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服务应用于糖尿病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_李维

(西安一四一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89)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应用人性化护理服务对血糖控制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抽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以国际字母排序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8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人性化护理服务,对比两组干预效果。结果 实验组干预后血糖指标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可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有效稳定血糖水平,控制病情进展,值得借鉴。

关键词:糖尿病;人性化服务;血糖;自我管理能力

糖尿病为临床常见的慢性代谢异常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1]。长期高血糖会损害多器官功能,引发一系列的慢性并发症。关于该病,临床目前尚无完全治愈的方法,患者需终身用药。为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存周期、改善其生活质量,我院尝试对糖尿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服务,其干预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96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国际字母排序原则对其进行分组:对照组中,对照组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42-76岁,平均(59.3±15.6)岁,病程1-11年,平均(6.5±4.2)年;实验组中,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43-77岁,平均(59.7±15.4)岁,病程1-12年,平均(7.2±3.9)年。两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符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糖尿病诊疗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②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②合并有恶性肿瘤性疾病;③合并有精神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

实验组:给予患者人性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药物干预:遵照医嘱向患者发放治疗药物,并告知患者所用药物药理、副作用、用药剂量、方法、预期效果及注意事项等,并强调定时、定量用药的重要性,使患者能自觉遵医用药。②膳食干预:合理的饮食可调理疾病,巩固糖尿病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个人喜好,为其制定科学的膳食方案,严格控制摄盐量及摄糖量,并督促患者戒烟戒酒,使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③修养指导:适宜的休息环境可促进疾病恢复,人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故应为患者创建良好的修养环境。病区保持安静,及时开窗通风,保持新鲜的空气,注意调节室内温湿度;叮嘱患者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尽量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告知患者皮肤护理方法,强调健康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叮嘱患者不使用有刺激性的肥皂。④运动干预:适当运动是稳定血糖水平的重要举措,可让患者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运动方式,比如慢跑、竞走、体操、跳舞、游泳、骑车等,让患者每周有规律的运动,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控制运动量及运动次数。⑤心理干预:养生长寿的关键是喜怒有度。然而大部分因受长期用药、病情不稳定等影响存在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不良情绪会加强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患者发生生理性及病理性变化,加重病情,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故应结合实际情况,综合应用移情法、顺情法、解惑法、开导法等,帮助患者纾解情绪。加强与患者的交流,耐心聆听患者主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能正确看待糖尿病;邀请专家定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为患者解惑,消除其不正确的观念;邀请恢复良好者进行现身说法,通过互相交流,引起患者共鸣,帮助其恢复治疗信心。此外,还可组织一些文娱活动,如围棋交流会、戏剧欣赏会等,这不仅能陶冶患者情操,达到调节气机、平和气血的功效,而且可增进护患感情,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1.3 观察指标

①对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进行检测。

②参照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SDSCA)[2]并结合行为形成率对两组自我保健能力进行评估,评价指标包括:遵医用药、合理饮食、运动锻炼、血糖监测、规律作息、积极心态保持,各指标评分0-100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自我保健能力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19.0行统计学分析,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值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评估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变化情况

干预前,两组血糖指标水平接近(P>0.05);干预后,两组、、水平均下降,对照组下降程度明显比实验组低(P<0.05),见表1。

3 讨论

受社会、环境、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递增。糖尿病病情反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药物疗法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然而大部分患者认知水平较低,临床依从性极差,加之缺乏自我保健能力,血糖难以控制在理想水平。如何提高糖尿病防治效果成为医学界思考的重点话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血糖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人性化护理有利于控制血糖水平。究其原因,总结如下:①药物干预能让患者认识到遵医用药对病情稳定的显著作用,消除患者对用药的排斥性。②科学的膳食方案是稳定患者病情的基础。合理饮食,可平衡五脏之气,控制病情进展。③规律的作息习惯能减轻身体疲倦感,使患者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应对疾病治疗。④适当的运动能改善血液循环,提升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利用率,降低血糖水平。⑤现代医学证实[4],消极心理如焦躁、抑郁等会加剧血糖波动,有效的心理指导不仅可使患者保持愉悦的心情,增强机体调节能力,而且还能提高临床依从性,增强临床治疗效果。张晓辉等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对糖尿病患者行人性化护理服务可强化其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临床依从性,保证临床治疗、护理工作顺利进行。本次研究中,实验组自我保健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证实了上述结论。

综上,人性化护理服务对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保健能力、稳定血糖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晨.糖尿病患者护理中实施人性化服务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2):203.

[2]聂宪梅.糖尿病护理过程中人性化服务效果观察[J].健康前沿,2017,38(8):53.

[3]周新利.探讨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养生保健指南,2017,16(44):158.

[4]张晓红.分析人性化服务在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8):191-192.

论文作者:李维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6

标签:;  ;  ;  ;  ;  ;  ;  ;  

人性化服务应用于糖尿病护理的效果观察论文_李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