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研究

济宁市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研究

吕明辉[1]2000年在《济宁市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济宁市地表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制约因素。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是进行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应用性工作。本文从实践应用的角度出发,搜集大量监测资料,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济宁市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进行了初步研究,为济宁市进行地表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管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4个部分。1.济宁市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进行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必须先分析清楚地表水环境现状。本文首先对济宁市境内主要的地表水体进行水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济宁市境内的河流呈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表现为普通性的化学耗氧量(COD_(Cr))和生化耗氧量(BOD_5)超标。在统计的76个监测断面中45.45%的监测断面溶解氧DO超标,85.71%的监测断面生化耗氧量(BOD_5)值超标,44.4%的监测断面高锰酸盐指数超标,100%的监测断面化学耗氧量(COD_(Cr))超标,25.76%的监测断面氨氮含量超标,23.73%的监测断面亚硝酸盐含量超标,硝酸盐含量除泗河道沟和石桥南超标外,其它均未超标。研究资料还表明,济宁市受污染严重的地表水体主要是流经工业生产比较发达的城市的部分,其中以济宁市、兖州市、曲阜市和邹城市最为严重;在所有工业污染源中,造纸、煤炭、化工、医药等企业排污量占主导地位,其排放的污染物也是构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2.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 济宁市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的划分以保护地表水环境,合理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为最终目的。本着饮用水水源地优先保护、专业用水区统筹安排、不降低现状使用功能、合理划分混合区并充分利用水环境容量四个基本原则,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在水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划分方案。本研究将济宁市10条主干河流和南四湖划分为四类功能区:老运河济宁段工业用水区;梁济运河济宁 济宁市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梁山段渔业用水区、梁济运河支流新赵王河嘉祥段、红旗河嘉祥段渔业用水区;光府河变州段工业用水区、济宁段混合区;诛赵新河嘉祥于楼至喻屯段渔业用水区;泅河泅水段饮用水区、曲阜段渔业用水区、泅河下游工业用水区;万福河金乡鱼台段渔业用水区;老万福河金乡鱼台段渔业用水区;东鱼河金乡鱼台段渔业用水区;白马河邹城段渔业用水区、白马河邹城微山段工业用水区;南四湖渔业用水区;光府河入湖口工业用水区;泅河人湖口工业用水区。3.浓度场模拟 浓度场模拟是对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进行定量计算,以期能最终反映客观实际。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河流选择一维水质模型,湖泊选择非完全均匀混合型湖泊水质二维扩散模型,以东鱼河鱼城至西姚段渔业用水区、泅河入湖口工业用水区为例,计算浓度场水质模拟过程。浓度场模拟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水质分布基本一致,说明选择的水质模型是适合的,能够使用其来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工作。4.功能可达性分析 进行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利用水环境容量,确定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综合排放标准。通过计算水环境容量,确定水体单元中的允许排污总量,从而也就可以确定在一定客观条件下的各个污染源的最大允许排污量,这也是本研究中最具实际应用价值之处。本文在计算水环境容量时,与浓度场模拟过程相对应,选择经浓度场模拟证明基本能符合实际情况的水质模型,计算最大允许排污量,确定污染物的削减方案。

张晓芳[2]2003年在《济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文中研究表明从分析山东省济宁市的水环境现状入手,根据大量的监测资料,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了济宁市地表各水域的主导功能及功能顺序,科学合理地划分了水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对济宁市水功能区管理措施。

