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意到方法:中国传统思维的当代转型任务_思维品质论文

从诗意到方法:中国传统思维的当代转型任务_思维品质论文

从诗性走向方法:中国传统思维的当代改造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传统论文,当代论文,思维论文,走向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思想传统所具有的以感悟为基调的诗性经验思维方式,空灵自由有余而逻辑力量不足,缺乏深入提问和精确解答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对思维方式进行具有普遍说服力量的认识效能分析,在认识的客观评价标准下判定不同思维方式的认识地位,从而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蒙蔽,造就一次方法启蒙。

一、文化智商:管理认识活动的价值指标体系

从发生和存在的主观形态上看,认识是人类为争取自由并以自由方式进行的创造性精神活动,表现为智慧。然而,这种内在自由可以使它超脱一切约束和普遍评价吗?

智慧的目的是征服存在,因而标志征服存在的各种认识属性就直接设立起衡量认识活动的价值指标。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显现为精神向存在的运动。作为一种运动,认识必然有其速度、力度和深度。所谓速度,就是认识在有限时间内获取存在规律的多少,由之反映精神的敏捷或迟钝;所谓力度,就是认识任务的难度和由此决定的认识活动所具有的紧张性、努力性,它描述认识活动的质地和品格;所谓深度,就是认识过程所处理的存在内容在存在或者说世界中占据的逻辑地位,认识按其本质或目的就必须不断追求深化存在认识。速度、力度和深度构成对认识的完备的认识心理学描述,反映智慧的品质。

刻画认识过程品质的速度、力度和深度,以及描写认识结果真理性的符合性、有效性和精确性,共同反映着智慧对存在的开发效率即认识效率,而认识效率标志着智慧的能力水平。个体的认识效率构成直观存在的心智能力即智商,而一个社会群体的集体思维或集体智慧的载体是文化——文化因支配集体思维而具有思维实体意义。因此,相似地,社会的认识效率反映为文化智商。

二、不同思维类型的逻辑生成及其先天优劣

作为认识过程价值指标的速度、力度和深度无差别即无修正地为一切认识目的下的认识所普遍接受。但作为认识结果价值指标的符合性、有效性和精确性却必然随具体目的而有别,不同的主观认识目的在逻辑上设置不同的认识终点,因而直接与认识结果的性质和状态相关。

在逻辑上,面对一个认识对象,认识的目的具有两个规定,即准备把认识作何使用和指向什么类型的内容。前者指通过认识要满足人的哪种需求,可以最一般地分为理论的与实践的——理论的目的满足人对存在的理解这一精神追求,实践的目的满足人对世界的支配需求。后者是指所要获得的知识的类型或者说事物的存在规律的种类,属于认识趣味选择范畴,可以最一般地分为外在的与内在的,即事物间的外在关联关系和事物的内在构成结构。

在每一种特殊认识目的下,都必须相应于其认识结果的价值指标体系来设计规范思维过程的普遍思维要求和形式,并由此形成特定的思维类型。每一特殊思维类型都应该最大限度地优化思维过程的价值指标,即促进认识进程,提高接近特殊认识目的的速度、力度和深度。不同的思维类型就它们各自的特定认识目的而言是等价的,即具有相同的相对价值。但是,在普遍的存在观点和人对存在的全面征服观点上,由于作为它们的根据的认识目的具有不同的存在占有性,比如内在理论认识相对外在实践认识就更具有对存在的把握能力,所以它们之间又具有不同价值,形成认识等级差别。总之,思维类型间具有某种进化关系。

三、刺激和约束认识的手段:思维方法

方法生成于特定的认识目的,被认识目的的各种逻辑品质所必然决定。

思维方法规定了认识展开的抽象格局,否定了违背或欠缺方法特征的思维动作,而特殊思维内容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潜能和相互选择性,特定思维形式并不能由任意内容的随便拼凑来实现。所以,思维方法必然生成某种思维紧张,即思维主体被夹在作为形式的特定方法与作为内容的给定材料间,被迫寻求和创造合形式的理论建构。因此,方法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在逻辑上,一种方法化思维必须以超越地发现各个内容间的某种合方法逻辑特征为前提,这就是灵感。不过,严肃的方法思维不能满足于抽象模糊的灵感,而是要在具体的认识展开中真实地实现,从而检验这一灵感。灵感是方法的探路杖,启示某种方法思维的可能性。

思维方法具有巨大的认识推动力量和认识批判功能。在积极意义上,思维方法设立起认识道路,体现为某种抽象的思想关系形式,比如思想材料的性质、合法根据的标准、根据之间的关联方式、根据对结论的证明力的判定标准等,而只有特定内容间可能具有这种关系才能被方法所穿越。因此,方法赋予思维以自主性和能动性,使思维主动地提出问题,实现自我挑战和自我超越。方法使思维主体获得一种自我检讨和自我否定的工具,帮助消除那些纯粹主观任意的论断。

四、改造我们的思维:从诗性走向方法

抛开本为“学问”之道的注疏考据遗风不论,就是国学传统中的原创思维也缺乏方法理性,缺乏深刻而持续的思想开发能力。这致使中国思想史巨制罕见,陈陈相因,因而有所谓“学问凸显,思想淡出”的现象出现。

以中国古代智慧为代表的国学传统,把经验观察或体悟作为创造性认识的方式,其典型特征为以例为典、论从史出、推崇感悟。因而,国学的“功夫”缺乏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根据。这种经验型认识缺乏差异分辨能力,混沌地面对现象整体,只关注“是什么”而不追问“为什么”,满足于对策而轻视“玄理”,是一种简单因果思维——在事物的外在缘由中归纳行为出路。而在经验思维中,思维从经验材料直接跨越到结论,自由洒脱,因而带有诗样的轻巧、空灵和直观,有人称之为诗性智慧。所以,诗性经验思维具有逻辑上的经验个别性,而其结论必然呈现出个别性和零散性,缺乏逻辑关系意识和体系冲动,满足于一个思维构成环节的简单认识。

现代生活实践的广泛性和现代理论认识的深入性,向我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问题,从而逼迫我们启用各种智慧去应对。在某一精神角落,也许还有诗性经验思维的领地,并正在召唤诗性智慧。但是,必然有很多问题逻辑地要求使用特定思维方法加以更精确、更深入的解决,而且使用这种思维方法的条件或许已经成熟。因此,为提高认识力量,我们必须努力超越诗性经验思维习惯,理性地接受思维的严格方法要求,通过特定方法走向认识对象,走进智慧王国。从思维进化的角度考虑,我们应当具有强烈的方法冲动,努力追求思维的方法化途径,积极造就思维由诗性向方法的转型,敏锐把握问题研究的方法化机遇,对某些过去不具备采用特定研究方法条件而现在已经绽露其可能性的问题,果断地转用新的高级认识方式。认识的进化必然带来认识的进步,思维方式进化本身就富有价值。在思维方式的进化中,不但能解决原本判定为不能解决的问题,而且能更好地解决过去似乎已经解决的问题;不但能推动提出新的问题,而且能整理、刷新旧的问题。因此,思维方式进化是确立批判态度,造就批判力量,从而使超越传统成为可能的重要因素。只有在思维方式的不断更新和进化中,我们的认识才能不断释放出超越和创新力量,获得可持续发展,从而永远真正承担起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任务。

标签:;  ;  

从诗意到方法:中国传统思维的当代转型任务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