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管理文化的新模式及其应用*_跨文化管理论文

共同管理文化的新模式及其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模式论文,及其应用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跨文化的心理差异造成了跨文化的管理理论、思想、制度和方法。为了减少合资企业中中外双方的冲突与碰撞,作者提出一种能为双方共同接受的新而有效的管理模式——共同管理文化新模式。共同管理文化(CMC)下分结构组织模式与系统展开模式两部分。对近30 家合资企业的调研结果表明,在先进技术的引进过程中,合资动机的匹配,信息交流等都决定于共同管理文化模式的完善程度。理论、实证、案例分析都证实CMC是中外合资企业新而有效的管理模式, 应用这一模式会有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 共同管理文化 结构组合模式 系统展开模式

当前,心理学对文化变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联系文化变量研究人类行为之异同的学科——跨文化心理学。越来越多的中外合资、独资企业在我国出现,我国的国有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十分迅速,援外建设、劳务输出不断扩大。人们在世界性的日趋密切的交往中,发现各民族除了语言、风俗习惯的差异之外,更多的则是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文化心理差异。

跨文化的心理差异造成了跨文化的管理理论、思想、制度和方法。中外合资企业成立后,企业内部中外方管理人员之间就会在管理理论、思想、方式上不断产生碰撞或冲突。从深层次上看,这也是人们代表各自国家固有文化传统的冲突或碰撞在管理领域里的表现。

为了在合资企业里创造一种崭新的管理模式,我们有必要从管理心理学跨文化研究这一领域的角度,寻找一种能为合资企业各方共同接受的新而有效的管理模式——共同管理文化新模式。

1 共同管理文化的理论背景

有关跨文化管理或多国公司管理的研究都侧重于从文化背景的差异来探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传统条件下的组织的有效性。

霍夫斯泰特(G.Hofstede)的民族文化维度论。 霍夫斯泰特提出确定民族文化特征的维度是权利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人—集体主义,男性度—女性度。本文作者按此四维度比较了中、美、日、德四国文化维度上的差异。

莫朗(R.T.Moran)的跨文化组织管理理论。 在《跨文化组织的成功模式》及《文化协合的管理》两书中,莫朗提出,跨文化组织模式的管理有效性的依据是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最佳协和(synergy)作用,它对减少由于一起工作时不可避免产生问题所带来的损失是可行的。

阿德勒(Adler)的文化协调配合论。阿氏认为, 处理文化差异的办法是承认组成多种文化的组织中各个民族的异同点,要把这些差异看成是构思和发展一个组织的有利因素,通过文化协调配合的组织会产生新的管理和组织形式。有的学者总结了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四个要素为:共同的长期战略;互利;相互信任;共同管理。

斯特文斯(O.T.Stervens)的组织隐模型论。斯特文斯提出了组织隐模型(implicit models of organizations)理论。这一理论是霍夫斯泰特理论的延伸。斯氏认为,权利距离与中央集权相关,而不确定性避免与形式化——即对正式规则和规定的需要,将任务派给专家等——有关。由此,不同的国家在其组织观念上有不同的理解,如法国的组织为“金字塔型”,德国为“润滑机器”,英国为“乡村市场”,美国处于以上三种类型的中间位置,而亚洲国家的组织是“家庭”式的。

基林的企业合资经营论。基林(P.Killing )根据对北美和欧洲35个合资企业与两个发展中国家的合资企业的调研结果写成《合资企业的成功之道》。书中提出了合资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分析,成功的原因有赖于合伙双方的友好合作、诚意与技术,主要经验不是在技术方面而是在人际关系方面。

毕密斯的合资企业论。毕密斯(P.W.Beamish)通过对27 个发展中国家的66家合资企业进行广泛调查,其所著《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合资企业》中对发展中国家的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了深入的分析论述。毕氏认为,合资双方的需要与承诺是合资企业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由于充分尊重了双方的需要和履行各自的承诺,企业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经营成效。

关于跨文化管理的分析模式,有代表性的包括法默—里奇曼模式(Richard D.E.Farmer & Barry M.Richman)、 尼根希—埃斯塔芬模式(Anant R.Nequndhi & Bemard D. Estufen )、 孔茨(HaroldKoontz)模式等,以上模式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环境、管理哲学、管理过程、管理效果等进行了具体的比较分析。

2 共同管理文化(CMC)的基本思想

2.1 共同管理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已经取得卓越的成绩,但是在管理上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从理论研究上,上述许多作者就是从文化背景的差异来探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传统等条件下的组织有效性。这些研究对跨文化管理与多国公司管理的深入奠定了初步的理论构架。此外,在实践中,有的合资企业也初步总结出了成功管理的多种因素,如目标协调、明确;双方得利;人际关系良好;矛盾处理得当等等。

在上述理论研究成果,及实际调查合资企业成功因素的实践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共同管理文化”这一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的基本理论假设,并以此作为进一步的理论探讨和实际研究中外合资企业管理的基础。