倪晓[3]2013年在《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水质综合改善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特大基础设施项目,输水全线水质必须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南四湖是东线重要的输水通道和调蓄湖泊,治污是工程成败的关键。鉴于南四湖流域典型的水环境问题,湖泊水质由劣V类向III类跃升难度很大。为了既保证东线调水水质安全,又实现南四湖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进行流域水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和水质综合改善方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1)南四湖流域水环境承载状况评价及瓶颈问题识别首先建立南四湖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南四湖流域水环境计算分配、流域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流域水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流域治污能力调查与评价,即从承载能力、承载压力、承载状态和调控能力4个方面进行南四湖流域水环境承载状况评价,并从社会、经济、自然多方面剖析水环境污染的成因,识别出以下南四湖流域水环境瓶颈问题。流域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偏重,工业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非点源污染贡献率逐年提高,成为调水水质全面稳定达标的主要制约因素;流域枯水期天然径流少、水资源紧缺,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水环境功能区目标之间衔接难度大;多年来粗放的经济开发方式,使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严重受损。(2)南四湖流域“治用保”治污模式创立在南四湖流域水环境瓶颈问题诊断以及与发达国家流域治污背景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用保”流域污染综合控制策略,解析了“治用保”流域治污模式的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机制、水环境容量提升机制、水质目标逼近机制和水质目标衔接机制。“治”即污染治理,通过实施结构调整、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全过程污染控制,引导和督促排污单位达到水环境容量能够基本接纳的治污水平;“用”即循环利用,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因地制宜地构建企业和区域再生水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减少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保”即生态修复和保护,纠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破坏行为,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保护重要区域的生态功能;“治用保”有机衔接,以子流域为基本单元,跟踪污染物在流域内迁移转化的全过程,从生产生活单元、末端治理及中水回用单元、再生水调蓄库塘及河道、河流入湖口、湖泊及输水干线等环节入手,基于“治用保”流域治污策略,突破流域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修复和保护等一系列技术瓶颈,并以环环相扣的关键技术为支撑,制定和实施流域水质综合改善方案,使流域污染物总量减排层层递进、水环境容量不断提升,流域水质目标逐步逼近、有机衔接,最终确保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3)南四湖流域水质综合改善方案制定面向流域典型的水环境问题,基于“治用保”流域治污策略,立足南四湖流域特征,跟踪污染物在流域内迁移转化的全过程,从生产生活单元、末端治理及中水回用单元、再生水调蓄库塘及河道、湖滨带及入湖河口、湖泊及输水干线等环节入手,制定了南四湖流域水质综合改善方案。在生产生活单元,实施第一产业环境优先、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先、第三产业经济优先的流域产业结构调整方案,以南四湖渔业功能区划为依据,从源头实现流域污染源总量的结构减排。在末端治理及中水回用单元,建设工业和城镇污水深度治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点源尾水配套建设净化污水/中水人工湿地工程,实现点源总量的工程减排。在再生水调蓄库塘及调蓄河道,建设再生水截蓄导用工程、再生水调蓄库塘水华控制工程及河道水质改善及岸滩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实现点源总量工程减排,且闸坝拦蓄增大河道水体自净容量。在湖滨带及入湖河口,建设湖滨带规模化退耕还湿及生态修复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和净化河水人工湿地工程,进一步削减面源污染负荷,修复生态系统,提升湖滨带及湖区水体自净容量。在湖泊及输水干线,实施湖区生态系统修复和保育工程,削减内源污染负荷,提升湖区水体自净容量,确保调蓄湖泊及输水干线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4)南四湖流域水质改善方案实施成效评估进行了南四湖流域水环境容量提升评估、水环境压力减缓评估、水环境质量改善评估和水环境调控能力提升评估。结果表明,2007~2011年南四湖流域实施成效显著:流域第二产业比重2000~2007年呈逐年升高趋势,而自2008年起连续3年下降,虽然三产比例仍不够合理,产业结构仍偏重,但产业优化效果已初见成效,工业行业结构已趋于改善;流域在经济两位数持续增长的同时流域水质持续改善;点源CODCr和NH3-N直排总量均下降32.0%以上,流域点源水污染物总量减排明显;流域单位GDP取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取水量下降41%以上,流域水资源消耗明显降低;2010~2011年枯水期湖区CODCr以Ⅲ类为主,全湖NH3-N达到Ⅲ类标准;南四湖水生态修复也初见成效,生态系统综合健康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到2011年南四湖湖区水生态健康已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总的来说,南四湖流域水质已大幅度改善,水生态健康也逐步恢复。但是,流域仍面临水质全面、稳定达标压力大,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未根本改善。因此,在面源污染控制、流域生态完整性修复、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体系构建等方面,亟需开展科技与管理创新,确保东线输水水质全面、稳定达标,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和谐共赢。

