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_教育论文

台湾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_教育论文

台湾品质教育实施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台湾论文,品质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九十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为了实现教育改革的整体成功,提升教育的品质,在教育的每一个阶段确立了“品质教育”的理念,并规划实施一系列旨在提升教育品质的措施。

台湾现行学制共分为幼儿教育、国民教育、高级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幼儿教育是扎根的工作,其实施机构是幼儿园。国民教育是基础教育,其实施机构是国民小学和国民中学。高级中等教育是介乎国民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教育阶段,其实施机构是高级中学和高级职业学校。高等教育是教育的最高阶段,其实施机构包括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大学及研究所。本文着重介绍台湾实施品质教育的策略。

一、推广“全面品质管理”的理念

“全面品质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 )是当今品质管理发展的主流。第一次品质运动开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的日本,当时统计学家戴明(W.E.Deming)提出了“品质管理”的概念。第二次品质运动则产生于本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美国工商业界认为戴明的“全面品质管理”的理念是改进美国企业界及服务业质量的最有希望的方法。此后,品质运动不仅发生于工商业界,而且还扩大到教育改革领域。许多教育学家将“全面品质管理”作为改进教育质量的一种新途径加以大力推广。

“全面品质管理”在教育上的应用是多方面的:1.要求学校建立一套持续长远的教育目标,使教育人员可以朝着此一目标不断地改进,以追求高品质的教育;2.要求教育体察社会脉膊,满足所有教育消费者的要求及权益;3.持续不断地改进教育系统;4.学校成员共同参与教育的改进,努力提升教育的品质;5.提供教职员在职进修的机会,以增进教师专业知识;6.改进传统的考试与评鉴方式,以历程的评鉴取代总结性的评鉴,以对环境系统的评鉴取代对个人的评鉴。

二、确立现代品质教育目标

台湾在学校教育阶段十分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发展潜能”的理念与方法,也就是发展适性适才的教育,使每个人不同的潜能与特质都受到尊重,并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以便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其确立的现代教育总目标是:在基本知能方面,除了读写算之外,应提高有效使用多种语言和电脑的本领,加强适应变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手脑并用的做事习惯,兼顾科技知能、科学精神和态度、敬业精神和工作伦理的学习;应促进自我了解、自我实现的能力与情操,培养人文素养、审美品味和休闲嗜好,养成终身学习的意愿、习惯和能力。在与人相处方面,宜积极培养设身处地、容忍、关爱和尊重他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在公民职责方面,应特别培养对社会的公德心、关怀心和责任感;应培养地球村民意识,促进对全球一体、世界一家的理解、尊重与关怀。

除此之外,台湾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都确立了明确的培养目标。

1.幼儿教育目标:增进幼儿身心的健康,享受愉快的生活,培养优良的习惯,启发生活的知能,而不是教导幼儿读书、写字、计算。幼儿园开设的课程包括:(1)知能训练,如游戏、音乐、故事、常识; (2)生活训练,包括作息及餐点。在此阶段, 幼儿所接触的第一个学习环境是家庭。家庭应该是养育孩子健康成长的地方。绝大多数孩子是通过学习其父母如何行为和反应而学习如何成为家庭成员。因此,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个合格的老师。在家庭里,父母应该更多地注意训练孩子以便他们进入正规学校就有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抚育不是简单的个人责任,当孩子出生后,整个世界都要负责。

2.国民教育的目标:使学龄儿童都能接受机会均等的教育,养成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的现代公民。实施九年国民教育以后,台湾当局改变了以往偏重智育的缺点,特别注意德、智、体、群、美五育均衡发展,使学生的人格与智能得到全面提高。学生的体格有了显著进步;学生的专长与智能,更能获得充分的诱导启发;由于重视群育活动,也养成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及服务的美德,学生生活的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此外,还注重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和生活教育,各校各科教育活动与团体活动,除了与民族精神教育结合外,更加强史地教育及时事教育,且力行实践《国民生活须知》和《国民礼仪规范》,从生活教育着手,培养学生成为忠勇爱国、守法守分、负责合群的好公民。

3.高级中等教育阶段的高级中学的目标:希望在国民教育修毕以后,施行一般文化陶冶、科学技艺及军事训练,来奠定学生研究高深学术和专门技能的基础,并养成文武具备、德智兼修、效忠国家、服务社会的优秀人才;高级职业学校的目标则是教授职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养成健全的基层技术人员。

4.高等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思考、写作的能力,以及发展、了解、鉴赏其他领域知识的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观点和完全了解中国文化。对学生不仅仅是认知的教育,还要进行通识教育和通才教育。

三、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提升教育品质

追求卓越教育品质是全社会的共同目标。教育品质的提升,绝非靠学校教师或行政人员的努力就可以实现,而必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环境资源。

1.开发人力资源:即全员的参与。在台湾,过去教育的决策与实践皆由政府操纵,这种由上而下的运作方式难免有其局限性。现在,教育已成为全民的事业,民众关心教育的程序日益增强,民间的教育改革团体亦日益增多。台湾当局已意识到进行教育改革,必须虚心听取和采纳民间的意见,建立共识,激发全民支持,才能取得教育改革的成效,达成教育目标。在学校内部,则应激发学校内在自主力量,设法提高教师从事教育改革的意愿,让教师了解教育品质的重要性,从而更自主地投入于高品质的教育。因此,教育质量的改进绝不是教育人员关起门来自己改革,更重要的是要让教育系统的每一份子都有机会参与,共同努力加强合作来提升教育的品质。

