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循环经济:发展观、伦理观与产业范式_旅游经济论文

旅游业循环经济:发展观、伦理观与产业范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范式论文,旅游业论文,发展观论文,循环经济论文,伦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是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业是我国“十一五”时期的积极发展行业,我国拥有居世界第4位的入境旅游市场和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庞大的旅游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其中也包括旅游活动带给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景观弱化、文化冲击、民俗消失等大量负面影响。旅游业并非无烟工业,这个高度依靠自然秉赋和社会遗赠(Murphy,1985年)的资源依赖性产业[1],具有高度的边缘性和综合性,这使整个产业的运作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意味着对自然、文化和社会资源的大量占有与消耗。如果处理不当,旅游业将变成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从而发生“旅游摧毁旅游”的悲剧。旅游业的资源依赖性使它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实现既需要旅游业建构起循环经济发展观和伦理观,又需要行业从微观到宏观进行整体的经济范式转变。

1 旅游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时代背景

循环经济的概念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这一概念很快被西方国家所接受,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立有《循环经济法》,按照其规定,工商业者应该从“摇篮到坟墓”地照管其生产的产(商)品,它要求工商业者在新产品开发研制等源头环节就考虑废物的清除问题,而且生产者的废物担保必须在经济上可行、在技术上可操作。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经济活动遵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商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式资源循环反馈流程,它强调对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反复利用,目的在于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保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2]。我国许多学者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型经济[3],它不仅强调技术进步,更强调将制度、体制、管理和文化等因素通盘考虑,注重观念创新和生产、消费方式的变革[4,5]。

从旅游研究的视角来看,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旅游研究早就蔚为风潮,研究文献也逾千余篇,但有学者认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难以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得到支持[6]。旅游业循环经济是可持续旅游研究的重要方向,早期的研究成果大都从微观视角切入旅游六要素和旅游企业的操作性改变。当然,也有部分学者从旅游业角度来研究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7-9]。2007年,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研究文献出现了快速增长,它集中表现为对微观研究和循环经济机理研究的愈亦深入[10-15]。

应该看到,旅游业是一个既包括资源型企业、又包括生产型企业、还包括服务型企业的综合性产业集群,这些企业群体之间有广泛的资源和产品交流,只有以产业为基础构建起连接旅游产业内外的循环经济体系,才能正确处理各种不同类型旅游企业之间的资源关系、产品关系和价值输送关系,各微观旅游企业的循环经济才有坚实的运作基础。因此,旅游业循环经济并不仅仅只是旅游六要素和旅游企业在节能降耗等技术和操作上的改变,它的关键任务在于,用循环经济理念去建构旅游经济的发展观和伦理观,并据此建构起融入循环经济理念的全新的旅游业运作范式,旅游业循环经济才能建构起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自我本能,并最终以其广泛的关联性推动社会的循环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 传统旅游经济与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比较

我国旅游业是在创汇和经济发展导向下成长起来的,这种受利益驱动建构起来的经济体系表现为明显的“增长性”发展观[16],这对于旅游业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人类中心型的发展模式在我国旅游环境堪忧和旅游者对旅游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已经遇到诸多瓶颈。

2.1 传统旅游经济的发展观

根据发展的实现手段,我国传统的旅游经济已经经历了资源中心发展观、产品中心发展观和顾客中心发展观等三种主要的观念范式阶段(图1)。增长是我国传统旅游经济的表达核心,但每一阶段在吸引力表达、竞争手段和市场范式上是存在差异的。在资源中心发展观阶段,我国旅游经济主要表现为不断寻求新的资源点,并对资源点进行初级开发,旅游景点往往通过资源的原始展示来吸引旅游者。各地对旅游开发也抱有较大的热忱,比如,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评选中,我国1998年通过的第一批优秀旅游城市54个、2000年又通过第二批优秀旅游城市共68个,此后,在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又相继获批16个、45个、23个、41个和24个,我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总量已经达到271个。这种资源、景点和旅游地在数量规模上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

