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论文_黄荫旺

探究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论文_黄荫旺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水利电力设计院 广西梧州 543000

摘要:众所周知,水利水电工程是我国一项十分重要的民生项目,其对农业以及防洪发电等方面有很多用处。现在科学日新月异,运用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新材料和新技术也逐渐增多,同时其在基础处理施工中运用所表现的效果也是很好的,高效的提升了工程建设的质量。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迟,同时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有关人员应该主动的进行研究和探索,强化水利水电工程基础部分的质量,以此来提高整个工程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引言

水利水电作为一项极具复杂性的工程,在建设与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才能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基础处理施工技术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基础与关键环节,其处理效果影响着后续施工的顺利进行,因此,是整个施工环节的关键。相关人员在水利水电的规划与设计阶段,要重视其基础处理,保证其处理效果符合施工的规范性要求,使得后续施工不受不良基础处理的影响,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效果,使其发挥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特点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特点是涉及面广,覆盖占地面积较大,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处理大多属于隐蔽性工程。在施工时,由于施工现场的地质、岩层以及土质等各方面的因素和不利的条件都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基础施工时,很容易受到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均能受到干扰,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基础施工的效果,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施工环境和不同的技术质量要求,要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和先进技术两者相互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水利工程基础处理达到预期的效果。

2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

2.1堤坝施工技术

第一,选择高质量建筑材料。堤坝建筑材料要具备良好防水性,为提高强度,可在适当位置添加碎石。第二,做好基础设施的防渗漏工作。坝体会被水长时间冲刷和浸泡,所以要具备更好的防渗漏性能。建筑时利用碎沙石进行压实处理,提高堤坝强度和密度,在特定位置建造防渗墙,增强堤坝防渗漏性能。通常提高堤坝防渗效果的技术为:冲击和反循环钻机钻孔造墙技术。在接头位置,可以利用液压拔管机将接头套管紧密连接,使接头处不产生缝隙,提高防渗效果。为进一步加强堤坝的防渗性能,可以利用混凝土浇筑方式,对混凝土充分搅拌后,在指定位置利用混凝土增强堤坝整体质量,并做好后续质量监控。随着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提高,所选用的混凝土材料及相关加工设备也有明显改变,这一改变促使堤坝建筑的防渗效果有了更好的保障,本身的强度也有了明显提升。第三,混凝土施工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施工原料为混凝土,因此,混凝土材料的选择及技术工艺的设定非常重要。混凝土在凝固时内部出现水化作用,产生大量热能,如果这些热能无法被快速释放,将导致内部温度过高而出现裂缝,此时可以通过外部喷水的方式,加快混凝土内部温度散发,避免产生开裂。同时水分可以控制混凝土凝固速度,坝体通过进一步吸水加强本身的外部承载力,提高整体质量。

2.2粉喷桩技术

第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该项技术的施工环境要干净整洁,施工表面平整光滑,为满足施工条件,可以事先将地面用整平机进行辅助处理;第二,桩位的选择。工作人员要根据施工要求,对实际的施工环境进行数据核准,然后按照施工进程选择桩位位置。将可变的动态数据调整为静态的准确数值,尽可能降低具体位置确定的难度。位置选择后要进行数据确认以及桩位标信息回收,为后续的原桩位复位提供数据帮助;第三,桩顶与桩底高度的选择。通常设置的高度为距离地面半米左右,而这不能满足动态建筑需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在排除干扰后,为降低实际施工误差,在施工时尽可能进行动态的高度选择,以提升整体施工质量;第四,桩身垂直度的确定。确定桩身垂直,可避免出现倾斜误差。一旦桩身倾斜,也要控制在1.5%之内;第五,合理使用外加剂。工作人员需要总结之前的建筑数据材料,然后对具体的外加剂用量进行分析,并重新选择所使用的种类。通常将石膏粉与水泥混合,提高水泥土质量,缩短或延长凝固时间。

2.3预应力管桩技术

对于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可分为先张法施工技术和后张法施工技术两种,在这两项技术的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施工效果有一定的差异。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中,要求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施工技术。有些水利水电工程的公益性比较强,属于国家民生工程,对此,可采用先张法施工技术,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首先需要制定施工计划方案,然后在规定的工期要求内完成施工内容,有效提升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应用先张法施工技术,能够维护结构性能,保证结构强度可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标准。在构件强度达到一定的标准后,施工人员即可使用后张法施工技术。在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的应用中,其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了上述施工技术外,还包括振动施工技术、静压施工技术、射水施工技术等等。在应用预应力管桩施工技术完成基础结构处理施工后,还需要对管桩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确保满足项目建设要求。

2.4硅化加固施工技术

硅化加固施工技术的主要原理为电渗原理,这种方法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应用较多。在水利水电施工阶段,需要通过注浆的方式加强主体位置施工质量,此时采取硅化加固施工技术,能够在往复循环的浆液中加入硅酸钠和氯化钙溶液。这两种溶液注入以后,会产生明显的化学反应而形成胶凝物质,胶凝物质会进一步提高基础位置的抗压性能,并可以对不同位置进行更可靠的连接和加固。但是,这种方法在施工阶段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施工中会消耗过多能源,产生过多的生产成本和建造成本,所以,施工时是否选择这种技术也要视情况而定。

2.5锚固技术

锚固技术的施工步骤比较简单,同时成本比较低,被普遍的运用在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过程中。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般都很特别,大多数情况下,其施工地点都是居住人员比较少同时临近水源的地方,可以降低对附近居民造成的干扰。除此之外,为了实现灌溉的方便,应该在降低耕地占用面积的根本上尽可能的临近农田。为了应对由于施工环境带来的麻烦,出现了锚固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在土地质量比较差的环境下保障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以及工程的牢固。在实际的过程中,锚固技术需要先把受拉杆件的一端固定在适宜的地方,然后受拉杆件的另一端和地上的建筑物连接起来。锚固技术高效的提升了水利水电工程的抗震能力与抗风能力,尽可能的强化了工程的稳定性与牢固性。除此之外,其还提升了基础部分能够承受重力的能力,减小了施工人员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小了工程建设的成本,使得施工单位用最小的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然而,锚固技术不但只用在基础处理施工过程中,同时其在堤坝和输电塔等方面也有很好的运用,这种技术的出现高效的增强了地基的稳定性。

结语

水利水电工程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施工中要保证其施工质量,就要重视其基础处理,减少水利水电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风险等,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促进工程经济社会效益的实现,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王鈺莹,仲晓雷.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初探[J].南方农机,2019,50(05):250.

[2]刘涛.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研究[J].河南建材,2019(01):278-279.

[3]李大权.浅析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J].南方农机,2019,50(03):243.

论文作者:黄荫旺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0

标签:;  ;  ;  ;  ;  ;  ;  ;  

探究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论文_黄荫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