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以历史为视角_文科综合论文

论文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以历史为视角_文科综合论文

试论文科综合考试的几个特点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以历史学科为着眼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眼点论文,几个论文,其对论文,试论论文,指导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过了从2000年到2002年三年高考的实践,文科综合考试的一些基本的特征已经现其端倪,而我们对于文科综合考试的认识也日益成熟。这些认识是高三历史教学的极其重要的资源,在开始面对第四年的文科综合考试时,对其进行概括和系统化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试卷的难度和能力要求始终是制约考试和教学的一对颇具有关键意义的矛盾。从高考采用3+2模式时起,命题人员就一直在探索如何能够在稳定的控制试题难度的前提下,充分体现对于考生能力的开发和测量。如果说在3+2模式的试卷中,试题难度的起伏还是相当大的话①,那么在三年的文科综合考试中,难度是相当稳定的:2000年试卷的难度是0.58,2001年试卷的难度是0.55;至于2002年试卷的难度,目前尚未见到权威的统计数据,而命题预计难度是0.58,估计实测结果不会与预计难度有太大的偏离。文科综合试卷中历史试题难度2000年和2001年是稳定在0.56,从2002年的试题看,没有理由认为会比前两年在难度上有较大的偏离。稳定的难度系数是指导教学的一个重要依据。

在能力要求方面,2002年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试题确实使人感到了完全可以摆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而不会影响高考的成绩。题目注重的是理解、推理和解决问题。如试卷中占分数最多的历史试题(关于近现代中外关系的第37题)是一道材料解析题,在能力上强调的是阅读理解,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而跨学科综合题目中的历史问题,尽管题目比较小,设问不复杂,但也没有流于简单的背书,如第39题的几个历史问题:“(1)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分析东京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3)直接导致该城市北宋以后商业衰落的社会政治原因。”问题相当简练,但是考生必须运用相关的知识进行推理和迁移。选择题风格比较平实,但题目要求的思维力度还是很高的,以19题为例:

20世纪50年代,著名话剧《茶馆》和《等待戈多》的上演均引起轰动。他们的共同之处是

A.属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

B.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C.描写了社会历史的演变

D.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创伤

题目确实体现了对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也体现了人文科学知识之间的综合与渗透。

历史试题要考查考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是许多年以来高考追求的一个目标,而文科综合考试本身就具有达到这个目标的有利因素。文科综合考试中考查现实性问题题目的比重的增大是有目共睹的,其中历史学科受到的影响尤其大,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历史教学和考试的重点,使那些容易与现实结合的问题成为考试的热点,因而也影响到历史教学的变化②。

其次,经过三年的综合考试的实践,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试题在形式上(或者说题型方面)的特点也日渐明确,题目大体上集中在三类题型中:选择题、跨学科主观试题中的历史问题、历史学科主观试题。三类题型所占分数的浮动范围也大体上有迹可循。在三种类型题目都齐全的情况下(2001年的文科综合试卷没有单纯历史学科主观试题,跨学科主观试题中的历史问题所占的分数就会多一些),选择题约在40%~45%之间浮动;跨学科主观试题中的历史问题大约在20%~30%之间浮动;历史学科主观试题在30%~40%之间浮动。如前所述,三年来测试过的文科综合试卷存在着是否有单纯的历史学科主观试题两种情况,从趋势上看,存在单纯历史学科主观试题应该是常态。

分析文科综合试卷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特点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我们的历史教学,使我们的教学和训练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通过对于试卷难度和能力的认识,应该帮助我们确定不追求偏难怪题的基本方略,即试卷的高难度并不是由于试卷注重于考查能力造成的。考生实测中低分出现的高频点通常是单纯要求记忆的、缺乏现实感和意义归属的冷僻知识。除了一些个别的例外,强调比较高程度的理解和推理的试题出现低分的频率相反倒不很高。换句话说,多数这一类试题考生的得分大体分布在全卷的平均分左右或者略高于平均分。以2001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为例,全卷的历史试题中难度最高的试题是20题,难度为0.16,从考试测量学的角度说,此题目已经不具备正确评价考生的意义。题目如下:

康、粱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可以看出,这道题以再现一个具体的事实为主,正确与否取决于知识积累的准确性,没有更多对思维过程要求,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对较为冷僻的知识(考生实际很难将诸如“百日维新”中颁布的措施这样的罗列大量条文的知识记住)记忆。另一道对于思维力度提出具有一定高度要求的题目,难度为0.643,高于全卷的总平均分:

在战国变法运动中,提出了“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理”的思想家是

A.墨子 B.孟子

C.商鞅 D.荀子

题目给出的材料对于考生来说是以前未接触过的,需要准确的把握材料的含义,然后比较其与各位思想家主张的一致性后做出判断。而要求考生思维过程并没有增加试题的难度。

结合文科综合考试与现实性相关的内容在测试中权重增加的情况,在教学和日常的测试中适当的淡化冷僻,远离现实的教学内容也许是必要的。

其次,针对文科综合考试的基本题型的教学与训练是非常重要的。文科综合考试的历史试题日益明显地归结于前面已经分析过的三种基本题型。

单纯的历史学科主观试题是训练中的难点,也是最讲究思维和方法的题型。这种题型综合了原来3+2考试中的两种主观性试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所以呈现的手段是相当丰富的。相应的,在教学中就应该顾及各种可能的呈现方式。大体说来,这类题型有两种基本的呈现方式:问答题类型的呈现方式和材料解析题类型的呈现方式。2000年和2002年春季高考的试卷是问答题方式的;2002年夏季考试的试卷是材料解析题方式的。如果我们眼界更放宽一些,参照一些跨学科综合的主观性试题,还可以在材料解析题类型的题目中区分出三种方式:以文字材料为主的典型的材料解析题、以地图提供信息和引导思维的类型、以统计图表提供信息和引导思维的类型。后两种类型的题目虽然在单纯历史学科主观题中尚未出现过,但在跨学科主观题中已经多次出现,完全可以设想在历史学科中很容易形成这些类型的题目,因此对所有这些可能的呈现类型都应该有必要的重视和训练。

比较容易忽略的是跨学科综合试题中出现的小型的本学科问题的呈现方式和特点以及相应的训练。对于这类题目,在教学和训练中给予一定的关注是很必要的。特别应该参照2002年试卷中的几个范例,注意在能力要求上和难度上以这些题目为范例来设计或选择相应的题目。

结合我们对于文科综合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特点的分析和认识,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再做一个简单的探讨。

笔者一直认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方面,综合考试与3+2考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教学中用绝大部分的时间(至少应该在高三的历史课教学的三分之二以上)进行基本的知识点的再认再现和深化理解,这与3+2考试是一样的。如果说有所变化,那就是尽可能增加一些以历史知识为主干的跨学科的认识。例如,讲到秦皇汉武开疆拓土时,一方面可以肯定这些事件对于巩固边防、开发边疆、民族融合的积极意义(这是历史学科的传统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件在环境和生态方面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非常多,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地发掘。

在完成以上最主要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还可以进行一些关于历史发展线索的教学。尽管这种线索问题的教学实际上一直都是高考复习的常规手段之一,但是,过去那种将教材中涉及的史实简单地移位,拼凑出一些线索的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不会有什么帮助。历史线索必须是在对于知识充分整合,挖掘其内在联系和时代特征的前提下形成的,我们现在探讨下面的例子。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1.先秦时期

(1)前金属器时代的农业

原始农业的出现

夏商西周的农业

(2)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的划时代进步

战国的农业工具和水利

2.工具进步的时代(西汉-唐)

(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西汉犁耕法的进步和耧车

兴修水利 翻车 江南开发

(2)隋唐时期

曲辕犁 筒车 兴修水利

3.精耕细作和改良品种(宋-清)

(1)宋朝

北宋作物种植区的变化

占城稻的引入 茶叶种植的推广

南宋的水稻和棉花

(2)明朝和清朝提高粮食产量的途径

奖励垦荒 精耕细作和一年多熟

引进高产作物

这一线索的关键是区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几个主要的阶段,一方面找出阶段性的东西,一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总的特点与趋势。简单的说,先秦时期农业发展的最高成就是进入了金属器时代,体现了从原始农业向一种比较成熟的农耕文明的发展。秦汉到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在工具上取得重大进步的时期,并且影响至深至远,直到现代。在工具和技术方面具有重大的和普遍的意义是西汉新的牛耕法、曹魏时期发明的翻车和唐代的曲辕犁,特别是后两项,实际上是我国古代农业工具最高水平的代表。宋元到明清时期,没有发生像以前时期的那种工具方面的革命性的变革,农业发展转向进一步的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将明清时期的农业与同期的西欧农业相比,是非常富有戏剧性的。粮食问题是政治学科涉及的一个重要内容,如果在这里出现一个综合性的问题的话,历史学科就可以提出明清时期,随着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如何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从上面的提纲中,可以得出问题的答案:三个主要的途径——垦荒以增加耕地的总量;精耕细作和一年多熟以增加亩产量;引进高产作物,同样也是为了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依据中学的历史教材可以在方方面面形成许多条这样的线索,如果我们想要掌握住教学和考试的主动权的话,就应该拿出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

标签:;  ;  

论文科综合考试的特点及其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以历史为视角_文科综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