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的四个“冲击”及其思想_世界主义论文

近代中国的四个“冲击”及其思想_世界主义论文

中国近代以来四次“撞击”及其引起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四次论文,中国近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内容提要 近代以来,中国历经四次撞击——商品经济撞击自然经济,民主制度撞击君主专制,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撞击封建正统思想,市场经济撞击计划经济。而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则是四次撞击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历史的思考,可以更加坚定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关键词 中国近代以来 撞击 思考

一、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以来经历的四次“撞击”的必然选择

1.第一次撞击;商品经济撞击着自然经济。在世界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时期,中国曾经有过辉煌。然而,当比自然经济先进的商品经济在西方悄悄兴起,并逐渐向世界范围扩散时,中国清朝政府却仍然抱着自然经济不放。“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0页。以下只注卷次和页码),致使中国落在了西方列强的后面。两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导致近代中国发生第一次撞击,即商品经济撞击自然经济,它标志着古老的中国开始走向全面接触世界的路程。其间,进行了第一次选择——或闭关自守或师夷长技。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封建专制统治还能够维持下去,清政府没有采纳林则徐等改革派提出的“师夷长技”的主张,仍然坚持闭关自守政策,错过了一次发展的机会。直到19世纪60年代,在内忧外患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才被迫作出了选择,同意洋务派官僚进行以“自强”、“求富”为中心内容的“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与闭关自守时代相比,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进步。

2.第二次撞击:民主制度撞击着君主专制。在世界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可是,在19世纪末期,随着商品经济向世界范围进一步扩展,除英、法、荷、美几个国家之外,又有俄、日、意、德等国纷纷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中国的洋务运动没有触及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在与上述后起之国,尤其在与日本的竞争中,终于与西方列强拉开了距离。甲午战争的爆发,向国人敲响了警钟,致使近代中国发生第二次撞击,即民主制度撞击君主专制制度,它表明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将要促使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动。其间进行了第二次选择——或墨守成规或变法维新。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但是,慈禧太后不但没有采纳康、梁变法维新的主张,反而镇压了变法维新运动,又一次错过了发展的机会。直到世纪之交,国家再次面临危机之际,清政府才被迫作出了“变法”的选择。但是为时已晚,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3页,1995年6月第2版)。新生的资产阶级不满意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他们开始进行“驱逐鞑虏”的革命,终于迫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变革。维新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适应了上述客观规律的发展,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3.第三次撞击: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撞击着封建正统思想。在世界上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时期,封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千百年。然而,在20世纪初,历史又向前发展了,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统治,却没有对封建思想进行彻底的批判。袁世凯窃国后,仍旧尊孔复古、倒行逆施,引发了近代中国第三次撞击,即新文化运动及其后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撞击着封建正统思想。它标志着中国将用马克思主义代替封建的正统思想,用以指导中国人民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的束缚,重新获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其间,进行了第三次选择——或走资本主义道路或走社会主义道路。

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面临着革命道路选择的问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已不合时宜,袁世凯、张勋等人的复辟活动已遭到国人的唾弃;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虽然深入人心,但一次次革命的失败,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迫使中国人寻找新的出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分子提出:中国的革命只能是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革命,只能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在经过两次国共合作、三次统一战线的建立之后,这条道路终于走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适合中国的国情,它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必由之路。

4.第四次撞击:市场经济撞击着计划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完成以后,“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三·63)因而严重地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再次错过了一次发展的机会。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新技术革命成果继续得到了发展。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后果之后,终于引发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四次“撞击”,即市场经济撞击计划经济。它预示着中国社会将发生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即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其间,进行了第四次选择——或关门建设或改革开放。

