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先锋 2001

禁毒先锋 2001

一、缉“毒”先锋逐鹿2001(论文文献综述)

许苗苗[1](2022)在《“网络英雄传”:网络文学的新面向》文中认为"网络英雄传"是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写作潮流中值得关注的对象。系列小说描写两位男主人公学习、创业,以及事业有成后遭遇的资本对决和人性考验。作品独立成篇又相互呼应,打破小说、报告文学等文体边界,融合青春校园和商战财经等多种题材,通过令人信服的细节,将作者自身经历和创业模式编织进故事,赋予虚构作品强烈的与生活联动的现实感。作品主人公虽无法像幻想英雄那样处处开挂,却获得时代红利和环境助力,引发读者对当代英雄多面性和多样性的思考。"网络英雄传"不仅紧贴现实校园和职场,还延伸到商战、黑客等更具戏剧性的层面,这种从自叙传到讲故事的做法打通现实与虚构的界限,在强调快感的网络小说与讲究逻辑的现实题材写作之间,作出了值得肯定的探索。

陈昊[2](2021)在《吴思远与华语电影的发展》文中指出

龙沛[3](2021)在《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文中指出公元前66年至公元628年间,以地中海盆地为核心的罗马—拜占庭帝国与以伊朗高原及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为核心的帕提亚—萨珊帝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周期性相互攻伐,即所谓的“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从广义上延伸,可以指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期间罗马人(晚期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和早期拜占庭帝国)与波斯人(帕提亚帝国和萨珊帝国)为争夺西亚地区进行的长达七个世纪的政治、军事、宗教和文化较量。双方交往的方式以战争为主,但战争背后牵涉东西方两大文明之间在各个领域和层次的全方位对抗。从欧亚草原游牧民族到高加索和阿拉伯沙漠诸王国、部落乃至非洲诸王国,两大帝国内外众多国家和族群在不同程度上参与罗马波斯战争,罗马波斯战争的行为体数量和交往复杂性远远超出罗马和波斯两大帝国本身。罗马波斯战争贯穿双方国家地缘安全战略、宗教意识形态、经济贸易利益、文化同化与抗拒的全方位博弈。罗马波斯战争成为古代持续时间最长、波及地域最广、涉及国家和族群最多的战争,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古代地中海—西亚文明圈的交往发展趋势来看,罗马波斯战争是古典时代后期罗马人和波斯人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双向对冲扩张的结果。罗马波斯双方均渴望完全继承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遗产,尤其是塞琉古王朝在西亚的政治遗产,因而双方冲突不可避免。塞琉古王朝作为希腊化世界疆域最辽阔的国家,其鼎盛时期将整个西亚地区和中亚一部分囊括其中,塞琉古帝国的疆域构成了亚历山大大帝希腊化遗产中最大的一部分,也继承了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部分亚洲疆土。因此,罗马人和帕提亚人都把征服塞琉古王朝的西亚属地作为复兴亚历山大帝国和波斯帝国的必要手段。塞琉古王朝在两河流域和叙利亚地区大力经营,客观上为后来罗马人和帕提亚人在西亚地区的统治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帕提亚帝国在塞琉古王朝东都塞琉西亚对岸营建新都泰西封,并与萨珊帝国接续统治六百余年。罗马—拜占庭帝国则将塞琉古王朝故都——叙利亚的安条克作为其在东方的统治中心。因此,罗马波斯战争首先是双方争夺并维护塞琉古王朝西亚遗产的战争,塞琉古王朝也正是在罗马和帕提亚的东西夹击下走向衰亡。罗马和帕提亚在西亚和东地中海的扩张于公元前2世纪初开始,历时百余年,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双方在西亚正式接触。通过对东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双向扩张,罗马共和国和帕提亚帝国最终将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希腊化世界基本瓜分完毕。最终罗马共和国控制小亚细亚、黎凡特和埃及,而帕提亚帝国控制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地区,近东地区形成罗马—帕提亚两极格局。此时双方若要继续原先的扩张方向,就必然与对方爆发冲突,这便是持续六百余年罗马波斯战争的开始。罗马波斯战争总体根源为双方对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霸权的争夺,但双方各自在不同时期的战略态势、文化秉性、意识形态和国家实力决定了双方在战争中战略目标、战术手段及交往方式的不同,但总体上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罗马波斯战争既具有长时段、高烈度和长周期的特点,又具有间歇性、突发性和妥协性特征。双方长达7个世纪的较量对两大帝国内外各民族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欧亚草原和沙漠游牧部落通过深度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加快了其文明化进程,并最终改写西亚和地中海地区文明秩序。