图1 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观演进

在经历了初期的资源中心发展模式后,产品竞争力逐渐成为旅游地关注的焦点,旅游经济因而表现为以产品为中心的发展观。产品竞争促使旅游地在资源包装、主题表达、服务运作、品质档次、价格管理、营销方略等产品元素上不断寻求创新,我国旅游产品的质量水平因而获得了飞速前进。但不容否认的是,这种以产定销的观念模式使许多地方出现了旅游产品的复制、模仿和雷同的恶性竞争现象,比如,从1984年在北京修建大观园开始至2004年,我国共兴建了2500多个主题公园,这些公园大都模仿成功的主题公园产品,创意雷同,结果导致近7成的主题公园亏损甚至破产(李慧云,2004)[17],这显然是重产品扩张轻市场细分所带来的恶果。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旅游业越来越重视市场分析、重视旅游者的需求管理,并强调以需求来决定旅游产品的运作与生产。我国旅游业因而迈入了以顾客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这在推动我国旅游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激增的旅游者数量和对旅游者的迁就使旅游地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文化冲击、旅游地犯罪等问题大量出现,我们的旅游观、休闲观正面临因此导致的巨大挑战。

2.2 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观

旅游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经济体系,在旅游业中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将使人类中心型的旅游经济转型到实用生态型的旅游经济。纯粹的人类中心发展观主张人类利益的绝对主导,容易带来各种环境问题。深层生态学发展观主张生态利益的绝对主导[5],容易抹杀人类的创造性本能,影响人类的客观发展。旅游业循环经济主张用生态位序的观念来处理人类与自然文化生态的关系,使人类的发展建立在与生态有序互动的基础上,它兼取了生态基础和人类中心的动态平衡。这种循环生态型的发展观认为,人类的发展依赖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既是生态系统的一环,又必须通过生态系统来实现自身的积极发展。因此,这种发展观将使人类的旅游活动更多以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生态意义与生态价值为己任,旅游活动将承担一种更为重要的生态教化功能,它使人类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态、了解自己所处的自然生态位序和文化生态位序。这使旅游所固有的在自由追求和人性本源探索中所产生的精神愉悦将变得更为彻底和可能。

循环经济型旅游发展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景观吸引力的生态化。首先,原生态自然景观和原生态文化景观更容易满足旅游者对纯粹和本质的追求,它们是旅游地的吸引力源泉,因而旅游地自然文化生态的储备量和丰富性是旅游地发展的基础。其次,景观生态的综合体验将比传统的景观资源点展示更具旅游吸引力,而且以原生态体验作为旅游方式既有利于还原资源价值,又有利于环境保护与发展;②旅游者旅游目的的生态化。成为“人”和完善自我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自由旅游”是其重要的实现方式,这也是旅游行为的生态本质。因此,旅游者自由旅游的可及性将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旅游者既是旅游系统中的能动个体和行业的运作核心,也是旅游业业态资源的支配核心。旅游地生态的丰富性和旅游者自由旅游的可及性的兼容和谐即表现为旅游地生态发展和生态实用的高度统一;③旅游企业操作的生态化。旅游企业的存在既是为了实现经济价值,也是为帮助旅游者实现其了解生态进而实践生态的旅游目的。旅游企业的内部运作和资源利用过程既要遵守循环经济的3R基本原则,也要注重与旅游者和产业的生态互动;④旅游业运作的生态化。旅游业是一个泛区域、泛资源和泛企业的经济生态群落,以生态化的概念来整合旅游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有助于实现旅游业在区域、资源和企业间的有效协同,从而有利于旅游业的产业结构优化。在人类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将建构新的生态型的生活、消费和生产方式,旅游业在带动这种观念的建设过程中具有天然的示范优势和资源优势,它可以通过旅游的生态化实践来进行生动的生态教育,最快程度的实现人类发展观的转化,实现生态发展观的建设。当然,旅游业循环经济是一个有层次的递进系统,我们只能在实践中逐步逼近其最高形态。

3 旅游业循环经济的伦理观

旅游业循环经济并非纯粹的生态经济,它强调用实用生态观调节旅游者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大众社会间的伦理关系,它以实现生态基础和人类中心的动态平衡与有机统一为本质目标,并最终表现为旅游者的公平旅游、旅游业的和谐发展,以及旅游环境、旅游资源与社会的动态性可持续发展。当然,旅游业是一个庞大的关联性产业,它的发展需要环境、资源、社会和技术的支持,科学的处理旅游者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伦理关系,合理的利用技术,使其提升为一种统一的、开放性的伦理体系,已成为旅游业实现循环经济化的伦理基础。