共同管理文化是本文作者针对中外合资企业这一特定组织而提出的。中外合资企业是一个中外合资各方紧密联合的统一经济实体,因此要增强其生存适应能力,才能取得共同管理的成功。这就需要合资双方共同努力,从特定合资企业的实际出发,以各方不同的管理文化为基础,构筑起适合企业有效运行的管理模式。这一共同的管理文化或模式就是共同管理文化(common management culture)。

我们把共同管理文化定义为:合资双方在共同利益基础上,通过双方不同管理文化在特定合资企业的共同经营管理过程中组合、融合,经双方相互了解、协调而达成的企业双方成员共识的新的管理文化或模式。它涉及合资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及在此基础上的决策、生产经营行为,组织结构和相应的企业法规制度。CMC是一种跨文化管理模式, 它要达成的是合资企业内部合理的企业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

2.2 共同管理文化构成

共同管理文化下分结构组合模式与系统展开模式两部分。

2.2.1 CMC的结构组合模式

图1为中外合资企业CMC结构模式组合图。在这一模式中阐述了共同管理文化特征、原则和有效手段所组合的结构体系。

从图中可见,CMC 这一跨文化管理模式具有四个特征:具有“中国化”特色的中外管理文化模式;是体现不同管理文化的“最佳协合”状态的跨文化模式;CMC 以内部合理的企业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为特征;CMC是个不确定的动态的跨文化管理模式。

所谓具有“中国化”特色的中外管理文化共组的跨文化管理模式,是指在西方先进管理观念、方法的引入和在共同管理文化的形成中,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的管理文化,只有适合中国企业实际的共同管理文化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图1 CMC的结构模式组合图

所谓体现不同管理文化“最佳协合”状态的跨文化模式,是指在共同管理中,中外成员必须努力合作、和谐共事,使双方的潜能得到“最佳协合(synergy)”而达成企业的目标。在实际中, “最佳协合”是内聚力和一致性的体现。

所谓共同管理文化以内部合理的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为特征是指合资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突出以利润为中心。因此必须形成保证企业良性循环的合理的企业体制和高效的经营运行机制,即CMC 有效性的直接体现。

“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和“直线职能参谋制”在双方共管机制下构成了中外合资企业的企业体制,而这一体制以“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按不同层次构成企业经营管理的宝塔式结构”为其运行机制,达成了企业的良性循环。

共同管理文化是一个不确定的、动态的跨文化管理模式。共同管理文化产生于合资双方成员在中外合资企业这一多文化组织中为获得共同目标而联合努力过程中,因此先天就具有不确定和动态特征。

而且中外双方的管理文化在一体化过程中展开的途径是全方位的,并需随企业经营战略的变更、外部环境的变化、生产规模的扩大、双方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加深而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此达到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性。

共同管理文化的原则包括:因地制宜、可行适宜,系统性、整体性、平等互利、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协商共事、长远考虑等。

形成共同管理文化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包括:共同决策的有效执行,提高中方管理人员的素质,研讨会,制度化,加强管理的规划,促进中外双方信息的交流,加强员工的参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加强各类人员的培训,增强合作技能的协调本领等。

2.2.2 CMC的系统展开模式

这一模式分为共同价值观和系统展开的结构模式二部分。

价值观是指合资双方统一的价值观念,是企业双方成员共享的信仰。办好中外合资企业关键是个“合”字,只有在统一的共同价值观上,才有组织的内聚力和一致性,才能统一中外双方的管理观念,才能确定有利于合资企业共同管理的双方共识的企业管理模式,从而形成一个双方优势的聚合体。

共同的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二方面(见图2), 其中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基础、共同的社会效益观。

图2 中外合资企业共同价值的形成图

CMC系统展开的结构模式由三部分组成,三者是由里及表, 由粗到细逐一展开的,它们之间既有独立性,又有兼容性。不同合资企业从实际出发,可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单位来展开共同管理文化的建设。

系统展开模式的内容包括CMC概念层次模式, 人员层次模式(或称职能层级模式),功能系统模式。

图3表示概念层次模式的基本过程图。其中,从管理观念单元、 组织机构单元、管理方法单元三者之间的动态过程入手逐一展开。

图3 概念层次模式的基本过程图

图4为CMC人员层次模式,其中从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的管理文化的载体入手来建立共同管理文化。

图4 人员层次模式的基本模型图

图5为功能系统模式, 其中该模式从企业各个功能系统(如销售系统、财会系统、技术系统、生产系统、质量控制系统等)的思想出发,进一步深入阐述了CMC的系统展开。

图5 中三个单元之间是相互协调和相互支持的。

3 共同管理文化模式的实证研究

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是多元化的,其中既包括心理学中的问卷调查法,同时也包括管理学中常用的现场访谈与个案分析法等。

本着实践——理论——实践的思路,共同管理文化新模式是从实践概括总结抽象化的结果,经实证研究将进一步证实这一理论模式的正确性,并进一步获得修正和发展。

我们对近30家中外合资企业作了实证研究,并对19家企业的28位经理进行了现场访谈和问卷调研。这些合资外方分别为德国、日本、美国、瑞士等,另外还包括香港与台湾地区。研究中要收集的调研内容为:企业的一般历史情况,企业现行的管理模式及其评价,企业合资双方的合资动机,对于合资外方所引进的管理,技术的先进性和可行性的一般观点,企业的决策,经营管理机制及相应的组织机构,中方人员及外方人员对于双方合作关系的一些观点,其他有关中外合资企业的情况(财务报告、总结性材料等)。

