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政策”的回顾与思考_十六字方针论文

“十六字政策”的回顾与思考_十六字方针论文

重温“十六字方针”引发的回忆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针论文,六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1983年初,袁宝华同志就学习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针,从那时起至今已整整20年了。这个方针含有丰富、深刻的内涵,从学习研究的态度、方法、含义以及目标等方面给我们指引了方向。20年来,它促进了我国现代管理科学的研究,推进了我国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发展。同时,在实践中也不断加深了我们对这个方针的理解,从而不断引导我们为“自成一家”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而努力。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正确而又很必要的指导方针。

提出这个方针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久,大门刚刚打开,人们纷纷出国考察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颇感眼花缭乱,引起很多议论,有怀疑的,有否定的,有主张照抄照搬的。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什么态度,宝华同志作为当时国家经委的领导人适时地提出了十六个字的要求。因此很多人就认为这是为了适应“洋为中用”的需要。其实,这个方针不仅仅是为指导管理工作的“洋为中用”,而且还包括管理工作要重视“古为今用”的问题。比如十六字中的“博采众长”,是指既要博采西方各国各派管理之长,还要博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众多流派的管理思想之长。有感于此,当今天重温十六字方针时,油然激起了我对一些往事的回忆,引发了我的思考。

(二)

记得就在发表十六字方针的第二年即1984年12月,当时的国家经委经济管理研究所在袁宝华同志倡导下,召开了一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座谈会”,参加者共20多人,大多是专家学者,只有一位厂长。会议结束时,宝华同志抱病同与会者见面,发表了言简意赅、充满热情、意义深远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现摘其要点列举如下,以加深我们对十六字方针的理解。

——“讲话”对座谈会提出发掘古代管理思想,坚持“古为今用”,为管理现代化服务这一主题给予高度评价,积极支持。认为“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新课题”,是对研究我国管理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是我国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研究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迈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宝华同志号召我们“要重视发掘我国古代文化遗产这个伟大的思想宝库,做到‘古为今用’,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管理科学服务”。

——“讲话”联系十六字方针指出:“管理的现代化,决不意味管理的‘外国化’,它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体现民族的特色,做到科学化与民族化相结合。因此,要实现管理现代化,还必须十分重视从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现在看来,在继续吸收、消化外国先进经验的同时,深入发掘和积极总结、研究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应该说是时候了”。这样做,“我们对经济管理研究工作的指导思想更系统、更全面、更科学了”。

——“讲话”对怎样正确对待我国古代文化遗产,怎样开展“古为今用”,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止和克服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对自己的祖宗一无所知”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另一种是“认为中国古代的东西统统都是好的,分不清精华和糟粕”,“抱残守缺”、“食古不化”的态度。因此“讲话”特别强调要总结自己经验,指出“在‘洋为中用’的问题上,我们始终主张‘以我为主’,强调在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科学。其实,总结自己的经验应该包括我们的今天和我们的昨天,也就是既要总结我们现代的管理经验,也要总结我们古代的管理经验”。“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洋为中用,一方面古为今用”。同时,还“要敢于创新”,“应该无愧于古人,而且要超越古人,同时也应敢于超越洋人”,“这样来建立有我们自己特色的管理科学”。

综上所述足以说明,宝华同志的这次讲话实际上是对十六字方针的一次精辟的诠释和论述,也是对为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所作的一次有创意的探索,并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指导意义的基本思路。

就在这次讲话的启示下,参加当年那次座谈会的与会者们在取得共识的《会议纪要》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今后的任务应当是,既认真总结建国以来的实践经验,又重视总结我国古代的历史经验;一方面学习外国先进经验,做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另一方面汲取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做到‘古为今用’、‘源流结合’,为此两翼齐飞,在博采众长、融合提炼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科学。”在20年的实践中,宝华同志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和这次讲话,连同上述《纪要》中的这段话一直在激励和鼓舞着我们,成为我们不断学习、研究现代管理科学的精神力量。

(三)

在这基础上,通过酝酿,在中国企联领导下,成立了“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和应用从此有组织地开展起来,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热烈拥护和支持。10多年来,这方面的爱好者遍及全国各地,形成和壮大了骨干队伍;撰写、出版了一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内容丰富又结合时代实际的专著和论文;不少企业领导人积极参与“古为今用”的活动。开始由“校门走进了厂门”,并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取得了成效;在国际交流中,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引起不少国外学者的瞩目和重视,扩大了国际影响。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主要是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障碍: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同程度地受民族虚无主义的影响,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视为沉重的“包袱”,甚至认为“全是封建糟粕”,盲目反对、全盘否定;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由于缺乏历史知识、或缺乏企业管理知识、或对汉语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往往就认为管理思想“古为今用”高深莫测,无从下手,而且远离现实,用不上,等等。实践促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宝华同志所谈的“发掘、研究我国古代管理思想,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既感到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管理科学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又深感从事这项工作的繁重性和艰巨性。特别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述种种思想认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因此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教育、提高的过程,更需要加强年青一代的培养。看来,当务之急的首要问题还是要提高人们对“古为今用”的认识,加强宣传教育。

一、要让人们看到,在五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管理经验极为丰富,是中国人民得天独厚的一大资源和思想宝库。它蕴藏在诸子百家、经史子集、古典小说、名家散文、朝廷奏折、法规制度、建国方略等各方面,浩如烟海,其中有博大精深的哲理,经过发掘整理,去芜取菁,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建设我国现代管理科学提供广多有益的思路和借鉴。

二、要正确认识管理与文化的关系,不要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对立起来。应该承认,管理是一种文化,管理思想无疑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所固有的一些特点,如民族性、继承性、时代性等必然会在管理思想上反映出来。这种管理与文化息息相关的联系决定了不同的管理思想、管理科学往往继承不同的文化传统、体现不同的民族特色、折射不同的时代精神。开展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正是顺应这种客观规律的要求,是科学态度的表现。

三、要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些。按照十六字方针建立突出我们民族特色的管理科学,是中国经济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客观要求,也是我们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应尽的神圣使命和历史责任。必须兢兢业业、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开拓创新。要力戒浮躁作风,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排除种种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同时,也要从改进教育做起,及早在高等教育中开设有关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管理现代化服务的专业课程,抓紧培养年青的新生力量,使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

标签:;  ;  ;  ;  

“十六字政策”的回顾与思考_十六字方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