但两国交界处的高加索和西亚诸小国由于处于两大帝国夹缝中均未逃脱被肢解和灭亡的命运。罗马波斯战争对两大帝国本身既是双方国运的生死较量,又是统治者个人野心和帝国理想的主观驱动。在罗马波斯战争期间,两国由于综合国力大体势均力敌且理想战略纵深重合,罗马与波斯任何一方建立绝对安全疆界的努力均从根本上损害对方的安全,导致双方在西亚长期形成二元对抗僵局和两极安全困境。罗马波斯战争作为古代世界扩日持久、勾连东西的文明大战,对现代西方和东方文明对彼此的历史认知产生了许多潜在的深刻影响。在文明理想和统治者意志层面上,罗马人恢复亚历山大大帝事业的理想和波斯人恢复居鲁士大帝事业的宏愿在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形成战略对冲,双方均不具备凌驾于对方的绝对政治和军事优势,仅在不同时期先后占据相对优势。双方综合国力对比在7个世纪内经历了此消彼长的复杂变化,但总体在西亚和东地中海保持战略均势,双方对对方领土的征服成果均不能持久。罗马波斯战争后期,随着两大帝国交界处的缓冲国和附庸国相继被瓜分和吞并(亚美尼亚、加萨尼和莱赫米王国等),两国战争烈度在7世纪初达到最高峰,且均一度将对方逼至绝境。与此同时,阿拉伯沙漠各部落由于长期参与罗马波斯战争,其政治组织、军事技术和文明程度迅速提高,终于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催化下诞生了中东地区最后一个一神教——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统一国家——麦地那乌玛政权。罗马人和波斯人在7世纪初的生死大战之后国家实力消耗殆尽,而西亚和东地中海地区因长期处于战争前线经济凋敝、民怨沸腾,两国在阿拉伯沙漠边缘构建的附庸国体系也于此时彻底瓦解,遂使得阿拉伯人大征服的门户洞开。罗马波斯战争是希腊罗马文明和波斯文明在古代的终极对决,见证了古代世界帝国的发展极限。罗马波斯战争和欧洲民族大迁徙、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兴起等重大历史事件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古典时代的结束和中世纪的到来。

贾峰[4](2021)在《明郑文人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贾凯露[5](2021)在《杨家将传说与乡村宗族建构 ——基于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家将传说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名将世家传说,经过历代民众的口传心授,故事情节及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完善,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品格和爱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学界关于杨家将传说的研究颇为丰硕,主要集中于历史考据和文学阐释,较少关注传说的活态传承,以及在生活语境、实践层面探讨传说与民众、村落关系的研究。事实上,杨家将传说广泛流传于北方乡村社会,影响着民众日常生活。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枣林镇的鹿蹄涧村是以杨氏居民为主的北方宗族村,村内有祭祀北宋名将杨业的杨忠武祠,村民中百分之八十都姓杨,并称自己是杨家将后人。杨家将传说作为一种英雄家族传说流传于鹿蹄涧村,影响杨氏宗族的建构,成为凝聚宗族力量、强化宗族认同的重要纽带。本文探讨具有宗族性指向的杨家将传说如何影响杨氏宗族村的问题,将搜集到的田野资料放置于杨氏宗族的定居历史记忆、先祖世系追认、宗族精神传承等层面予以分析,论证承载地方民众历史记忆的传说在宗族建构中所起的作用。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意义与目的,与传说和杨家将相关的学术史回顾,本文田野选点的介绍,以及研究方法和依托资料四个方面。第一章,鹿蹄涧村杨家将传说的生成语境,主要是对传说生成的历史语境和流传的地方语境的分析。第一节从宋代的边患与战争,杨家将故事在不同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两方面进行论述,剖析鹿村杨家将传说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第二节探讨传说流传的地方语境,指出代州在历史上的重要地理位置为传说的流布奠定了空间基础,延续至今的宗族文化是杨家将传说动态传承的地方语境。第二章,鹿蹄石传说:宗族村由来的历史记忆。本章以宗族传承物鹿蹄石及其相关传说为研究对象,分析传说在宗族定居和村落由来记忆书写中的作用。鹿蹄石传说是杨氏宗族刻意建构的阐释本宗族定居历史的文化真实,具有浓厚的宗族特色。本章从传说的口承文本、族谱记忆、衍生叙事着手,指出鹿蹄石传说在宗族村落书写历史记忆时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章,口述族谱:基于传说建构的宗族世系。这一章着力于分析鹿蹄涧村基于传说建构起的宗族世系。族谱与传说是呈现在不同载体上的宗族记忆,是族众基于历史对家族文化和祖先记忆的整理、编写与传承。与正史记载的人物关系不同,鹿蹄涧村的杨氏族人信奉自己建构起的族谱世系。本章从“我们是杨六郎的后”“杨宗保确有其人”“没有杨门女将哪来的俺们”三方面分析,指出传说内容虽不一定真实,但能真实反映民众思想,是族人共同笃信的历史记忆,得出传说影响宗族世系建构的结论。第四章,英雄世家:传说精神强化宗族认同。本章分析杨家将传说中的英雄群像,指出传说塑造的先祖形象已成为一种英雄指代性形象,传说传递的忠勇精神强化了鹿蹄涧村杨氏的宗族认同。正因传说给予族众的英雄世家的宗族认同感,鹿蹄涧村的宗族活动才会延续至今。结论部分在总结前几章内容与观点的基础上,讨论了传说与宗族之间良性互动的问题。文章把研究对象杨家将传说置于当代宗族村落的生活空间中,以多次田野调查搜集到的一手活态资料为基础,探讨杨家将传说在当代与宗族文化互动的关系。作为宗族共享的文化知识,鹿蹄涧村杨家将传说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已然成为一种宗族精神符号。一方面,传说在宗族成员追溯起源历史、构建族谱世系、强化宗族认同等各方面均起到重要的建构作用;另一方面,稳定的家族群体也给予传说持续讲演的动力,使得传说传承更加稳定。