长期以来,认为市场经济姓“资”不姓“社”,社会主义不应搞市场经济,从而陷入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的误区。由于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结果“关起门来”搞建设,使我国的经济状况“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三·264),“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必须在关门建设和改革开放之间作出选择,如果继续关门建设,中国将再次面临落后挨打的危机。“历史的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因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三·90)。中国走改革开放之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的国情的,同样会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四次“撞击”引起的思考,坚定了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思考之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世界。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社会与世界隔绝;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面对着商品经济的撞击,中国不得不“师夷长技”;面对着民主制度的撞击,中国又不得不“变法维新”,直至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当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时,中国人开始主动“以俄为师”;当市场经济撞击计划经济时,中国人又开始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和科学技术。不管人们的主观思想是否愿意,都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即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始终未能脱离这个世界。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因为,现在的世界已不是1840年以前的世界。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进入了比自然经济优越的商品经济社会。世界向着经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现在,我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三·373)。中国走向世界,从被动到主动,这期间,有人反对,有人赞成。历史经济证明,被动、反对占上风之时,中国落后、挨打;主动、赞成占上风时,中国就发展、壮大。中国只要抓住这次机会,在发展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与世界发达国家竞争,一定会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思考之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中国实际。鸦片战争之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仍停留在自然经济的封建社会,只有英、法、荷、美等少数几个国家进入了比封建专制国家优越的资本主义社会。所以,中国虽然是个古老的封建国家,但仍有赶上先进国家的机会。可是,由于清政府愚昧腐败,反对改革派、维新派和革命派的主张,不仅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使国家处于被侵略、受屈辱的状态,所以,清政府自然遭到中国人民的“淘汰”。辛亥革命之后的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的统治,仍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反而使中国人民长期遭受战争之苦,自然也不会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脱离中国实际,违背中国人民意愿的统治,只能使中国落后挨打。而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得到中国人民的拥护,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有能力领导中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政党,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三·62)。现在,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三·63)。它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定能够建成。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社会的发展一定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发展、壮大。

——思考之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商品经济。中国走上商品经济之路和中国走向世界一样,也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国家,尽管封建社会内部也存在商品经济,但发展缓慢。经过了第一次“撞击”之后,“外国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的社会经济起了很大的分解作用,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了城市的手工业和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另一方面,则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589页)。中国被迫走上商品经济之路。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证明:在没有内外重大干扰和阻力的情况下,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发展较为顺利,并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洋务运动时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中国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但是,在遇到内外重大干扰和阻力的情况下,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挫折,如甲午战争之后和军阀混战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受阻,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较为软弱、无产阶级不够强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代世界历史发展表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相比,自然经济代表落后、愚昧,它的特征是无须开放,即可自给自足;而商品经济则代表进步、文明,它的特征是只有开放才有活力。事实证明,商品经济条件下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自然经济条件下创造的生产力要大得多,它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自然经济中决不会产生社会主义。所以,只有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才能够建成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认识到这一点,在经过第四次“撞击”之后,开始搞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只要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一定会增强中国的经济实力。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之时,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之际。

——思考之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1840年以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决定了中国的上层建筑必然是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经过第一次“撞击”之后,清政府不去主动适应商品经济的冲击,反而违背客观规律,仍旧闭关自守,因而未能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终于被迫移宫承德,给中国带来第一次民族危机。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同意洋务派搞洋务运动,表明中国封建的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上是相适应的,这是中国能够较稳定发展30年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发展,一直担心“用夷变夏”的封建顽固守旧派和主观上“用夷保夏”的洋务派逐渐成为洋务运动继续发展的阻力。上层建筑已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结果,“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在经过第二次“撞击”之后,清政府未能接受维新派的正确主张,仍旧墨守成规,再次违背客观规律,被迫移宫西安,给中国带来第二次民族危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本应走上独立自强之路,由于军阀混战及国民党的腐朽统治,在日本侵华之际,迫使中国移都重庆,又给中国带来第三次民族危机。经过第三次“撞击”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才使中国的革命取得了胜利”(三·62)。但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有一段时间“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三·116),结果走了一段弯路。在经过第四次“撞击”之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这规律就是“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三·117—118)。只要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一定能够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标签:;  ;  ;  ;  ;  ;  ;  ;  ;  ;  ;  

近代中国的四个“冲击”及其思想_世界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