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江苏高考看语文教学现状_高考论文

从江苏高考看语文教学现状_高考论文

由江苏语文高考反观语文教学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论文,现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很多人一直认为现有高考制度的存在严重遏制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严重制约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落实,在语文教学上,高考似乎就是“逼良为娼”的罪魁祸首,似乎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全都是被高考逼出来的。于是人们只要一提及素质教育、新课程等话题,总是习惯性地抱怨高考,指责高考。高考对语文教学的影响的确是存在的,但高考是不是真的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消极的制约,而没有积极的促进呢?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到底自觉的接受了高考哪个方面的影响呢?到底是高考在逼迫着我们堕落,还是我们自己甘于平庸呢?这里笔者想结合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的分析反观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这也许对理清高考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弄清彼此的责任,从而改良我们的教学行为会有一些帮助。

据说江苏2011年高考语文均分只有80多分,这个结果肯定是不能让人满意的,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到底是应该指责语文试卷命题,还是应该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呢?很多学校一到高三就进入了复习阶段,整个学年都在忙着复习迎考,学生被老师带着过早地进入到“应试教学”阶段,高三“应试”本属当然,但我们是怎样带领学生应试的呢?就我所知,把应试技巧的训练当成教学的主要内容,把应对各类题型的答题模式的总结当作教学重点,把反复的单项或综合练习当成主要手段,把此前的高考试题当作复习的指南,已成为现在高三语文教学的主流。做成题,步老路,自己划定一个自以为是的复习圈子,然后就带着学生在这个圈子里翻来覆去,教者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主张。这种复习除了费时费力外,既不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增知长识,对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也没有多大作用。

2011年江苏语文卷上出现了不少让人甚感意外的考试内容,比如对字形的考查,比如对鲁迅作品及其中人物姓名的考查,按语的撰写,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默写等等,对此不少教师有“生冷”感,很多考生对此更是一头雾水。那么,这个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回顾一下2011年江苏全省各地的模拟或调研卷,我们会发现,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个部分,几乎都没有涉及到字形,这一现象表明了“考的就教,不考不教”的思想意识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江苏前几年一直没有考字形,结果因此形成了几乎全省范围内的复习空白。难道不考字形我们的教学就可以忽视字形的教学?不考标点符号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可以不重视如何正确标点的教学?今年没有考成语,难道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轻忽成语的教学?以此可以类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该有多少本应受到重视的内容受到我们的冷落?如此总是瞄着既往的高考模式来推测未来考试情形并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怎么能不形成很多的知识与能力的空白点呢?这样面对2011年江苏语文试卷上的一些考题,我们又怎么会不觉得既“生”且“冷”呢?我们一味地跟在陈年老卷后面爬行,竟忘却应该跟着“新课标”走。如果属于我们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我们果真都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我们的学生还能对付不了高考语文?不求人人高分,及格也总该不成问题。高考可以抽样考查,而我们的教学却必须面面俱到,试卷的结构和考试的内容侧重点可以年年不同,而我们的教学却应该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高三的语文教学是这样,基础年级的语文教学也有意无意地被陈年老卷牵着鼻子在走。要不是这样,我们很多的理科考生怎会不知道鲁迅先生的《药》?怎会不知道“夏瑜”?而且江苏规定《呐喊》是文科类考生必读的,难道文科类之外的学生对鲁迅的《药》这类起码的常识也不需要了解么?2011年考了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学生普遍感到茫然了,如果明年考辜鸿铭,后年考冯友兰……我们考生的情况将会如何呢?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对中国历史上的这些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难道不应该有所了解吗?面对“按语”的撰写,大多学生不知如何落笔;面对“春秋笔法”,学生普遍不知所云……这些内容是“生”了点“冷”了点,但它不“偏”更不“怪”,2011年江苏卷给我们的这种“生冷”感难道不正是反映出了语文教学被我们平时“遗忘的角落”太多了吗?这到底是考试的错,还是我们教学的错?是我们的考试范围太过宽泛无边,还是我们的教学太过狭窄小气?新课标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不是抽象的,更不是空洞的,而是必须建立在学科知识和其他综合知识积累的基础之上。鲁迅及其名篇,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不管是否考试,作为一种人文素养,不管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都应该有所了解。不少问题学生普遍考不出来,只能说明是我们平时的教学太过功利,目光太过短浅,涉及的范围太过狭窄。

如果我们能够摆脱陈年老卷的束缚,认真研究一下每年语文考试的实质,大胆地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跳出既往高考命题模式的窠臼,在教学中注意触类旁通,穿插引带,拓展引申,以上各种类型的知识都是可以触及到的,平时学生有所“耳闻”,临考时尽管不一定所有的考生都能很好地答出来,但那些平素敏而好学、默而识之的学生总还是可以应付的。这样看来,我们的高考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面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平素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格的考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课程三大理念中的第一个理念,可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形成的,是需要我们长期在语文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去渗透,去引导,去熏陶的;是需要从高中语文教学起步的那一天起,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做“日知其所无”的积累的。“素养”的形成,靠的就是平素的积累与修养。

