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收入差异与扶贫--山西省中阳县段家村与查沟庄的实证研究_治理理论论文

级差土地收入与扶贫力度——对山西中阳县段家村、岔沟庄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阳县论文,级差论文,山西论文,力度论文,家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的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边远山区,从东至西呈零散分布、相对集中以至相连成片,具有明显的地缘特征。为了揭示这些地缘特征在经济上对贫困成因的影响,了解在政策优惠上要达到多大的力度才能抵消这些影响,向贫困地区提供一个与一般农区同等的发展经济的条件,我们在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省中阳县(国定贫困县)进行了研究。

中阳县位于吕梁地区中部,是吕梁山西侧、晋陕黄土高原东部的一个黄土丘陵与石质山地参半的县。长期以来由于单纯抓粮食生产以及过度垦殖和放牧,生态破坏严重,其经济发展在全国592 个贫困县中属中等水平,有一定代表性。我们在中阳县选了紧挨城关的段家村和距县城约100公里的深山区岔沟庄两个村,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边远山区经济劣势的表现

我们考察了两个村的农业资源质量、投入、产出、价格、生态建设耗费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均收益的差异。

(一)两村在土地质量上的差异导致的收益差异

岔沟庄黄土广泛分布,侵蚀切割严重,山岳起伏,沟壑纵横,土质瘠薄,86%的耕地都是坡地和沟川地,没有一亩水浇地,水土流失严重。段家村地势平坦,土地连片,土层厚,肥力高。 两者的差别可见表1。

表1 段家村与岔沟庄土地质量比较

段家村岔沟庄

①地面平坦,土地连片,土层厚①地面切割破碎,沟深坡陡

②肥力高,有机质1.1%,全氮0.062%

②肥力贫瘠,有机质0.7%,全

全磷0.054%,速效磷4.6PPM氮0.049%,全磷0.053%,速

效磷0.053PPM

③降水量500mm,灌溉条件好 ③降水400~500mm,干旱缺水,

无灌溉条件

④水资源丰富 ④水土流失严重

我们在两个村分别选择了投入水平基本相同的两块地作了产出状况的比较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段家村与岔沟庄作物产出比较

作物 段家村亩产(斤) 岔沟庄亩产(斤) 段家村比岔沟庄高出%

玉米 500 350 42.8

大豆 150 110 36.4

高粱 400 350 14.3

土豆 700 500 40.0

谷子 400 200 100.0

在同等投入条件下,两者产出水平相差十分悬殊。一般,段家村比岔沟庄高出40%左右。这个差别完全是缘因段家村的土地质量比岔沟庄好,土地生产率比岔沟庄高。通过表3, 我们可以算出岔沟庄因为土地质量原因每年遭受的经济损失。

表3 岔沟庄因土地质量低劣而遭受的年损失量

作物

段家村亩贫沟庄亩

亩产差额

当年价格

播种面 损失额

种类 产(斤/亩)产(斤/亩) (斤/亩)(元/斤)

积(亩) (元)

⑵⑶=⑴-⑵ ⑷⑸

⑹=⑶×⑷×⑸

玉米500 350 150

0.32

200

9600

大豆150 110 400.80

260

8320

高粱400 350 500.16

99 792

土豆700 500 200

0.08

102

1632

谷子400 200 200

0.34 13600

合计33944

将表3的年损失总额33944元除以岔沟庄的人口总数402, 得年人均损失额84.44元。

(二)两村因距经济中心远近不同而导致的收入差异

两村因距经济中心(市场)远近不同,在产品购销上出现了运输费用高低问题。岔沟庄村出售农产品时要在收购价格中减去从该村到市场100多公里的运输费用,经销单位才愿意收购。换句话说, 岔沟庄的农产品收购价格等于县城(市场)的批发价减去从岔沟庄至县城的运输费用。距县城越远,农产品收购价格越低,我们称之为逐远逐低。

但在工业品的销售中,情况正好倒过来。工业品经售单位从县城批发工业品至岔沟庄销售时,要额外加上从县城运往岔沟庄这100 公里距离的运输费用。因此,离县城越远的地区,工业品的零售价格越高,我们称之为逐远逐高。其价格差异状况见表4。

表4 1993年主要农产品及工业品单价比较

如果我们把岔沟庄每年出售的农产品数和购进的工业品数乘以单位价格损失,加以汇总,就是岔沟庄每年在出售农产品和购进工业品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而发生的经济损失。详见表5及表6。