莫芳琳[6](2021)在《魏晋战争诗研究》文中指出魏晋是“人的觉醒”和“文学自觉”的时期,诗歌是魏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体裁之一。战争诗歌作为魏晋时期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这一时期“人的觉醒”与“文学自觉”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这一特定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本文将魏晋时期的战争诗歌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运用文本细读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探索这一时期战争诗中的特质。全文主要分为绪论与正文两大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交代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明确魏晋战争诗的经典性地位与研究意义;此外还解决了两个主要问题:本文所研究的战争诗的涵义与范围界定、前人相关的研究综述。正文部分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魏晋战争诗创作的背景及其概况。第一节探讨战争频繁、社会动荡的客观背景;第二节在探讨儒家衰微、佛道兴起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对战争诗发展的促进;第三节是对“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的补充阐释,探讨的是统治阶级的重视与倡导对战争诗创作的促进作用;第四节是关于魏晋诗人创作战争诗的概况。第二章主要论述魏晋时期战争诗中的思想情怀。第一节主要探讨其中的英雄及英雄崇拜下的建功情怀;第二节探讨的是文人为社会安定而建功的情怀;第三节探讨的是战争诗中关注生命的悲悯情怀,主要体现在对百姓、征人及思妇的悲悯三个方面;第四节探讨的是战争诗中吟咏战争的颂战情怀。注意比较同类思想情怀中的不同作品的异同及相关原因。第三章主要探讨魏晋战争诗中的艺术特色,语言特色、悲哀式抒情主调和丰富的历史想象共同构建了魏晋战争诗的突出艺术特色。语言特色总体上与魏晋时期由质趋文的文学发展趋势相同。抒情上的悲哀主调是整个时期频繁的战争造成社会离乱导致的。丰富的历史想象与和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毕月萍[7](2021)在《献礼片中英雄形象的演变与重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献礼片作为中国独特的电影文化现象,自出现便与国家发展和时代脉搏紧密相连,它们传递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旋律,是执政党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英雄”则作为献礼片中核心的人物,既担任电影叙事的功能,又作为国家意识的载体,承载着行为标杆的引领作用,自带强大的感染力与号召力。英雄的出现是时代精神的强烈呼唤,英雄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不同历史时期,英雄形象的塑造及性格特点、美学意义等方面不尽相同,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和鲜明的时代印记。本文将从献礼片出发,以英雄形象为切入点,借鉴现实主义、叙事学等相关理论分析英雄形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立论,围绕“英雄形象”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研究。首先,从三个历史时期梳理英雄形象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轨迹,分析其在各个时期所表现的主要特点与总体特征,并通过电影文本分析英雄形象的塑造技巧,深层次剖析英雄形象在献礼电影中的建构轨迹。其次从国家意识形态、文化语境、受众审美需求三方面探究英雄形象演变的动因。向前追寻不同历史时期献礼片英雄形象的演变和向后探讨在商业化的热潮中的献礼片英雄形象的重塑策略,分析其后深沉复杂的爱国主义情怀有效表达的特殊意义,从而满足观众自我民族身份认同的情感需求,达到主流意识形态观念与时俱进的目的,思索献礼片未来发展新路径。

