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研究的动态述评论文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研究的动态述评论文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研究的动态述评

梁 琛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愈加重视包括宗教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与此同时,宗教也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此背景之下,学界对宗教治理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文章对研究成果分别从宗教治理的法治化问题、宗教与现代公共关系的治理问题、我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宗教治理问题,多维度着手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由此发现了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首先,学界对于新时代的宗教治理的实现路径研究不够深入;其次,学界对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的基本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化和深入化;再次,没有充分运用好宗教政治学的优势与特色加以探讨。上述问题都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不断地深入挖掘和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宗教治理;治理路径

宗教治理,即是通过有效路径来解决宗教问题的行为过程。在公共治理理论中,治理是运用诸多方式来管理公共事务的总和。而宗教治理,就是要运用这些方式来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恩格斯在《1891年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批判》中提到:“教会和国家完全分离。国家无例外地把一切宗教团体视为私人的团体。停止使用国家资金对宗教团体提供任何资助,排除宗教团体对公立学校的一切影响。”[1]417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经典依据,有助于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政教关系。列宁在《社会主义和宗教》一文中指出:“就国家而言,我们要求宗教是私人的事情,但是就我们自己的党而言,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认为宗教是私人的事情。”[2]219这在一定意义上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政策。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于1982年3月29日审核并签署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随后该文件正式在国内实施。[3]808该文件对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宗教发展问题做出了全面的总结与归纳,详细地阐明了国家对宗教问题的核心观念与基础思想。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4]22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代要继续牢牢把握宗教的发展方向,坚持宗教治理的法治化。因此,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并将其应用于宗教治理的实践当中,便显得尤为重要,刻不容缓。

一、近年来我国宗教治理问题的研究成果

宗教治理问题,是一个亟待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它涉及了多个交叉学科和领域。当前对于宗教治理以及相关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本论文涉及的是一个交叉研究的问题,分别从宗教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出发,对现有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笔者通过知网、读秀等检索工具,输入关键词宗教治理,检索到有180篇左右的文献涉及宗教治理。在此文本分析基础上,笔者分析归纳了当前学者们对宗教治理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的议题展开,现作如下简要分析:

(一)宗教治理的法治化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进一步得到落实,宗教治理的法治化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对于宗教治理法治化的研究是近期以来的热点问题之一。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第一,宗教信仰方式与宗教信仰法治化的关系。随着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方式与制度设置对宗教治理法治化的影响不断扩大,李向平教授认为,“私人范畴”与“社会产物”这一对概念的引入有助于讨论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方式与制度设置对宗教治理产生的直接作用。[5]

我国陆地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普遍有宗教信仰,宗教影响着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只有维护好边疆地区的安全稳定,提出有效的边疆宗教治理理论,方能促进边疆地区的协调发展。张桥贵、孙浩然认为,边疆宗教的治理,重点在于实施边疆宗教治理的国家战略,建设边疆宗教治理的社会平台,完善边疆宗教治理的自我机制等等。[17]高学民认为,治理新疆的暴力恐怖问题,最主要的是要坚持从源头治理宗教极端化,应多方入手,综合施策,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制止非法宗教活动。[18]王怀强、张雪雁认为,当前我国民族宗教的问题不断凸显,想要从容地应对这些民族宗教问题,必须坚定理论和制度自信,完善现有的民族宗教问题治理结构,进一步形成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19]苏云、魏海奇认为,民族宗教社区的治理对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应采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方法来进行宗教治理。[20]王允武、才让旺秀认为,对四川藏区而言,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可以在坚持党对宗教工作和宗教事务管理、领导的前提下,积极稳妥推进宗教事务法治化的制度建设。[21]孙浩然认为,应对民族民间宗教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信仰定位、文化定位、研究定位和治理定位,推动宗教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22]刘璨认为,治理新疆的宗教问题,重点在于规范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禁止利用宗教妨碍行政和司法活动,要规范宗教教职人员的管理,规范宗教的团体管理,规范宗教活动的管理,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范利用媒介传播宗教,规范宗教出版物和音像制品管理等。[23]青觉认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集边疆、民族、宗教等多种敏感要素于一身,加强边疆民族地区的宗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24]顾浩认为,以云南省为例,云南省宗教问题治理体系目前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该治理体系仍然存在不足之处,因此,应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对云南省宗教问题治理体系与我国的其它省份宗教问题的治理体系比较后,发现一个具有特色的宗教治理体系。[25]

