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及其指导&以中央民族大学教师为例_南京心理咨询论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及其指导&以中央民族大学教师为例_南京心理咨询论文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其指导——对中央民族大学教师的抽样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抽样调查论文,少数民族论文,教师论文,心理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575(2000)05—0091—07

一、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充满急剧变化,日益复杂,这给人们心理造成很大压力,许多人出现适应不良,甚至因心理障碍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1909 年前后欧美各国开始开展心理卫生运动。1930年首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召开。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1959—1960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举办“心理健康年”。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健康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前不久,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费孝通先生早在1986年就指出:“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式各样的心理障碍”。因此,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1999年1月,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再次提出,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同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特点,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大学生处于身心日趋成熟而又面临心理“断乳”的生命重要过渡时期,崭新的大学生活,极易使他们心理适应不良。据最近南京召开的21世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研讨会的资料,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者的比例,80年代中期为23.25%,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达30 %,正以10%的速度递增[1]。这一问题已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 1985年6月北师大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心理测量与咨询服务中心,1988年6月,上海交大举办了“首届高校咨询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创办了《高校心理咨询通讯》。1990年10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1991年,国家教委将“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课题,其成果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心理教育实验大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丛书》。1993年武汉召开的全国心理咨询学术研讨会,提出为大学生编写《心理卫生》教材,此后,有关的调查研究开始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2]。

可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方面的专门研究极为不够,仅有《内蒙古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调查和心理障碍成因分析》(内蒙师大郑莉君主持)等少数研究[3]。 这显然不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开展。正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中央民族大学是专门为各少数民族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点大学,学生来自各民族地区。因此,对该校的调查很有必要。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感到,现有的有关研究大都存在许多局限。在研究工具上,简单地运用外国有关量表进行测量,难以有效地运用于中国学生,尤其是不很符合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容上,主要研究学生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对其成因的严谨考察与分析不够,尤其是没有关注现有指导措施及其成效,不重视教育性的对策研究。在调查对象上,只是针对单方面的学生,不重视考察师长等方面的感受与对策。他们经常与学生较直接地接触,对学生身心较有影响。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及其教育对策的调查,必须包括师长的观点。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校的实际和我校学生处的工作,我们以“当前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现状、原因及其对策”为题,对中央民族大学有关系科的师长进行抽样调查。除非具体说明,本文的“师长”或“教师”是指有关系科的领导、教师、一般管理人员和职员。

(二)调查方案

1、调查目的:准确、 系统地掌握系科师长对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感受及其对策的有关信息,为有效地开展学生工作,尤其是进一步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收集数据。

2、 调查对象及其抽样:本调查对象主要为中央民族大学的有关系科在岗领导、教师和职员。根据本调查的性质和我校专业学科设置特点,同时兼顾调查经济有效的原则,我们采用有目的典型抽样,其范围是对藏学系、维哈柯语言文学系、蒙古语言文学系、法律系、历史系、数学系、生化系、民族教育所和舞蹈系的有关调查对象。

3、 调查目标与内容:调查对象对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状况的基本感受,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态度与认识、现有措施以及还应采取的对策。

4、 调查的策略与数据收集技术:本调查的基本策略是教育人种志的三角互论策略,即对同一问题,分别从系科学生工作领导、其他领导、班主任、一般课任教师、职员等渠道,收集数据,以相互印证,获得较全面的信息。为了便于处理,同时又获取充分的信息,运用以结构性问题为主、兼带非结构性问题的问卷法等技术获得数据,并由计算机处理。

5、组织与分工:本调查由学生处统一领导、设计与组织, 指导系科具体进行调查。

6、调查的时间:为保证调查质量, 本调查在学生期末复习考试期间进行,因为此时教师大多结束授课任务,各系科又在进行学生工作的总结和规划。

(三)调查的实施

1999年12月,学生处确定调查的目标和方案,并同心理学、教育学等学者商讨,设计出本调查的主要工具——调查问卷,并找教师试测后加以修订;然后,学生处领导在例会上对有关系科领导进行本调查的宣传、动员和布置。2000年元月停课复习期间,学生处将问卷发到各系科,并用专文说明问卷填写的事项。有关系科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利用本系科周五下午例会时机,按照学生处统一要求,组织本系有关人员现场填写、现场交卷。最后,学生处在寒假里,组织对所有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包处理,并对结果进行核查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214份,回收162份。经审核,有效问卷为147 份。首先说明, 有的问卷对个别问题未作回答, 故有时累积百分数不是100%。

