013年至2015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从2016年至2018年5月开始了平台的洗牌阶段,最后直至2018年6月至8月出现“雷潮”,最终让广大投资者血本无归,投资者只能接受投资理财风险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

2.居民投资理财认识存在诸多误区。误区主要表现为居民对于投资理财的不理解。例如,有的居民错误地将预期收益率当作实际收益率,有的居民盲目追求高收益却不知背后的高风险,还有居民把获得投资理财的收益当作以前去银行“领利息”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居民缺少专业的投资理财的知识,不能深刻理解投资理财行为;第二是居民缺少理性投资理财的观念,常常盲目跟风、急功近利、跟随感觉;第三是居民没有明确的投资理财目标和风险偏好,容易走入投资理财的误区。

(二)研究意义

1.从宏观层面看,随着互联网金融和普惠金融快速发展,投资理财的新产品、新理念越来越丰富,给居民带来了新的投资理财契机,也带来了相应的风险和挑战。研究居民投资理财,就是在顺应金融市场机遇,了解当前的投资理财产品和居民投资理财的现状,推动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研发既满足客户体验又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增强应对风险的应急防控能力。

2.从微观层面看,随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居民在实现温饱后积累了一些闲置资金,为了让资产得到最优配置、实现保值增值、形成良性循环,居民投资理财的需求日益旺盛。研究居民投资理财,一方面,对家庭平衡收支、防范意外事故、提升幸福指数、促进家庭和谐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居民投资理财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居民投资理财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预示着新时代的金融发展趋势[1]。

(三)文献综述

查阅文献,建议从下面四个视角开展综述。

1.关于居民投资理财必要性研究,李晓红(2015)研究认为家庭投资理财的必要性受多种因素影响;贺雨尚(2018)研究认为家庭投资理财活动的必要性表现在四个方面:提高家庭收入,提升生活品质;提升家庭风险抵御能力;让家庭内部环境更加和谐;平衡家庭日常开支与收入;2.关于居民投资理财存在问题研究,欧阳日恒(2017)、鲁梦宇(2018)认为主要问题有:理财观念不合理;对风险和收益的认识不够;金融交易制度环境不完善;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3.关于理财性别差异研究,孙春燕(2015)认为女性在理财方面有四个特点:对收支和风险敏感,倾向于为风险和不确定性做好提前准备;女性理财比男性更加稳健;理财知识相对缺乏;有独特的保险需求;吴飞(2018)认为男女投资风格具有互补性;女性对财务目标的焦虑度略高;女性更认可专业的理财顾问;4.关于居民投资理财策略研究,范玉红(2017)研究提出根据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来制定理财目标、进行组合投资、跟随市场变动和国家政策调整投资理财的比例。

总之来看,针对居民投资理财的必要性、问题以及策略研究,还缺乏实证研究,本论文的研究视角是针对北京市居民投资理财现状问题和性别差异,依据相关的调查数据,并提出理财建议。

二、居民投资理财性别差异实证调查研究

(一)问卷设计

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编制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受访者相关个人信息,如性别、年龄、行业、平均月收入;第二部分是了解受访者投资理财信息,内容主要围绕“对理财概念的认知”、“是否理财及理财结果”、“理财工具的选择”、“初始资金”、“预期收益率”、“对理财市场的认知”、“获取理财知识的途径”以及“关注的理财因素”展开。有效问卷223份,满足“在北京市学习、工作、生活6个月以上”的居民为有效样本。

(二)调查过程

笔者采用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北京市部分社区居民开展随机抽样调查,共回收223份有效调查问卷。

(三)调查结果

1. 受访者以青年人和较为年轻的中年人为主,大部分属于非金融行业的中等收入人群。

对于受访者基础信息,主要调查了“性别”、“年龄”、“行业”、“平均月收入”这四类情况。在所有受访者中,男性与女性各占50%,青年人和中年人占比共88%,其中31-45岁的人最多,占40%,排在第二位的是18-24岁和25-30岁的人,各占24%。

2. 理财的受访者更偏好稳健的理财策略。

“银行理财产品”是最受大家欢迎的理财工具,其次是“储蓄”、“互联网理财产品”和“基金定投”。大家选择理财产品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理财工具“值得信赖”,其次是“有多余的资金”、“足够了解”、“收益高”等等。对于影响投资结果好坏的因素,最多被选出来的是“投资时机的把握”和“自己的专业程度”,进而是“个人的资金实力”。