综上所述,在宗教与现代公共治理的关系问题上,国内相关成果探讨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其一,阐明了若要使宗教与现代公共治理实现良性互动,应从现代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发展及成果入手;其二,揭示了宗教与公共治理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其三,强调了要重视和发挥宗教在社会公共治理中的作用;其四,主张要从现代公共治理的对策方面去解决宗教场所的各种公共安全问题;其五,介绍了宗教组织的社会整合功能。

综上所述,在宗教治理的法治化问题上,国内相关成果探讨的主要问题大致如下:其一,介绍了宗教信仰方式与宗教信仰法治化的关系;其二,讨论了宗教治理法治化的意义、问题及对策;其三,阐述了宗教场所治理的法治化;其四,探讨了《宗教事务条例》的相关研究;其五,提及了《宗教事务条例》的新修订问题,也明确了相关的法律责任。

(二)宗教与现代公共治理的关系问题研究

综上所述,在我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宗教治理问题上,国内相关成果探讨的主要观点大致如下:其一,阐明了边疆宗教的治理,重点在于实施边疆宗教治理的国家战略,建设边疆宗教治理的社会平台;其二,强调了想要从容地应对这些民族宗教问题,必须坚定理论和制度自信,完善现有的民族宗教问题治理结构,进一步形成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其三,论述了应对民族民间宗教进行准确的社会定位、信仰定位、文化定位、研究定位和治理定位,推动宗教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创新。

警方把调查重点放在了芝加哥及周边地区。强生公司还悬赏10万美元,让市民提供犯罪嫌疑人的线索。由于许多行业都可以接触到氰化物,要想找出罪犯,无疑是大海捞针。

(三)我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宗教治理研究

第二,宗教治理法治化的意义、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当今形势下,宗教事务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解决,但仍旧在许多方面呈现出复杂的格局,因此,如何通过法治手段实现对宗教事务问题的有效治理,确保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在闵丽教授的《国内宗教政治学研究述评》一文中,便有关于宗教事务管理与宗教立法问题的相关探讨。[6]此外,戴传利认为,宗教治理法治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从立法和执法方面着力,同时,要发展经济、教育和文化事业。[7]赵芃教授认为,宗教法治需要对宗教界人士和全体公民开展法制教育,宗教法律在自觉、自律的基础上得到普遍遵守是宗教法治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标志。[8]雷火剑认为,当前,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还面临着宗教立法层级较低,法治氛围不浓和执法体制不完善的问题。[9]杜怀亮认为,将宗教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客观要求,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前提,要根据中国宗教发展的特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10]在由冯玉军主编的《中国宗教事务法治化研究》一书中,以两次较大规模的针对宗教事务法制化的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数十次与爱国宗教界人士的座谈,力求客观、全面地把握我国五大宗教教职人员、信教群众以及普通非信教群众对当前我国宗教事务政策与法律实施状况的评价,为未来我国宗教事务法律体系的完善、宗教事务管理工作的优化以及宗教信仰自由的全面保护提供了参考。[11]

本矿山采用露天开采方式,采出铝土矿后外运至选矿厂(农林选矿厂),选厂产生的矿泥运至龙山排泥库(位于评价区范围外),因此采矿过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地下含水层的破坏。

宗教在公共治理方面具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论我们身处何种时代,宗教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是不容忽视的。白彬认为,宗教与现代公共治理应实现良性互动,应从现代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发展及成果入手,探讨宗教介入到现代公共治理的契机。[12]李飞、刘胜勇、张丽君认为,宗教与公共治理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政府在制定宗教政策的关系时,既要考虑如何利用宗教,也要极力加强宗教思想、组织、活动的治理,这也是公共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3]陈立明认为,宗教具有公共属性,这决定了我们要更加重视和发挥宗教在社会公共治理中的作用。[14]海云志认为,有关宗教场所的各种公共安全问题,需要我们从现代公共治理的对策方面去解决。[15]胡海燕认为,宗教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有效化解社会的矛盾和冲突,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团结,提高社会的凝聚力。[16]

723C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TG16台式高速离心机(湘仪);JJ-1精密电动搅拌器(上海逸龙科技有限公司)。