黄小菊[8](2021)在《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说在中国古代历来被视为“小道”,由小说走向经典经历了艰难的过程。明中后期随着思想文化的重大变革,反程朱理学的泰州学派、王阳明心学以及李贽童心说在文化领域掀起一股改革的风潮,小说和戏曲在此风潮的影响下得到蓬勃的发展。文人对小说戏曲开始改观,不再视为“史之余”而是作为独立的文类。《三国志演义》借《三国志》之名进入文人的视野,罗贯中的文人化改编使其天然的具有精英阶层的烙印,而文人以通俗历史看待《三国志演义》,将其视为普及历史教化民众的通俗读物,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等“演义”系统诸本增加其历史性,而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朱鼎臣刊本在射利的目的下降低阅读的难度,降低发行的成本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局限于精英文人而是对文化水平低下的普通识字民众也敞开了阅读大门,极大了推动了《三国志演义》的传播。直到李贽打破文人对小说的成见,叶昼模仿李贽批评《水浒传》评点《三国志演义》,真正的跳出历史,将其当作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评点,刊刻者也改变传统按卷编排的形式,将二百四十段的《三国志演义》合并为一百二十回,虽然此时的回目还不对偶,不甚精美,两段也只是简单的合并,并没有完全融合,但是按回编目的形制标志着对《三国志演义》文体定位的改变,对《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地位的确立有重要的作用。其后毛宗岗父子学习金圣叹评改《水浒传》对《三国志演义》进行了大范围的删改,使得《三国志演义》的语言风格得到统一、人物形象更加典型和思想主旨得到升华,成为了真正的经典文本,取代了之前流传的所有刊本,成为主流文本。本文主要探讨《三国志演义》版本演义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版本体系所呈现了不同发展趋势,及其原因和特色。认为《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化经历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和学术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对《三国志演义》经典化文本的确立共同起着推动作用。以书坊主为主要发行者和整理者的《三国志演义》天然的具有商品属性和文学属性,不同的书坊因为面向读者不同侧重也不同,江南刊本在兼顾商品属性时注重其文学性与历史性,因此呈现出文人化、历史化的发展趋势,使得《三国志演义》成为通俗历史读物,提高了它在文人心中的地位。建阳刊本以低廉的价格与江南刊本形成竞争优势,又通过增加图像的形式降低阅读门槛,插入大众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英雄故事吸引普通民众的兴趣,对《三国志演义》的广泛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使得《三国志演义》不再仅限于精英阶层阅读,而是取代《三国志平话》等民间戏曲成为普通大众了解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的主要渠道。随着明末清初小说评点的兴起,文人对《三国志演义》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入,由早期视为通俗历史读本到注意演义与历史的区别,不再将《三国志演义》当作“史之余”和教化民众的工具,而是开始重视历史演义本身的文学价值。对历史演义文体全新认识是《三国志演义》摆脱历史的束缚,回归小说评论语境的关键,为《三国志演义》经典化作了理论准备。毛评本《三国志演义》总结了文人化、历史化、通俗化、学术化的经验,形成了雅俗共赏的文体风格,同时对“拥刘反曹”主题思想和强化,使得《三国志演义》与传统儒家观念和统治阶层的利益相符合,被上下阶层共同接受。《三国志演义》版本在经济和思想文化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最终形成了经典文本毛评本,经典文本的确立为进一步扩大《三国志演义》的影响奠定了条件,是《三国志演义》经典地位确立的基础。

金钰[9](2021)在《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 ——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择取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城市——苏州与南京,以苏州通俗作家群体、苏州南社文人群体、南京高校师生群体、南京政学两界的文人群体为核心,从对应的“雅与俗”、“革命与诗意”、“新与旧”、“政与学”这四类颇具悖反性的文学取向入手,围绕文学创作、文学思潮、文学论争、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等多维度话题,集中关注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史建构间的关系。并试图通过对自然地理要素、历史基因、文化选择等共性因子的提炼,进一步回答作为“城市”的区域文学史建构的可能,继而挖掘城市区域文学之于中国现代文学整体发展的特殊意义,为城市区域文学史建构提供一种学理性思考。绪论部分着重阐述了选题涉及的核心概念、论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价值。第一章从文化形态的历史渊源入手,对苏州、南京的历史文化生成进行概览式梳理。通过归纳绘画、建筑、文学等文艺形式中的苏州,展现一个具体可感的繁华商业都会形象,确证苏州市民文化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结合政治、商业、教育等多维视野,廓清文化旧都南京的荣辱变迁,进而揭示复合型城市文化的历史缘由。而对两座城市文化形态“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的探析,既有着对现阶段和未来发展的指认和预设,也为深入挖掘两座城市的文学品格奠定基础。