徐海峰[4]2009年在《枣庄市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容量的研究》文中指出水环境功能区划是水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水环境功能区是水环境分级管理工作和环境管理目标责任制的基石,是科学确定和实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本单元,是正确实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进行水质评价的基础。枣庄市为适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需要对现有的地表水功能区进行调整。通过给定的水环境功能区划分的基本条件、原则和方法对2002年划定的枣庄市水环境功能区共20个,进行了调整和合并,最终划分为16个水环境功能区。本文从科学计算水环境容量出发,在科学评价水环境质量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水环境功能区的水质目标,通过污染源水陆对应关系以及水污染物排放的分类调查,建立污染源——水环境质量的输入响应关系。通过三种环境容量计算模型相比较,选取一种较为合理的模型。按照在最枯月或枯水期设计条件下,确定各水环境功能区污染物的环境容量,为水环境定量化管理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平台。通过地表水各功能区水环境容量测算,确定了各水环境功能区的水环境容量。结果表明:枣庄市为适应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需要对现有的地表水功能区进行调整。由于全市的水质目标较高,水环境容量较小,为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加强对氨氮、COD的总量控制,使以后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本文得出的结论对研究枣庄市地表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冯克印[5]2011年在《鲁西南煤炭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目的是分析煤化工经济区内的主要煤矿矿山及煤化工企业概况,论证煤矿矿山及煤化工生产对当地地质环境的影响现状y,对煤化工经济区进行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论证煤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适宜性,预测煤化工生产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地质环境防治对策,为煤化工建设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在研究区进行建设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煤化工基地,是山东省确定的“十一五”发展重大战略任务。但是煤化工基地运行势必会对当地地质环境产生负影响,尤其对地下水环境构成相当大的威胁,一旦污染,对其治理、恢复的难度和代价都是十分巨大的。因此,通过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分析地下水不同地段潜在的易污染性,圈定地下水脆弱范围,据此进行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划定煤化工基地地质环境适宜性分区,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及科学意义,也为国内外类似基地或工业园区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该研究通过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地质环境监测、测量及GPS等工作手段,查明了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阐明了采空地面沉陷、水环境污染、地下水超采漏斗、地面沉降、岩溶塌陷等环境地质问题的发育现状、形成原因及造成危害。采用DRAMTIC方法对浅层地下水进行了脆弱性评价、利用专家聚类打分法进行了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研究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采煤沉陷、废水排放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等,煤化工环境地质问题主要表现为水环境污染,与地下水开发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有地下水落漏斗、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地表水以轻度污染、中度污染和重度污染为主,浅层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绝大部分为Ⅳ类水质。浅层地下水脆弱性很高区占评价区面积的0.72%,脆弱性高区占17.52%,脆弱性中等区占38.21%,脆弱性低区占42.44%,脆弱性很低区占1.11%。煤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性划分为脆弱性高(Ⅰ)、脆弱性较高(Ⅱ)、脆弱性一般(Ⅲ)及脆弱性低(Ⅳ)4个区,Ⅰ区占评价区面积的12.94%,属地质环境不适宜区;Ⅱ区占评价区面积的15.36%,属地质环境较不适宜区;Ⅲ区占评价区面积的33.51%,属地质环境较适宜区;Ⅳ区占评价区面积的38.19%,属地质环境适宜区。最后针对性的提出了地质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主要创新点:1.针对特殊的煤化工产业进行了浅层地下水脆弱性及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2.依据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对煤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适宜性做出了分区评价,为煤化工基地安全建设和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林雪原[6]2015年在《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控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及其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正在严重威胁人类日常生活、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成为当前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及绿色生态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它不仅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国内外学者探索与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领域。近年来,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点源污染逐步得到有效的控制与治理,而农业面源污染因其具有来源复杂多样性、分布广泛性、位置与途径不确定性、危害性大等特征,已经成为导致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山东省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大省,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亟需对全省水环境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区域空间分布特征、控制对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因此,本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机制,以山东省17地市及其124个县(市、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在详细分析了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的基础上,从多尺度(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多角度(流域单元、地形地貌单元、气候单元等)、多方法(清单分析法、等标污染负荷法等)入手,综合分析与评价了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时空特征,并对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控制分区及防治对策研究,研究成果将对全省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清单分析法进行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核算,结果表明:2012年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总排放量为1964317.60t;COD、TN、TP的排放量分别为1298783.26、595037.53、70496.81t,等标排放量分别为64939.16、595037.53、352484.05t,排放强度分别为82.30、37.71、4.47kg/hm2;识别出山东省最主要的污染源为畜禽养殖,最主要的污染物为TN;敏感性解析出乐陵市、阳信县、临邑县、禹城市、齐河县、周村区、梁山县、兖州市和滕州市为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的优先控制区,畜禽养殖是优先控制区的重点污染源。(2)从2003~2012年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物和污染源的等标污染指数变化趋势来看,污染物的风险等级状况为TN>TP>COD,污染源的风险等级状况为畜禽养殖>农田化肥>农村生活>水产养殖,2006年各污染源与污染物的风险等级均达到历年最高值;基于“压力-状态”聚类分析结果确定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程度类型可分为严重污染型、中度污染型、轻度污染型。其中,聊城市、菏泽市、济宁市为严重污染型。(3)在控制分区上,全省共划分为3个一级区、52个二级区;在分类控制方面,全省共划分为5种污染类型,其中,畜禽养殖污染型为山东省农业面源贡献率最高的污染类型,综合污染型为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最为困难的类型。

