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观光农业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广东省论文,农业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世界农业政策环境和全球农业市场,广东 省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 国际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农业(游耕、游牧等)、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当前的化学农业在利用大剂量无机化学肥料取得高产量的同时,也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如土壤肥力下降、水土环境化学污染、农药毒性扩散以及由于抗药性增强而造成的害虫虐 肆等。对此,新型的农业政策相应产生,观光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农业模式,无污染而 且经济效益显著被称为“绿色朝阳农业”。
一、观光农业的涵义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 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 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各地区掀起发展观光农业的热潮;有的选择已有的自然风景区或旅游景点为依托,兴建观 光果园或珍稀动物养殖场;有的以种、养殖场为基础,再造人工景观、游乐设施,如深圳的 民俗文化村;有的集科研、技术开发、观光旅游于一体,兴建水果世界,如广州市的“荔枝 世界”等。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狭义的仅指 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观光农业涵盖“休闲农业”、“观赏农业”、“农 村旅游”等多种概念,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 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 品加工、农村空间出让及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新型农业艺术 及生态农业的大自然情趣的新型旅游业。
观光农业始于二战后的欧美国家,后在日本、台湾等地充分发展并日趋成熟。由最初的小 规模的观光果园形式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观光农 业园区、观光农业带,走向多元化、多层次规模经营,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重点。
观光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把发展思路拓 展到“人地共生”的旅游业与农业结合的理想模式。结合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在农业与旅 游业的最佳结合点上做文章,既可促使中国“三高”农业即高产、高质、高效农业和无污染 的绿色农业的发展,在一定意义上了适应了新世纪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二、广东省观光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1.广东省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
随着我省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 ,通过市场引导,乡村度假热在近年内是有条件形成的。在国际上,乡村度假是仅次于海滨 度 假的第二大度假类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中国、到广东进行商务活动的外国人会大 量增加,他们是我省乡村度假一个不小的目标客源市场。乡村度假市场可望在近年内走向成 熟,并形成一定规模。从其发展历史来看,我省农业观光旅游已经过了两个阶段,正在向第 三阶段迈进。第一阶段是“农家乐型”,80年代城里人到田园风光优美的农村参观游览,与 农民同住同劳动;第二阶段是“农业娱乐型”,90年代城里人到各类农业观光园采摘水果、 钓鱼、种菜、野餐、学习园艺;第三阶段是“乡村度假型”,即将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 旅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到乡村度假为主要目的。乡村度假在西欧和台湾等地已成时尚, 但在我省还刚刚起步,只有少数农业观光园配套有度假设施。
2.广东省观光农业的现状
我省现有农业观光景点43个,其中已建成的34个,在建的9个,按主题可分为“三高”农业 、观花赏花和园艺习作、水果品尝、茶艺欣赏、水乡农耕景观、养殖场、郊野公园等7大类 。全省43个农业观光园中有32个集中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东莞 、佛山等市区。农业观光园是郊区型景点,必须依托一个或几个大城市才能生存,不可能成 为全省性或全国性的景点。已有的农业观光项目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深圳的“青青世界” 注重环保;光明农场规模庞大,有自己的品牌产品(晨光牛奶);珠海的“农科奇观”无土栽 培温室大棚景点科技含量高,观赏性强;三水的“荷花世界”由政府主导;顺德的“生态乐 园”立足于保护基塘农业生产模式和生态环境;“新世纪农业园”以产业化为基础发展农业 观光旅游;增城的“裕达隆花园”汇集全国各地奇花异木;东莞的“绿色世界”景点科技含 量高,配套设施齐全,经营产业化;番禺的“化龙农业观光带”观赏性参与性强,旅游功能 比较齐全;清远的“长青高科技农园”多品种大面积种植反季节水果,旅游吸引力较强。我 省农业观光园数量已经很多,表明农业观光旅游的开发热早已形成;但农业观光园总体经济 效益并不好,表明农业观光旅游市场还没有热起来。
