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治疗内科杂症举隅论文_高琛1,高雪2(通讯作者)

乌梅丸治疗内科杂症举隅论文_高琛1,高雪2(通讯作者)

(1济南市中医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12)

(2山东中医药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目的:分析李春红教授临床应用乌梅丸的验案,以期拓宽其临床应用范围。方法:结合四则临床验案介绍李春红教授应用乌梅丸治疗内科杂症之经验。结果:李春红教授结合“厥阴病欲解时”,应用本方治疗不寐、汗出、咳嗽、头痛等内科杂症,疗效明显。结论:乌梅丸在临床应用上不应局限于驱蛔杀虫,对于辩证属于寒热错杂证,疾病发作时间符合“厥阴病欲解时”的疾病均可考虑运用乌梅丸治疗。

【关键词】乌梅丸;不寐;汗出;咳嗽;头痛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0-0201-01

1.不寐案

患者,周某,女,48岁,2017年12月17日初诊。主诉:寐差2余年。患者2余年前出现寐差,睡眠较浅易醒,醒后难再眠,曾行西医治疗,效果欠佳,刻下症:寐差,睡后易醒,常于凌晨2点左右醒后难再眠,小腿酸软、怕凉,上半身汗出多,心烦,纳食可,口干喜饮,大便稀,日2次,小便可。查: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处方:乌梅30g,细辛9g,桂枝10g,黄连6g,黄柏6g,当归10g,党参10g,花椒10g,干姜9g,熟附子12g,炒酸枣仁30g。免煎颗粒7付,早晚2次冲服。二诊:诸症减轻,仍睡后易醒,大便时稀,日1次。患者病情好转,嘱其上方继服7剂。三诊:上症明显改善,睡眠时间延长,大便已基本成形。守上方干姜减至6g,加首乌藤24g,继服7剂以巩固疗效。后随访患者自述睡眠安好,较前深熟,醒后可再寐,其他症状已基本消失。

按:患者寐差、心烦、上半身汗出多、口干喜饮,为典型的上热症状,小腿酸软、怕凉、大便溏,为下寒的表现。综合患者症状分析,实则为上热下寒、寒热错杂的厥阴证。同时患者常于凌晨2点左右早醒后难再眠,符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的病机特点,此为厥阴经气不足,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不能正常升发,阴阳失调所致的厥阴病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综合其寒热错杂的病机及发作时间节点,予乌梅丸加减上清肝火,下温肾阳,以乌梅为君,“味酸,平,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2],黄连、黄柏性味苦寒,附片、干姜、细辛、肉桂、花椒性味辛热,寒热并用,共奏清上温下,调和寒热之功。用之,上热得清,津液不耗;下寒得温,阳气乃复。当归、党参补气养血。全方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刚柔并济。

2.汗出案

患者,王某某,男,76岁,2018年3月11日初诊。主诉:夜间汗出明显1年余。患者1余年前出现汗出,夜间明显,常在3点左右出现,甚则上衣全部湿透,曾口服中药治疗,包括麻黄根、浮小麦等,效果不佳,刻下症:仍夜间3点左右出现上身汗出,自觉上身发热,自述似从骨头里往外发热,口干、饮水多,但不敢进食凉物、凉水,食后腹泻明显,小便可,大便平素不成形,常在清晨3点到5点大便2~3次。查:舌红苔黄,右关脉浮滑、沉取无力。处方:乌梅30g,细辛3g,干姜9g,黄连6g,制附子9g,当归15g,桂枝6g,黄柏9g,党参15g,花椒6g。水煎400ml,早晚温服,3付。二诊:患者汗出症状明显改善,上身发热好转,大便较前成形,清晨2次,自觉有时头晕,效不更方,上方减干姜至6g,加泽泻20g,炒白术15g,继服3付。三诊:患者已无夜间出汗,无明显身热,大便成形,清晨1~2次,未再服药。

按:患者汗出、身热、口干、喜饮,实属上热之症,而不敢进食凉物,食后腹泻,实为下寒之表现,此为上热下寒之厥阴证,为乌梅丸适应症。另外,患者汗出常在凌晨3点左右发生,符合厥阴病欲解时的病机特点,因此,应用此方效如桴鼓。

3.咳嗽案

李某,女,63岁,2019年1月9日初诊。主诉:肺癌半年,咳嗽2月。患者半年前查体时发现左肺肺癌,左侧胸腔及心包少量积液,2月前出现咳嗽,口服中成药治疗,效果不佳,刻下症:咳嗽,下半夜明显,咳痰青白相间,有时便秘,小便可,纳可,眠差。查:舌苔黄厚,脉细弱。处方:乌梅20g,油贵6g,细辛6g,花椒3g,干姜6g,黄连10g,黄柏6g,党参10g,当归10g,制川军10g,熟附子6g。水煎400ml,早晚温服,7付。二诊:患者下半夜咳嗽基本好转,大便通畅,予乌梅丸加减配合薯蓣丸制膏治疗约1月,患者三诊已无不适,遂单用薯蓣丸巩固。

按:该患者咳嗽在下半夜明显,丑至卯上为阴尽阳升之时,此时为两阴交尽,由阴出阳之时间节点,阴之尽,即是阳之初生,容易出现阴阳气不相顺接,阳气难出而阴阳失调,老师治以乌梅丸,意正如此。患者服药后诸症均减,考虑患者肺癌病史,后配合薯蓣丸以益气和营,调理脾胃。

4.头痛案

患者,赵某某,男,67岁,2019年4月26日初诊。主诉:发作性头痛4月。患者4月前出现发作性头痛,每于夜间1点发生,头痛时血压均升高,在170~180/95~100mmHg之间,平素口服缬沙坦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刻下症:常于夜间1时许出现头痛、为胀痛,伴有血压升高,白天血压正常,持续约1~2小时症状改善,血压亦恢复至正常范围,平素睡眠不佳,入睡困难,纳食尚可,二便正常。查体: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处方:乌梅30g细辛3g干姜6g黄连6g熟附子6g当归15g桂枝6g黄柏9g党参10g花椒3g首乌藤30g,免煎颗粒5付,水冲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二诊:头痛明显改善,亦可入睡,继服3付,三诊:诸症全无。

按:李春红教授认为,倘若疾病有明确的发作时间或有明确的加重时间,均当观察阴阳变化的规律,顺其势而用其药。若脏腑辨证或六经辨证困难,可依据厥阴病欲解时而立法方药,临床常有奇效。乌梅丸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驱蛔杀虫专方,但在临床应用上不应局限于此,对于辩证属于寒热错杂证,疾病发作时间符合“厥阴欲解时”的疾病均可考虑运用乌梅丸治疗。

【参考文献】

[1]东汉.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3.

[2]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27.

论文作者:高琛1,高雪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9

标签:;  ;  ;  ;  ;  ;  ;  ;  

乌梅丸治疗内科杂症举隅论文_高琛1,高雪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