(一)调查对象的背景情况

被统计的调查对象147人中,性别上,男75人(51.0%),女68 人(46.3%),有4人未填性别;系科上,理科35人(23.8%), 民族学科13人(8.8%),民族语言文学36人(24.5%),其他文科46人(31.3%),艺术系科10人(6.8%);工作主要角色上,分管学生工作的系领导12人(8.2%),其他领导14人(9.5%),专职团总支6人(4.1%),兼做班主任的教师30(20.4%),一般教师65(44.2%),职员18(12.2%);大学工作年限方面,4年以下14人(9.5%),4-8年者17人(11.6%),9-15年者49人(33.3%),15年以上者66人( 44.9%);班主任经历方面,有26人(17.7%)从未做过,有57人(38.3%)做过3年以下,有39人(26.5%)为4-9年,10年以上的有53人( 36.0%)。可见,师长组成结构较全面,能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与本调查的主题有较大的相关性。

(二)对学生心理适应现状的感受

本问卷中关于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现状的8个题目, 是参照国内外测评学生心理症状最常用的量表SCL-90的8类因子设计而成。调查发现,70%左右的教师认为,我校学生在各方面都没有或基本没有心理问题,但25%左右的人认为“一些”学生有心理问题,大约15%的人认为“相当一部分”学生有心理问题。50%以上的人认为本系少数几个有严重心理问题,10%左右的人认为本系相当一部分学生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他们感到,学生中较多存在的问题依次是缺乏自信、焦虑紧张、孤独压抑等。我校教师对该问题的感受比媒体的有关反映要好,但我们不能太乐观,因为这个感受可能有一定偏差,而且55.5%的教师也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至于心理问题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10.2%的人感到“有严重影响”,28.5%的人认为有“较大影响”,59.1%的人认为“有一定影响”,仅2.2%的人认为“没影响”。另外,54.5 %的人比较同意,27.1%的人部分同意“有时学生违纪,主要原因是他们存在心理障碍,并非思想品德坏”。可见,我校大多数教师的有关感受和认识是符合心理学的原理的。

(三)学生心理指导的现有措施与方式

1.教师本人这方面的工作

在一般心理帮助与辅导方面,对于“您是否同学生平等、坦率、真诚地探讨问题”,136名教师中,约占61.8%的人说“经常”,38.2 %的人说“有时”。在学习指导方面,对于“您是否有意识向学生介绍比较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本学科的信息”这一问题,138名教师中,约占47.1%的人说“经常”,51.4%的人说“有时”,1.4%的人说“从不”。在方式上,对于“您本人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132名教师中,9.1%的人答“集体指导”,47.0%的人答“个别指导”, 22.0%的人说“集体指导为主,个别指导为辅”,22.0%的人说“集体指导为辅,个别指导为主”。可以说,我校教师多数做到了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但是相当一部分教师有忽视学习指导的倾向,这是不符合大学教育特点的。许多教师对群体指导的方式也不够重视。

2.系、部、所这方面的工作

对“您系、部、所是否已经为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而专门对民族班采取下列措施”一题,回答结果详见表1。可见,系、部、 所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班主任做,要求其他同学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找有关同学谈心,临时召开有关大会,为有关同学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其特点是重视班主任的作用,耐心细致,针对了我校学生心理上主要存在的缺乏自信、孤独压抑等问题,但方式较为传统,对效果较佳的开设有关讲座等方式不够重视,工作的系统性差。

表1 被调查者对本有关学生指导措施的感受 (单位:%)