张银平[7]2012年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济宁市节水管理决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山东济宁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5.95亿m~3,人均水资源量558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且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程度不一,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并存,干旱年份缺水4~7亿m~3,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要支撑和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水资源管理仍面临着巨大挑战,在水资源总量有限而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寻求解决水资源紧缺与社会发展相矛盾的方法对济宁市来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针对济宁市水资源和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要求,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复杂系统分析入手,以实现水资源供需平衡为目标,建立济宁市节水管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将涉水措施的调控力度进行了定量化处理,通过变量调控、方案设计及节水效果评估,为节水管理提供决策信息。首先调查研究济宁市近1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和用水情况,取得该地区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用水结构和用水量数据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等基础数据,对济宁市的水资源现状、供需水结构以及水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找出济宁市水资源利用现状的特点和存在问题。然后采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对济宁市水资源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并以2009年为水平年,建立需水量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预测人口、水资源、社会经济、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回用子系统在常规发展模式下的需水量。根据对济宁市情况和“十二五”规划方案的分析,整个模型分为人口、社会经济、水资源和污水处理与再生水利用四大子系统。本模型主要功能为模拟方案实施过程中济宁市用水耗水的变迁,因此模型在架构上以人口、社会经济子系统为切入点,以水资源系统为核心,以环境系统为依托。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物质、信息的输入输出相互联系,构成了模型的反馈结构。通过模拟结果分析,明晰水资源发展利用的趋势,提出不同推荐方案,并通过系统动力模拟,模拟不同推荐方案下济宁市供需水量及缺水量,从中优选出济宁市节水管理的最佳方案,并据此提出济宁市节水管理的政策性建议与措施。