表5 岔沟庄1993年出售农产品时的价格损失

岔沟庄 岔沟庄单价 段家村单价 差价 损失额

主 要 总产(斤) (元/斤) (元/斤) (元/斤)(元)

农产品 ① ② ③ ④=③-② ⑤=①×④

玉米 70000 0.320.35 0.03 2100

谷子 40000 0.340.39 0.05 2000

高粱 34650 0.160.20 0.04 1386

大豆 28600 0.800.84 0.04 1144

土豆 51000 0.080.10 0.02 1020

合计 --

---- -- 7650

表6 岔沟庄1993年购买工业品时的价格损失

岔沟庄 岔沟庄 段家村 差 价损失额

主 要消费量 单 价 单 价

工业品 ① ② ③④=③-2⑤=①×④

食盐(斤)40200.350.300.05

201

民用电(度) 80400.630.450.15

1206

碳铵(袋)480 18.00

16.00

2.00

960

硝铵(袋)120 32.00

29.00

3.00

360

合计 -- ------ 2727

岔沟庄的农产品主要用于自给自足,没有商品部分可以出售,故出售农产品的价格损失可以不计,只需计算在购买工业品上的价格损失即可。1993年全村价格损失额为2727元,人均损失额:2727÷402=6.78元。

(三)两村因集约化程度不同导致的收入差异

边远山区生产经营粗放,集约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

1.科技含量低。中阳县调查资料表明,山区劳动力资源存在“三低”、“三少”,即文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技术骨干少、管理骨干少、现代知识少。离开县城越远的边远地区这种情况越突出。

2.物质投入水平低。1991~1993年岔沟庄人均年收入只有230元,扣除农业税、集体提留和其他负担,剩下的202 元用于维持简单再生产和最低限度生活水平已很困难,农业生产只能在很低水平上年复一年重复着。两个村的投入水平相差十分悬殊,见表7。

表7 岔沟庄和段家村农业生产投入比较 (元/亩)

村名 肥料

地膜

种籽

畜力作业

其他

合计

岔沟庄9.51

0.00

2.615.54 3.07

20.73

段家村30.07 3.84

2.675.12 5.89

47.59

岔沟庄每亩投入只相当于段家村的43.5%,连一半都不到。正如当地农民自我描述的:“一把锄头两双手,吃饭穿衣靠天走”。

3.耕地的零散分布加深了投入的难度。边远山区被大山分割,耕地本来就已十分分散,加上包产到户时实行好地与坏地、近地与远地、坡梯平洼地搭配分配,农户的耕地更加分散、零星,分布在沟沟梁梁上。长距离的往返和运输困难,更增加了投入的难度和基本建设的难度。这也是造成边远山区粗放经营的一个重要原因。

两个村子不同的集约化程度产生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差别:第一,原来由于土地质量的差别造成的单产差别,现在加上集约程度差别因素而更进一步扩大了。第二,在集约化水平高的段家村技术含量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高,每个递增投入的边际生产率都是持续增加的。结果,亩纯收入远远高于岔沟庄。见表8。

表8 岔沟庄与段家村粮食成本、利润比较斤、元

单位面 亩成本 亩人 亩物 亩净

村名 单 产 积收入 工费 质费 亩上交 利润

岔沟庄306.7

98.764.944.2 20.7 4.5 29.3

段家村610.0

199.5

135.7

88.1 47.6 5.0 58.8

段家村每亩粮食能创造纯收入58.8元,而岔沟庄才29.3元。由于集约程度的差异,岔沟庄因这一项每年就要损失13000元,人均损失32.3元。

(四)边远山区因生态建设负担而导致的经济损失

边远山区资源的垂直布局和重力作用,注定了该地区的生态脆弱性。在生态失衡的许多问题中水土流失居首位,影响所及不仅使当地肥沃表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降低、持水能力减弱,还使下游河道、水库淤塞。一场暴雨,山洪暴发,洪水泛滥成灾;一遇天晴,不过数天,即成旱灾。下游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严重威胁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边远山区为了制止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建设,包括种草、种树、修建水平梯田、谷坊、淤地坝、鱼鳞坑等。工程规模之大、资金及劳力投入之多、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平原农村所罕见。