因此,本章致力于把握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间的有机关联,试图在“恒常”的文化基因中,通过“叛离”的文学实践找寻种种“变化”,由此引出“文学社群/文人群体”这一切入视角。第二章重点讨论苏州通俗作家群体与南社文人群体,勾勒民国时期文学苏州的大致轮廓。对于前者来说,“传统旧派精英”与“都市生活先锋”这两种身份的转换为挖掘新都市职业空间开辟了更多可能,预示着特殊时代语境下“雅”与“俗”的位移与嬗变。而同为“非都市精英”的南社群体也努力在“政治”与“文学”间找到实现存在价值之途径,于“革命”与“诗意”的纠缠中达到政治赋权与传统抒情的平衡。在此基础上,本章试图提炼文学苏州的几个关键词,把握文学苏州“戏谑”与“庄严”交织的历史真相,进而探究城市区域文学风貌与自然地理、历史传统等文化形态间的稳定关联。第三章以南京高校师生和政学两界间的文人群体为核心,铺陈民国时期文学南京的宏观面貌。南京高校不仅存在着国学研究会、潜社、如社等传统文人团体,也有着学衡派、国风社等亦新亦旧的文学社群,新旧文学力量间的冲突、对峙、渗透、转化成为该时期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象。同时,受特殊的行政地位和战时环境影响,民族主义文艺运动于南京大力展开,并涌现出“报国文学”创作、旧体诗词创作、“新进作家”的反抗创作等种种特殊的文学作品。此外,外籍作家的南京书写与本籍作家的现实主义创作亦十分瞩目,促进了民国时期南京区域文学的全面建构。在梳理的过程中,不难窥见历史文化传统、作家群体的文化选择与南京城市区域文学间的深刻联系。第四章在文学史史实的基础上,对“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何以可能”这一命题进行总结。这一章是本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旨在深入探究区域的文化基因(自然地理要素、历史基因、文化选择)是如何作用于城市区域文学的价值标准、审美取向、艺术风貌等特征的。由此归纳出建构城市区域文学史的研究理路,为其他城市的区域文学史建构提供一种相对可行、可操作的借鉴模式。结语部分既点明了民国时期文学苏州、文学南京的个性品格与独特地位,也试图从文学价值、社会价值等不同层面,探讨建构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多重意义。附录部分为苏州与南京的文学大事记年表。本选题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严格意义上的时间范畴为1912年—1949年。但由于一些重要文学活动的发生早于民国元年(如南社结社前的队伍酝酿),故将年表的起始时间进行了前移。并且,该年表主要以苏州、南京的文学社群为主,兼论文学期刊、文学论争与文学思潮,而作家个人的文学创作不在整理范围内。

王健健[10](2021)在《曹摅、何劭诗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何劭(236~301),字敬祖,陈郡阳夏人,西晋大臣,出身陈郡何氏,太傅何曾次子,官至司徒。永宁元年去世,追赠司徒,諡号为康。曹摅(255~308),字颜远,谯国谯县人,西晋文臣,出身谯郡曹氏,曹魏大司马曹休曾孙,卫将军曹肇之孙,西晋官员、文学家,官至襄城太守、征南司马。永嘉二年逝世。本文由上编(文学综论)、下编(曹摅、何劭年谱)与附录(曹摅、何劭诗文集注)组成。上编分为绪论与正文两个部分。绪论是对选题说明、研究综述、研究方法的介绍。正文则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曹摅、何劭的家世渊源进行考证,对二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勾勒;二是分析曹摅、何劭的诗歌美学以及锺嵘并称二人且认为“朗陵为最”的原因;三是对二者诗歌中都出现“河洛”的现象进行讨论。在家世与时代背景方面,曹摅出身谯郡曹氏,其时处於家族的没落期;何劭出身陈郡何氏,其时处於家族的兴盛期。而“贵族门阀”的盛行、占田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儒、玄交融的思想文化熏陶也使得出身不同二者同样具有分裂复杂的人格。在诗歌创作方面,二者在“清靡”之下各有特色且形成差序。曹摅的四言诗在“清靡”之中存有真情,五言诗则清靡与“英篇”并存。何劭的四言诗在“肃穆庄严”的内容之中体现出自己个人的情感,五言诗则更有玄言意味。二者在风格同清之中亦存在差序,据锺嵘尚“直寻”与“滋味”的品评要求,则何劭的清隽之风与骨力更符合其审美追求。而曹摅、何劭乃至西晋一朝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河洛”入诗现象,可以溯源至先秦时期,二者诗中的“河洛”主要体现的都是赠别祖饯之情和游仙骋怀之绪,而洛水之所以会引发这类情感,是因为其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和文化传统。下编为曹摅、何劭年谱。主要采用编年体编纂谱主的生平事迹并加以考证论述。附录为曹摅、何劭诗文集注。

二、缉“毒”先锋逐鹿2001(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缉“毒”先锋逐鹿2001(论文提纲范文)

(3)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史料
    三、研究现状
    四、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从亚历山大到庞培:罗马波斯战争的原因和背景
    第一节 塞琉古秩序在西亚的解体与帕提亚帝国的西扩
    第二节 从爱琴海到黎凡特:罗马共和国的东扩进程
    第三节 米特里达梯战争与罗马—帕提亚近东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章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亚美尼亚问题的肇始与罗马—帕提亚的初步交锋
