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28例论文_傅于元,和桥顺,赵振新

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28例论文_傅于元,和桥顺,赵振新

傅于元 和桥顺 赵振新

(云南省丽江市人民医院 云南 丽江 674100)

【关键词】 对冲性;额叶;脑挫裂伤;脑疝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3-0112-02

对冲性前额叶底部挫裂伤在急性颅脑损伤中发生率较高,由于出血量少,早期意识障碍轻,往往行保守治疗,7天左右病员突然伤情变化致迁延性中央型脑疝,常常来不及抢救致严重后果。自2006年6月至2014年6月,我科共收治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患者98例,其中发生迁延性脑疝28例,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9例,女9例;年龄11~72岁,平均37.6岁。受伤着力点以枕部多见,其中车祸伤9例,坠落伤17例。撞击伤2例。受伤至就诊时间:1~6h 11例,7~24h 4例。>24h 3例。25例有明确外伤史为枕部着力引起的对冲伤,3例着力部位不详,28例均伤后48h内入院。

1.2 临床表现

伤后原发持续昏迷8例,嗜睡、朦胧状态14例,清醒6例。入院时GCS<8分8例,9~12分l1例,l3~l5分9例。瞳孔正常28例,烦躁不安8例,精神障碍5例,颈强直3例。全组患者人院后均在密切观察下行保守治疗,病情一度好转,于伤后7~9d突然出现意识加深,其中单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17例,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9例,呼吸不规则5例。

1.3 影像学检查

首次头颅CT检查时间:1~2h 12例,2~4h 8例,4~6h 4例,>6h 4例。CT表现为:额叶底部不规则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内有斑点状高密度出血灶,其中单侧额叶脑挫裂伤12例,双侧l6例。伴少量硬膜外血肿13例,硬膜下血肿10例,颅骨骨折14例。中线结构轻度移位13例;11例示双侧侧脑室额角受压、闭塞,额角间夹角增大,基底池消失,但中线无移位。7~9d后再次复查头颅CT示:28例均表现为环池及鞍上池受压或消失,四叠体池变小或消失,双侧侧脑室明显受压缩小,白质CT值高于正常。无迟发颅内内血肿。

1.4 治疗

对13例单侧瞳孔散大行单侧额颞部去骨瓣减压,减压窗下界平颧弓,后界达乳突 ,前方至颞尖及额骨颧突,使额叶前外部与底面、外侧裂和颞叶外侧与底面充分暴露。行双额部大骨瓣减压9例,取冠状切口、6孔骨瓣开颅,吸除脑内血肿及失活脑组织,彻底止血,取骨膜或人工硬脑膜行硬脑膜扩大成形术修补硬脑膜,硬膜下置管引流24~48h后拔管;其中3例术中出现单侧脑膨出行单侧额极切除内减压;全部手术病例均弃除骨瓣减压。术中额窦开放病例需在无菌下推开额窦粘膜,以骨蜡密封额窦。保守治疗5例,给予冬眠亚低温、限制入水量、激素、脱水及脑保护剂等治疗;保守治疗5例中,1例因患者家属拒绝手术7天死亡,2例在观察过程中病情骤变,错失手术机会死亡,其余治疗后2例恢复良好。

1.5 预后评估

按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I级:完全恢复日常生活;Ⅱ级:部分恢复或可独立生活;Ⅲ级:需人帮助;IV级:卧床但保留意识。

2.结果

本组死亡10例,其中保守治疗死亡3例,手术治疗死亡6例,死亡率32.1%。死亡病例中,6例死于中枢性神经功能衰竭,2例死于肺炎,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存活18例,随访3~8个月,平均5个月;无l例死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ADL分级:I级5例;II级9例;HI级3例;1V级l例。

3.讨论

前额部对冲性脑损伤是颅脑损伤的一种常见类型,几乎以后枕部着力所致。此类伤可对冲损伤单侧额叶、双侧额叶,也可涉及多个脑叶;常常伴发着力点部位的小脑挫裂伤、跨横窦的后颅凹和枕极的硬膜外血肿;对冲性损伤的解剖学基础是,颅底内面具有凹凸不平的结构;由于惯性,头颅在突然加速,或由运动骤然变为减速状态时,脑在颅内的移动,慢于头颅,致使脑表面与颅腔内表面发生摩擦,造成损伤。婴幼儿,脑组织较软,颅壳也软,不易发生对冲性损伤。