2.丰富物力资源:历年来台湾当局均宽筹经费补助各级学校增建所需校舍和充实教学设备,包括旧教室的拆除重建,增建特别教室,新建运动场、游泳池、礼堂兼体育馆,改善饮水卫生设备,兴建学生宿舍,并充实现代化视听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等教育基本设施,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教学效果。此外,还加强图书馆多元化经营,不仅提供丰富的馆藏及完善的设备,供学生自由应用,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同时也提供教师研究及准备教材的环境,使教师有教学相长的进修,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以增进教育的功能。

3.营造人文环境:台湾各级学校除知能培养以外,十分重视人文精神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以提升国民的人文素养,使之成为具有文化内涵和宏观器识的现代公民。为此,台湾当局制定下列七项方针供高中学校遵循办理:(1)恢弘师道,提振教师士气;(2)加强人文教育,提升文化素养;(3)加强与改进生活教育,培养健全公民;(4)加强伦理道德教育,建立祥和温馨社会;(5)加强创造性思考教学, 引导学生自发实现;(6)推展各科教学辅导,达成教学目标;(7)加强亲职教育,推广终身学习理念。

同时,对国民教育也采取了下列措施:(1)重视行为实践, 使各科教学与生活教育相辅相成:教师除应树立身教、言教典范外,平时应改进教学活动方式,善用媒体辅助教学;培养学生道德思考及判断能力;加强辅导学生自治活动、社团活动,以培养学生修己善群的品质;(2)加强行政支援, 发挥潜在课程功能:切实要求各国民中小学实施常态编班,推展成就感教学,使学生在成功经验中建立健全人格;推行各种荣誉制度,激发学生向善意志;实施以人为中心的辅导与训育制度;设置“礼仪教室”,加强生活礼仪教学,培养良好生活礼节;(3 )办理艺文竞赛与活动,表彰善行、义举、生活教育楷模;提倡正当休闲文化、全民运动、民俗音乐活动,推展母语教学及乡土文学,以提升人文素养。

四、建立不断改进品质的教育体系

1.师资素质专业化。有优良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良的学生。台湾当局在提升教师基本学历、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能、提供适时的教师在职进修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委托师范院校开办暑假或夜间教育学分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重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成立教育巡回辅导团,调用优秀教师担任辅导员,定期巡回各市县实施教学辅导;成立专责进修机构(即国民学校教师研习会和中等学校教师研习会),定期选调中小学教师举办短期研习活动。此外,1990年还推出教师在职进修计划《长青专案》;1994年又颁布《师资培育法》,鼓励教师研究进修,充实自我,开发潜能,以增进教学成效。

台湾当局对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将采取下列策略:(1 )鼓励各院校办理具有特色的师资培育课程;(2)强化师范生实习制度, 培育素质较佳且胜任教学的教师;(3)合理规划教师检定方式、内容和标准; (4)提供多元的教师进修管道;(5)鼓励师范院校的整合或转型,以发挥师范教育功能。

2.教育制度弹性化。台湾现行教育行政制度偏重于中央集权,各级教育活动长期以来受到台湾当局很大程度的不当管制,学校办学自主权相当小,各级学校难以发展出自主、多元、开放与专业的特色。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要求“教育松绑”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致台湾当局不得不考虑采取下列策略:(1)修改《教育部组织法》, 明确教育部的职责;设立若干教育专业审议委员会,如拨款审议委员会、高等教育审议委员会、学校教育及课程审议委员会等;(2)制定《学校教育法》, 取代现行的《国民教育法》、《高级中学法》与《职业教育法》,强调保障学生学习权与学校专业自主权,并促成组织弹性化、权责区分与多元参与等,真正落实学校自主经营;(3)修订《教师法》, 规范中小学与幼儿园教师的培育、资格检定、聘任、权利义务与进修等,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3.课程教材多样化。由于受升学主义的影响,台湾现行中小学课程过度重视智育,偏重“知识”的灌输,教师与学生缺乏选择课程和教材自主权,使教师无法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而,无法落实全人教育。为此,台湾当局提出以下课程改革的方向:(1)国民中小学课程, 应以生活为中心,整体规范,并以强健体魄,促进个体充分发展与增进群己关系为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生活的基本能力,养成手脑并用的习惯,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2)尽快建立基本学力指标, 并建立课程纲要的最低规范,使地方、学校及老师能有弹性的空间,因材施教或发展特色;(3)课程实施应与科技相结合,积极推展信息教育, 建立网络学习环境,并充分利用其成果与社会资源,包括电脑、视听器材、博物馆、图书馆与科学馆的运用,以实施多元化的教学,促进教学效果; (4)积极统整课程,减少学科的开设,减少正式上课时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活动课程,重视生活教育内容,并将其整合于各科教学与活动中;(5)重视潜在课程(即提供学生适宜的学习环境, 丰富学生学习经验)的学习效果,营造学校成为学习社区,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潜能充分发挥;(6)鼓励民间业者编印各类教科书, 选择合格者供教师自行选择使用,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7 )奖励教师自编补充教材,以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4.教学方式个别化。由于实行大班教学体制,统一教材、进度与考试,导致教师无法顾及每位学生的物质与差异,更无法达到因材施教的思想,同时单调讲授的教学形态,也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与变化的刺激。因此,台湾当局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提出以下策略:(1 )缩小学校规模,落实小班教学,积极努力在1998学年度,达成每班学生人数低于40人的目标,最迟至2006学年度达到每班30人以下的目标;(2 )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形态,允许学生有弹性的学习进度与学习内容; (3)研订成绩考查办法,采取过程评量与多项目学习评量方式,积极导正分数与排序观念,以减轻学生间相互竞争的压力。

标签:;  ;  ;  

台湾实施素质教育的策略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