三、居民投资理财性别差异化分析

(一)不同性别选择的理财产品也有所不同

女性相较于男性更偏爱“银行理财产品”、“保险”、“储蓄”、“黄金”,这说明女性还有更强烈的“避险”的理财意愿;而男性在“股票”的投资上远远高于女性,这也说明男性“激进”的理财意愿。相较于男性,女性对于风险的意识更强。在风险考虑方面,女性比男性更注重。另外在个人投资风格方面,保守型投资风格中,女性也占了绝大部分。不难看出,女性比男性的风险偏好更低[3]。(见图表1)

图1 理财产品的性别差异

(二)不同性别的理财结果不同

男性受访者在“理财,但不成功”和“不理财”这两个选项上高于女性受访者,而女性受访者“理财,结果不错”的选项高于男性受访者。本题是一个主观性的选择题,这说明女性受访者选择的理财工具所带来的收益或具备的特点满足了自身的理财需求,女性对于自身理财的满意度较高。试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女性的风险承担意愿更低,并且倾向于根据生活需求做出理智决定,而男性投资决定则较为冲动,投资目标更“好高骛远”一些[2],因此男性对于理财结果主观上会认为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而女性则满意自己的理财结果(见图表2)。

图1 性别的理财效果差异

(三)不同性别的理财预期收益率也不同

大多数受访者选择了5%的预期收益率,但是女性受访者的数量远远超过男性受访者的数量。而选择10%以上的男性受访者则比女性受访者的数量要多。这说明大多数受访者倾向于比较稳健的收益率,女性比男性有更强烈的“求稳”的理财意愿,而有少部分男性比女性更有“逐利”的理财意愿。这是因为女性在耐受力方面有优势,性激素的差异使得女性的平均寿命与耐受力均高于男性,且使得女性更关注平衡[4]。

(四)不同性别的初始投资资金有差别

男性选择初始资金在10001元以上的选项明显比女性要多,而女性选择10001以下的选项要比男性要多。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于两方面:一方面,女性由于工作时间短、就业歧视等原因,平均收入比男性要低,因此可支配的理财资金较少。另一方面,男性的理财意愿十分强烈,愿意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投资理财;女性则比较温和,可能会用多余的闲钱拿去理财。

(五)调查结论

在居民投资理财意愿上,男性与女性存在很大的不同,男性的理财意愿是“激进逐利”,女性的投资理财意愿是“避险求稳”。调查表明,投资理财的问题主要在于:对于理财以及理财产品的认知不清;缺乏专业的理财知识和必要的风险控制能力;不同性别的理财结构不同、理财效果有差异。

四、女性投资理财的建议

(一)提高女性理财意识

理财有个约定俗成的理念“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到同一个篮子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如果有闲钱选择投资产品,女性选择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较多,可见,被调查者并没有完全做到分散投资,这样容易发生家庭财富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应该提高女性的理财意识。

(二)创新女性理财方式

金融机构培育专业理财顾问,提高个人理财方案设计能力,以便根据客户自身财务状况和理财的需求设计出可操作的、个性化的个人理财方案[6]。加强理财产品的创新设计,根据不同性别的客户群体有针对性地创新理财产品,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例如,在精准把握女性的理财特点和理财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理财产品进行改良,让产品更符合女性的生理特征和社会性别特征。同时,将产品内容简明化,让客户能看懂、敢理财。

(三)增强女性理财能力

第一,明确女性自身财务状况和风险偏好,制定合适的理财目标,与理财顾问保持密切联系;第二,通过互联网和书籍学习相关理财知识,女性应该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选择适合女性自身情况的理财产品进行分散投资,注意保持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第三,建议广大女性关注新闻和政策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资金。

参考文献:

[1]庄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家庭金融模式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8(11):15-16.

[2]孙春燕.我国女性理财市场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16):135-136.

[3]吴飞.理财风格男女有别[N].中国妇女报,2018-08-17(003).

[4]杨丽玲.职业女性理财[D].厦门大学,2008.

[5]鲁梦宇.我国居民投资理财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财会学习,2016(21):228.

[6]周亚玲.基于Logistic模型的居民个人理财需求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市城镇居民为例[J].征信,2015,33(04):81-85.

本研究是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课题《北京市居民投资理财现状及问题调查研究》(2018年度课题编号:FYW 10802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晓艺(199909-),女,山东青岛人,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2017级本科生。

论文作者:李晓艺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经济社会论坛》学术版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19

标签:;  ;  ;  ;  ;  ;  ;  ;  

居民投资理财性别差异化调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论文_李晓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