具体措施 每项措施的落实 对每项措施使用的频率与评价

是 否 为最常用措施

1.开设有关的讲座

43.656.425.6

2.定期召开有关大会 41.758.3 6.7

3.临时召开有关大会 66.733.310.0

4.要求班主任多做工作

92.4 7.621.0

5.要求其他同学帮助有心 83.017.0 7.8

理问题的同学

6.找有关同学谈心

86.014.0

7.为有关同学提供获得成 74.225.825.6

功的机会

8.要求任课教师重视学生 67.632.4 3.3

心理问题

具体措施 对每项措施使用的频率与评价

为第二常用措施 为收效最佳措施

1.开设有关的讲座 11.010.8

2.定期召开有关大会6.1 8.1

3.临时召开有关大会4.9 2.7

4.要求班主任多做工作 24.420.3

5.要求其他同学帮助有心19.55.4

理问题的同学

6.找有关同学谈心 30.548.6

7.为有关同学提供获得成1.2 1.4

功的机会

8.要求任课教师重视学生心 2.4 2.7

理问题

(四)还应采取的对策

对于“为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问题,您认为是否有必要采取如下的措施”一题,答案统计结果见表2。总体上,教师们较一致的意见是,首要的是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二,大力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三,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但是,许多教师不够重视全体师资队伍的合力效应,对心理指导在学生工作中的地位认识不够,对心理指导专业人员的作用重视不够。另外,许多教师尚未认识到,由于许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短期内不可能发达,加之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走向普及,必定有一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实际上达不到大学的起码要求,他们若不适当补习,学习生活必然难以顺利进行。

表2 被调查者认为学生指导应进一步采取措施的必要性(单位:%)

每项措施的必要性 绝对必要性

很必要较必要

有一定必要 不必要

1.学生工作中加大心理指

35.6 25.4

39.9 5.1

导的比例

2.重视和鼓励班主任对学

55.8 22.5

20.0 1.7

生进行心理指导

3.倡导全体师资队伍重视

40.8 32.5

22.5 4.2

学生心理问题

4.举办有关心理咨询、心

52.0 27.6

17.9 2.4

理健康的讲座

5.开设有关心理咨询、心

47.2 26.0

22.0 4.9

理健康的选修课

6.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改71.3 18.6

9.3

0.8

革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预科,为基础差的 40.6 15.8

27.8 15.8

学生开设汉语、数学和外

语等文化基础补习课程)*

(配备学生心理咨询、指39.4 14.6

37.2 8.8

导与服务的专业人员)

每项措施的必要性 相对必要性

最必要

第二必要 第三必要

1.学生工作中加大心理指17.016.23.1

导的比例

2.重视和鼓励班主任对学14.324.815.5

生进行心理指导

3.倡导全体师资队伍重视11.66.7 24.7

学生心理问题

4.举办有关心理咨询、心8.0 17.120.6

理健康的讲座

5.开设有关心理咨询、心11.623.813.4

理健康的选修课

6.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改 37.511.422.7

革人才培养模式

(除了预料,为基础差的

学生开设汉语、数学和外

语等文化基础补习课程)*

(配备学生心理咨询、指

导与服务的专业人员)

*()中的两项对策是单独设列的两个题目, 没有要求说明其相对必要性。

(五)应该主要承担学生心理指导的人员

至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主要承担者,20.0%的答案是“心理咨询专业人员”,22.2%的是“学生工作领导与班主任”,17.0%的是“所有教师”,3.0%的是“家长”,37.8%的是“以上各方”。

另外,对于“班主任工作是否应包括对学生的心理指导”,138 个回答中,54.3%为“很应该”,26.8%为“较应该”,15.2%为“有些应该”,36%为“不应该”。同意91.9%的人比较赞同“科任教师除了教学,还应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对于“一般任课教师除了教学,是否应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135个回答中,60.7 %为“完全应该”,31.1%为“较应该”,59%为“无所谓”,20%为“没有必要”。

(六)对学生心理指导的态度及原因

对于“您愿意做学生心理指导工作吗”,124名回答者中,选“是”的占73.4%,选“否”的占26.6%,还有18人未答此题。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本调查的20.0%系学生工作领导和26.9%班主任,都表示不愿意。

对于“您若不愿意做学生心理指导工作,是否有下列原因”,回答结果详见表3。

表3 教师不愿意做学生心理指导原因的百分比

对原因的判断 对每项原因的

对每项原因的相对判断

绝对判断

否 该项被认为是 该项被认为是

最主要的原因 第二主要的原因

1.无时间和精力 64.1 35.6 50.0 27.6

2.无该方面的兴趣

29.8 70.2 8.3

3.4

3.做这方面的工作

53.7 46.3 25.0 17.2

得不到应有的肯定

4.没这方面的技能

30.0 70.0 5.6

24.1

5.对少数民族学生的 19.6 80.4 2.8

10.3

心理不熟悉,害怕做

6.高校教师做学生工 34.6 65.4 8.3

17.2

作没有多大的意思

可见,部分教师不愿意做学生心理指导工作,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客观原因(时间和精力)。二是有关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半数以上教师感到,做这方面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与承认。三是不少教师认识的片面性,没充分认识到教书与育人是各级教师的天职。