2011年江苏语文卷文言文阅读的第5题和第8题考查的几个实词“戟”“蠲”“贷”等,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的确遭遇不多,但学生如果有较为良好的文言文语感,具有较强的根据语境对实词词义进行推断的能力,要判断四个加点字的解释哪个错是不难的。翻译题里的“贷”如果能够结合语境并能联想到“严惩不贷”这个成语,考生就不会被卡住了。有人拿“得之于课内,用之于课外”来衡量今年江苏的文言实词考查的命题,认为这些实词在教材中没有遇到过,就觉得选考这些实词是一种“偏失”,但如果我们平时的文言文教学,在具体的虚实词的教学而外,更注重对学生文言语感的培养,注重对根据语境推断字义句意的能力培养,那么我们教学的那些实词尽管是有限的,但这有限的实词在受教者心里不会是零碎散乱的“知识碎片”,而将是有组织成体系能够协同作战的“知识集团军”。笔者认为2011年江苏语文卷这样命题,不是对学生零散知识记忆的考查,而是对考生动态阅读能力的考查。还有第7题判断选择,其中C项看似考查的只是对一个省略句的理解,但实质上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看到“诏复以正民为鄂州”的“诏”字,就应该明白其主语必定是皇上,在古代除了皇上还有别人能下诏吗?阅读古诗文,对很多文句乃至字词的理解,都是需要联系到我国古代特定的文化背景的,离开了特定的文化背景往往就不能做出正确的或深刻的理解。这是高层级的迁移应用,应对这样的考查需要考生具有较好的语文素养。所以,那种有语无文的文言文教学,那种纯粹的文言文今译的技巧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文言语感和根据语境推理猜读能力的培养,脱离了古代文化知识背景的文言文阅读教学,是很难适应今天这类文言文阅读的考查的。古人讲究“养气”,在语文学习中有很多看似不能形之于笔墨考查的东西,但对那些可以通过笔墨考查的东西却具有着十分奇妙的辅助作用,这大概就是道家所说的“无用之用”吧。可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很多的人只注重那些“有用之用”,而不肯去关注那些“无用之用”,长期这样下去,不论是教,是学,还是用,在关键时刻就会有一种底气不足的感觉。

再来看看2011年江苏语文卷里诗文阅读鉴赏的考查吧。诗歌鉴赏的第二小题:“‘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现代文阅读的13题:“孟弗之于蒋姓学生、萧子慰于澹台玮的对话场景,对比鲜明,请从学生形象和对话情景两个方面加以分析。”再有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这些题目开放度都比较大,在考查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同时,都留给了考生较大的自主发挥的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可能。面对这样的考题不仅需要我们考生具有解读文本的方法,还需要我们考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自信和发散思维的勇气。

可我们的考生普遍缺少这种自信和勇气。反观古代诗歌和现代文阅读的复习,第一个阶段很多就是捧着一本历年考题汇编——“一轮复习资料”,今天这一篇明天那一篇地领着学生依次走过去,把文本后面配套的三五道所谓“真题”解决了,这个文本的复习也就完事了。至于为什么要选读这一篇,这一篇与后一篇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除了那几道所谓的“真题”而外,文本里还有哪些可资利用的教学或训练资源?在实际教学中,能够这样自觉地去思考,能够主动这样地去挖掘的教师实在不多。“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已经说到家了,可又有多少人能够领着学生超出既有的考题,去对文本本身的特点及其解读规律用心探求呢?

除此而外,有不少人对那些既往主观题的答案敬若神明,对学生中出现的与既有答案不合的答案总是不肯或不敢给予肯定,教者成了既有答案的代言人、维护者,他们就是这样相信那些陈旧的所谓“真题”的可靠性,自己被既往的考题及答案牵着鼻子在走,还要强牵着学生的鼻子让他们跟着走……教条、机械、僵化、盲目……整个诗文阅读的复习很难见到我们教者自己的个性,个性化的阅读、创造性的阅读意识,在这样的复习课堂上根本得不到体现。教者的个性都没了,又怎么谈得上去解放学生思想、激活学生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呢?更有甚者,在搞各种阅读主观题的答题模式研究,美其名曰“建模”,认为任何一道语文阅读的主观题都是可以有一个公式去套的。那么灵通的极具个性化色彩的诗文阅读,怎么可以用一种机械的公式来套呢?这本身就应该是一件值得怀疑的事情,可就是有人乐此不疲地在那里研究,就有不少教师相信这种答题模式的效用。如此舍本求末,其结果到底怎么样?面对江苏2011年的高考题,我们的考生抱着那一套模式有效了么?很难想象一个缺少独立解读文本能力的学生,一个平素思维就被束缚死了的学生,在考场上面对新的文本和陌生的考题,他怎么可能灵感顿生去做合理的发散性思考呢?就像一直被关在笼子里养的鸡,即使主人为它打开了笼门,那鸡还是不敢走出笼子的呀。至于那些认为去年江苏考了小说,今年就应该考散文,靠猜题押宝侥幸教学的教师来说,那就更是等而下之的了,在2011年江苏语文高考中吃亏就更属正常。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的教学可以对既往的考试形态视而不见,不闻不问。而是看我们怎么闻、怎么问,是墨守成规亦步亦趋地“法其成法”,还是站在历史的高度能动积极地“法其所以为法”,这便是消极地接受其影响与积极地接受其影响的本质区别。

