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环境_道德论文

论道德环境_道德论文

论道德环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环境及道德环境的界定

从一般意义上讲,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从哲学角度来说,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它是相对于人类主体而言的,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环境。而道德活动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活动,离不开人,也离不开人类社会,道德环境是相对于人及其所进行的道德活动而言的。道德作为一种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形成、发展都是离不开环境的,随着道德活动的不断发展,其道德评价标准以及维持道德的行为规范如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等也必然形成道德活动的环境。道德活动同道德环境如影随形,必然产生、不可分离并有现实的作用。因此,有了人及人类的道德活动,就必然会形成道德环境。因而有必要对道德环境这一概念作出界定。

道德环境是和主体活动紧密相关的范畴。它是道德主体进行道德活动时影响和制约道德发展变迁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社会风气、习俗氛围等人文条件。道德环境是道德活动的舞台,也是影响和制约道德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它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基础,其主要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社会风俗、习俗氛围、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等等。

要正确理解道德环境,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明确道德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道德环境是一种人文环境,它通过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影响他人和社会,为他人提供了一定的观念模式和行为模式,成了他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因而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社会环境是由经济、政治、教育、法律、伦理道德、文化等因素构成的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每一个因素都是社会环境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文化环境及伦理道德环境等等,其中,经济环境在整个社会环境中是基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政治环境也是环境哲学所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文化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个构成要素,又具有与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很不相同的特性,其本身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构成文化环境的主要因素,人作为主体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依靠自己的道德活动造就一定的氛围和条件,从而形成道德环境。由此可知,道德环境是文化环境的子系统之一,文化环境又是社会环境的子系统之一。整个社会环境是由各个子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有机整体,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部分都不成其为整体。

第二、不应把道德环境仅仅理解为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有学者提出,道德环境主要是指道德和道德发展的构成要素和主要方面,它所把握的主要是指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这种理解从道德发展的角度去剖析道德环境,看到了道德环境是主体从事道德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现实环境,而且把道德环境同主体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相对应,把道德的活动成果作为道德环境的构成,不无一定的意义,但它把道德环境仅仅看成是道德的构成要素,道德的一部分,这未免显得较为狭窄。

第三、应该把道德环境和环境道德区分开来。就本人所见,在目前所见到的有关道德活动的著述中,对道德环境的探讨都非常少,社会上现在所热衷研究的大多是环境道德这一范畴。环境道德是环境伦理学所研究的范畴,主要是指人们在利用环境及消费资源时所应有的道德理念,而我们所说的道德环境主要是指影响主体道德活动,存在于主体周围的影响制约道德发展变迁的各种人文条件。因此,两者不能混淆。

二、道德环境的构成

道德环境本身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剖析,具有不同的结构。

其一,从道德活动的范围大小分析,可把道德环境作不同层次的区分,可分为道德环境之大环境、中环境、小环境。“道德活动是在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动机、道德目的、道德理想等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完善人与社会的活动。”道德环境作为道德主体运用手段反作用于对象的场所,它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其本身就是一种道德关系、道德价值,它与道德活动的主体、对象、范围等有密切的关系。道德活动的主体、对象的不同及范围的大小直接形成了道德环境的不同层次。

首先是道德环境之大环境。它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状况和它们的历史积淀所组成的整个的道德活动的大舞台。当然,就某一国的道德环境而言,它的大环境就是国际环境了。总的说来,任何主体的道德活动的大环境是相同的。这一大环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基础性的。

其次是道德环境之中环境,是指同某一特定群体或组织直接发生交互作用的那些外部要素。它是道德大环境的一部分。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对某一个行业、某一个领域、某一个单位、某一群体的道德活动发生影响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社会风气、习俗氛围等等所构成的道德环境,是全部道德环境的主要部分,由于其存在形式的多种多样性,我们可以对它作进一步的区分,比如:

行业道德环境,就是因某一职业或工作联系所结成的群体,它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式所依赖的政治、文化状况和社会风气、习俗氛围等,如企业、机关等群体都各有其特定的道德环境。

志缘道德环境,是因人们的共同志向和信仰而结成的社会群体展开其道德活动的环境,如政党、社会团体、宗教组织等群体的道德环境。

家庭道德环境,即因婚姻和血缘关系形成的家庭群体所体现出来的家庭生活状况对家庭成员道德活动的影响。包括家庭中的经济、文化、传统教育、家庭风气、习俗等。任何一个道德主体都离不开家庭道德环境的熏陶,家庭的道德氛围往往给一个人的德性打下深刻的络印。

学校道德环境,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学生守则尤其是校园文化及其设施等等。学校是社会教育系统的主要场所,是道德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一踏进校门,就要受到校园道德环境的熏陶,学校道德环境对学生的道德面貌有直接的、持续的、潜移默化的、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个社会其道德环境的中环境的优劣,对社会道德风气和人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再次是道德环境之小环境,即某些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心理、道德行为及其在经济、政治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所造成的对道德主体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这些人的个体道德对道德主体的观念和道德行为所起的示范作用,父母及长辈等至亲的示范,师长的示范,正反典型人物示范,官吏的示范、明星的示范等等,由于他们的特殊地位、特殊的权威性和特殊的知名度,其道德修养品行表现,对接受示范者的影响很大,成为道德主体效法的榜样。这种小环境显然是整个道德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层次。

