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李晓东论文_李晓东,, 张建波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李晓东论文_李晓东,, 张建波

摘要:现如今随着我国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们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这其中对于学生们欣赏能力以及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也是各个学校所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核心任务。在实际的高中美术教学活动当中,培养学生们的美术欣赏能力以及审美评价能力是需要通过大量审美感知活动以及体验的交互活动来促进学生们相应能力的提升,逐渐帮助学生们的评价标准与客体审美价值和事物的主体相吻合,已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审美评价

引言:高中美术课程是学生们在高中阶段所必须参与学习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开展意在培养学生们的审美素养以及提升对于事物的合理评价能力,是对学生们进行审美评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美术欣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的基础学习内容,是对作品本身美感的感知以及体验,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制定独特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来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们激发其学习热情,再加以科学合理的情感引导,来帮助学生们更快、更好的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美术审美评价能力,使学生们掌握一定的赋予事物价值的能力,并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

一、欣赏教学作用

现如今随着我国高中美术课程的不断深入创新,我们发现欣赏教学的难度实际远超艺术实践教学,同时对于现代作品欣赏也比以往的美术作品有着更大的鉴赏难度。这也许因为在欣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相关的史料以及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然而这种情况却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

现代表现性作品的含义往往不能以人们平常的赏析习惯所能接受,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学习的过程,学生们通常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脱出现实经验以及欣赏习惯所带来的限制,这也就使得学生们实际的赏析能力大大受限。这并不是说对再现性作品的欣赏不是一种审美意识的活动,但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会受到许多的限制。

欣赏教学主要有三个即认识、教育、审美。然而除了这三个功能我们也可以去探寻一些其他的教学功能。例如对于一幅画的教学讲时解涉及到某些伦理道德、社会思想,这时我们则就可以思考是否可以在日常的美术课堂当中融入一定的德育教学内容,这样学生们在养成正确审美观念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其形成良好的价值观[1]。

二、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于物体本身的实际价值的基础之上的,其具有着一定的客观选择性。往往人们在赏析美术作品的时候会受到由于不同地区以及民族文化差异不同的影响,使得人们之间存在价值观的差异。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不存在客观性,由于评价并不等于价值,它们之间既可以是统一的,也可以是对立的。不同的文化习俗以及每一个人的特殊经历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的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所以对于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应当看主体所操持的欣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欣赏习惯。这就例如一个不懂得棋艺之道的人,无论其有多么丰富的美学知识,同样无法难感知到棋盘中的形式之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高中的美术鉴赏课堂当中,美老师对于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对于学生们的赏析评价有着极大的影响,但是同时这种单向的灌输式的美术赏析式教学极为不利于学生们直接感知以及体验美术作品的美感以及情感,对于学生们欣赏能力以及审美评价能力的培养有着极大的限制,甚至会将学生们的艺术思维牢牢锁在老师所讲述的界线之内,学生们不能充分的形成自己独特的鉴赏风格。

人们任何的评价都是对客观物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评价观念的灌输是帮助人们走向自由以及理想的良好方式。对于培养学生们审美鉴赏能力的欣赏教学是需要离开主体从个别到一般的过程,然而在这其中一些定性的灌输式欣赏有可能会造成学生们在欣赏上的伪敏感,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这是所有高中美术老师在开展美术赏析教学时都需要注意极力避开的一个陷阱[2]。

三、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情况下对于再现性作品的形式主要是服务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的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的绘画作品都有着表现性以及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通常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则常常处于隐处。在表现性绘画中,表现性内容处于显处,再现性内容则相反。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4]。

就例如在学习湘教版高中美术课程中人间生活主题课程的时候,可以以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意义的《最后的晚餐》来作为赏析对象研究其作品的内容以及形式。老师可以先对作品最为直观的内容进行讲解,即不加以融入圣经当中的故事来进行讲解。这样学生们可以很直观的发现画中透视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然而大部分学生都往往止步于此,老师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向学生们展示出图画当中的动态变化,让学生们感受到画面由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这时老师则可以为学生们普及一些有关圣经当中的故事,以此来帮助学生们的理解,让学生们根据十二门徒各自的姿态、表情等来发掘其内在的内容,这样也可以很好地激起学生们的学习欲望,纷纷观察其中的独特之处,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前文提到的教学假象的发生。达芬奇通过合理的利用光线的来突出其中犹大的身份,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们掌握这种象征性的暗示手法,极大的丰富了学生们的赏析经验[3]。

结束语:

教师对于美术作品的评价以及赏析应当是一种有着建设性、启发性的,而不能一味的向学生们单向的灌输知识,任何作品都具有着其某一时代的特点以及文化内涵,对于作品审美评价的判断应当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偏重技巧、理念、文学性等等。艺术欣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们审美能力的成长,逐渐成为一位具有较强审美鉴赏能力的人。

参考文献:

[1]熊鹏.浅析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214-215.

[2]林宜宏.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探析[J].才智,2017(12):170.

[3]闫海龙.浅议高中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239-240.

[4]刘新文.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04):82-83.

论文作者:李晓东,, 张建波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5期3批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  ;  ;  ;  ;  ;  ;  ;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李晓东论文_李晓东,, 张建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