3.1 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环境观

旅游者利益和环境利益是旅游环境问题的核心,要成就旅游者自由旅游和成为自由旅游人的美好理想,就应维护旅游环境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就旅游系统而言,旅游生态环境是个多元化的概念,它既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依赖于人而建构的文化生态环境,两者共同构成旅游地的吸引力核心。循环经济倡导能量平衡和减少环境污染,由于旅游系统的自然环境并非“荒野自然”,它是由实践和社会中介过的富有生气的旅游承载系统,因而旅游环境的平衡不能简单等同于旅游环境的绝对物质维持[18],而应该建构起有序的旅游环境发展观,在隔绝旅游环境污染和避免能量失衡的同时协调旅游者利益和旅游环境系统的利益,确立旅游者利益和旅游环境利益相互平等的环境道德观,并通过其依存关系使其协调为一个有序发展的统一整体。

3.2 旅游业循环经济的资源观

在旅游系统中,稀缺的不是旅游者、也不是旅游开发者,而是旅游资源,因此保护旅游资源成为旅游开发的重心。资源是旅游地的吸引力基础,随着旅游者生态素质的提升,旅游者所追求的旅游资源将逐渐由资源景观点变成资源生态系统。旅游资源的价值具有内生性和多元性,其价值是其内在所具有的不以旅游者的需要为转移的客观价值,在旅游观赏价值外它还具有有益于其他生态存在的客观价值。旅游资源既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者均面临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自然旅游资源的保护可以通过生态型科技的发展和选择来更好的实现,而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更主要依靠人类的精神传承,它的保存、发展还受限于处于时代囚笼中的人的价值选择,如何使人文旅游资源实现代内和代际的客观传递与价值共享,成为人文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

3.3 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社会观

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于同社会进行有序的互动和资源交流,它主要表现在与大社会互动以及与旅游地社区互动两个层面。旅游业的有效运作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大量资源的流转为基础,资源的循环发展和多重利用正是旅游业价值创造的源泉所在,循环经济思想有助于从行业运作的基础层面推动旅游业的循环发展。同时,旅游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工具,旅游交流有助于文化精神的代内共享和代际传递,并有利于促进旅游者的素质提升,推动文化资源社会经济价值的更好实现。

旅游业与旅游地社区的积极互动是旅游地发展的现实前提。旅游业循环经济倡导积极的经济转移,以刺激旅游地的各项消费、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帮助改善贫穷旅游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旅游业循环经济鼓励健康的文化传播,以推动旅游地居民观念素质的现代化和旅游地的形象品牌提升,它提倡旅游业发展要尽量使用当地人才,以促进旅游地的人才培育,并鼓励当地人参与旅游地的旅游投资,使旅游地社区在旅游投资、旅游就业、居民旅游等方面都参与旅游业发展,从而更大程度的享受到旅游地的发展成果,以避免“旅游飞地”的形成,将旅游地建设成积极参与的循环发展型旅游社区。

3.4 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科技观

旅游业实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等三个基本原则需要科学技术的坚实支持。传统的科技进步并不能解决由于经济规模扩大而产生的环境危机[19],因此,要建立以旅游者和旅游环境为主导的技术发展观,而不是相反地通过发展技术去改变旅游者和旅游环境。旅游者有权根据自己的合理需求去选择旅游方式并据此发展其技术平台,而不是相反的基于科技的变革来变革旅游方式。技术的变革应该服从于旅游者、旅游环境和旅游的社会意义。

4 旅游业循环经济的产业范式

旅游业是一个包括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和娱乐等企业类型在内的庞大的产业集群,产业内流转的产品是无形服务和有形商品的综合,产业所依赖的资源涵括了自然文化环境和三次产业产品等综合资源,因此旅游业循环经济应该具备广阔的运作观,将其运作观由微观的企业层次向外拓展至宏观的产业层次乃至国民经济大生产系统,以从广阔的外部环境中对接自己的经济活动,从中找到实施循环经济的路径和方式,这也是旅游业实施大生产观念、大营销观念、大环境观念和大发展观念的基础[1]。

4.1 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结构层次

旅游业的循环经济活动主要体现在四个层次,即单体企业层次、企业群落层次、旅游业产业群落层次和国民经济的大生产群落层次,具体如图2所示。四个层次的循环经济活动是逐层递进的关系,由于所处的产业链位序不同,因此每个层次的循环经济活动有不同的实现路径与方式。