崔瑔[8]2009年在《区域开发累积影响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不断加深,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制度和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环境影响评价在研究范围和层次上得到了扩展,相继出现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中考虑累积影响,进行累积影响评价,则是较新的课题。累积影响是环境影响通过时间和空间累积导致的环境变化或环境功能损失。累积影响评价是系统分析、预测和评价人类行动对环境产生的累积影响的过程,是预防累积影响发生、减缓累积影响危害的有效手段。区域开发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是重大、深远、复杂的,常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针对区域开发活动开展累积影响评价对全面、系统剖析区域环境影响特征、研究区域环境影响作用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在整理国内外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界定了累积影响的概念和分类、提出了目前累积影响研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区域开发累积影响的概念与内涵;提出区域开发累积影响评价技术路线为:收集环境质量现状资料,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采用超标法评价声环境质量现状;采用矩阵法、列表清单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进行累积影响识别;确定累积影响评价研究时间空间范围;综合运用幕景分析法、环境容量计算法、指标体系评价法等进行累积影响评价;比较分析各个幕景的评价结果,得出累积影响评价结果;累积影响结果分析;采用专家咨询法提出防范、减少累积影响的对策与建议。论文以山东任城经济开发区和山东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两个南北相邻的开发区为例,累积影响识别后认为本文研究对象对累积影响较为敏感的环境要素为: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根据调查掌握的两个开发区环境质量特征及开发区规划情况,设立三个幕景。幕景Ⅰ重点考虑山东任城经济开发区的环境影响,幕景Ⅱ重点考虑山东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环境影响,幕景Ⅲ综合考虑两个开发区的累积影响。将三个幕景条件下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生态环境的预测、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累积影响评价结果。认为两个相近的开发区的建设,共享有限的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累积影响使得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非常有限,应在开发区规划建设中予以高度重视。这意味着,在制定环境管理相关政策如计算允许排放量时,若仅考虑单独某一区域对环境的影响,将得出不合适的结果。同时,考虑到区域开发建设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非污染生态影响,采用指标体系评价的方法,对三个幕景条件下研究对象的生态环境做出了累积影响评价。通过专家咨询法,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该区域开发活动的环保对策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论文为区域开发累积影响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经过文中案例的验证,认为本文提出的区域开发累积影响评价技术路线是可行的。并认为在进行区域开发累积影响评价时,使用幕景分析法能够更为清晰的辨别累积影响,与其它方法(如环境容量的计算)结合使用后,能够定量给出累积影响的大小,从而得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累积影响评价结果。开展累积影响研究时,应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周围环境条件、评价工作人员精力以及有能力掌握的资料来确定评价的时间空间范围。累积影响评价的结论应成为区域规划和环境管理的依据。