其二,依据道德环境与社会历史发展相互影响的性质,道德环境可区分为良好的、进步的与不良的、落后的两种。良好的进步的道德环境能在社会上形成健康高尚的文化、道德氛围,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心灵,引导人们积极向上,从而促进和加速社会的发展,而不良的落后的道德环境形成一种庸俗、病态、污浊的文化、道德氛围,助长种种不道德行为,在社会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领域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从而阻碍和延缓社会的发展。这是区别一切时代一切道德环境根本性质的标志。当然,对道德环境性质的判断可能会因为认识主体的社会背景、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其三,依据道德环境中物质因素的含量可将它区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类,道德的硬环境是道德活动赖以进行的一些有形条件,如通讯工具、传播媒介等;道德的软环境是指道德活动进行的无形的要素,如道德主体的精神素质、思想文化状况、社会风气、传统习俗、人际关系等。在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时,既要重视硬环境,又要重视软环境,务必使他们有机融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三、道德环境的基本特征

道德环境是一个具体学科概念,它是作为哲学概念的环境在道德活动领域的具体化,不但具有一般环境的共性,还有自己的个性,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从本体论上看,道德环境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意识。一方面,道德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可以感受的。我们身处道德环境中,恰如生活在大气层里,尽管它似乎是那么无形无影,我们却能时时感受到它的存在。因为它与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商品、货币关系主导着经济生活条件下,人们往往把金钱作为判断是非、荣辱的标准,以金钱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甚至把良心、人格、权力市场化、商品化等等,从而形成了一种拜金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的道德环境。这说明道德环境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紧密相联。另一方面,道德环境又具有意识本性,是社会意识的外在表现。社会环境就总体上讲是一种物质环境,而道德环境却是“社会有机体”中软件,它是人类意识创造力的产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环境中的非物质部分。

从运动状态上看,道德环境既依赖于社会历史及其时代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道德环境是在道德活动过程中,由社会需要和主体意识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它首先依赖于社会发展的程度。道德环境是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体现,是和这一特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随着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变化,道德环境或迟或早地将发生变化,即使社会制度没有发生根本质变,但只要社会的经济、政治结构作出某些方面的调整,社会的道德环境也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变化。如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道德环境也相应地发生了变革,表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

但我们也应看到,道德环境作为一种非物质性的因素,它并不能随着社会关系的变更立即随之发生如影随形的变化,而是有快有慢、有早有晚,因而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非同步性,从而使自身的道德环境又相对独立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状况,表现出相对独立的品格,从而对道德主体产生更深远、更复杂的影响。

从作用方式上看,道德环境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其发挥作用途径是多种多样的。(1)道德环境通过教化和无形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形成。社会可通过舆论宣传,确立典型等方法来形成一种主流的道德环境,从而不知不觉地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2)道德环境是以一种启发自觉的非强制作用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而不是象法律制度那样以一种强制命令的方式来进行。当一种道德环境形成后,就会产生一种道德气氛,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对人的道德行为起着制约作用,无形中迫使他不得不尽快消除自己与周围环境不相适应、不相协调的矛盾。(3)道德环境以鼓励或抑制的方式来解放个体道德的潜能。如面对持刀歹徒,如果有见义勇为者率先制止,造成群情激愤的正气,形成与歹徒搏斗的正义的道德环境,这时一些平时比较懦弱的人也会激发出正义,从而采取一定的道德行为。

从时间空间上看,道德环境具有时间上的持久性和空间上的广泛性。道德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共存亡,自从人类社会产生就有对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发生影响的道德环境。同时,如同自然环境对人类的作用一样,道德环境对人的道德活动的影响也未必是立竿见影的,往往要经历一定时期后才表现出来的。因此,其影响又具有时间上的久远性。由此可以说明持久地进行道德环境治理的必要性。广泛性是道德环境在空间上所显示的特征。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群体或某一地域,常常超越某一群体某一地域,反映多个群体的意愿和价值取向,并取得一些范围的群体的普遍认同和效仿。

由于道德环境的上述特征,笔者以为,把道德环境从社会环境特别是从文化环境中划分出来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道德环境的优化机制

探讨道德环境的概念,主要有两方面的用意:第一方面是,在现存的环境条件下,应充分发挥和利用道德环境对道德活动的积极作用,防止、削弱它的消极作用。第二方面是要改善和创设优良的道德环境。这两个方面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那就是提高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更富成效。

首先,从道德运行活动的规律来看,我们需要通过提高道德主体的精神素质,来提高道德活动的水平以净化社会风气、改善传统风俗、人际关系等,从而达到优化道德环境的目的。没有一定的道德环境就没有相应的道德活动,道德活动受到道德环境的制约,道德环境的改善又只有通过道德活动才能实现。这似乎存在悖论,但实际上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两者可以互相配合、互相促进。道德活动是主体自由自觉自愿的活动,主体为了完善自我,完善社会,需要调节自己的行为,调节他人的活动,这种调节又反过来影响着主体自己的需要、状况,因而,在道德环境本身的优化机制中,我们需要靠人的自由规律来实现自我调节,即首先要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通过主体的道德意识出发来指导行为,根据已形成的道德、理念、理想、良心来调节自我完善自我。主体的道德活动又反馈于人们的道德意识,修正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同样能推动道德环境的发展。

道德环境主要受社会有机体内部之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诸要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政治、文化因素都会对道德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些影响和制约道德发展变迁的各种因素加以有效的整合,通过优化社会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来达到优化道德环境的目的。

有理由相信,随着道德环境的改善,人们的道德面貌将会焕然一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标签:;  ;  ;  ;  ;  ;  ;  

论道德环境_道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