我们统计了岔沟庄所在的吴家峁流域从1983到1992年的小流域治理投资,累计达325.4万元,其中国家补贴68.1万元,地方自筹78.9 万元,投劳折款178.5万元,见表9。吴家峁流域当地投资257.3万元, 每年平均投资25.73万元,占全部投资量的79%。我们采用静态分析方法,对该流域1983~1992年以及1993~2013年两阶段治理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实算和估算(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30年内经济效益1119,9万元,见表10。工程效益期为30年,给当地带来的年经济效益为37.3万元。

表91983~1992年吴家峁流域治理投资的构成 万元

国家投资当地投资

投资额 合计 中央 省、地 县合计 自筹 投劳折款

325.4

68.1 57.8

8.32.0

257.9 78.9 178.4

表10 吴家峁流域治理经济效益分析 万元

山区生态建设给下游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包括调节气候、减少河道淤塞和水旱灾害、保持航运畅通、延长坝床使用寿命和增加水资源供应等等。中阳县水利水保局就减少下游泥沙淤积和增加水资源两项作了计算,该地未治理前年产沙量47.3万吨,治理后1992年拦沙量22.8万吨,拦蓄效率47.9%。未治理前年径流量115.5万立方米, 治理后1992年年蓄水能力为67.6万立方米,保蓄率达58.5%。效益见表11。

表11 1992年吴家峁小流域治理效益

年拦泥沙22.7万吨,就可以为下游节省清淤用工料费30万元;年拦蓄径流67.6万立方米,可为下游地区节省水费开支2万元, 两项合计32万元。

总之,吴家峁流域治理工程给当地带来的经济效益为37.3万元;给下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完全计算)为32万元,合计67.3万元。当地受益率为55.4%,但当地投资率却高达79%,意味着边远山区为下游地区多承担23.6%的生态建设投资量,相当于每年79794元, 岔沟庄人口占总流域人口12.4%,落实到岔沟庄,每人每年多支出生态建设费用 23.76元。如果把四项经济损失汇总起来,可得表12。

表12 岔沟庄每人每年级差土地收入损失额

项目 金额(元)

1.由土地质量引起的损失 84.44

2.由土地位置引起的损失 6.78

3.由集约程度引起的损失 32.30

4.由生态建设引起的损失 23.76

合 计147.28

二、边远山区经济劣势的经济分析

与距离城市较近的一般农区比较,边远山区上述四个方面的劣势十分值得重视。

(一)边远地区经济劣势的实质

我们可以把边远山区上述四个方面的经济损失按其产生根源不同归纳为以下两类形态:

1.因投资于肥沃程度或位置不同的土地而产生的额外经济收益或额外经济损失。

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收益或损失是如何产生的,我们以同一农作物、面积相同而肥沃程度不同的三块土地为例来说明(数字是假设的)。

表13 不同质量土地在同等投资条件下的收益

从上表可以看出,投资于好地的等量投资,可以获得比坏地多60元的收益。反过来也可以说,投资于坏地的等量投资比好地要损失60元的经济收益。岔沟庄每人每年因土地生产率低造成的经济损失84.44元,就是这样产生的。

岔沟庄生态建设的经济损失从形式上说,与土地质量好坏所造成的损失似乎有区别,但从实质上说是相同的,都是因为土地生产率不同,导致同等投资不能获得与平原农区同等的经济收益,光这一项每人每年要损失经济收益23.76元。

岔沟庄由于土地位置不同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性质也是一样的。假定土地的肥沃程度相同,但由于距离市场远近不同,农民就要付出不同的运输费用,把生产和生活资料从市场运到生产地点,把农产品从生产地点运到市场,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也就会不同。距离市场最近的农民就可以获得额外收益,换句说话,边远山区就会造成经济损失,每人每年损失的经济效益6.78元,就是由此产生的。随边远山区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部分损失还会加大。

这种产生于土地的肥沃度或位置差异而造成的额外收益或损失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级差土地收入,属于级差土地收入第一形态。

2.因投资的集约水平不同而产生的额外经济收益或额外经济损失。

这种额外经济收益或损失来源于对同一块土地连续增加投资而各次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例如,农民在粗放经营条件下, 投资100元,生产1000元农产品,每斤农产品价格0.16元,平均利润为60元。在集约经营条件下,农民追加投资100元,结果又获得1200斤农产品, 出售得192元,扣除了成本和平均利润后,获得额外收益32元(192—100—60=32元)。这32元就是由于集约化程度不同而产生的额外经济收益或额外经济收入。岔沟庄因为集约化程度低每人每年比集约化程度高的段家村损失经济收益32.3元。这种因集约化水平不同而产生的额外经济收益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级差土地收入第二形态。