罗辉[9]2006年在《南水北调改善南四湖水流水质特性及湖滨带控污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在总结分析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南水北调山东段情况,把山东境内的重要调蓄湖泊南四湖作为研究对象做深入分析。将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与南四湖水生态特性紧密联系,运用调水理论、水文水资源理论、水动力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从水因子的生态作用机理入手,分析研究了调水前后南四湖水流水质特性变化,研究南四湖人工湿地的作用规律、合理布局及湖滨带水质安全防控技术。形成了针对南水北调东线山东段污染特点,比较系统、有效、可靠和经济的水质综合保障体系,对指导整个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治污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成果如下: 将水生植物对水流影响的阻力项引入到水深平均二维水动力计算模型,对南四湖在调水后流向改变时各种运行工况下的平面流动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解决了南四湖输水工程设计中的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南四湖输水工程的设计决策,指导了辅助工程的规划设计,也为调水后湖区的运行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分析研究了调水前后南四湖污染物浓度场的分布规律和各河流入湖口污染(带)混合区范围及分布特征,预测了南四湖区域加大治污力度后环湖各区域污染物的削减量,模拟了输出南四湖的水质达标情况,对湖内水环境功能进行了分区,为合理制定南四湖流域与湖区的污染治理实施方案,以及河流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和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应用模糊数学理论对影响南四湖生态环境的光、温度、土壤、水和人为干扰几类主要生态因子,建立了由“因素集U、评价集V、模糊关系R”构成的三元体(U,V,R)水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为研究进入湖泊的污染物自净规律,根据南水北调东线治污方案,在南四湖周边河流入湖口处建造了人工湿地进行试验研究。该试验研究利用现场试验的方法探讨了芦苇、蒲草及湿地生态对按达标排放的水体中COD、BOD_5、总氮(TN)、总磷(TP)等污染物成份的降解作用。以试验结果为计算参数,结合南四湖的自然地理、环境水文、水力学、气象、污水排放等条件,并根据南四湖二维流场、浓度场数值模拟成果资料,进一步研究在南四湖种植芦苇、蒲草湿地布置的原则、位置、宽度、面积及其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等,分析湿地系统的各项主要设计参数和未来调水入湖污染物的降解规律,从而为整个东线工程水质污染综合治理方案的落实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杨波[10]2014年在《全国农村水资源保护类型区划分》文中提出农村水资源保护区划是在我国农村地区水质变差,水资源遭受破坏的情况下,基于农村水资源保护共性技术提出的。随着我国点源污染逐渐得到控制,非点源污染逐渐成为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地表水环境非点源污染问题已十分严重,而其主要污染来源于农业化肥、畜禽养殖、农村生活等农业非点源排放的氮、磷物质,导致我国很多水体面临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由于受地形条件、气候状况、水文条件、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非点源污染呈现明显的空间不平衡性,且污染负荷空间差异性较大,从而导致各地区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农村水资源保护前需首先识别污染类型,并判别其污染高负荷区,从而可以提高农村水资源保护的针对性。基于此,本研究在充分认识农村水资源保护区划的定义,结合国内外区划的相关研究的方法,并在阅读大量国内有关非点源污染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本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体系,确定各污染源的排污系数、流失系数等相关参数,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以全国359个地区级行政单元(不含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清单分析法核算各污染物的排放量,划分全国农村地区水资源保护类型区。其划分结果如下:(1)全国农村水资源保护类型区划采用3级分区体系,一级分区在我国三大自然分区的基础之上,以“秦岭—淮河”一线将东部季风区划分成南部季风区及北部季风区,加上原来的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而形成4个一级分区。(2)二级分区依据各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等标污染负荷比,采取系统聚类的方法,将我国分为畜禽污染、农业污染、农业畜禽污染、农业生活污染、农业畜禽生活污染等5种类型,并与一级分区叠加形成13个二级分区。(3)三级分区通过计算各污染物(COD、TN、TP)的内梅罗综合指数,并依据敏感分级标准划分微度、轻度、中度、高度及极度污染5个强度级别,并与二级分区叠加得到52个三级分区。同时针对分区结果,提出不同农村水资源保护类型区水资源保护对策及措施。

参考文献:

[1]. 济宁市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研究[D]. 吕明辉. 山东师范大学. 2000

[2]. 济宁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分[J]. 张晓芳.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2003

[3]. 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及水质综合改善方案研究[D]. 倪晓. 山东师范大学. 2013

[4]. 枣庄市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容量的研究[D]. 徐海峰. 天津大学. 2009

[5]. 鲁西南煤炭化工经济区地质环境脆弱性研究[D]. 冯克印.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6]. 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分析及控制研究[D]. 林雪原. 曲阜师范大学. 2015

[7].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济宁市节水管理决策模型研究[D]. 张银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12

[8]. 区域开发累积影响评价研究[D]. 崔瑔. 华中农业大学. 2009

[9]. 南水北调改善南四湖水流水质特性及湖滨带控污技术研究[D]. 罗辉. 河海大学. 2006

[10]. 全国农村水资源保护类型区划分[D]. 杨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4

标签:;  ;  ;  ;  ;  ;  ;  ;  ;  ;  

济宁市地表水环境保护功能区划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