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城市群的兴起与发展趋势_国内宏观论文

闽东南城镇群的崛起及发展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城论文,发展趋势论文,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闽东南地区是全国实行改革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该区充分发挥沿海区位优势和各类开放层次的政策优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城镇化水平亦显著提高,逐步形成了城镇带框架。党的十四大报告把闽东南列为全国加速开放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福建省委、省政府也把加快闽东南地区开放开发作为促进全省经济腾飞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提出把闽东南建成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带的目标。我们认为经济繁荣带的首要特征就是城镇密集地带。因此,加强对闽东南城镇群现象的研究,把握其发展规律和趋势,对加快该区域的开放开发,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闽东南城镇带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三资”企业的引进、乡镇企业的勃兴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了该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1993年设莆田市,1987年设石狮市,1990年设福清市,1992年设晋江市,1993年设龙海市和南安市,1994年设长乐市;建制镇也从1985年的104个增加为1993年的328个;人口城镇化水平由原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发展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993年城、镇密度分别达到2.38个/万平方公里和78.10个/万平方公里,分别高于全省平均1.15个/万平方公里和45.47个/万平方公里的水平(见表1),成为福建省的城镇密集区,有了城镇带的雏形。

表1 1993年闽东南地区城镇数量密度与全省水平的比较

二、闽东南城镇带的构成

从城镇的布局与经济联系看,目前闽东南地带可大致分为闽江口、晋江口、九龙江口、莆田、东山五个城镇群地区。

各城镇群地区的人口城镇化水平若按市镇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计尚存在较大差异,最高为闽江口33.1%,最低为莆田7.5%;若按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则除东山较低外,其余水平大致相当。各城镇群地区的人口密度有较大差异,莆田达到679人/平方公里,而九龙江口只有362人/平方公里。城市密度最高的是晋江口达3.56个/万平方公里,东山还没有建制市;镇密度最高的是莆田,达87.57个/万平方公里,最低的九龙江口为66.96个/万平方公里。从人口、面积和经济实力看,闽江口、晋江口、九龙江口同处于一个等级,而莆田、东山则处于较低等级(见表2)。

表2 1993年闽东南地带各城镇群的基本情况

总人口 市镇人口 市镇非农人均GNP

GNP 人均耕地

(万)

(万)

人口(万)

(元)

密度

(亩)

闽江口 550.65

462.71

182.3344782020.41

莆田

279.14

248.9921.0523351590.34

晋江口 605.99

550.7568.5140842200.37

九龙江口

432.39

397.5992.6942871550.57

东山

111.7386.8015.772287 990.47

注:GNP密度单位为万元/平方公里。

目前,福州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闽江口一带,仅以这里的福州市辖区和福清、长乐两个县级市计,人口占福州市56%,而GNP却占75%。泉州市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晋江口,这里除了泉州市辖区外,还有石狮、晋江、南安三个县级市,其人口占泉州市一半,却集中了泉州市3/4的GNP。厦、漳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九龙江口,仅以这里的厦门、漳州两个地级市辖区和龙海县级市计,人口占厦、漳55%,GNP占70%。莆田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福——厦公路沿线,东山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东山县城西埔镇和铜陵镇,这两个群块目前是整个地带的薄弱环节(地带中主要城市的基本情况见表3)。

表3 1993年闽东南地区主要城市的基本情况

三、各城镇群在地带中的地位作用

目前在地带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闽江口、晋江口和九龙江口三个城镇群地区,它们面积占地带84.1%,人口占地带80.2%,城镇数量占地带82.9%,耕地面积占地带82.3%,GNP占地带88.2%,消费品零售额占地带90.4%,人均GNP都在4000元以上。莆田和东山两个城镇群地区的地位相对较弱,1993年人均GNP尚不足2500元(见表4)。

表4 1993年各城镇群地区在闽东南地带中的地位(%)