再说作文,“拒绝平庸”这道题出来之后,尽管社会上颇多微词,但笔者认为这道题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上是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的。有人说社会绝大多数人是平庸的,安于平庸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需要。这话貌似有理,但难道对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少年,我们就要让他们暮气沉沉地从心里去承认并接受平庸和安于平庸吗?少年之志当拿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难道我们不应该鼓励一下这些充满朝气的青少年,有这么一点超脱现实、拒绝平庸的勇气吗?如果这些青少年果真个个都过早地认同并接受了安于平庸的现实,恐怕我们又得为这些孩子的前途、为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担忧了。从考试的实际情形看,这次考场上的确出现了一大批的平庸作文,很多考生不写自己写他人,不写活人写死人……当然这不是不可以,但字里行间起码也得让人能够看到作者自己的影子或听到作者自己的心声呀。除了取材迂阔之外,叙述混乱、内容贫乏、说理含糊、论据乏力的作文较为普遍,其实拒绝平庸并不只存在于善恶是非极端尖锐的矛盾对立中,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举手投足之间,在很多的生活细节上就存在着平庸与不平庸的分界线,对一篇作品的理解,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对一件事情的处理等等都可以体现出是否甘于平庸的人生态度来,可这次作文很少能见到以自身生活为内容的小中见大的上乘之作。

那么这次的问题是出在命题上,还是出在我们学生自身呢?我个人以为这次问题并不完全在作文题,而更多的在我们学生身上,即考生思想的普遍平庸,平时对现实社会与自己的生活的关注不够,思辨能力严重缺乏。这次作文同时也暴露出我们作文教学的不足:重形式,轻内容;重技巧,轻筑基;重各种作文题型和花式的训练,轻对形成学生作文能力的各项要素的关注。作文教学跟阅读教学一样,急功近利专注于治标而不治本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大凡在高考中作文写得很出色的考生,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敏捷、思想的深度、境界的高度、语言的修养等等,都是全面且过人的。我们很多老师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优秀的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这正揭示了另外一个事实:这些学生具有极强的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他们大多不按照教师规定的那一套游戏规则去走,他们想的往往超出了教师所想的,他们学的也往往超出了教师所规定的……他们独立、自主,不愿意按照规矩出牌,因此他们在作文考试中常常能够“出奇制胜”。我们往往会听到一些语文高考考高分的学生,他们在学校里平时是不好好听语文课的故事。

我们的教学太过平庸,于是也就只能带出一批思想平庸、视野不广、心胸狭隘、境界不高、知识面不宽的学生来。在作文考试中,技巧的耍弄掩盖不了思想的苍白,志趣的低俗一定发不出震撼人心的强音,思辨能力的缺失必然带来叙述的肤浅、说理的含糊,对自己生活关注的淡漠必然在作文上呈现不出个性化的色彩。我们不必去指责作文的命题,我们需要的是对自身作文教学的反思。不管出一个什么样的作文题,我想基本功好的、综合实力强的、语文素养高的学生总是可以做出不错的文章来的。“欲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过去我们都一直在喊是现有的高考制度制约了我们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现在我们如果仔细、耐心、冷静地分析一下我们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卷,再很好地反思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现状,就会发现,在一定程度上说,已经不是高考跟不上我们的教学,而是我们的教学已经落后于高考了。江苏的高考语文试卷固然还有不少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但总体上来说是越来越贴近新课改了,积极面对我们江苏语文高考试卷对改善我们语文教学现状是会得到很多启发的。只有真正切实地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去指导我们的教学,只有积极地总结每一年的高考试卷并接受它的正面影响,只有从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思想的熏陶、素养的提升、人格的培养等等方面齐抓共管,才能真正形成学生强有力的应对一切考验和挑战的综合实力,包括应对高考的实力。那种自我封闭、画地为牢、为了考试而教学,把答题模式和应试技巧训练当成看家本领的教学,必然会把自己的学生引向机械被动的尴尬窘境。

标签:;  ;  ;  

从江苏高考看语文教学现状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