文献报道 外伤性脑肿胀多发生于伤后4~14h,多数患者在伤后72h内出现脑疝。但本组均在伤后7~9d出现意识加深及脑疝,其形成机制可能有:

①脑损伤后脑组织缺血、缺氧,造成细胞膜系统功能障碍,三磷酸腺苷生成减少,钠一钾ATP酶及钙一镁ATP酶等活性降低,出现细胞内高钠、钙超载,导致细胞内水肿、脑肿胀;

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挫裂伤3d后释放多种化学物质,经脑脊液循环至第三、四脑室,作用于脑干血管运动中枢,导致脑血管再一次扩张;

③额叶底部挫伤影响丘脑下部一垂体轴的功能,致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减少,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渗透压性脑肿胀;

④脑挫裂伤时自由基在脑内剧增,脑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也大量增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血脑屏障损害,引起脑肿胀;

⑤颅内压增高致静脉回流受阻,使颅内静脉压升高,脑动静脉之间的压差减少,脑血流量降低,使脑组织缺氧,加重脑肿胀。

本组病例有如下特点:

①伤后原发性意识障碍短暂,有的患者就诊时GCS很高;

②早期缺乏典型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中期有剧烈的头痛、嗜睡等临床表现;

③伤后7~9d突发病情恶化,意识迅速丧失,并出现一侧或双侧瞳孔散大,继而呼吸改变,甚至个别患者可先表现为呼吸停止;

④头颅CT示挫裂伤灶位于前额叶底部内侧面,以双侧多见,伤后脑内损伤可无明显变化,水肿范围呈进行性扩大,双侧脑室额角明显受压,鞍上池、环池变小或消失,中线移位不明显。

目前对早期手术治疗选择仍缺乏积极态度。有学者认为,对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手术指征应适当放宽,有弥漫性脑肿胀者即使神志清醒也应及早行减压手术,我们认为伤后早期如出现以下情况应首先考虑手术治疗:

①动态复查头颅CT示水肿范围进行性扩大,侧脑室额角明显受压者;

② 常规CT扫描示颅底损伤超过2/5前颅窝,连续累及2个平面以上者;

③颅脑CT扫描示一侧脑内血肿量大于20ml,脑水肿广泛,侧脑室额角受压消失,环池结构消失,或挫裂伤周围脑水肿直径>5cm,不论患者意识情况及血肿量如何;

④CT显示各脑室均缩小,同时环池亦有受压甚至闭塞时(尤其在双侧脑挫裂伤时更应注意)。另外,对后期出现双侧脑疝甚至呼吸停止早期者仍应争取手术,不应成为手术的禁忌证。

总之,对前额叶底部挫裂伤患者,切不可单纯以患者的意识状况、血肿量大小、中线有无移位等来确定手术指征,以免丧失手术时机。CT复查时机宜选择在伤后6、24h和3、7、10d ,因此时是水肿和迟发性病变的高峰期。此外,脱水剂的应用应延长至伤后10d左右才能逐步减量,过早停用易发生病情突变。

【参考文献】

[1] 钟银鹏,黄山.外伤性脑肿胀的治疗体会.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0,16(6):374.

[2] 耿晓增,孙华北.双额叶脑挫裂伤54例临床分析.急诊医学.

1997,6(2):92—93.

[3] 杨振九,杨佳勇,冯承宣等.特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总结.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3,2(1):22—24.

[4] 江建东,黄民权.姚一等.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32例临床分析.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4 ,3(3):264—265.

[5] 刘明发,庄明华,张增良.额叶挫裂伤262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2004,33(8):1225—1226.

[6] 马廉亭,主编.微侵袭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589—589.

[7] 王忠诚,主编.神经外科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89

论文作者:傅于元,和桥顺,赵振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16

标签:;  ;  ;  ;  ;  ;  ;  ;  

对冲性前额叶底部脑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28例论文_傅于元,和桥顺,赵振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