    第二节 初次罗马—帕提亚战争:克拉苏东征始末
    第三节 卡莱战役后续及帕克如斯西征
    第四节 安东尼的帕提亚远征及其影响
    第五节 晚期罗马共和国与帕提亚帝国战争的特点
第三章 早期罗马帝国与帕提亚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奥古斯都至克劳迪时期罗马—帕提亚关系回顾
    第二节 尼禄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亚美尼亚安息王朝的建立
    第三节 图拉真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其历史影响
    第四节 哈德良和安东尼·庇护时期的罗马—帕提亚关系演变
    第五节 马可·奥勒留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及安东尼瘟疫
    第六节 塞维鲁时期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与罗马波斯边界的东移
    第七节 卡拉卡拉东征与尼西比斯会战
第四章 晚期罗马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阿达希尔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内外政策与国际局势
    第二节 沙普尔一世与罗马帝国的三次战争考察
    第三节 奥勒良至卡鲁斯时期罗马波斯内政及相互关系的变化
    第四节 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化与4 世纪罗马波斯关系的转型
    第五节 沙普尔二世与罗马帝国的战争
    第六节 亚美尼亚的瓜分与4 世纪末罗马波斯和平的确立
第五章 早期拜占庭帝国与萨珊帝国的战争
    第一节 罗马—波斯的“5 世纪和平”解析
    第二节 “阿纳斯塔修斯战争”始末
    第三节 查士丁尼与库斯洛一世时期的罗马波斯战争
    第四节 “高加索战争”的爆发与公元 591 年和平协定的签署
    第五节 古代世界的最后大战:公元602-628 年的罗马波斯战争
第六章 地缘政治、国际体系与文明交往:罗马波斯战争的理论解读
    第一节 “罗马波斯战争”中的地理结构、疆土安全与国家战略
    第二节 国际体系:罗马波斯战争中核心、中间、外围行为体的互动
    第三节 从希腊化到伊斯兰:文明交往视角下的罗马波斯战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杨家将传说与乡村宗族建构 ——基于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与目的
    二、学术史回顾
    三、田野点介绍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依托
1 鹿村杨家将传说的生成语境
    1.1 传说生成的历史语境
        1.1.1 宋代的边患与战争
        1.1.2 杨家将传说的历代演变
    1.2 传说流传的地方语境
        1.2.1 代县——杨家将戍守的边关要地
        1.2.2 鹿蹄涧村——杨姓宗族村
2 鹿蹄石传说:宗族村由来的历史记忆
    2.1 神鹿指引:宗族定居与村名由来
        2.1.1 鹿蹄石传说的口承叙事
        2.1.2 村名传说中的文化意蕴
    2.2 族谱叙事:村落历史的正统化书写
        2.2.1 族谱记载的鹿蹄石传说
        2.2.2 “不受重视”的开基祖杨友、杨山
    2.3 衍生叙事:宗族传承物的显灵传说
        2.3.1 神鹿重现传说
        2.3.2 鹿蹄石治病传说
    小结
3 口述族谱:基于传说建构的宗族世系
    3.1 与历史相左的族谱世系
        3.1.1 《杨氏族谱》七次修订
        3.1.2 谱载杨家将先祖世系
    3.2 “我们是杨六郎的后”
        3.2.1 传说附会史实:英雄六郎
        3.2.2 六郎记忆衍生的村名传说
    3.3 “杨宗保确有其人”
        3.3.1 族谱记载的宗辈先祖
        3.3.2 推理存在的杨宗保
    3.4 “没有杨门女将哪来的俺们”
        3.4.1 令人存疑的女将先祖身份
        3.4.2 依女将传说塑祖先新像
    小结
4 英雄世家:传说精神强化宗族认同
    4.1 祖先英雄形象与爱国精神的延续
        4.1.1 杨老令公与祭祖活动
        4.1.2 六郎智勇击退辽兵
        4.1.3 五郎铁棍忠勇卫国
        4.1.4 七郎忠魂护佑族众
    4.2 女将英雄与宗族性别符号化认同
        4.2.1 守护家族的佘太君改姓传说
        4.2.2 杨门女将传说强化英雄认同
    4.3 英雄家族与满门忠烈的精神认同
        4.3.1 銮驾传说:提升家族地位
        4.3.2 禁忌传说:强化家族历史
    小结
结论 传说与宗族的良性互动
附录:传说文本节选
    附录1:《杨宗保确有其人》
    附录2:《木阁村的传说》
    附录3:《八姐九妹逞英豪》
    附录4:《杨门女将逞英雄》
    附录5:《八姐九妹为啥一直没出嫁》
    附录6:《杨门女将杜金娥》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魏晋战争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其意义