二、对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研究的总体评价

综上所述,在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研究的问题上,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所论及的宗教治理的法治化问题、宗教与现代公共关系的治理问题、我国边疆地区的民族宗教治理问题、网络宗教的治理问题、针对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的治理问题、全球范围内的宗教治理问题、地方性的基层区域宗教治理问题、我国古代的宗教治理问题、新时代的宗教治理问题、其它相关方面的宗教治理问题等,从不同的角度分别阐释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的认识和理解,其中蕴含着许多操作层面的对策探讨。但是,当前大多数人对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的理解,大多只是停留在“什么是宗教治理”、“如何进行宗教治理”、“怎样来践行宗教治理的建议和对策”等方面,而很少从根源上去理解“为何要进行宗教治理”这个本质性的问题。由此可见,针对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的研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由于此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因此应分别从宗教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入手进行剖析和研究。笔者从基本理论、主要内容和与时俱进等维度来看,学界对于此问题的研究成果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关于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的基本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化和深入化。有关宗教治理的这一研究隶属于宗教政治学的研究范畴,而宗教与政治这两者之间恰好具有同构性和同质性的特点。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此特点引出了宗教治理这一问题。但是,学界目前对于宗教治理的相关研究,却缺乏政治学层面的分析,如缺乏对于“为何要进行宗教治理”等本质性问题的分析。由于学界对宗教与政治之间的同构性等特点的认知尚且不足,因此,对于宗教治理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了实践性较强的层面,而对于本质性较强的问题则研究得不够深入。

(1) 傅里叶红外光谱 (FT-IR):测试仪器为20SXB型傅里叶红外光谱,上海精密仪器仪表公司,样品与KBr粉末混合压片测试。

第二,在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的研究过程中,没有充分运用好宗教政治学的优势与特色。众所周知,宗教治理属于宗教政治学这一学科的研究内容之一,但国内目前却对宗教政治学的基本原理缺乏深入的研究,在研究宗教治理的问题中,极少用政治学的思维范式来思考该问题,因而忽略了运用宗教政治学的优势与特色来研究该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相关成果对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未系统化、深入化;也未充分利用好交叉学科研究所带来的优势与特色;针对新时代宗教治理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少之又少。由此可见,有关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由于研究此问题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现实性,并能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为国内宗教问题的治理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因此,深入和系统地研究近年来国内的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兼具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李向平.“私人范畴”与“社会产物”——宗教信仰方式与宗教治理法治化问题[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6(6).

[6]闵丽.国内宗教政治学研究述评[J].世界宗教研究,2010(4).

[7]戴传利.宗教治理法治化:功能·重点·措施[M].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5).

[8]赵芃,吴志宏.宗教法治的理念、模式与路径研究[M].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2).

[9]雷火剑.当前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6).

[10]杜怀亮.对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几点认识[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

[11]冯玉军.中国宗教事务法治化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3.

[12]白彬.宗教与现代公共治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3]李飞,刘胜勇,张丽君.宗教与现代公共治理的互动剖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4]陈立明.公共领域中的宗教及其治理[J].民族与宗教,2010(1).

[15]海云志.宗教场所公共安全问题及其治理——基于若干案例的反思[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

[16]胡海燕.试论宗教对当代公共治理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6).

[17]张桥贵,孙浩然.边疆宗教治理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6(3).

[18]高学民.从源头治理新疆宗教极端主义的思考[J].实事求是,2017(5).

[19]王怀强,张雪雁.当前我国民族宗教问题凸现原因及治理思路[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20]苏云,魏海奇.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视角下的民族宗教社区治理路径探究——以兰州市华林坪穆斯林社区为例[J].甘肃理论学刊,2017(4).

[21]王允武,才让旺秀.宗教事务依法管理的路径及基础——以四川藏区依法治理为视角[J].民族学刊,2016(5).

[22]孙浩然.民族民间宗教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以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

[23]刘璨.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新疆长治久安——解读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J].新疆人大(汉文),2015(1).

[24]青觉.长治久安视阈下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6(3).

[25]顾浩.云南省宗教问题治理体系优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6.

中图分类号: B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CN61-1487-(2019)16-0092-03

作者简介: 梁琛(1992—),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2017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宗教学理论方向。

(责任编辑:董惠安)

标签:;  ;  ;  ;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宗教治理观研究的动态述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