边远地区的岔沟庄比起位于经济中心附近的段家村来,两种形态级差地租合计,人均年经济损失147.28元。

可见,同样作为农民,段家村和岔沟庄同样遭受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经济损失。但是作为边远地区的岔沟庄的农民,除了遭受上述损失外,还遭受级差收益上的另一重经济损失。

(二)级差土地收入差异与边远地区贫困根源的相关关系

岔沟庄历年来收入水平波动很大,由于收入来源于农业,收入高低主要取决于年成好坏。1991年该村人均收入190元,1992年为153 元, 1993年为349元。取三年的平均数,则人均收入230.7元。如果该村没有遭受因为级差地租而损失的147.28元, 则人均收入应该是230.7 元+147.28元=378元(取整数)左右。90 年代初我国的贫困线定在人均收入350元,这就是说,如果岔沟庄没有遭受级差地租的损失, 那么岔沟庄就不会成为贫困村。

一般说来,贫困县之所以贫困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第一,它具有一种长期发生作用的因素,阻碍着它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那种因突发性事件而一度造成经济破坏,生活水平下降至贫困线之下,不能被说成是贫困县。第二,这个长期发生作用的因素,就是由于地缘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土地收入上的差异,这是边远地区之所以贫困的根本原因,越是远离经济中心的边远山区,贫困程度就越高。

我们之所以把级差土地收入说成是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个因素是自然地理条件决定的,是长期发生作用的因素;我们平常所分析的造成贫困的其它因素,都是从这个因素中派生出来的。

关于前一点比较好理解,至于后一点则需要作些解释。长期以来,人们对贫困的原因作了多种剖析,诸如基础设施差,科技落后,交通不发达,自然经济,文化教育水平低,素质差,人口增长过快等等,不一而足。不可否认,所有这些原因都是客观存在的,也都是造成贫困的因素,但却是在地缘差别而引起的级差土地收入的差异派生出来的,因此只是贫困的派生性原因。

由于级差土地收入上的损失是长期发生作用的,边远山区农民因此祖祖辈辈过着贫困生活,除了勉强维持生存,没有任何或很少有剩余产品。因此,很难修建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很难获得受教育机会和提高自己文化水平,文盲率自然高,科技必然落后,不能不选择一种与世隔绝的自然经济,外面的信息进不来,人们的素质难以提高……,如此等等,都来源于级差上地收入这个根本性的原因。即使边远山区人口增长率过高及生态被破坏严重这两件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事实也不例外。在没有或只有极少剩余产品的条件下,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多子女是实现老有所养的一个重要依靠。这是山区人口增长率高于一般农区的经济原因;人口增殖过快,粮食及燃料短缺,在获得科技及追加投资无望的条件下,必然走向陡坡开荒、毁林毁草、破坏生态的道路。

根据山西省1991~1993年3年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56元,减去378 元(岔沟庄实际三年平均年纯收入230.7元+级差土地收入损失147.28 元),余额为278元。那么,这278元就是岔沟庄因上述派生性原因而造成的人均经济损失。我们如把这个关系汇成表格,可见表14。

表14 岔沟庄人均收入构成分析

这里所说的根本性原因和派生性原因是按造成贫困的原因的性质划分的。并不意味着影响贫困的力度大小。力度大小因地而异,就岔沟庄来说,后者要大于前者。因此,决不能因为是派生性原因而被忽视。

通过以上实证性分析研究,可见在反贫困经济科学中应创建一个新范畴——边缘效应,即由于地处边缘地区而产生的综合经济后果。边缘效应是贫困成因的根本性因素,是实行对贫困地区扶持政策的理论根据,也是衡量扶持力度是否恰当的度量依据。

(三)岔沟庄因级差土地收入造成经济损失与国家扶贫力度的比较

自1985年以来,国家对贫困地区逐步加强了扶持。中阳县从1985年成立扶贫办到1993年累计获得国家扶贫资金和物资3944.94万元, 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024.01万元,发展文教卫生事业236.99万元, 经济开发资金2348万元,减免税收和其它补偿措施拨款335.94万元。按资金投放的形式分,属于无偿投资的有1551.74万元,无息贷款311.2万元,低息贷款1492万元,贷款基金590万元。 具体落实到岔沟庄每年为5600元,人均13.93元。