    第二节 战争、战争诗的涵义及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一、战争的涵义
        二、战争诗涵义
        三、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第三节 前人研究现状
第一章 魏晋战争诗创作的背景及其概况
    第一节 战争频发、时局动荡
    第二节 儒学衰微、佛道兴起
    第三节 统治阶级的重视与倡导
    第四节 魏晋战争诗的概况
第二章 魏晋战争诗的思想情怀
    第一节 平定天下的英雄及英雄情怀
        一、英雄成就霸业的自我书写
        二、英雄崇拜下自况英雄的建功情怀
    第二节 文人为社会安定而建功的情怀
        一、王粲及其《从军诗》
        二、左思及其《咏史诗》
    第三节 关注生命的悲悯情怀
        一、对百姓的悲悯之情
        二、对征人的悲悯之情
        三、对思妇的悲悯之情
    第四节 吟咏战争的颂战情怀
        一、缪袭《魏鼓吹曲辞》
        二、韦昭《吴鼓吹曲辞》
        三、傅玄《晋鼓吹曲辞》
        四、张华《晋凯歌二首》
第三章 魏晋战争诗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语言由简朴自然到工丽绮靡
    第二节 悲哀式抒情主调
    第三节 丰富的历史想象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献礼片中英雄形象的演变与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 关于献礼片的研究现状
        二 关于英雄形象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关键概念阐释
        一 献礼片概念
        二 英雄形象概念
第一章 建国初期及“文革”时期:献礼片英雄形象的初现
    第一节 建国初期献礼片创作的时代语境
    第二节 献礼片英雄形象的确立
        一 成长中的革命英雄
        二 革命历史中的女性英雄
        三 战争中的“小英雄”
        四 时代文本:《青春之歌》——政治语境下的个人观照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献礼片的停滞
        一 概念化的英雄形象
        二 政治符号化的英雄形象
第二章 改革开放之后:英雄形象的多样化与人性诉求
    第一节 复苏与探索中献礼片的时代语境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后英雄形象的演变
        一 政治领袖形象的“去神化”
        二 女性英雄的性别回归
        三 革命英雄的真实化
        四 平民英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时代楷模
    第三节 时代文本:《开国大典》——现实主义的“典型化”领袖形象
第三章 新世纪以后:献礼片英雄形象的坚守与突围
    第一节 新世纪以后献礼片创作的时代语境
    第二节 新世纪以后献礼片英雄形象的重塑
        一 政治领袖:伟人情怀与凡人情感的交织
        二 女性英雄的异军突起
        三 世俗化的革命英雄
        四 国际冲突中的军人形象
        五 平民英雄的光芒乍现
    第三节 时代文本:《建国大业》——历史伟业的现代表达
    第四节 时代文本:《战狼2》——冷锋:“中国式超级英雄”
第四章 献礼片英雄形象演变与重塑的动因探究
    第一节 国家意识形态的推动
    第二节 推进电影发展的文化语境
    第三节 受众审美诉求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三国志演义》的经典化
    二 《三国志演义》版本演变
第一章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演义》的文人化
    第一节 “证文辞、通好尚”:嘉靖壬午本的文人化
    第二节 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第三节 “羽翼信史”:《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人化的特点及影响
    小结
第二章 周曰校刊本《三国志演义》的历史化
    第一节 版本形制上的历史化
    第二节 “按鉴音释”:正文内容的历史化
    小结
第三章 志传本:《三国志演义》的通俗化
    第一节 “志传”诸本形制特征及通俗化表现
    第二节 “志传”诸本正文内容的通俗化表现
    小结
第四章 李卓吾评本:《三国志演义》的学术化
    第一节 李卓吾评本前的《三国志演义》批评
    第二节 李卓吾评本及其对《三国志演义》的批评
    第三节 “人各一是非”:《三国志演义》学术化特色及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毛评本:《三国志演义》经典文本的确立
    第一节 “雅俗共赏”:毛评本对《三国志演义》文体风格的修订
    第二节 情节的修订
    第三节 毛评本的评点思想及意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9)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 ——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与相关概念释义
    二 研究现状述评及反思
    三 主要内容与选题意义
第一章 城市区域文化形态的历史生成
