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论文_黄宠平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论文_黄宠平

黄宠平

(四川省资中县高楼镇中心学校 资中 64120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是德育课程形态的一次深刻的变化,新的课程形态带来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新的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根据这些新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只有树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观与科学的品德发展观,才能准确把握本课程的性质,进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实施本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而这个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那么作为一门活动型课程,什么样的活动或游戏才是真正为了孩子?应当怎样开展?经过一段时间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我觉得既有困惑烦恼,又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后的反思。

一、关注孩子,以更好地设计活动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征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是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课程的生长点,而不是从老师们的脑子里想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设计活动要努力贴近儿童生活,事先要充分考虑选题的依据,凭什么做这个活动,凭什么认为这个选择是合适的,找准切入点。我们的教育就是从儿童的生活中来,同时去引导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价值观得到提升,经验得到提升。

比如教材《小马虎旅行记》一课,是根据课程内容标准的第一方面“健康、安全地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的第一条“做事用心”,和第三方面“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第二条“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来编写的,通过虚拟人物“小马虎”浏览马虎国的故事来进行教育,我觉得其中把“盐当糖放、建百层高楼没造电梯”等环节与一年级学生还较遥远,因而有必要对教材进行改造。根据经验和平时的观察,新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较多不细心、不认真、马虎了事的现象,而最关键的是学习上的粗心问题。于是我设计了“做拼音卡片”、“传悄悄话”、“做小先生”几个活动,在学做拼音卡片后,我采访了几位做得好的小朋友,问他们是怎么做的,有的说“我看着教师的卡片,记住了拼音字母的顺序”;有的说:“我细心地看,老师前2个字母圈圈在右边,后2个字母圈圈在左边”;有的说:“我先读了两遍,再像老师那样,认真写下来”。我边听边板书:看、记、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真正贯通,课堂呈现的活动情境是真实的,自然的,为学生熟悉的,也是学生生活提升发展所必需的。这样,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得到了体现。

二、了解孩子,以更好地组织活动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认识规律、遵循规律是组织好活动的前提。不同的学生也是有差异的,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的特点,并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比如“小组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重要活动形式之一,而讨论在小组活动中更是经常用到,我在开始组织学生讨论时,走了一些弯路:常常在确定讨论主题后,有的学生为了抢先回答,乱喊乱叫;有的学生只顾想着自己的答案,而不注意别人的回答;还有的学生高声打断别人的谈话,很没有礼貌 ……我真对“小组讨论”失去了信心。可是后来一想,我的学生还只有一年级,他们自制能力差,表现欲强,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正常的;但同时他们又特别信任老师、善于模仿。

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我坐到学生中间,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又要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但跟以往不同的是请大家当老师,先来看看我们这个组是怎么学习的,评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结合讨论话题,于是,我就近跟同学讨论起来,其他同学们好奇极了,静静地望着我们,他们感到很新鲜。我们讨论结束时,“小老师们”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你讨论之前,先分好说话的先后顺序”;有的说:“一个人发言,其他人都认真听,而且声音很轻”;有的说:“一个小朋友讲完了,其他小朋友才提出意见”;有的说:“有的小朋友说得好,别的小朋友夸他真棒”;有的说:“有的小朋友接受帮助说谢谢了”。别看学生年龄小,你一言我一语还真把我刻意流露的优点找出来了。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小朋友的小眼睛真亮!希望其他小组的小朋友,在以后的活动中也能得到表扬,甚至比我们组更出色!”从此以后,我抓住一切机会反复强化,使学生形成习惯,小组讨论变得有序、热烈。

三、加强实践,知行合一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空间也不应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走进自然、社会,走进沸腾的生活,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中的第二单元《追根寻源》的主题活动时,组织学生从生活周围,书报、杂志、互联网、电视、广播中,了解并收集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探究历史,探究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在尽可能地通过建立现实和历史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文明古国的认同。活动前,我向学生提出调查活动的目标:①查找有关反映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故事、传说、资料。②以“走进远古时代”为主题,全班将收集和整理的资料、故事进行表演、交流。③出示图片,刀更火种,人拉犁,车拉犁——让学生观察人们的耕作时怎样一步一步进步的,也可以以此为研讨主题,让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进行探究。④让学生结合本地情况,了解本地人们还有那些有关种植和养殖方面的经验总结。⑤学生以小组或自由结合组为单位,结合自己所调查和查找的资料,共同研讨应怎样向世界介绍中国的试四食文化,推荐哪些食品,讲解那些食品中的事故等。⑥查找中西方食文化进行比较;活动中,学生置身与具体的场景,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有的学生试着用石块敲打制作石器工具;用木棍试着模仿古人钻木取火;用一些旧牛皮纸,报纸等试着做远古人类穿的衣服等;有的当“小记者”与周边居民进行“焦点访谈”;有的当“摄影记者”,拍下了一张张照片,进行分析。

论文作者:黄宠平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6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  ;  ;  ;  ;  ;  ;  ;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论文_黄宠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