调研与问卷的结果表明,在三十个研究样本中,企业都是双方共管型的,双方共管的现实使得中外人员提出了要求建立一个能有效协调双方文化差异的管理模式,即建立起中外合资共识的CMC模式。

表1 也说明了合资企业内各方对建立CMC的关键性是有共识的。

在调查的企业中,绝大部分中方管理人员都承认,在先进技术的引进过程中,必须以有效的共同管理模式来加以支持,使得引入的先进技术能真正在中国的企业实际情况中达到可行与适宜。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外双方合资动机的匹配程度(包括投资的长短期目的、投资的收益与市场观、合资的行为性观点等)对企业的决策水平有着较高的相关性(r=0.87)。 双方人员对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合理化分配,以及相应的相互信息交流(交流的横向性、纵向性,交流的顺畅度)等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决策水平。而以上所述的合资动机的匹配、管理决策的分配、双方的信息交流等都决定于共同管理模式的完善程度。所有的调查对象都承认这一事实:需要双方建立起共同的利益基础,并确定统一的企业管理模式——共同管理文化,以提高决策水平并减少由于管理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决策的难以真正实施。

在调查中双方高级管理人员都认为建立共同的管理模式关系到企业工作能否实现有效管理控制。有效的管理控制被认为是与以下几个要素紧密相联的:双方高层管理人员间的协调,管理决策方式的统一,部门经理间的合作,工作方法上的认同,管理方式的统一,矛盾冲突处理恰当,管理人员只对企业本身负责等(详见图6)。 共同管理文化模式被归结为达成上述关键要素的必然前提和基础。

图6 有效管理在合资企业中的要素组成及其关键度评价

在调查中,对合资企业本身管理系统达到完善化所应具备的一些特质进行了量化检测,并对相应的内容作出了初步的筛选评定。调研结果获得了十项共同管理原则:因地制宜,可行适宜,系统性,整体性,平等互利,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协商共事,长远考虑。进一步对这些原则在管理中的关键度进行了测试(详见图7)。

图7 CMC的原则及其关键度排列

最终,对达成合资企业有效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及其测评内容归结为:共同决策的有效执行,提高中方管理人员素质,中外人员研讨会,制度化,加强管理的正规化,促进中外双方信息的交流,加强企业员工的参与的正规化,促进中外双方信息的交流,加强企业员工的参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岗位环境和人际环境),加强各类人员的培训,增强合作技能和协调本领。

4 共同管理文化的案例实证分析

4.1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努力创建合资企业的共同管理文化分析

上海大众取得成功的秘诀便是CMC。该厂重视建立CMC,其具体做法为首先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念,特别地对管理观念达成了统一、共识(见图8)。

图8 上海大众CMC中双方管理观念的统一过程图

进而,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三个方面(民主与参与管理、企业精神与企业教育、劳动人事管理)按本文的指导思想建立了上海大众的共同管理文化模式(见图9)。

图9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的共同管理文化模式

上海大众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均获巨大成绩,成了我国对外开放的一面旗帜。

4.2 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的共同管理文化分析

该公司首先确定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使之成为全体成员共有的信念和统一的价值观,其次将CMC 的概念层次模式与功能系统模式在本公司系统展开。该公司实现CMC模式后于1992 年登上了全国十佳合资企业之榜。

总之,共同管理文化(CMC )是中外合资企业新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经案例分析证明,以上海大众等为代表的中外合资人力资源共同管理文化的模式,在实践应用中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5 结论

跨文化心理差异导致了不同国家的跨文化管理理论、思想、制度、方法。

共同管理文化(CMC)新模式的提出,既有理论背景, 又是中外合资企业寻找新的管理模式的必然产物。

共同管理文化新模式包括结构组合与系统展开模式两部分;后者又包括共同价值观与概念层次、人员层次、功能系统模式。

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都证明了共同管理文化(CMC )是中外合资企业新而有效的管理模式。在实践中应用这模式会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与本文有关信件请寄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062,俞文钊。

A New Model of Common Management Culture and Its Aplication

Yu Wenzhao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

Jia Yong

(Personnel & Education Centre,Hangzhou,310025)

AbstractAs the result of China's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and openpolicy,sino-foreign joint ventures become a very importentpart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This calls for a newmanagement

system

toaccomandatevariousculturalorientations of management. This study, taking a cross-culture perspective,analysed the Chinese management systemas well as some typical foreign

management

systemsprevailing in joint ventures, and proposed

a

"CommonManagement Culture (CMC)",which is composed of "StructuralConstitution Model" and "Systematic Arrangment Model".

Key words: common management culture

structuralconstitution model systematic arrangment model

标签:;  ;  ;  ;  

共同管理文化的新模式及其应用*_跨文化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