(七)我校进一步开展学生心理指导的基础

在主观上,如前所述,我校大多数教师是愿意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的。若完善激励机制,愿意的教师必将更多。但是,在客观上,教师有关心理指导和心理健康的专业基础知识尤其欠缺。对于有关专业书刊,140名教师中仅有7.9%的人承认读过许多,30.7%的人承认很少读或没读过。对于掌握心理指导的专门知识,48.8%的人认为“很需要”,45.7%的人认为“有一定需要”,仅5.4%的人认为“不需要”。

四、进一步的建议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为了进一步有效地在我校开展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本人提出以下建议:

(一)观念更新

要切实地解决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我们的观念必须更新。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心理问题决不是个别学生的“多愁善感”,而是大部分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的现实问题。同时,必须抛弃一种传统观念,即“他们已经是大学生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完全应该自己解决”。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解决最终取决于学生自己,但也需要教育者的及时帮助与科学辅导。随着社会和高校改革的深化,这方面的情况将会更突出。我校学生在地域、文化、语言、教育基础、所学专业、就业等方面,有不同于一般高校学生的特点,因而其心理适应问题不仅不亚于一般高校的学生,而且有其独特性,甚至会更复杂。更重要的是,在另一方面,有效地解决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是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理念的需要。

(二)制度完善

事实证明,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适应问题,就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在许多教育发达的国家,专门针对学生心理疑难的“学生咨询、 辅导与人事服务(counseling , guidance and

personnelservices)”,已成为现代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教学和管理之外的第三大职能[4]。在我国, 许多办学效益较好的高校已建立和正完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专门制度。我校在这方面的制度还较为传统和落后。为此,我们建议:一,确立有关激励机制,全面贯彻教书育人的理念,倡导、鼓励全校上下重视和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心理疑难问题,明确肯定其地位和工作量,并在工作考核、职称评定与人员聘用等政策中有相应的体现,尤其要充分肯定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所做的工作。二,开设有关心理健康的讲座或选修课。三,为每个学生建立累积性档案:系统记录其智力、性向、兴趣、人格特征、心理症状等方面的测量结果,以及学业成绩、经济条件、健康状况、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以便对学生有针对地辅导与服务。

(三)机构建设

根据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和我校的具体情况,我们建议:一,学生处下设“学生咨询与人事服务中心”,帮助学生解决日常心理问题。二,校医院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部门建设,解决学生的特殊问题或严重问题,对心理病变的学生进行治疗。三,在学校周报、广播台和校园计算机网络等媒体上,开设有关栏目,为广大学生服务。

(四)有关的人力资源开发

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服务是一种日常、量大而又较专业性的工作,必须要重视学校有关的人力资源开发。一方面,在上述专门机构配备必要的专职专业人员。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多方面的力量。要进一步强化现有学生工作队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服务的意识。尤其要重视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与服务,这是我校行之有效的传统。另外,还应重视学生朋辈这方面的作用,组织有关心理辅导与服务的学生社团,以“非官方”的形式去解决问题。

(五)推广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术

在教育发达的国家,学生咨询、辅导与人事服务已成为一个专业,形成了相应的学科——学校心理学。本调查表明,我校教育工作者对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不够。因此,除了任用心理学专业人员外,我们应在学校上下尤其是向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推广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同时,我校还应开发我国各民族在这方面的优秀传统智慧。另外,还应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健康与咨询的知识与信息。

(六)加强研究与借鉴

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开始并发达于欧美,我们应适当借鉴欧美的理论和技术,并使之本土化。近年我国许多高校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获得了相当的经验。这也值得我们学习。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症状、原因及其对策,都有许多独特之处,值得专门研究。

(七)最根本的原则

教育最本质上说是开发心灵与塑造精神的艺术,有法而无定法。学生心理问题可能是教育活动中最难解决好的问题。要真正帮助学生做到良好的心理适应,最根本的原则是神圣的责任感和真诚的爱。教师的师父角色和尊师爱生的关系是中国教育最突出的优良传统。其实,一个学生一时少学一点知识,日益完善的终生教育体制可以弥补,他的人格异常或心灵受到扭曲,才是更大的问题,可能是终生教育都难以弥补的。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日,一所大学要想辉煌,仅仅靠兜售知识和文凭是不够的,还要用神圣的责任感和真诚的爱去呵护学生的心灵,塑造他们的精神,使大学自己的“产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收稿日期〕2000—05—18

标签:;  ;  ;  ;  ;  ;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适应及其指导&以中央民族大学教师为例_南京心理咨询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