图2 旅游业循环经济的结构层次与实现路径

单体旅游企业是循环经济活动的具体执行者,旅游产业向循环经济范式转变的同时,旅游企业的微观运作方式也将发生具体而深刻的变化,旅游产业包括六大类要素企业,其内部的循环经济运作主要体现在节能降耗的努力,主要的实现方式是以观念变革为基础、从技术和管理角度推进3R原则的贯彻实施,通过范式结构的转化来实现自身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如表1所示。

相同的旅游企业构成一个共生的行业,行业的发展与升级越来越依赖于基于共赢理念的合作式竞争,其主要实现方式是单体旅游企业在资源上的共享与协同,比如旅游地的地区营销、预订系统的合作研发、人力资源培训联盟的构建、基于市场细分的行业结构协同等,都有利于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行业的良性发展。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通过旅游者的集群式消费构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形成一个相互依赖的产业集群,旅游企业间通过输入上游企业的产品资源实现对旅游者的服务接待,因此业内资源的共享、协同与转化利用是整个旅游产业存在的基础。旅游业循环经济强调通过信息协同、企业一体化发展和良好的产业规划来更好地实现这种运作。

4.2 旅游业循环经济的产业运作范式

以包价旅游作为标志的传统旅游业将旅行社置于行业运作的核心,大部分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都由旅行社经手完成,行业中的客源招徕、旅游行程安排、票务预订、酒店预订、导游解说等行业的核心流程也均由旅行社组织运作。传统旅游业因而表现为以旅游行程作为导向、以经济利益作为目标的运作范式。

旅游业循环经济提倡旅游本质的回归,主张以生态位理念来梳理行业的价值链体系和旅游企业的生态位序。旅游者对自由旅游本质的追求将使自主性、个性化的旅游方式越来越蓬勃发展,旅游者的主体地位将不断增强,他可以自助完成行程安排、票务预订等核心的行业流程,旅游者因而替代旅行社成为行业的运作核心。相比于传统旅游经济,旅游地生态替代纯粹的旅游景观成为核心的旅游吸引力,旅行社的导游解说功能和信息服务功能替代行程安排功能成为其赢利核心,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和娱乐将直接面向旅游者,在减少中间环节的同时也有利于行业成本的压缩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旅游业循环经济因而表现为以旅游体验为导向、以生态利益为目标、以旅游者为根本主体的产业运作范式。旅游业以“镜像”的方式来实现循环经济范式的转变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其转变结构如图3所示。

图3 传统旅游经济与旅游业循环经济的范式结构

作为旅游经济范式与旅游产业结构的理论反映,旅游规划对旅游业的运作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在旅游业循环经济下,旅游的社会意义和环境的生态意义重于其经济意义,旅游业的寻租功能因而弱化,旅游业各利益主体的博弈导向因此发生改变。在这种范式下,旅游者通过个体的消费权直接影响旅游规划、政府部门通过法制权支持旅游规划、生态环境通过生态条件规范旅游规划、旅游专家通过知识权引导旅游规划,旅游规划的智力创造过程将以景观生态、消费生态、企业生态、行业生态等多重生态体验作为设计导向,以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持。循环经济型旅游规划范式既是对传统旅游规划范式的镜像式升级,也是旅游业生态体验的多重镜像反映。

5 结论与讨论

旅游业循环经济是推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它的实现涉及从理论到实践的两个相关层次。它既要求旅游业从发展观、伦理观等基础层次实现思想上的根本变革,提倡用实用生态观来调节旅游者与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大众社会间的伦理关系,也要求旅游业的六要素企业从技术层次进行深入的操作性变革,并运用管理手段实现循环经济思想与循环经济技术的协调统一,并使循环经济在理论和实践上统一为系统化、科学化的产业运作范式。

当然,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具体实现还存在许多需要我们去共同克服的困难与障碍,它主要包括:①旅游企业对循环经济技术改造的类型、方向和形式还缺乏清楚的了解,需要在关键技术的创新共享上取得突破;②循环经济运作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缺乏透彻的把握,需要建立综合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社区、环境和政府等主体的利益均衡机制;③旅游业对循环经济的实质、应用方向和管理策略还缺乏清晰的思路,需要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观念引导机制。

收稿日期:2008-02-01;修订日期:2008-05-16

标签:;  ;  ;  ;  ;  ;  ;  ;  ;  ;  

旅游循环经济:发展观、伦理观与产业范式_旅游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