    第一节 苏州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与丰富面相
    第二节 南京城市文化的时代嬗变与多维阐释
    第三节 城市区域文化与城市文学的有机关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苏州:文学想象与乡邦文人的都市探索
    第一节 雅、俗的位移:通俗作家群体的双重角色转换
    第二节 革命、诗意的纠缠:南社文人群体的自我赋权之路
    第三节 戏谑与庄严的交织:文学苏州的若干关键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政治角力与校园精英的“守成”选择
    第一节 新、旧的互渗:高校师生的多样聚合
    第二节 政、学的冲突:两难境地中的文学创作
    第三节 言与不言的吊诡:文学南京的两条路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何以可能
    第一节 自然要素与文学地理景观
    第二节 历史基因与现代城市隐喻
    第三节 文化选择与区域文学的互文关系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大事年表(1898—1949)
参考文献
后记

(10)曹摅、何劭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编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曹摅、何劭的家世渊源与时代背景
        第一节 家世渊源与时代沉浮
        一 谯郡曹氏家族变迁
        二 陈郡阳夏何氏家族起源与世系
        第二节 曹摅、何劭生活的时代背景
        一 贵族门阀制下的曹摅、何劭
        二 经济繁荣对诗歌的影响
        三 儒、玄交融的复杂文化
    第二章 曹摅、何劭诗歌的美学风格
        第一节 曹摅诗歌的美学风格
        一 四言:“清靡”之中有真情
        (一)词采精美,措辞典雅
        (二)声韵流靡
        (三)情景之语中有真情
        二 五言:“清靡”之外有“英篇”
        (一)五言之“清靡”
        (二)五言之“英”篇
        三 曹摅诗歌美学形成原因
        (一)对文学传统的继承
        (二)对魏晋以来其他诗人的模仿和继承
        第二节 何劭诗歌的美学风格
        一 四言:“穆”中有“个人情怀”
        (一)内容上:“穆”
        (二)情感上:“个人化”
        二 五言:“清”“新”
        (一)颇有“玄”意
        (二)自然爽朗
        三 何劭诗歌美学的承变
        (一)与刘祯同“清”
        (二)与“王粲清靡相近”中有不同
        第三节“合”而不同,朗陵为最
        一 “合”之原因:风格同“清”
        (一)声韵清亮
        (二)“清”中并有“英”篇
        二 不同:对“朗陵为最”的“差序”讨论
        (一)尚“直寻”而何劭更为清隽
        (二)尚“滋味”而何劭骨力更佳
    第三章 从曹摅、何劭看西晋诗人的“河洛”情缘
        第一节 西晋以前的“河洛”入诗
        第二节 西晋诗人的“洛水”情缘——以曹摅、何劭为例
        一 西晋时期“河洛”入诗的整理
        二 曹摅、何劭诗中“河洛”情缘的体现
        (一)赠答祖饯之情
        (二)游仙骋怀之绪
        三 “河洛”之滨兴情的原因
    结语
下编
    曹摅、何劭年谱
附录 曹摅、何劭诗文集注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缉“毒”先锋逐鹿2001(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英雄传”:网络文学的新面向[J]. 许苗苗.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2022(01)
  • [2]吴思远与华语电影的发展[D]. 陈昊.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
  • [3]罗马波斯战争研究(66BC-628AD)[D]. 龙沛. 西北大学, 2021(10)
  • [4]明郑文人群体研究[D]. 贾峰.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5]杨家将传说与乡村宗族建构 ——基于山西代县鹿蹄涧村的考察[D]. 贾凯露. 山西大学, 2021
  • [6]魏晋战争诗研究[D]. 莫芳琳.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7]献礼片中英雄形象的演变与重塑[D]. 毕月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版本视域下《三国志演义》经典化研究[D]. 黄小菊.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9]文化形态与城市区域文学史的建构 ——以民国苏州、南京为中心[D]. 金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10]曹摅、何劭诗歌研究[D]. 王健健.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标签:;  ;  ;  ;  ;  

禁毒先锋 2001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