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概念与原则教学策略_离子反应论文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概念、原理教学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模块论文,原理论文,概念论文,教学策略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念、原理在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是许多概念的完整体系,概念是形成基础知识的单体,对概念、原理的理解不仅是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发展学生认知的必要条件。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充分发挥概念、原理教学的重要作用,运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把化学的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实验技能、计算技能及学生的认知发展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牢固地、准确地掌握基本概念,综合运用基本概念,进而能灵活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中的化学概念、原理分布在各个课程模块中,在必修模块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例如:物质分类、氧化还原——提供了认识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离子反应——利用微粒观分析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及变化;物质的量——提供了定量分析物质和反应的工具;元素周期律(表)——为学生整合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了平台。

二、新课程中必修模块概念、原理教学的变化及对策

由于新课程结构的变化,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概念、原理教学具有面广、要求浅、与选修模块构成螺旋上升的特点,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加关注三维目标的落实。那我们应如何积极应对这种变化呢?

1.正确理解概念、原理教学的功能和价值

概念所包含的知识和概念的应用是不能等同的,掌握了概念的知识内容,不等于就会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使学生的认知发生变化,而不是单纯的积累知识。所以教师要对概念教学的价值进行反复和深入的思考,要意识到教学不是为了教定义,而是为了把概念当做武器。例如学生学了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不仅仅是为了会判断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更主要的是丰富了我们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2.正确处理概念、原理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要把握深广度

某个概念在不同的模块出现时,由于模块的定位不一样,教学处理肯定不一样。所以教师要仔细研读课标,从整体上把握必修模块概念、原理教学的深广度。在讲必修模块的时候最好有相关的选修教材,了解选修模块是怎样讲的,从而判断必修模块应该讲到什么层次。

(2)要关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对于以概念、原理教学为主的新课,应注意到概念、原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要分析学生的心理逻辑,充分挖掘概念背后的认识方式的功能。可以采用以感性知识为前导的做法,力求形象直观,化难为易。例如以图片、故事、新闻报道、视频材料、化学史实等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的思维。在导出概念、原理时要注意逻辑推理和论证,并逐步使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的实质,了解其应用范围。然后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原理去解释或推导一些问题,在运用中进一步体会知识。

三、必修模块中概念、原理教学示例

现以《化学1》(苏教版)专题2的第二单元“离子反应”教学设计为例具体说明必修模块中概念、原理的教学方法。

1.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内容

“离子反应”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是历年来高考的热点。学习“离子反应”可以指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存在形式和变化。它和物质的分类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一样在必修模块中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实验化学”等打下必备的基础。此外“离子反应”这节内容对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等学习能力也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通过初中化学和《化学1》专题1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电解质的概念,会书写简单的电离方程式。在前面学习中也积累了一些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如“碳酸钠的性质和应用”,其反应大部分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所以本节教材就以这些知识为基础和载体向学生介绍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的本质、发生的条件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内容。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

2.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结合必修模块中概念、原理教学的功能,笔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

(2)通过实验事实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其发生条件。

(3)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电解质导电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建立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2)通过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的对比归纳,培养学生对相近和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

(3)通过离子反应的引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同时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勤于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4)通过对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实验探究的归纳,让学生初步形成了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乐于探求离子反应的本质,体验探索过程的艰辛和喜悦。

(2)通过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谨的学习态度。

(3)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设计教学方法

本节是典型的化学基本概念内容,基于概念教学在必修模块中的主要功能,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控制教学的深广度。没有在强、弱电解质概念上进行大量练习,离子反应发生条件也暂时仅限于复分解反应。没有过多拓展复杂的或氧化还原型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因为对于离子反应的更深刻的理解应贯穿在整个高中化学教学中。

(2)注重概念的发展过程。在关注离子反应知识主体内容的同时,还关注了这部分知识对于发展学生认识的功能。如通过离子反应的引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初步形成离子反应的概念。又如通过离子反应的本质和发生条件的教学,发展了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的认识。最后通过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和书写,深化了学生对离子反应的概念的认识。通过这样环环相扣及引导——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最终真正理解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这一概念。

(3)注重三维目标的落实。通过实验探究,层层引入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不断的思考中。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表达并在教师的启发下突破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重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精心设计并做好有关演示实验,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讨论交流、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4.组织教学程序

环节1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的建立。

(1)通过两个活动探究和几个问题:

①探究体积和浓度相同的盐酸、醋酸溶液、NaOH溶液、氨水、NaCl溶液、乙醇溶液、固体NaCl的导电能力实验。为什么固体NaCl不导电?电解质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②40mL 0.001mol/L NaCl溶液和40mL 0.1moL/L NaCl溶液的导电能力实验。为什么相同条件下(包括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浓度和体积相同的0.1mol/L盐酸、醋酸溶液、NaOH溶液、氨水、NaCl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同?为什么相同条件下浓度相同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会不同呢?

(2)通过动画演示上述溶液的微观的电离程度和电解质导电的实验,帮助学生认识电解质导电的原因,建立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得出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决定因素,形象直观地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3)通过填写下表,培养学生对相近和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溶液中溶质离子

同条件下的导电性

(4)通过几道训练题(题略),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概念从微观角度分析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环节2 离子反应概念的建立。

(2)通过一个讨论:以钠的化合物的性质为载体,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下表。这样既巩固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又加深了对离子反应本质的理解,自然地建立了离子反应的概念。

环节3 离子反应概念的发展。

(1)通过以下两个活动探究:

①向2mL的溶液中分别滴加同体积同浓度的NaCl和HCl溶液,观察现象,试写出离子方程式。

②取1-2mLNaOH溶液,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有何现象?再分别逐滴加入NaCl和HCl溶液,有什么现象?

(2)通过充分讨论:就离子反应的本质讨论复分解型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通过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归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对离子反应概念的认识。

环节4 离子反应概念的深化。

(1)通过一场离子方程式书写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问题意识,培养敢于探索、善于反思的能力,同时深化了离子反应的概念。

(2)通过讨论归纳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和离子方程式的应用,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借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强调有用的化学。

总之,要关注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把概念原理的知识活化、功能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标签:;  ;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的概念与原则教学策略_离子反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