3.广东省观光农业的运作模式 我省观光农业按运作模式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农业为主题的旅游项目,有政府规划投 资交给企业经营的,如顺德的“均安生态乐园”;更多的完全由企业经营,目的是通过旅游 业营造环境发展房地产,以深圳“青青世界”为代表。第二类是在原有农业科技基础上通过 发展旅游业提高经济效益。其特点是科研力量强,生态环境质量好,投资少,经营风险小, 周期短,见效快。我省这类有三个,以珠海“农科奇观”为代表。“农科奇观”将科技优势 化为旅游优势,开发农科特色旅游产品,最具特色的是无土蔬菜园和无土栽培温室,游客一 年 四季无论什么时候来都能欣赏到鲜花海洋、蔬菜世界和瓜果天地。珠海农科奇观自创办至今 ,先后接待过78位国家首脑、40多位国家领导人、77万多名国内外游客(其中8万多名学生) ,年旅游收入约300万元,发展成为一个集科研、生产、商贸、教育、培训、旅游于一体的 “三高农业”示范单位,初步创出高科技旅游农业的品牌,其农业种子的销售大幅度增长。 第三类是以农业为基础,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类数量有28个, 以顺德“新世纪农业园”为代表。该园筹建于1997年7月,规划总面积2600亩,拟分三期建 设一个集“三高”农业、科普教育、旅游娱乐、农业观光于一体的新景区。目前已投资超亿 元完成首期开发1200亩,已建成的有无土栽培果蔬展示大棚、红掌和非洲菊温室展示大棚、 植物组培中心、中华鲟养殖场、垂钓池、网箱养殖、生产花田、观光塔、创业村(会展娱乐 中心)等景点和配套设施。新世纪农业园生产的红掌占领了广州红掌市场的80%;组培中心19 99年卖种苗赚了100多万元。由于有农业收入作支撑,这类农业观光园才得以生存。这是大 多数农业观光项目的发展方向。
三、广东省观光农业的发展策略
1.景点建设要处理好观赏性与参与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关系
目前我省大部分农业观光园旅游项目大同小异,一般都是参观奇花、品尝佳果名茶、钓鱼 、农业知识学习等。旅游项目趋同导致旅游功能近距离趋同,旅游功能缺乏独特完整性,旅 游吸引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有的景区有参与性,但缺乏观赏性;有的有知识性,但缺乏趣味 性;有的有观光功能,但缺乏度假功能。导致旅游吸引力强、客源市场广阔、经济效益好的 农业观光园很少。
从国内旅游者的欣赏习惯和欣赏兴趣重视来看,重视观察性超过重视参与性,重视趣味性 超过重视知识性。也就是说没有观赏性或趣味性作基础,仅有参与性或知识性并不受大多数 游客欢迎。首先吸引游客的是观赏性和趣味性,但能留住游客的是参与性和知识性。目前我 省现有农业观光园接待游客最多的达30万次,最少的只有4万人次。接待游客量大的如“农 科奇观”等都是观赏性、趣味性都强;接待游客量小则观赏性、趣味性较差,这种差异说明 了观赏性要和参与性并重,知识性要和趣味性并重。在目前情况下,农业观光园不要改变其 农业方式,更不能随意改变自然生态,要有乡村特色;旅游形式不能是走马观花,而要有科 技文化含量,寓教于乐。
2.加强宣传包装
宣传包装能够使一个旅游区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增值。观光农业要产生影响,除了企业做的 广告宣传以外,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和旅行社、新闻媒体进行整体的宣传和引导。旅游部门可 以组织和邀请客源城市的新闻记者、旅行社来考察,他们可以说是策划的行家,能够从游客 的角度发现兴奋点,确定卖点。新闻报道是比较好的软广告。旅游区可以考虑给旅行社股份 ,加大团队旅游的折扣。新闻媒体和旅行社可以说是旅游业腾飞的两个翅膀,必须高度重视 。同时要因应旅游业数字化的革命性转折,发展网上旅游业,推进旅游业的信息化水平,大 力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旅游管理信息、旅游电子商务等系统。
3.发挥旅游主管部门的作用
旅游主管部门在引导观光农业发展时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规划,明确重 点:二是建立规范,明确要求;三是适当投资,建好基础;四是抓好宣传,开发市场。应尽 快出台《农业观光点接待设施标准》,力求规范化、上水平;要把旅游市场宣传提升到地区 形象塑造和政府行为的高度,建立固定合理的宣传经费投放渠道;要加强对旅游设施建立的 规划,加大旅游市场宣传的力度。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设与发展观光农业,不仅为游客提供新的活动空间,释放休假日城市人口压力,分流市 区及旅游热点拥挤程度,还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土地使用效益。发展观光农业,将促 进主体农业的发展,使传统农业生产格局实现转变,提高农业耕作技术,同时随着绿色食品 和特色作物的生产,满足了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的需求,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获得 了农业和旅游的双丰收。观光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野生动植物干 扰破坏,并与生态农业、林业等建设结合起来考虑。人文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保护体现 文化多样性的各类要素,并注意保存现有的民族群体文化特征。
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内部功能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合理性。但目前,部分观光农业区 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农业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 坏自然系统平衡。这与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观光农业的“农业”内涵,应 定位于旅游与生态农业协调所体现的地域特点,即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 根植于符合自然生态的生态农业和传统的农村民俗文化必须加以保持并得以充分体现,开发 时应注意保持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重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相结合,走中国观 光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