这样,岔沟庄一方面因为级差土地收入每人每年遭受损失147.28元;但同时又通过扶贫每人每年获得经济扶持13.9元。

出生于地缘条件很差的边远地区的农民正像出身一样不是自身选择的结果。他们自出生、繁衍在边远地区所遭受的级差土地收入的损失是外在的力量作用的结果。他们处在与其他地区农民不平等的竞争条件之下,因此理该获得全社会对他们的补偿。对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就是全社会对他们补偿的一种形式。通过岔沟庄的上述剖析,可以看出这种补偿目前还是十分少的,只要国家财力允许,应该逐步加大扶持力度。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边远地区级差土地收入的未来方向

市场经济是一种严格按照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边远山区的土地生产率低下,同等投资获得较少的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就高于其他地区。但市场是按社会平均生产价格交换的,因此在交换中就必然要吃亏,而且今后也是无法避免的。同样道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集约化水平高的平原农区由于追加投资而增加的递加产出,(即平均利润之上的余额),在交换中一定会得到实现,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是无法避免的。由于土地位置的不同商品在销地的社会生产价格一定要加上运销费用,因此农产品价格逐远逐低,工业品价格逐远逐高也是无法避免的。除非全社会采取行政措施,否则,边远地区单独承担生态建设全部费用的局面也难以改变。可见,市场经济本身是无法改变级差土地收入问题的。恰恰相反,市场经济本身由于优化资源配置,虽然同时都快速推动了发达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是两者发展速度不同,前者快,后者慢;两者在级差土地收入的量的差异只会越来越悬殊。这就是说,市场经济本身不能解决级差土地收入问题,从而也就很难为消除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本缘由开辟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差别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土地级差收入差异的扩大。

这就要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依靠政府的政策来调节地区间的级差土地收入,这就是国家要对边远贫困地区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理论依据。

三、对边远贫困山区应有的特殊经济政策

(一)基本指导思想

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要把级差土地收入通过税收等经济杠杆动员到国家手中,补偿给边远地区。长期以来,我们在一些级差土地收入问题上执行的政策往往是相反的。这表现在以下三个问题上。

1.税收政策。我们历来在农业税征收上实行增产不增税的政策,从50年代至今未变。这政策对于刺激各地农民增加单位面积产量起了十分良好的作用,但推行至今却出现了一种十分不合理的现象:东部、城市郊区及距经济中心近的农区单位面积产量增加幅度大,农业税占产量的比重已从原来的6~7%下降至目前的不到1%; 而西部特别是边远山区,单产增加幅度低,农业税占产量的比重仍高达3~4%。级差土地收入高的地区理应多纳税,结果却少纳。

几年前,我国开征农林特产税。特产税税率很高,税负很重。特产品的生产集中在边远山区,这些地区除土特产品外没有其他商品农产品,因此,特产税主要压在边远农民山区身上。

2.平价生产资料与商品粮挂钩政策。现行的挂钩政策已从过去直接供应低价生产资料(化肥、农药、柴油)改行货币补贴牌价与市价之差的办法。但是,不论采取何种办法,提供商品粮多的地区获得的经济利益也多,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政策对鼓励农民多为社会提供商品粮有着积极作用。然而,具有提供商品粮能力的地区主要在东部发达地区及中部农业大省,西部边远地区人均粮田少,粮食不能自给或者无法自给,依靠外购维持生活,根本无法提供商品粮食,因此,实行低价生产资料与商品粮挂钩政策的受益者只是获得级差土地收益多的地区。贫困边远地区的农民不得不用高价从市场上购进高价生产资料。

3.市场经济的推行为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问题。过去对缺粮地区实行粮食平价返销的政策,现在的粮食放开价格,随行就市,从表面上看对各地区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大不相同。 贫困地区有225个缺粮县。每人每年平均缺粮29斤。粮食放开后, 每斤粮价上涨0.3~0.7元,这个价差过去由国家补贴, 现在全部由贫困地区自己承担。农用生产资料的情况与此完全相同。贫困地区乡镇企业税收优惠以及农业税免征三年等优惠政策都不再执行。与此同时,由于产品及要素市场的逐步形成,资金及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壮劳动力都源源不断地由边远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边远山区经济发展的难度更大了。

为了实现级差土地收入合理分配,这里设想了三种供选择的方案。

第一,通过农业税收把距离经济中心较近的农区所获得的级差土地收入动员到国家手中,然后补贴给边远山区的农民,实现级差土地收入的平均化。办法见图1:

图1 级差土地收入在地区间的平均化高速示意图

设边远山区距经济中心为100公里,ADB为级差土地收入直线,距经济中心最近点获得最多的级差土地收入AO,最边远山区B处, 级差土地收入为零,换言之,比起O地来,B地要损失相当于AO的经济收益。如果我们连接OC线,则OC线与AB线相交于D点,正好是O点与B点的中点, 该地农民获得平均的级差土地收入。以D点为基线,可以得出平行于OB 的EDF线,即为平均级差土地收入部分,BFD为低于平均级差土地收入部分,AED 为高于平均级差土地收入部分, 两部分正好相等。 如果我们把AED从距经济中心较近的农村动员出来补偿给距经济中心较远的农村, 则各地都可获得平均级差土地收入OE,实现级差土地收入的平均化,这就实现了经济上的公平,消除了造成边远山区贫困的一个根源。

第二,通过加大对边远地区的扶持力度,其补偿量以能抵消级差土地收入的损失为度。

图1中BFD部分不是通过征收AED部分的办法, 而是依靠国家财政扶持的办法加以补偿。这个办法好处在于不触动距经济中心较近农区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解决了边远地区农民级差土地收入的分配问题。但这个办法的前提条件是国家财政实力足够强大,具有增大扶持力度的实力。当然,这个办法在目前是很难实现的。

第三,通过动员部分级差土地收入以及加大扶贫力度双重途径,弥补边远地区级差土地收入的损失。办法见图2。

图2 通过双重途径解决级差土地收入差异图

边远地区三角形BFD 的级差土地收入经济损失通过两部分即三角形BJI及梯形DIJF分别得到补偿。上图,AG=JB,GE=FJ,三角形AGH与三角形BJI面积相等,梯形DHGE与梯形DIJF面积相等。三角形BJI的经济损失通过征收税收三角形AGH加以补偿;梯形DIJF 的经济损失则由政府的扶贫拨款加以弥补。至于两者如何分割,则视国家财政实力而定,实力强时,梯形DIJF大些,三角形BJI小些;反之,则梯形DIJF小些, 三角些BJI大些,具有很大灵活性,这是前两个办法的综合。

(二)具体政策

不论第一或第三方案,都有一个动员级差土地收入分配给级差土地收入少,甚至为零的边远地区问题,其具体政策可以有:(1 )调整现行农业税收政策。农业税收计征仍可沿用过去的按常年产量为基础的办法,但要作以下两个方面的调整:常年产量应按目前的实际产量进行调整,真正反映当前产量的实况;应制订农业税的差别税率,通过差别税率把级差土地收入的一部分从高收入地区转移给边远山区。(2 )农林特产税也应有差别税率。通过差别税率转移级差土地收入,使边远地区贫苦农民从发达地区得到部分补偿。(3)建立全国生态建设基金。 边远山区生态建设给予平原地区的生态效益最主要的表现在获得充足干净的生产及生活用水。据此可以在平原地区和城市通过征收水费附加,筹集全国生态建设基金,用于边远山区的生态建设,这实际上也级差土地收入转移的一种方式。(4)增强东西合作力度。 我国东部地区具有资金、技术及设备优势,但缺乏土地、原料及劳动力,而这些正是西部地区的优势所在。实行东西合作,就能各自发挥优势,繁荣双方经济。进行东西合作的各级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要以双方互利为基础,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东西合作生产创造的利润中含有廉价原料或能源因素,因此可以考虑首先按边远地区提供原料或能源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用于山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建设,以降低运输费用,减少级差土地收入的损失量,其余部分再按正常的利润分配办法分割。(5 )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社会化服务。要帮助边远地区组织各类专业性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减少农产品及工业品运销中的利益流失,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些地区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成本,保护边远地区的农民利益。(6)加强科技、教育投入。可在省农业大学设置专项科技、 教育扶贫开发基金,改良土地质量,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推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以提高投入的边际产出率,减少级差土地收入的损失额。(7)在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 要保留过去行之有效的对边远地区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有:农业税减免政策、粮食价格补贴政策、乡镇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等等,给边远地区一个缓冲机会,逐步适应市场经济,并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中增强“造血”能力和自身脱贫的实力。

标签:;  ;  ;  ;  ;  ;  ;  ;  ;  

土地收入差异与扶贫--山西省中阳县段家村与查沟庄的实证研究_治理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