总面积总人口城镇数量耕地面积GNP消费品零售总额

闽江口29.0 27.8

28.7

26.6

32.0

27.0

莆田

9.8 14.2

10.9

11.48.56.5

晋江口26.7 30.6

29.6

26.3

32.1

33.8

九龙江口 28.4 21.8

24.6

29.4

24.1

29.6

东山

6.1

5.66.26.33.33.1

地带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四、闽东南城镇群在全省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闽东南地区是福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目前本区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和旅游渡假区等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许多重大的改革措施都在这里率先实施,使这一地区成为福建省综合改革试点最密集的地区,如泉州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福清为国家县级改革试点,福州、厦门为金融开放试点城市、国家小城镇试点等。在巨大的政策、体制、区位和侨台优势的背景下,本区经济实现了持续15年的高速增长。

闽东南地区土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3左右,1993年末全区总人口占全省2/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财政收入、乡镇企业总产值等指标均占全省2/3左右。最为突出的是,该区是全国对外开放时间最早、开放程度最高、开放层次最多的地区之一,是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最集中、外向型经济格局最完善的地区。到1993年底,全区共批准外资合同项目10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约65亿美元,占全省95%左右;在对外贸易方面,闽东南地区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专业公司、工贸公司、出口生产企业占全省90%,全省外贸出口90%以上是由该区的各类外贸公司、工贸公司和“三资”企业经营的,目前已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合作(见表5)。

表5 1993年闽东南地区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

五、闽东南城镇群的发展趋势

福建省加快闽东南地区发展的总体设想是:以综合改革和全面开放为动力,以对台经贸合作为重点,坚持工业化、外向化和城市化并进,以发展港口经济、港口贸易为主导,以石化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优农业和第三产业,形成以闽江三角洲、九龙江三角洲、环湄洲湾地区为依托,以福厦漳交通主干道为主轴,沿黄金海岸建设以星罗棋布的卫星城市和小城镇为支撑的繁荣城市带。它将成为全国和国际性贸易中转的重要口岸,成为连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大通道,成为对台经贸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地,成为促进全省各区域全面开发与共同发展的“龙头”。

随着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战略的实施,该地带的城镇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福州、厦门等大中城市的等级将进一步上升,新兴的港口工业城市将迅速崛起,为数众多的小城镇也将得到迅速发展。未来该地带将形成以大福州、大厦门和环湄洲湾三个特大或大城市为中心的三个大城市群。

闽江口城市群将向闽江中下游地区扩展,形成闽江三角洲城市群,并带动和幅射闽东北地区的发展。这里应充分发挥经济技术基础好和多层次开放的优势,加快港口开发,重点发展电子、机械及光电机一体化产品、电子信息及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全省综合性工业基地、水陆空交通枢纽和商贸信息中心。

九龙江口城市群将向九龙江中下游地区扩展,形成九龙江三角洲城市群,并带动闽西的发展。这里要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优势,建成我省以石化中下游产品、电子、机械、精细化工为重点的外向型工业基地、重要外贸港口、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和全国重点旅游区。

晋江口城镇群和莆田(福厦路段)城镇群将随着湄洲湾的开发,向湄洲湾沿岸地区合拢,形成环湄洲湾城镇群,并带动和幅射闽中地区的发展。这里主要应发挥天然深水良港的优势和侨乡优势,在发展深水港口、建设我省新兴的石化上中游产品加工基地、全国性和国际性中转贸易港口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同时,加速三资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以外向型为主体的经济格局。

东山城镇群将逐渐加强与临省边界地区的经济联系,形成福建南端与广东汕头毗邻的环东山湾城镇群。这里将逐渐成为福建南端经济发展的中心,成为全省对台“三通”的重要口岸和以海洋水产、亚热带经济作物、旅游等为支柱的新兴海湾经济开发带。

从整个地带的发展来看,将建成以石化为龙头,以电子、机械、建筑等为支柱的外向型加工业;以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生物工程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水产、南亚热带经济作物、食用菌等为重点的高优农业;以旅游、商贸、金融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开发基地。

港口经济的开发、石化工业的振兴、第三产业的繁荣和乡镇企业的集约发展将成为进一步推动闽东南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巨大动力,如果福建经济在“九五”期间能以11%的速度、2000年——2010年能以10%的速度增长,那么,根据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越过30%后其速度将进一步加快的经验预测,2000年闽东南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将接近45%,2010年将达60%,即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

标签:;  ;  ;  ;  ;  

闽南城市群的兴起与发展趋势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